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竹藤编织饰品创新设计与实践
2022-11-01肖玉清刘丽芳
肖玉清 陈 晴 张 珂 刘丽芳
(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湘西传统竹藤编织主要以实用器物为主,编织技法丰富,但是色彩相对单一、造型简单、做工较粗。近年来,虽然有些编织品逐渐发展成精美的装饰艺术品,但因其价格昂贵,受众只是少数[1]。如何在编织品的实用性、装饰性、艺术性、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目前竹藤编织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在产品设计中实现美学、工艺技术、生产制作、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统一,本研究以竹藤编织装饰品为例,在传统手工艺中融入现代设计思想,并应用精密的加工处理技术,赋予小型工艺品时代灵魂与超越传统的精致以及温润的质感体验,以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传统文化、人与现代环境的和谐统一。
1 湘西竹藤编织工艺概述
本文所称的“湘西” 是指“湘西地区” “大湘西”,一般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市西部诸县(绥宁等) 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湘西竹藤编织工艺主要指这些地方的编织工艺。
1.1 湘西竹藤编织历史与现状
竹藤编织工艺在中国历史悠久,地处南方大山深处的湘西地区,竹藤资源丰富,竹藤编织文化底蕴深厚。2004 年在湖南洪江高庙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了竹篾制作的垫子,其工艺十分精湛,竹篾看起来轻薄如纸,据考证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竹制器物,距今有7 000 多年[2]。清朝乾隆时期的《永顺县志》 中有描述: “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同治年间的《永顺县志》也有记载: “出则背负篓,援山拾薪……”。这里所记载的背笼、篓都是竹编的一种。清朝乾隆年间,中方县出产的编织斗篷,因其工艺精湛,成为了朝廷贡品,一度声名鹊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西当地政府重视竹编技艺的发展,组织各地竹编艺人,建立起了竹器社,使湘西竹编产品的质量有了显著提升;随后又成立了竹编厂,进一步促进了竹编工艺的发展,许多编织工艺品被选送参加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并多次在国内大型商品交易会上展出,名扬海内外,受到国内外专业人员的高度评价。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编织产业受到了现代工业的严重冲击,一度失去往日的辉煌。
近年来,在传统编织工艺的继承与创新方面,竹编艺人虽然做了不少努力,但大部分作品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技法和造型的复制与模仿,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也有些作品转向极度精细化的艺术藏品,但种类多局限于纪念品、怀旧器物、奢侈品等,仍然无法面向大众,没有真正走入现代人的生活中。
在产品经营方面,湘西竹编多为作坊式个体经营,也有少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具有代表性的有怀化市夜郎竹艺产品有限公司、保靖县比耳本顺竹艺专业合作社、芙蓉镇胡廷闲工作室等,他们编织的产品较民间工匠更为细腻、精致,能够接受国内外订单,经常参加各类售卖营销活动[3]。此外,湘西还有一批竹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们承担着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的职责。比如,会同竹编传承人李盛国师傅曾受聘于怀化学院传授竹编工艺6 年,期间培养了一批掌握竹编工艺技法的年轻人;肖氏竹编传承人肖体贵师傅不仅继承了父亲肖玉的竹编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原有竹编色彩图案、画作的基础上,增加了竹编花鸟、平面提花的团合花,并创新了竹编书法作品的编织技巧。
1.2 湘西竹藤编织品的类型
竹藤材料在湘西人民手中被物尽其用,他们充分利用竹藤易弯曲、支撑性好的特性,建造了围栏,编织了各种生活用品和农用品,如供人们休息的竹凳、竹床在当地居民家中尤为常见,女性日常使用的竹梳,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竹背篓、竹斗笠、油箩、晒垫、船篷、缆绳、簸箕、糠筛、米筛、饭盒、凉席等。
1.3 湘西竹藤编织工艺特征
湘西竹藤编织工艺根据编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密编和疏编,其具体编织方法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密编,是在编织时竹篾之间不留空隙,竹篾环环相扣。疏编是在竹篾之间保留空隙,形成有规律的几何图案。根据编织材料形状的不同,又分为“篾片粗编” 与“篾丝细编”,对于比较大的物品多用篾片粗编,而对于编织比较精细的物品,大多用篾丝细编,在必要时二者也会混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编织效果。对于好的竹编制品当地流传着“簸箕能接浆,竹席可隔水” 之说,充分说明了竹编工艺表面处理技术的精湛。
湘西人的日常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竹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竹编文化,也形成了竹编独特的艺术格调。
2 湘西编织工艺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2.1 生存困境
从20 世纪90 年代起,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工业技术对湘西传统的竹藤编织工艺造成了巨大冲击。竹藤编织行业陷入观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工艺品销量低下、工艺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现存仅有的手艺人也只是简单模仿,并不能深入去了解工艺背后更深层的含义,湘西的竹藤编织工艺虽具有传统美学,但其传统的功能已经很难满足当下人们的使用和审美需求。现代竹藤编织产品要求丰富多样、图案精美、做工精致、实用性良好,产品附加值高等,而传统的湘西竹藤编织工艺很难满足这些要求,传统生产制作日益脱离市场[4]。
2.2 发展机遇
尽管湘西竹藤编织工艺在当下面临着生存困境,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湘西竹编工艺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与当地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保护和鼓励发展竹藤编织工艺,使得其得以传承和不断创新发展。湘西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 重要论述的首倡地、湖南省重点扶持发展的区域;建有受国家保护和扶持的“非遗” 文化基地,在这里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民族工艺共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文化。
湘西地区各级政府大力发展传统手工艺,并与旅游、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相结合,用旅游带动竹藤编织工艺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地方院校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将传统竹藤手工艺引入课堂教学,促进工艺传承发展与设计创新,为湘西竹藤编织工艺在当下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3 湘西竹藤编织工艺饰品设计创新实践
湘西竹藤编织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工艺技法,并赋予其新的设计理念,在注重编织品实用性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其满足现代人消费需求的装饰性和审美性。具体实现途径包括:创新编织产品的使用方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使用心理与习惯;衍生新的视觉形式,包括造型、结构样式等,不断推出新的结构纹理、造型式样,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喜新厌旧的心理;材料的跨界搭配使用,秉持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合理选择材料元素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不同材料元素搭配。基于此,本文团队在传统湘西竹藤编织的基础上,开展了创新设计实践。
3.1 创新使用方式: 《细微的温柔——盆栽系列灯具》
灯是黑夜中最闪耀的“主角”,当夜幕降临之时,点亮一盏温馨的台灯,能让人卸下一天的烦恼和疲惫。竹编作品《细微的温柔——盆栽系列灯具》 (图1) 是一款环保、美观、舒适的小盆栽系列灯具,其制作运用了传统竹编技法,纯手工编织而成,饱含着匠人精神。当人们打开灯时,灯光透过竹编投影到墙壁上,温暖而柔和,使人宁静而放松,可在黑夜里帮助人尽快进入睡眠状态而又不失安全感。该系列灯具低碳环保,形态仿生,自然可爱,别具一格。作品设计不仅传递了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而且传承和发展了非遗文化,为以竹振兴乡村提供了新尝试。
图1 竹编作品《细微的温柔——盆栽系列灯具》Fig.1 Bamboo works: Subtle Tenderness,potted lamps series
3.2 材料跨界搭配: 《竹林七贤——瓷盘编织摆件系列》
《竹林七贤——编织瓷盘摆件系列》 作品(图2) 是由7 个附着编织造型的瓷盘组成,7 个瓷盘均为方形,内部边缘印有湘西独具特色的建筑飞檐,而每个瓷盘上的编织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竹林七贤” 的人物故事: 他们时常相聚,饮酒奏乐,有的擅长乐器,有的乐于助人,有的为官严谨廉洁,谦谦君子,他们大多淡泊名利。方形的瓷盘象征着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立足之本,上面的藤编装饰造型则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自我发展方向、处世之道。作品寓意深刻,包罗万象,发人深思。作为系列化的陶瓷附着藤皮编织而成的装饰摆件,选用陶瓷与藤皮2 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制作,实现了材料的跨界搭配,作品不但外观素雅、造型优美,而且富含象征意义,是公共空间和居家装饰的上乘之选。
图2 藤编作品《竹林七贤——瓷盘编织摆件系列》Fig.2 Cane weaving works: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porcelain plate/cane weaving decoration series
3.3 造型创新设计: 《锦——藤编镂空装饰灯》
藤编灯饰作品 《锦——藤编镂空装饰灯》(图3),以藤丝为材料,采用传统三绞丝编法编织、创新造型制作而成。作品将平面编织的镂空薄片进行曲卷与组合,形成背背相依、肩肩相靠的独特造型,简洁而又富有层次。产品造型使透出的灯光拥有了柔和、空灵之感,迎合了现代的审美特征,也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正如当下我们面对疫情时所表现出的“齐心协力祛病尽,一团锦簇踏春来” 的必胜决心。
图3 藤编作品《锦——藤编镂空装饰灯》Fig.3 Cane weaving works: Brocade,hollow-out decorative lamp
3.4 材料跨界与使用方式创新: 竹编创意作品《笔插、花插》 系列
《竹编创意笔插、花插》 系列作品,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山、石,采用传统的竹编六角针结构进行编织,通过找到六角针的空间造型规律与空隙特征来设计适合的笔插、花插造型(图4)。为了弥补六角针结构底部的漏洞缺陷,在竹编器物的底部和部分侧壁分别采用了竹编穿花、皮革“裹足”、速干水泥做底等方法,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可以弥补“漏洞”,增加了作品的稳固性。作品表面为自由曲面造型,如宝石般光滑,恰似一件小型雕塑品,可单独陈列,装点空间环境,又可作为笔插、花插器具,怡情、怡景,独具韵味。
图4 竹编作品《笔插、花插》 系列Fig.4 Bamboo weaving works: Pen and Flower Arrangement series
3.5 落地艺术装置: 《泉》
落地艺术装置作品《泉》 (图5),设计灵感来源于济南的趵突泉,采用竹编传统菱形针编织法制作而成。竹篾的自然原色给人以舒适温暖的感觉,不断翻卷涌现的呈现方式增添了整个装置的艺术性,使整个作品造型既丰富柔美,又充满活力和情趣,引导人们回归童心与自然。
4 结束语
为加强竹藤编织产品的设计创新,打开湘西竹藤编织工艺在更多设计领域的大门,增加更多的可能性,应该不断地进行工艺创新,不断挖掘编织造型元素[5],在注重竹藤编织工艺饰品实用性的同时,更加强调竹藤编织工艺饰品的装饰性和审美需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传统文化、人与现代环境的和谐统一。
图5 竹编作品《泉》Fig.5 Bamboo weaving works: Sp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