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2-11-02魏晓霞
魏晓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都过于关注其本身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在人文性培育上仍旧较为薄弱,忽略了小学语文阅读的感性色彩,降低了阅读文本的艺术性。如何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观念等多维度的发展与成长是教师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的一大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当中也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应当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 人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共同组成的一种素养、能力和观念。人文素养从知识领域来分析,指的是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进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理论,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从精神的角度来分析,人文精神与哲学中的人生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即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以及知识的学习对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信念、理想、价值排序和道德情操。从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而方法论则是基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属于人自己的行为规律和倾向,即在感悟生命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属于自己的价值追求,进而反馈于行为上,指导个人的行为实践。人文知识是形成人文精神的重要理论基础,人文行为又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外在表征,三者结合形成了人文素养。
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来分析,在小学阶段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通过教育工作的开展让学生掌握和接触更多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学科素养,丰富学生的理论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本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具备较为基础的语言敏感性。其次,通过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塑造,让学生们掌握正向积极的价值排序,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人文素养培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育方向,在新课程标准当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实现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统一,认可了语文教育在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塑造上独特的价值与影响,并且承认了语文教育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上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需要发挥这种优势来有效地展开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就现阶段的实践情况来看,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仍旧有较高的可上升空间和可优化空间,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良。
二、 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现状分析
之所以说语文教学在人文素养培育上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具有一定根据的,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来看,语文阅读教学的可塑性和延展性相对较强,所涉及的领域也相对较多,在教育展开的过程当中引入天文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等各方面知识都不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有效展开,也并不妨碍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落实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从语文阅读教学与人文素养培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语文阅读教学和人文素养培育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引导可以让学生在文本剖析的过程当中从更加深入的情感层次进行整体的把控和分析。同时在语文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注重学术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提高学科素养。而在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文本素材的情感剖析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所剖析的内容也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高度契合。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尽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人文素养培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小学阅读教学在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恰恰对人文素养培育给予的关注和重视相对较低,且成效也并不尽如人意。一直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工具性、思想性相对较强,甚至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育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发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大多数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都是首先对阅读素材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然后在课堂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逐次逐句序列化地向学生传输文本背后的情感与价值,学生并没有经过探索,因此文本背后的情感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需要背诵的知识点,而不是需要理解并作用于自身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这种过于强调智力理性的教育忽略了阅读教学的艺术性和人文性,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较低,另外一方面在对学生学科素养培育上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缺乏与阅读文本的共情能力,学生的学科素养始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三、 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人文性培养的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的影响
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存问题,尽管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如火如荼地开展,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与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关注,但是作为从教育课堂化系统建立之初就存在的应试教育理念,并不是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可以完全取代的,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并没有完完全全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有效消解。尽管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育理念已经从传统的以成绩提升为中心变为以能力和素养培育为中心,但是这种能力和素养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反映出应试教育理念,因为在很多教师看来能力和素养的培育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且能力与素养从性质划分上工具性仍旧较为明显。过多的关注升学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将阅读内容题目化教学课堂变成了演练课堂,体验内容变成了认知内容,将极具温度和人情味的阅读素材变成了能力训练的战场。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阅读文本当中的哲理、情操、情感都已经变成了有序列的理论认知和能力训练方向,这就导致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开展过程当中所能达成的效益与影响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工具论的误导
近几年来语言类学科的工具性被大肆宣扬,不可否认的是,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将语言确定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并没有错误,但是过度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忽略了它的人文性。语言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情感抒发的重要外在表达工具,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有效地交流双方的目的观点与看法,更在于能够将个人的情感通过语言这一突破口架设共情桥梁,进而让更多人有所感受,实现所谓的共情。
工具性是语文的表征,而艺术性和表达的内容才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尤其是在阅读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掌握阅读文本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手法是为了更好地在写作或者个人表达的过程当中传输自身的情感,让言语表述得更加恰当。剖析阅读文本背后的深层情感是为了在阅读文本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文本的艺术性,进而了解先人的理念,感受名人的思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阅读教学都应当是更加倾向于艺术、心灵和情感的。工具论的思想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乃至最表征的一部分,运用工具论的思想来展开语文阅读教学则会导致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偏向规律技巧的总结与学习,让教学变得片面化、形式化、客观化。
(三)理性的谬误
理性的思维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创造提供了较多的帮助,导致现阶段人们对理性的思想给予的关注和重视相对较高,过于推崇理性的思维。因此也就导致了现阶段教育工作在落实的过程当中理性特征相对较为明显,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和优化的过程当中也过于理性化。
事实上从语文阅读教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引入的教学素材来看,阅读文本本身的理性性质是相对较低的,正是因为对字词的敏感,对句式的有效调节,对修辞手法独到的见解,才让作者可以通过一种别开生面的方法以文字为突破口迸发自己的情感,让文学作品产生共情的效果。非理性、无序性和非控制性是语言创造甚至艺术创造的本质源泉。我们在尊重理性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感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教学当中的作用影响以及个人语文素养培育上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过于关注理性模式则会陷入困局,这种理性的束缚也导致了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在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人文性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忽视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分析
(一)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
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与重点在于人文精神的塑造,最终的作用方向在于学生的主观观念,也就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和意识态度塑造的关键阶段,进行有效的外在引导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准则,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培育优势和影响是较为明显的,首先,小学生本身的辨识能力较弱,在知识吸收上速度较快,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落实人文素养的培育与引导从思想上可以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让学生吸收优秀的文化和精神,例如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等,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众所周知,思想观念和意识一旦形成,再想更改就难上加难。因此从小抓起,在学生飞速吸收知识的关键阶段落实人文素养的培育、引导和塑造,传输真善美等正确的价值准则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小学生的学龄特点来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好动,好奇心相对较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传统的理论知识传输以及过于关注理清思维培育的教育方法很容易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对语文阅读产生抵触心理。而从人文素养培育的角度来分析,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以人文素养为教育培训的目标,可以让教育的感性色彩更加浓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当中就会穿插很多感性的思考和感性的认识,较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防止和避免因为理论化过强导致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当中面临较多困境,在反复受挫下因为自身情绪消解能力和平衡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学生丧失学科自信的情况,同时也可以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灵活多变,进而更好地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当中情感得到有效地熏陶和塑造,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让语文教学不再抽象化,避免理性化,更契合于小学阶段受教育主体的认知规律。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是个人发展、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阶段教育研究当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研究话题。在各个学龄阶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所关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教学形式上看,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文本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情感,让理论的、抽象的文字表达在学生的脑海中具象化、形象化,让文章学习的感性色彩更加浓厚,进而为学生的创造提供更多的原动力——兴趣。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特征来看,阅读素材本身就是作者的创作作品,从情感上作者创新出了情感抒发的路径和方法,从表现上作者通过自己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对字词行文排序表达方法的调节优化和创造来形成属于自己风格的文字表达。而在人文素养培育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种创造所带来的魅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同时也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文本,感受文本,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有较大的帮助。
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分析
(一)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思考时间是现阶段教师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的内容,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与重点在于人文精神,这种作用于学生主观观念上的教育与引导,想要从根本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的认知理论,学生在内心深处更为认可,也更愿意践行,因此教师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在不断探索分析的过程当中感受阅读文本的深层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讲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让学生去思考谁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理论,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读书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将学生划分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共同探究和分析。
因为小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相对较为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无法有效地理清文本深层的各种关系,也无法感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更无法了解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重要性是什么。因此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和分析,既可以让学生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得出最终结论,感受文本的深层情感,同时又可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周期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探索和分析的效率与质量。
学生在共同探索、共同分析、思想交锋的过程当中会逐渐加深对文本的深层感悟,并在文本深层理解的情况下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更多的了解,进而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学生转变对学习的态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共同协作下将问题有效解决,在此之后结合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阅读文本的深层情感,落实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深入剖析文本
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为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开展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提高人文性,充分挖掘阅读文本背后的道德因素,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教师可借鉴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相对较多的,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更好地感受阅读文本素材背后的深层情感,受到文本的感染与引导。通过脑、心、眼、口、耳、鼻的协调配合,实现感官联动,进而让教育内容实现入耳入心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背后的艺术境界。
例如教师可以引入咬文嚼字式阅读,即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让学生通过逐词逐句地分析,感受作者的言外之意、作者的观点以及文本深层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静下心来品味文学作品。尤其是古文学习时,教师更需要引入这一方法,强化学生的感悟。例如在讲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逐词逐句地带领学生们分析的方式,以咬文嚼字的形式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更细微的角度、更多元的视角对这篇古文展开深入地分析和讨论。了解和感受古文的深层意境,以及作者的深层情感。让抽象化相对较强的古文学习变成极具立体感的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
在文本剖析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是,无论是带领学生的诵读还是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层剖析,都是学生自主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理论传输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帮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直接地给予学生答案,这很容易就会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再次陷入理性的束缚以及工具性的误区。尤其是咬文嚼字这一方法在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教师更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教师可以从重点词汇出发,先向学生解释相应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连词成句,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情境,感受文学作品背后的情感。
(三)丰富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应用可以让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更加灵活地落实教育工作。同时更多教育资源的丰富也可以为学生更好地感受阅读文本素材背后的深层情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参考,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引入更多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去分析、去感受,进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讲述《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引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相关视频和文献资料,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圆明园毁灭的社会背景、圆明园为什么被毁灭、圆明园毁灭意味着什么、在当时的社会除了圆明园的毁灭还出现了哪些事情,通过对背景的有效了解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圆明园的毁灭》的深层情感,即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作者对当时战争的控诉,这种丰富教育资源、打开学生视野、扩充学生知识储备的方式,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扩充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都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此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效打破学科壁垒,避免因为学科限制导致所引入的资源过于局限化,进而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和影响相对较低。
除了内容方向的延伸以外,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教育资源的引入来提升课堂文本的直观性,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源、音频资源和图片资源引入,让课堂教学文本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深层情感的感受和理解。尤其是一些描绘景色的文章的,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工作的开展让学生们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且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例如在讲述《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资源的引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兴安岭美在哪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所赋予的情感以及自身的感悟。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性
人文素养教育在开展的过程当中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换而言之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性,研究人性的需要,人的需要,进而培养学生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和意识,这些都可以在阅读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作为普适性的教育教材,小学阅读教学当中所引入的教育内容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较高思想教育价值的。但是教师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是在注重共性的人性培育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个性的成长需求,人文素养培育并不是给出一套规范的标准,也并不是要模块化、商品化地对学生展开培育,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指引一条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当中需要尤为引起关注和重视的一点内容。
六、 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落实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避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陷入工具化、理性化的自我限制,教师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主体,与学生共同深层次地剖析阅读文本,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性,同时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