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螟对果树的危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2022-11-01张文升张甘雨陈珍珍姜莉莉武海斌孙瑞红
张文升,张甘雨,陈珍珍,姜莉莉,武海斌,孙瑞红*
(1.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2.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
桃蛀螟(Conogethespunctiferalis)属于鳞翅目、螟蛾总科、草螟科、斑野螟亚科、多斑野螟属杂食性害虫。又名桃蛀野螟、桃蠢螟、桃多斑野螟、桃斑蛀螟等。因其以幼虫蛀食危害多种果树的果实,又被俗称为食心虫、蛀心虫、钻心虫等。寄主植物100余种,危害桃、李、杏、梨、板栗、核桃、石榴、枇杷、龙眼、无花果等果树,还危害玉米、高粱、向日葵、姜、蓖麻等作物[1],并在不同寄主间来回转移,严重影响果品、粮油的产量和品质,备受国内外有关研究者重视。经查询中国知网,截至2022年3月共检索到研究桃蛀螟的相关文献1267篇,其中中文文献1144篇。有关桃蛀螟的中文报道始见于1956年魏鸿钧在《昆虫知识》上发表的“桃蛀螟为害向日葵”[2],第2篇为1962年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赵忠仁和尹纯寿撰写的“板栗上桃蛀螟防治方法探讨”[3],之后对桃蛀螟的报道文章数量陆续增加,特别是近10年的文献尤多。为使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熟悉掌握桃蛀螟的发生规律,做到科学安全精准防控,以保证果树产业健康发展和果品质量安全,笔者综述了桃蛀螟生物学特性、在果树上的发生及防治情况,对今后桃蛀螟防控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1 生物学研究
有关桃蛀螟的生物学研究主要在20世纪,主要通过室内饲养及结合田间观察了解各虫态发育特点,开展形态特征、取食寄主种类和危害症状的研究,报道文献多是结合果树栽培管理和病虫防控技术进行介绍[2-6],专题研究报道文献仅30余篇。
1.1 形态特征
桃蛀螟成虫体长12 mm左右,翅展23 mm左右,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一般雌性虫体大于雄性虫体。虫体呈黄色,体表和前后翅分布约有40个不规则黑色斑点,体表上约有15个,大多数分布在胸部和腹部,形成一个四行三列的区域。前翅的斑点数多于后翅,两侧翅上的黑斑基本呈对称性分布。雄成虫腹部背面末端呈明显的黑色,雌成虫没有此特征。
卵近椭圆形,长0.4 mm左右,宽0.3 mm左右,表面密布细小圆形突点。初产卵白色,后渐变为红色。老熟幼虫体长20 mm左右。幼虫体色因取食不同寄主而有变化,呈现淡褐、浅灰、浅灰兰、暗红等色[4]。头部为褐色,前胸盾片土黄色,臀板灰褐色。体表呈现出明显的体节毛片,背面毛片较大,毛片上着生1~2根刚毛。虫体两侧的气门近圆形,有黑色凸起的围气门片。腹足趾钩为3序缺环。蛹体长12 mm左右,化蛹初期呈淡黄色,后期变为棕褐色。蛹体外罩白色或灰白色丝质薄茧。
1.2 生活习性
桃蛀螟在中国北方1年发生2~3代、黄河流域2~4代、长江流域3~5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果树的树皮裂缝、被害僵果、落果内、落叶下、土缝内、石头缝隙间、被害作物秸秆内等多个场所越冬[4]。其成虫羽化和活动节律均受光照影响,成虫主要在夜间进行羽化,羽化盛期出现在晚上9点左右。成虫喜欢昼伏夜出,白天静伏在寄主叶片上或躲藏在附近的杂草丛中,晚上出来觅食、交配和产卵,通常晚上10点左右进行交尾,持续交尾1 h左右[6]。卵一般单粒散产在寄主表面,适宜温度范围下1周左右孵化,孵化时间一般在凌晨5点30分左右[4]。成虫对401 nm波长的光线有强趋性[7],光线较暗时红光促进成虫交配[8]。桃蛀螟还对寄主和糖醋液散发的气味有强趋性。利用这些特性已成为黑光灯和糖醋液防控桃蛀螟的主要依据[4,9]。
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普遍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温度、相对湿度、光周期、食物均是影响桃蛀螟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且各因素相互作用明显。在21~30 ℃条件下,随温度升高,桃蛀螟各阶段的发育历期显著缩短,其中以24 ℃时的净增殖率最高[10]。在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方面,不同研究者获得的试验结果差异很大。迟玉成[11]从蓖麻上采集虫源,在室内相对湿度>80%、光周期为 15L∶9D、温度20~30 ℃条件下,用板栗饲喂获得的桃蛀螟卵、幼虫、蛹、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11.08 ℃、11.00 ℃、15.25 ℃和12.80 ℃,相应的有效积温分别为 63.29日度、263.16日度、98.04日度和400.00日度。庞允舜[12]在相对湿度80%、光周期为14 L∶10D、温度20~30 ℃条件下饲喂新鲜玉米粒,获得的桃蛀螟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59 ℃、13.53 ℃、14.98 ℃、11.42 ℃和10.59 ℃、有效积温为日度、195.71日度、105.35日度、37.39日度和483.92日度。但是,所有研究者一致认为,桃蛀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适温范围是23~27 ℃[10-12],这与该虫在田间发生盛期的平均气温基本拟合。李得宇[13]、陈公敏[14]等人先后研究证明不同寄主植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效果显著,取食板栗和玉米发育速度快、繁殖力强;徐丽荣研究发现桃蛀螟整个幼虫期的短光照可以诱导5龄幼虫滞育,在25 ℃条件下的滞育临界光周期为12小时51分,20 ℃条件下无论光照时间长短所有幼虫均全部进入滞育[15]。中国南北方区域的温度、光照时间和寄主植物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桃蛀螟的越冬时间长短、年发生代数、发生时间、发生程度等不同。
2 桃蛀螟在不同果树上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2.1 桃、杏、李
桃、杏、李均属于核果类果树。杏花发育需冷量大,长江以南地区极少种植。杏多在7月份以前成熟,主要遭受第1代桃蛀螟危害。桃树和李树比杏树适生性强,国内绝大多数省份有栽培,李的栽培面积小,有关桃蛀螟危害李的报道亦少。桃是核果类果树中品种较多、栽培面积较大的树种,不同品种的成熟采收期差异较大,5~11月均有桃成熟采收,因此桃蛀螟对桃的危害范围广、危害期长、发生规律变化大。
据宋文[16]等人报道,桃蛀螟在山东省临沂市桃园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裂缝、僵果及附近的玉米秸秆或向日葵残留花盘等处越冬。越冬代成虫于桃树幼果期出现,成虫产卵于桃果上,孵化出的幼虫咬破果皮蛀入桃果内取食果肉,虫粪排泄到虫孔外,桃果表面虫孔周围堆积大量虫粪,并伴有黄褐色胶液流出。桃蛀螟危害桃果的第1个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第2个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不同时间成熟的桃果都会受到桃蛀螟危害。第1代幼虫的发生时期和早熟桃品种(北农二号、雨花露等)成熟时期基本吻合,第2、3代幼虫主要危害中熟、晚熟桃品种,如中华寿桃、黄金、上海水蜜等[16]。由于前1、2代的虫量累积和后期的温湿度适宜,末代桃蛀螟繁殖种群数量骤增,对中晚熟桃危害程度高于早熟品种,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桃蛀螟在常州市武进区桃园1年发生4代,越冬代、第1~3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17]。
桃蛀螟防治必须做好虫情监测,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18]。如尽量集中连片种植桃树,便于实施机械化管理和统防统治。秋冬季及时清除桃园附近的玉米、向日葵等寄主残留植株,收集桃园落果和树上僵果,集中起来深埋或采用其他无害化处理,以减少越冬虫量。越冬代成虫及其他世代成虫发生期,在桃园内或周围悬挂性诱剂、糖醋液或杀虫灯等诱杀桃蛀螟成虫,也可在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对于中、晚熟桃品种,可以采取先疏果再套袋的方法,套袋前摘除树上虫果,全面喷洒一遍杀虫剂灭杀果实上的虫卵和初孵化幼虫[18]。不套袋桃果成熟前1.5个月药剂防治,每隔1周左右喷1次药,连续2~3次,常用药剂为溴氰菊酯、功夫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采收前1~2周禁用药。
2.2 石榴
石榴属于浆果类果树,别名安石榴,珍珠石榴、海石榴。石榴树耐寒、耐高温性差,分布区域有限,主要栽植于江苏、安徽、四川、陕西、河南、山东、云南等省份。石榴果实生长发育期内均可遭受桃蛀螟幼虫侵害,危害期长达3~4个月,以第2代幼虫危害最重,虫果率达70%,严重时可达90%,素有“十果九蛀”之说。成虫主要产卵于石榴花萼筒内,初孵幼虫先蛀食果皮,2龄后再蛀入果实内啃食幼嫩籽粒及隔膜,30%幼虫从萼筒蛀入 ,70%从其它部位蛀入。蛀孔外常见黄褐色汁液或黑褐色粒状虫粪排出,并诱发果实烂果病,果实腐烂脱落或干缩在枝头[5]。
防治石榴上的桃蛀螟,多采用秋冬季清理石榴园落果和树上僵果,早春刮除枝干上的老翘皮,生长季及时摘除虫果等方法。在成虫发生期,可在石榴园悬挂杀虫灯、性诱剂和糖醋液诱杀。石榴坐果后用50%辛硫磷5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倍液加粘土制成药泥堵塞萼筒,或者以白僵菌粘膏塞萼,或采用果实套袋的方法。在桃蛀螟成虫产卵盛期,采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 500倍液或5%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均匀喷雾,杀死卵和初孵化的幼虫[4,19]。
2.3 板栗
板栗在国内大部分省份均有栽培,是我国主要出口创汇干果之一。板栗是适合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寄主之一[13,14],以幼虫钻蛀危害板栗成熟期果实,被害果率达到20%左右,并在贮运期继续危害,严重影响板栗产量和品质[3]。
据报道,在韩国,板栗园内桃蛀螟每年发生2~3代[20],在中国不同板栗产区的发生代数和危害时间不尽相同(表1),这与各地板栗栽培品种和成熟时间早晚有关。通常情况下,桃蛀螟第1、2代幼虫主要危害桃、杏、李的果实,末代幼虫转移到板栗上危害多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板栗收获前幼虫多蛀食栗苞和栗壁,仅有少量幼虫危害栗实;当栗实接近成熟时,栗苞开裂,大部分幼虫开始危害栗实;被害板栗苞刺会变得干枯易脱落,易造成栗实的发霉和腐烂。采收后的存放期间,开始进行转果危害,排泄的粪便污染临近果实,一些老熟幼虫在堆果场、贮存库内越冬[6]。
由于栗树高大和生长在山林中,树上不便人工和常用机械喷药防治,目前国内多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和采后药剂防治相结合,并以采收后栗球堆放期药剂处理为主。秋冬季主要清理板栗落叶和球苞,带出园外集中无害化处理,减少桃蛀螟来年虫源。板栗球收获后,用杀虫剂药液短时间浸泡,防治桃蛀螟效果显著,常用的药剂有氯氰菊酯、除虫脲等。最近,韩国采用飞防技术喷洒杀虫剂田间防控桃蛀螟,发现杀铃脲的防治效果最好,但不能杀死蛀入果实内的幼虫,建议施药时间最好在桃蛀螟发生危害初期[21]。
表1 不同省份桃蛀螟发生代数及危害板栗时间
另外,用白色水桶型诱捕器+桃蛀螟性诱芯,悬挂于板栗树冠中部诱捕桃蛀螟雄成虫[22],可起到虫情监测和减少虫量双重效果。桃蛀螟的性信息素主要由反-10-十六碳烯醛和顺-10-十六碳烯醛2种组分构成,但不同地域的桃蛀螟信息素组分比例差异很大[1,23],田间应用效果不稳定,影响该产品在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3 现状与展望
多年来,桃蛀螟一直是我国果树上的重要蛀果害虫,直接影响果品产量与品质,其发生规律因分布区域和危害果树不同有较大差异,需要做好田间虫情监测,掌握其发生动态和转移规律,以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尽量实施轻简化的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生态防控技术、理化诱控技术、果实套袋技术等。桃蛀螟虫量较大时,需要在卵期和初孵幼虫期实施化学防控,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截至2022年3月,国内登记防控桃蛀螟的杀虫剂仅有除虫脲1种,为20%除虫脲悬浮剂和40%除虫脲悬浮剂,登记作物为石榴。因此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开通绿色登记渠道,加快在果树上防治桃蛀螟药剂登记。
利用天敌生物防治桃蛀螟一直是生产上迫切需要的技术,国内外对桃蛀螟的寄生蜂、寄生菌做了许多研究报道,但由于这些天敌贮运困难、施用时间和技术条件要求严格、防治效果缓慢等因素,阻碍了该类防治产品的商品化和应用推广。近几年,印度研究者于室内测定了昆虫病原线虫对桃蛀螟幼虫的侵染致死效果,发现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品系、不同剂量和温度均影响防治效果,在不同剂量下30 ℃侵染致死率最高,其次是25 ℃较高,这为今后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控堆放期板栗桃蛀螟提供了依据[24,25]。
对桃蛀螟的研究虽历经70年以上,但现有文献报道多局限于观察和生产性的总结,而对桃蛀螟在不同果树上的发生规律、田间影响因素、生物和生态防控技术、杀虫剂作用机理和抗药性等研究甚少,导致其田间发生详情尚不十分明确,防治措施不够完善,可持续治理方面技术薄弱。今后应在这些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以推动桃蛀螟高效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利于生态果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