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方法探究
2022-11-02于丽红
于丽红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知识的讲解,还应该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落实德育教育,将教学目标丰富化、教学模式生动化,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思想为目的去分析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利用好教材资源的优势,导致其人文价值被忽视,也没有以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去合理进行思想品德熏陶,因此需要及时转换教学思路,明确德育意义,探索出更多高效率教学方法。
一、 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发展的新时代,教育部门针对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更加全面、细致的标准要求,不仅要对基础知识全方位渗透,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思想、心理、品质等方面还都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时机,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巧妙融合,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基础。而语文作为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学科,其中包含大量德育内容、思想,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教材深入开发和挖掘,组织多元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染与熏陶,加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现状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虽然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改革与创新,但是缺少德育教学意识,往往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对教材内人文价值、思想相关的内容挖掘不够深入,致使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即便在课内设置德育教育板块,大部分也以理论教学为主,向学生直接“灌输”德育思想,不能将相关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教育新形势下教师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教学改革、创新计划,将知识讲解、德育理论分析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在给予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展开全面教学,保证所有人深化对道德思想的理解,在学习中个人品质得到升华,最终获得个性化发展。
三、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方法
(一)深挖内容,教学与德育有效结合
首先,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寻找其中包含德育教育的内容,由于小学时期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足,所以必须借助更加丰富的材料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学生也存在情绪外放、心理敏感的个性特点,他们会关注到很多生活的细节,并且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对其进行深度探究。综合小学生的具体特点,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深度解析语言文字,通过层层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探索德育的内涵,并且能够在正向问题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审视自身的日常行为,逐渐具备判断对错、分辨黑白的能力,发挥出语文教材对小学生思想品质的积极引导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进行素材选择、问题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思考习惯,保证所有人都能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到课内活动中来,在自然交际中得以启发思维,最终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自我成长。
(二)完善目标,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
为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全面渗透,教师必须要在转换自身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增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只有这样从根本上改变目标才能够对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深度利用,在潜移默化中让优秀的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熏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好对教学模式的优化工作,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在各个不同阶段心理诉求的变化来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增强他们的德育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并且可以将所思所学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于每一件生活小事中实现自身品德修养的稳步提高。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 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让他们能够理解并记忆“奚落”“傲慢”“懦弱”“轻蔑”“和睦相处”等词语,并且以此为基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内心活动。
2. 德育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设计问题,让学生不再是单一地“读”课文,而是加入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领悟寓言的深刻含义,自然而然地学会全面看待问题,并且懂得正视自身不足、发现他人长处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实现自我转变,获得综合素质发展。
3. 延伸教学,列举相似的例子,引导学生去体会、分析,从而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产生更深深刻的道德认知。
多重目标的设计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层次感,学生也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深层内涵,在减轻学习压力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做好铺垫。
(三)情境创设,营造生动的德育氛围
情境创设是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必须保证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还能在形成身临其境之感的前提下回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面对不同情况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在此环境中积极表达主观想法,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开阔思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正向引导,营造出生动的德育氛围,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
情境的创设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首先教师要明确怎样的情境能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代入感,基于此进行素材的选择,包括寓言故事、趣味动画、生活场景等,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放松身心,愿意去看、去想、去说,由此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且高效地完成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思想道德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亲身经历或了解过的相关理论,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在情境互动中帮助学生了解更多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他们后续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的过程中,由于课文是一篇短古文,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帮助他们更快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守株待兔”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视频中不仅有具体的形象,还有生动的配乐和解说,有利于学生产生沉浸体验,他们不再是“学”故事,而是“听”故事,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讲”故事,说出自己对“种田人”的真实看法,在交流中理解课文寓意。与此同时,在教师所创设的生动情境之中,学生能够很快地借由故事人物联想到自身,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类似想要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并且分析这种心理的弊端,在谈论感受的过程中实现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还能发散思维,养成联想思考的良好习惯。最终教师组织自由交际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结合生活分析德育意义,形成自我转变,建立良好的生活态度,继而实现全面发展。
(四)互动教学,学生相互启发和引导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且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母语,所以无论是基础的知识教育还是深层次的道德交流,都离不开实践应用的加持。在落实教学改革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利用互动教学的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学生之间可以互动合作、交流想法,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参考他人的观点进行多角度分析,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明确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在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获得自身的全面成长。
互动教学的落实基于对活动的组织,小学阶段学生相对贪玩、好动,因此教师应该组织一些能够“动”起来、有趣味性的活动,例如师生问答、情境表演、合作创编故事、主题辩论、手抄报制作等,鼓励学生之间分组合作,让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状态下更加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增加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也开阔他们的思维,在互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其中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此同时,合作活动的组织还能够让学生针对德育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自然对问题的理解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通过不断交流互动才能真正理解课文主旨的深意,他们相互之间还能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也实现了德育教育的基础目标,有利于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
例如,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课的过程中,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道理,可以尝试在阅读环节设计丰富的问题,如每一个自然段都讲了一些什么内容,或者具体分析“‘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的意思。”“你能从孙中山先生的言行中看出他什么样的品质?”等,以此来展开启发式教育。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思维,其次还能够对课文故事进行情绪化梳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勤于动脑,将思考与表达结合,提高理解能力。基于此还可以模拟表演,让学生在课内进行角色扮演,投入更真实的情感来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明确课文的核心主旨,这样一来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能被充分调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满足感,可以凭借自己的探索理解深刻的思想道德内涵,从而不仅能提高整体教学效率,还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不懂就问的品质,获得自我成长。
(五)生活融合,帮助学生端正思想态度
语文学科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学习所得也都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生活元素应用的重要意义,在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距离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能够更加自然地与思想道德内容相结合,在自然状态下实现联合教学目标,增强整体教育效果。
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深度分析,找出其中的生活元素,如生活常识、文明礼仪、生态环境、法治观念、社会公德等,将这些元素单独提取并且进行合理拓展,寻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者真实的故事,以此来辅助教学,借助图片展示、播放视频、播放音乐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经历与主观想法来思考、探究,并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独有观点,将真实想法分享给教师、伙伴,这样一来能够明确德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观点,还可以梳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了解到自身的优缺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好行为规范,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准备阶段为学生布置生活观察任务,基于此在课内进行集体性的交流讨论,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另一方面能够让教师看到学生更真实的一面,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最终针对性教学,在不浪费时间的前提下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的过程中,首先,结合丰富的资料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进行详细讲解,交代好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分析故事因果关系,让学生产生基础认知,基于此教师结合实际生活例子来丰富课程,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为体现出蔺相如面对强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形象,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见义勇为”的事例来引导同学们深入分析,为了更好地学习廉颇知错能改、勇于悔过的精神,可以带领学生分析“父母对待敢于认错和善于说谎孩子的不同态度”来完成教学,由于这些事情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他们可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对这些思想道德理论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并以此来约束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其次,还可以播放“建国七十周年阅兵”和“建党百年晚会”的视频来进一步深化教学,利用生动、激昂的视频增强小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
(六)内外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想要实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目标,教师不仅要在课内进行理论输出、互动讲解,还应该为他们布置相关的课后任务,在内外结合教学的前提下让学生的思想认知更加深刻,并且参与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公德的过程中,从生活点滴、自身一言一行出发,最终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充分运用德育的概念升华学生思想,教师可以基于课内的重难点知识布置多元化课外任务。例如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猫》一课后,教师想要深刻体会人与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基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设置课后探索任务,让他们在生活中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来描述这个动物,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他们对小动物、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或是在讲解四年级上册《陀螺》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去玩陀螺,这一方式既能减缓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找回童真童趣,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陀螺”这一小小玩具中隐藏的大大力量,从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用更加积极、阳光的态度来面对未来生活,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多元化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真正做到将德育教育、知识教学、实际生活三者相结合,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价值,实现高效率教学目标。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小学时期的重点学科之一,同样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对象,当前阶段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发挥出教学资源的人文价值,借助情境创设、活动组织、生活引导、实践检验等方式来及时、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并且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小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