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德育策略探析
2022-11-02陈雪姣
陈雪姣
赫尔巴特曾说过:“道德这一概念能够将教师展开的一切教育工作汇总在一起。”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许多学校的校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也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语文是学好所有学科的基础,在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初步领略大千世界,开始接触芸芸众生,浅看人间百态,为了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产生更多积极有益的思考,塑造其良好的品格,就需要教师提升语文学科的思想,不局限于它的工具性、基础性。
一、 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对初中语文德育进行探析的意义
(一)对学生而言
将德育融合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社交软件层出不穷,许多低俗愚昧的短视频、文章将对正处在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阶段的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不良风气,学习正确的思想,并在生活实践中将其充分应用。
(二)对学校而言
立德树人作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前后相继、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各个学校的关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思想逐渐深植在教师脑海里,贯彻落实这一理念能够帮助学校将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更好更全地落实下去,助推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 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德育策略探究
(一)以良好的沟通为基础,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在日常的各种活动中,沟通都是人们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对同一事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同样适用,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意见,让学生能够正确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这样在学习方面他们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做到学之染人,甚于丹青。教师应当课上、课下两手抓,在课上增加课堂的探讨环节,拉近师生、生生的距离,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想法。课下则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有益的沟通,在课上与课下的共同作用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促进德育在语文课堂更好地展开。
课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蚊子和狮子》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一课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了解故事情节及其寓意。在上课前教师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境:“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听见过各种各样小动物的叫声,那有哪一位同学能够上台模仿一下自己记忆最深刻的动物叫声呢?”班级里的学生跃跃欲试,教师给予鼓励,学生模仿过后,教师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正式地学习课本内容,教师使用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蚊子和狮子的鸣叫声,让学生进行讨论,猜一猜录音中是哪一个动物。在课堂讨论与竞猜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在无形间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探究、互动学习,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扮演的小游戏,一部分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朗读,一部分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做出相应的表演动作,在合作扮演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为了深化文章主题,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探讨过后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能从侧面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的寓意去理解:“蚊子突然撞在蜘蛛网上被吃掉,这个厄运的到来是意外事件吗?”引导学生将寓言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总结归纳,在总结与归纳答案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没错,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后,不能盲目骄傲,要谨慎从事,否则就会遭受到挫折。”在最后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情节进行续编,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讨论学习。
课下的沟通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教师需要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接触,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家庭情况。做到了解全部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学生的不好状态,积极加以开解引导,让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懂得生活、懂得珍惜、懂得尊重,为学生渗透社会公德教育。其次,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做笔记的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改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压力得以减少,学生的心情及班级的氛围将得到有效的改善。良好班风的形成,将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让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此外,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强求学生符合班级的共性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关注集体的情况下,推动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有益的交流,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集体力量的影响下进一步的提升自己,教师就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让学习、学问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化,从而促进德育的进一步落实。
(二)巧用多媒体,课上课下相联动
科技快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课上课下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渗透德育。在课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学习后,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结合课堂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更加直观科学地进行德育渗透。此外,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对学生的课下作业进行设计,在编排作业时,增加作业中富含的思想性。教师还可以录制具有教育意义的微课视频,从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德育视频的录制。并通过多媒体将微课视频上传到各个平台,让学生进行观看,可匿名发布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教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课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下带领学生展开实践,能够更好地推动德育在班级的渗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消息二则》这一课为例,《消息二则》都是新闻作品,它具有双重性质。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新闻基础知识,以及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时,可适当引入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胜利,在对文章进行学习时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在上课前教师充分了解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了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德育,教师可搜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资料与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可对视频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在播放过后,教师可将视频内容与时事相结合:“在视频的观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血性与大无畏的英雄精神,革命先辈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传承。”“我想同学们心中也有了疑问,时代在进步,我们该如何在现在社会传承这一精神呢?”“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桂,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这一对联描写的中国女排,她们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写下了新的传奇,这就是对先烈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正确应用。紧连时事后,教师可深化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珍惜当下美好生活,把握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一次不平凡的机遇,争做新时代青年,为国家更好地发展添砖加瓦。”在课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去诵读《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诗歌,配合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讲解,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课上所传达的思想,让德育更好地渗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上思想观念的传达需要课下的实践环节进行巩固。现代文明浪潮奔涌而至,现代化进程与乡土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面对新时代发展的浪潮,我们需要抓住机遇,用重现乡土文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升本土适应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乡土资源包括当地的社区德育基地,教师可与相关机构对接,安排学生分批去慰问当地的革命前辈、打扫烈士陵园等,传承红色精神。同样地,教师还可以与当地的博物馆对接,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多次参观了解后,教师可让学生担当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教师根据当天学习的内容带领学生展开线下的实践活动,做到用乡土资源开启全新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教师充分发掘身边的可利用资源,课上带领学生充分领悟精神,课下带领学生展开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将课本知识与德育相结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劳动等多方面教育。
(三)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正视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加以鼓励,不应吝啬自己言语上的表扬,让学生能够明白命运会给予我们无数次机会,其中会有困难与挫折,但只要相信自己定能将成功路上的荆棘砍尽,让学生能够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素质教育需要教育者充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无疑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表扬和激励学生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提问,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给予口头表扬:“回答得很正确,看来这堂课确实有认真听讲,下次再接再厉。”不必用丰富的辞藻、夸张的动作对学生进行鼓励,直接肯定的方式将更加适合初中的学生。在教师给出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学生回答与正确答案较接近时,教师可给予实物的奖励,实物的奖励可以是一些学习用品,不必过于豪华。
第二,除了在课上对学生给予奖励,在课下其他方面,例如卫生打扫、乐于助人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可设立相关奖项,半学期一评比,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同时,教师可分设小组,小组成员有成绩优异的和成绩落后的,“以强带弱,以弱推强”,让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带动学习吃力的学生,学习吃力的学生力争上游改善自身成绩,激发成绩优异学生的危机感,推动成绩优异学生的学习,在小组学习推动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最终成果进行验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学生才能够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属于自己的神话。
以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这一课为例,其作者梁启超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问题,深入阐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那么在对本篇课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发扬敬业乐业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在轻松氛围中去学习新知识。在上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有许多人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无限的热爱,哪位同学能够举出相关的例子呢?”学生思考过后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随着问题难度的升级,学生回答问题也开始力不从心,那么在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教师提出归纳、提高性问题时,学生依靠个人能力无法进行回答,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平均分配有强有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充分汲取他人的长处。例如教师根据文中:“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一句话提出问题:“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掘同学们的长处,在讨论中逐渐树立全局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讨论过后,小组开始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可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实物奖励。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再一次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化认知。教师可在课下引导学生细心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打扫卫生时,可将这一任务当作自己的职业去完成,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带领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学习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给予鼓励,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项实践,热爱生活,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正确的人生观,使德育更好地落实在语文课堂中。
三、 结语
初中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在初中阶段,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教师可从学生自身、班级氛围及课堂辅助工具的使用出发,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