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软弱夹层煤巷支护改进方法研究
2022-11-01潘立业
潘立业
(山西弘顺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200)
我国地下煤矿广泛采用综采工艺,对于综采工作面而言,工作面巷道的稳定与否对于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影响[1-3]。如果巷道变形得不到有效控制,一方面影响施工进度,另一方面对采场人员及设备将会造成威胁。针对含软弱夹层煤巷条件,采取合理有效的支护方法,对于工作面安全回采至关重要[4-6]。
在煤巷支护研究方面,陈道志等[7]分析了采动巷道围岩二次支护关键技术,研究了开挖后动压巷道围岩移近量及应力分布情况,确定出合理的巷道支护参数;王虎伟[8]运用动态信息法对煤巷锚杆支护进行了优化设计,指出通过提高支护材料刚度、强度及可靠性,可有效提高围岩本身的自承载能力;刘继敏等[9]为确保宏岩煤矿回风下山巷道支护的可靠性,提出了“锚杆+锚索+W钢带补强”联合支护措施。综合文献分析,对于工作面巷道支护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对于含软弱夹层煤巷支护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为此,本文以某矿45203工作面含软弱夹层煤巷为工程背景,优化了工作面回风巷道支护参数,对支护方案进行了综合优选,并给出了含软弱夹层煤巷支护改进方法,以保证工作面巷道的稳定。
1 工作面概况
某煤矿矿井面积177 km2,煤炭储量15.42亿t,其中可采储量9.27亿t.45203工作面主要回采5-2煤层,煤层厚度4.65~5.85 m,平均5.3 m,煤层倾角0~3°,平均倾角0.5°,煤层中下部普遍含一层夹矸,局部区域中上部含一层夹矸,岩性为褐黄色泥岩,平均厚0.1 m.煤层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基本顶为粉砂岩,直接底为粉砂岩,基本底为中粒砂岩。
矿井工作采用综采一次采全高、后退式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相邻工作面之间留设24 m宽度的区段煤柱,45203工作面布置情况图如图1所示。
图1 45203工作面布置图
45203回风巷道断面尺寸宽×高=5.5 m×3.1 m,巷道顶板采用D18 mm×2 000 mm螺纹钢锚杆+D17.8 mm×6 000 mm钢绞线锚索支护,巷道两帮采用D18 mm×2 000 mm玻璃钢锚杆支护。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受煤层内软弱夹层及临近工作面回采扰动影响,45203回风巷道变形严重,通过现场监测,顶板最大沉降量为386 mm,煤柱帮最大位移量为362 mm,回采帮最大位移量分别为347 mm.为此,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研究该煤层条件下巷道合理支护方法,以保证巷道的稳定性。
2 巷道支护参数优化
2.1 顶锚杆(索)参数优化
根据该矿45203回风巷道地质条件,锚杆(索)的最短长度可按公式(1)计算:
L≥La+Lb+Lc
(1)
式中:L为锚杆(索)长度,取0.02 m;La为锚杆(索)外露长度,取0.6 m;Lb为锚杆(索)压缩岩梁的厚度,m;Lc为锚杆(索)的最小锚固长度,m.
锚杆有效长度Lb可取顶板破坏深度的2/3.根据现场钻孔窥视结果,巷道顶板岩层破坏深度均小于2 m,因此有效长度可取1.3 m,将各参数带入公式(1)。可得,顶锚杆最小长度L=1.92 m,取锚杆长度为2 m.锚索有效长度取4 m,锚固段和外露段长度分别取1.5 m和0.2 m,则锚索最小长度为5.7 m,取为6 m.
顶锚杆(索)直径d可根据公式(2)计算:
(2)
式中:Q1为锚杆(索)的锚固力,取105 kN;σ1为锚杆(索)的抗拉强度,350 MPa.
带入公式(2)可得顶锚杆直径d最小取19.45 mm,因此顶锚杆直径取20 mm.同理,锚索极限承载力为230 kN,可得锚索直径d2最小取15.22 mm,所以巷道锚索直径可取15.24 mm;结合现场情况巷道位于遗留煤柱下方顶板受力较大,最终锚索直径取17.8 mm.
顶锚杆(索)间距a可根据公式(3)计算:
(3)
式中:K为应力集中系数;γ为岩体容重,kN/m3.
45203回采巷道顶板顶板岩体容重为27 kN/m3,锚杆锚固力为105 kN,有效长度Lb为1.3 m,应力集中系数取2,带入公式(3),可求得顶锚杆最大间排距a为1.22 m.由于巷道支护强度较大,锚杆排距取1.2 m,锚索排距通常设置为锚杆的整数倍取3,则锚索排距取3.6 m.
2.2 帮锚杆参数优化
研究采用非弹性区理论计算帮锚杆长度,等效圆半径按公式(4)确定:
(4)
式中:a为取巷道跨度的一半,m;h为巷道高度,m.
45203回风巷道宽5.5 m,为此a=2.75 m,h=3.1 m,带入公式(4)可得,r0=3.16 m.
巷道内部最大非弹性区半径按公式(5)计算:
(5)
式中:p为地应力,kN/m2;c为巷道围岩粘聚力,MPa;φ为巷道围岩内摩擦角,°.
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情况,p=8.35 kN/m2,c=2.5 MPa,φ=35°,将相关参数带入公式(5),巷道最大非弹性区半径为3.8 m.
两帮非弹性区深度按公式(6)计算:
a1=R0-a
(6)
将相关参数带入公式(6),计算得巷道两帮非弹性区宽度为1.05 m,锚杆有效锚固长度不小于0.6 m,外露长度为0.02 m,由此确定帮锚杆长度应不小于1.67 m.综合考虑工作面间采动应力对围岩变形的影响,最终确定煤柱帮及回采帮锚杆长度分别为2.0 m和2.2 m.
3 巷道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3.1 数值模拟方案
以45203回风巷道原支护参数为基础,共进行3种方案的模拟分析,通过不同支护方案下巷道围岩应力及位移变化情况,以确定最佳支护方案。方案1采用巷道原参数进行模拟,分析在现有支护情况下巷道围岩变化情况;方案2在方案1基础上将回采帮锚杆长度增加200 mm,锚杆直径变为20 mm,同时回采帮采用高强锚杆进行数值模拟;方案3是在方案1参数基础上,将顶锚杆长度增加200 mm,锚杆排距变为1.2 m,锚索排距变为3.6 m进行模拟。各模拟方案支护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工作面巷道支护方案
3.2 数值结果分析
不同支护方案巷道围岩位移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支护方案巷道围岩位移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方案1中顶板位移最高达64 mm,煤柱帮位移最高达54 mm,回采帮最高达31 mm;方案2中顶板位移最高达55 mm,煤柱帮位移最高达35 mm,回采帮最高达25 mm;方案3中顶板位移最高达85 mm,煤柱帮位移最高达57 mm,回采帮最高达26 mm.方案2中巷道顶板及两帮位移量最小,支护效果最好。
不同支护方案巷道围岩应力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方案1中巷道顶板、煤柱帮和回采帮垂直应力分别为8.3 MPa、17.2 MPa和9.6 MPa;方案2中巷道顶板、煤柱帮和回采帮垂直应力分别为6.3 MPa、14.5 MPa和7.8 MPa;方案3中巷道顶板、煤柱帮和回采帮垂直应力分别为9.2 MPa、17.3 MPa和10.7 MPa.同样,方案2中巷道顶板及两帮围岩所受应力最小,支护效果最好。
图3 不同支护方案巷道围岩应力变化情况
综合分析,方案2中的支护参数对于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最佳,同时该参数即为前述理论计算得到的支护参数,进一步验证了前述理论计算得到的巷道支护参数的可靠性,针对45203回风巷道研究采用方案2中的支护参数进行支护设计。
4 含软弱夹层煤巷支护方法
通过前述研究,确定45203回风巷道采用“锚杆+锚索+金属网+钢带”联合支护方法,由于煤柱帮所受应力较大,对煤柱帮需加强支护,将煤柱帮锚杆设置为高强度锚杆,并增大托盘直径,在回采帮相应增大托盘直径和锚网厚度,并配合钢带使用,以保证巷道两帮的稳定。其中顶部螺纹钢锚杆参数为D20 mm×2 000 mm,间排距为950 mm×1 200 mm,顶锚索参数为D17.8 mm×6 000 mm,间排距为2 000 mm×3 600 mm;回采帮玻璃钢锚杆参数为D20 mm×2 200 mm,间排距为600/900 mm×1 200 mm;煤柱帮高强锚杆参数为D18 mm×2 000 mm,间排距为600/900 mm×1 200 mm,巷帮软弱夹层位于帮侧下端两锚杆中心部位,以保证有效的支护效果。巷道支护断面如图4所示。
图4 巷道支护断面图
5 现场实践效果分析
研究提出的含软弱夹层煤巷支护方法在45203回风巷道进行了工程实践,并采用收敛仪对支护段巷道围岩变形情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巷道变形监测结果
可以看出,随着监测时间的增加,巷道顶板及两帮变形表现为类“S”形增长,监测40 d后,巷道变形趋于稳定,此时顶板最大沉降量为164 mm,煤柱帮最大位移量为153 mm,回采帮最大位移量分别为142 mm.与45203回风巷道未实施支护改进措施相比,研究提出的含软弱夹层煤巷支护方法,巷道顶板下沉量、煤柱帮位移量及回采帮位移量分别降低57.5%、57.7%与55.9%,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6 结 语
1) 通过对现用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优化,确定巷道顶板及回采帮锚杆直径由原18 mm变为20 mm,锚索直径取17.8 mm,锚杆排距取1.2 m,锚索排距取3.6 m,煤柱帮及回采帮锚杆长度分别为2.0 m和2.2 m.
2)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支护方案,方案2中的支护参数对于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最佳,同时该参数为优化后的支护参数,进一步验证了理论计算得到的巷道支护参数的可靠性。
3) 针对含软弱夹层煤巷,在支护参数优化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锚杆+锚索+金属网+钢带”联合支护方法。通过现场实践,巷道顶板下沉量、煤柱帮位移量及回采帮位移量分别降低57.5%、57.7%与55.9%,保证了含夹矸煤巷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