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规模农户生产要素配置*
2022-11-01笪钰婕周月书
笪钰婕 周月书
引 言
近十多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转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的政策基调。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虽然当前小农户依然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但小农经营终究是人多地少条件下农民的一种被动选择。(1)李金铮、邹晓昇:《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新探索》,《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范围的全球扩张,小农经营的困境将日益严峻。(2)钟甫宁:《从要素配置角度看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6期。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学界普遍认同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由之路。(3)韩朝华:《个体农户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理论评述》,《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性交汇之际,亟待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规模农户(4)借鉴农业部办公厅2013年3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的通知》(农办经〔2013〕6号)对家庭农场的相关界定,本文将种植规模达到50亩以上、农业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80%以上的农户界定为规模农户。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
要素投入是农业生产最基础的环节,也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的集中体现。土地规模的扩大使得规模农户可以在更大的决策空间内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增加了规模农户对良种、机械、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的需求。由此,规模农户面临更为严峻的要素投入约束和信贷约束。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发展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契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户分散经营导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产业链组织作为一种加强农户、企业与市场之间联系的农工商一体化制度安排得以迅速发展,(5)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11期。并逐步形成“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农业产业链组织为农户提供优质生产要素、先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资讯、产品定价收购等生产性服务,能够降低农户面临的生产约束和交易成本,改善要素投入、促进农户增收。同时,依托产业链中的交易关系,可以向产业链上各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
那么,农业产业链组织是否能够改善规模农户的要素投入决策,从而优化其生产要素配置?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不同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对优化规模农户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又有何差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重新审视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角色和定位,对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规模农户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与质量的交互视角
(一)规模农户的要素投入特征及制约因素
规模农户兼具小农户和企业家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规模农户在要素投入上显著区别于传统小农户,呈现出“企业化”特征。其一,在资本投入方面,规模化生产能够提高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因此,除了种子、农药、化肥、小型农机具等一般性生产资料,大型农业机械以及厂房、加工储藏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也进入规模农户的决策视域。其二,在劳动力投入方面,规模农户打破家庭自有劳动力的约束,可以自由在劳动力市场雇佣工人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在自我雇佣和雇佣劳动力之间更具灵活性;同时,规模农户更注重人力资本投资,这使得劳动力要素融合了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规模农户是传统小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结果。根据舒尔茨理性小农学派的观点,规模农户的行为逻辑依旧是在预算约束下调整其要素配置,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为目标。
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农业劳动力外流,劳动力成本高企。根据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资源稀缺性变化所引起的要素相对价格变化会对技术变革产生诱致性作用。微观生产主体会通过价格信号,借助市场机制实现丰裕要素对稀缺要素的替代。(6)Yujiro Hayami and Vernon Rutt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随着劳动力成为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农业技术变迁越来越倾向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加速。(7)蔡昉、王美艳:《从穷人经济到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对中国农业提出的挑战》,《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同时,由于劳动监督难、用工季节性明显等问题,农业雇工隐含着高昂的交易费用,而机械操作具有规范性与标准性,因此,用机械替代劳动力是农业要素配置的重要技术路线。相关学者深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内在逻辑,指出“适度规模+优质良种+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8)高晶晶、史清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探究——基于微观农户要素投入视角》,《管理世界》2021年第12期。农业要素配置结构将从劳动力要素丰裕向资本要素丰裕、最终向技术要素丰裕升级。(9)罗浩轩:《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农业制度安排与农业工业化进程的理论逻辑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3期。
在优化要素配置的过程中,规模农户面临两大障碍:一是要素投入约束,即要有现代化生产要素和配套服务与之相匹配;二是信贷约束,即要有适应规模化生产需要的充足资金。根据舒尔茨的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引入现代化的生产要素。(10)Theodore W.Schultz,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规模农户对新品种与新技术引进、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综合性服务有更高要求,针对小农户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供给模式很难满足规模农户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扩展的农业服务需要。(11)钱克明、彭廷军:《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6期。同时,规模农户的要素投入特征决定了其资金需求额度大、期限长,传统小额信贷难以满足其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信贷需求。(12)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与理论含义》,《财贸经济》2013年第8期。
(二)农业产业链组织何以影响规模农户生产要素配置:要素供给机制和信贷约束缓解机制
产业链核心主体通过提供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可以促进优质要素供给。农户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获得农资购买、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以加强个体与市场的联结,这是农业产业链组织形成的初衷。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包括:在产前,提供高技术附加值的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在产中,提供与农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指导等,消除农业生产中的信息鸿沟与技术障碍;在产后,对接下游市场主体以稳定产品销路。通过对农业产业链实施全流程控制,打造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同时,以终端需求推动前端优质要素供给,帮助农户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提升,由此形成有效的“供—产—销”一体化,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农业产业链组织通过垂直一体化的方式解决了农户所面临的生产约束,有效传递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信息能够降低农户技术风险、改善要素投入。
依托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和产业链上的交易关系,可以开展农业产业链融资,从而缓解信贷约束对规模农户要素配置行为的制约。首先,利用产业链上的交易关系,能够显著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产业链内外部融资机会。(13)周月书、王雨露、彭媛媛:《农业产业链组织、信贷交易成本与规模农户信贷可得性》,《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4期;周月书、王婕:《产业链组织形式、市场势力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基于江苏省397户规模农户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4期。在产业链内部融资方面,产业链核心主体通过长期合作获取农户信用状况的信息,从而以贸易信贷的形式为其提供产业链内部融资。在产业链外部融资方面,基于农业生产周期和生产行为的闭环式融资安排可以确保信贷资金的流向,有效规避贷后道德风险。其次,农户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的订单可视为“虚拟抵押物”,集中解决了农户正规借贷中抵押品缺失的难题。基于产业链交易关系,农户也更容易获得核心主体的担保,降低贷前金融机构对单个农户进行风险识别的难度,有效规避逆向选择问题。再次,农业生产的弱质性使得涉农贷款具有较高的违约风险,产业链核心主体提供的一体化生产性服务在促进优质要素供给的同时,使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变得可控,由此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冲击之下农户被动违约的概率。
综上,农业产业链组织对于优化规模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将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改善要素配置结构,即通过缓解信贷约束促使规模农户进行农业长期投资,实现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二是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即产业链中的资金流结合优质要素供给,使规模农户得以及时更新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资料、增加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入等,由此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推动规模农户进入内涵式发展轨道。
(三)不同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产业链核心主体的不同角色和定位,不同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14)从产业链参与主体的视角,农业产业链组织可分为“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模式;从参与主体地位的视角,可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单位带动型等模式,其中以前两者为主。对规模农户生产要素配置可能产生异质性影响。大型农业机械等农业长期投资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而农业契约又属于不完全契约。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当发生事后能够被双方观察到但无法被法庭等第三方证实的或有事件时,会造成事后“敲竹杠”的问题,由此扭曲投资激励导致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15)Sanford J.Grossman and Oliver D.Har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4, No.4, 1986, pp.691-719; Oliver D.Hart and John Moore,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 No.6, 1990, pp.1119-1158.在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链组织中,农户与企业的市场势力差距较大,存在龙头企业利用农户的专用性资产投资而对农产品进行压价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户的农业长期投资行为,不利于要素配置结构的改善。而合作社带动型产业链组织内生于乡土社会,以维护广大农户的利益为宗旨。规模农户通过合作社更容易对接农机服务的需求方,可以有效地将富余的机械生产力转化为收入,解决了投资大型农业机械的后顾之忧,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励规模农户进行农业长期投资,达到改善要素配置结构的目的。
不同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在提升要素投入质量方面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形成“弱者的联盟”,通过提升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其在市场上谈判的筹码,其优势是以更优惠的价格、更便捷的渠道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购买服务,相较于龙头企业这样的市场化竞争主体,合作社对生产资料技术附加值方面的关注较少。在劳动力投入方面,得益于合作社社员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以及完备的生产技术服务,合作社带动型产业链组织更能激发农户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而在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组织中,核心技术一般掌握在企业手中,农户更多的是基于企业已经标准化的要素供给和生产流程进行农业生产,从而使得其对技术型雇工的需求不足。
农业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要素配置的影响: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6—2018年课题组在江苏省内开展的针对规模农户的实地抽样调查。江苏省既是我国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省内拥有5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农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化经营主体培育、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首先抽取样本地区,包括盐城大丰区、泰州泰兴市和姜堰区、南通如皋市、淮安淮阴区、宿迁泗洪县、徐州睢宁县、无锡宜兴市以及苏州吴江区和常熟市;其次,从每个地区抽取2—8个乡镇,再对该乡镇的规模农户进行调查。样本选取过程充分考虑了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使得本研究的样本更具代表性。调查共收回629份种植业规模农户问卷,剔除关键变量缺失的样本后,得到有效问卷595份,问卷有效率为94.59%。
(二)变量选择
1.因变量。本研究从要素配置结构和要素投入质量两个维度考察规模农户的要素配置。在要素配置结构方面,采用农业长期投资总额、亩均农业长期投资额、亩均劳动力投入、亩均雇工支出、资本—劳动力投入比5个变量进行衡量。考虑到规模农户区别于传统小农户的要素投入特征,本研究的农业长期投资包括农户为从事规模化生产所购置的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以及厂房、加工储藏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亩均劳动力投入指每亩土地上的常雇工和季节性雇工支出以及自投工成本,其中自投工成本以家庭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每年实际劳动天数乘以当地农业劳动力日均成本得到。资本—劳动力投入比指标中,资本投入包括农业长期投资、地租、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的加总,劳动力投入包括常雇工和季节性雇工支出以及自投工成本。在要素投入质量方面,本文采用规模农户最近3年是否新增固定资产、是否引入新品种、雇工中技术人员的人数3个变量进行衡量。
2.产业链组织变量。本文借鉴主流观点,将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划分为“合作社带动型”与“龙头企业带动型”。同时,通过在问卷中设置“合作社类型”“合作社提供的服务”等问题,以更精准地识别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595个规模农户样本中,共有377个加入了农业产业链组织,占比63.36%;其中,130个加入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组织,占样本总量的21.85%,247个加入合作社带动型产业链组织,占样本总量的41.51%。
3.信贷约束变量。本文利用直接意愿调查法识别农户是否受到正规信贷约束。首先,对于当年申请银行贷款的农户,若其实际获得的贷款额度小于申请额度,则认为其受到信贷约束;其次,对于当年未申请银行贷款的农户,通过设置“未申请贷款的最主要原因”问题,来识别其是否有正规信贷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595个规模农户样本中,有237个受到正规信贷约束,占样本总量的39.83%。
4.控制变量。本文选择可能会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农户个体和家庭基本特征以及生产经营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农户个体和家庭基本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社会资本(村中能人、富裕的亲友);生产经营特征变量包括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收入、农业类型、技术培训、经营权稳定性。此外,由于课题组在各样本地区开展调查的年份不同,本文还加入了年份虚拟变量进行控制。各变量定义与描述统计详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与描述统计
(三)模型设定
1.主回归
本研究试图从多个维度使用多个变量来衡量农户的要素配置,根据被解释变量的不同类型,将分别选用Tobit模型、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在研究农业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农业长期投资的影响时,从样本情况来看,595个规模农户中有101个从未进行过农业长期投资,即农业长期投资总额与亩均农业长期投资额均为0,因此,被解释变量的很多观测数据被压缩在一个点上,是典型的归并数据。同样,在研究农业产业链组织对雇工投入的影响时也存在归并数据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农户都会选择雇佣劳动力从事生产经营。此时,若直接采用经典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可能导致参数估计有偏和不一致。因此,应当采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1)
本研究在考察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要素投入质量的影响时,采用了“是、否”类型的二元被解释变量,将使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P(yi=1)=P(α2Industryi+β2Xi+εi>0)
=P(εi>-α2Industryi-β2Xi)
=P(εi<α2Industryi+β2Xi)
=F(α2Industryi+β2Xi)
(2)
(2)式中,yi为相应的二元被解释变量,取值为1或0。等式最左边表示被解释变量取1的概率,假设随机扰动项εi服从逻辑分布,则等式最右边为logistic累积分布函数,其他变量含义同(1)式。Logit模型为非线性模型,同样需要使用MLE估计。对于不存在受限因变量情形的回归模型,进行OLS估计。
2.中介效应模型
为检验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信贷约束缓解机制,本文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的做法,(16)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5期。在主回归的基础上设置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Constrainti=α3Industryi+β3Xi+εi
(3)
yi=α4Industryi+δConstrainti+β4Xi+εi
(4)
其中,Constrainti为中介变量,表示第i个规模农户是否受到正规信贷约束,(3)式用Logit模型进行估计。(4)式根据文中被解释变量的具体类型,将对应采取Tobit模型或Logit模型进行估计。若(3)式中Industryi的系数α3和(4)式中Constrainti的系数δ均显著,则表明中介效应存在。在中介效应存在的基础上,若(4)式中Industryi的系数α4显著,则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若不显著则说明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四)实证结果
1.农业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要素配置结构的影响
表2报告了农业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农业长期投资的影响,其中第(1)、(2)列显示了农业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农业长期投资总额的影响,第(3)、(4)列显示了农业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亩均农业长期投资额的影响。
表2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农业长期投资
首先,从表2第(1)、(3)列的回归结果来看,无论以农业长期投资总额还是亩均农业长期投资额来衡量,农业产业链组织均对规模农户的农业长期投资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农业产业链组织对亩均农业长期投资的影响系数更大,表明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不仅能促使规模农户的农业长期投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投资行动,而且能大幅提升亩均农业长期投资强度。其次,从第(2)、(4)列的回归结果来看,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组织的作用不显著,可见农业产业链组织对农业长期投资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合作社带动型产业链组织来实现的,这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预期一致。
表3第(1)—(3)列报告了农业产业链组织对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当计入自投工成本时,农业产业链组织对亩均劳动力投入不存在显著影响;而当不计入自投工成本时,农业产业链组织对亩均雇佣工人的支出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可以判断,虽然参与农业产业链组织不会增加亩均劳动力投入强度,但规模农户可以突破家庭劳动力约束转而采用雇佣劳动力的方式,满足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投入的需要。同时,规模农户在自我雇工与雇佣劳动力之间有了更大的决策空间,第(3)列回归结果显示,两种产业链组织模式对亩均雇工支出的作用强度相当。
表3第(4)、(5)两列报告了农业产业链组织对资本—劳动力投入比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链组织可以显著提升资本—劳动力投入比,意味着农业产业链组织有助于改善规模农户的要素配置结构。进一步区分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类型,可以发现,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组织对资本—劳动力投入比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合作社带动型产业链组织对资本—劳动力投入比有显著正向影响。
表3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劳动力投入、资本—劳动力投入比
以上分析表明,农业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农业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及两者的配置关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合作社带动型产业链组织通过促进农业长期投资实现了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优化了要素配置结构。
2.农业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要素投入质量的影响
农业产业链组织不仅能改善规模农户的要素配置结构,而且能提升其要素投入质量,进一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表4报告了不同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对要素投入质量的异质性影响。
表4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要素投入质量
农业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要素投入质量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在农业长期投资方面,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均对规模农户新增固定资产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实际影响经营收益的是资本存量而不是长期投资的绝对额。(17)钟甫宁、纪月清:《土地产权、非农就业机会与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长期投资存量递减,加之技术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农户能否及时更新固定资产对于提升农业生产率至关重要。而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一方面可以有效获取关于新产品、新技术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为新增农业长期投资提供了融资便利。在生产资料投入方面,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引入新品种有显著正向影响,从而提升生产资料投入质量,而合作社带动型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引入新品种没有显著影响。在劳动力投入方面,合作社带动型产业链组织能显著促进规模农户雇佣更多的技术人员,而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组织对技术型雇工不存在显著影响。
3.内生性处理
本文试图检验规模农户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对其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然而“是否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这一行为并不是外生的,而是农户自我选择的结果,由此导致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建每一个处理组农户的“反事实框架”,由此消除因非随机分组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同时,PSM作为非参数估计,可以有效避免回归分析中因函数形式不正确而导致的模型设定偏误,也无须假设随机干扰项的分布。本文采用核匹配法估计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平均处理效应,与前文模型参数估计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在通过匹配的思路处理了内生性之后,本文的结论依然具有稳健性。受篇幅所限,PSM估计结果未在正文中呈现。
(五)机制检验
理论分析表明,在优化规模农户生产要素配置的过程中,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要素供给机制和信贷约束缓解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本部分将对此进行检验。
1.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要素供给机制检验
理论上,农业产业链组织将为规模农户提供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的一体化生产性服务,然而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均提供了如此完善的服务。实地调查发现,有些农业产业链组织仅侧重于在某一环节提供服务,由此可以利用不同农业产业链组织提供服务的差异性对要素供给机制进行检验。检验思路如下:使用参与农业产业链组织的377个样本数据,根据问卷中“产业链提供的服务”相关问题,生成二元变量“一体化生产性服务”。若农户所处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既在产前提供生产资料购买服务,又在产中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还在产后进行农产品收购、加工,则将“一体化生产性服务”变量设为1;反之,若农业产业组织提供的服务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则将“一体化生产性服务”变量设为0。在参与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规模农户中,有150个享受了一体化生产性服务,占比39.79%。如果农业产业链组织确实可以通过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推动优质要素供给,本文预期,真正实现一体化服务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在优化要素配置方面会有更好的效果。
表5报告了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要素供给机制检验结果。由表5第(4)—(6)列可以看出,获得一体化生产性服务的规模农户,更有可能及时更新固定资产或引入新品种,由此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在技术型雇工方面,一体化生产性服务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前文得出的农业产业链组织能显著增加技术型雇工的结论,并非直接源于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要素供给机制,很可能是农业产业链组织引致了农户对技术密集型生产要素的偏好,从而主动地去提升雇员的人力资本水平。同时,表5第(1)、(2)列的结果显示,一体化生产性服务可以显著提升农业长期投资总额和亩均农业长期投资额。进一步检验发现,在产业链中获得一体化生产性服务的规模农户,其受信贷约束的可能性更小,受篇幅所限,回归结果不在此呈现。结合后文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信贷约束缓解机制可以发现,一体化生产性服务在促进优质要素供给的同时,还能为开展农业产业链融资奠定基础,从而间接带来要素配置结构的改善,这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理论机制。
表5 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要素供给机制
2.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信贷约束缓解机制检验
表6报告了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信贷约束缓解机制检验结果。在改善要素配置结构方面,表6第(1)列的结果显示,农业产业链组织对中介变量信贷约束的影响显著为负,可见通过农业产业链组织中的内外部融资安排,能够显著缓解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第(2)、(3)列的结果显示,在农业长期投资总额和亩均农业长期投资额两个维度,农业产业链组织均可以通过缓解信贷约束的中介机制提升农业长期投资;同时,模型中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系数始终显著为正,意味着信贷约束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第(4)列的结果显示,在亩均雇工支出层面,信贷约束的中介效应不显著。采用Sobel检验和Bootstrap法进一步检验,依旧支持在亩均雇工支出层面不存在中介效应的结论,受篇幅所限,检验结果不在正文中汇报。
在提升要素投入质量方面,表6第(5)—(7)列的结果显示,信贷约束在规模农户是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上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在是否引入新品种以及雇员中技术人员人数方面均不存在中介效应,Sobel检验和Bootstrap法的检验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结论。总体来看,信贷约束的中介效应仅在具有大额资金需求的农业长期投资上才显著,通过缓解信贷约束实现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而在改善要素配置的其他方面,结合前文的检验可知,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一体化生产性服务对其影响更大,这一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
表6 农业产业链组织、信贷约束与要素配置结构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立足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构建农业产业链组织优化规模农户生产要素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江苏省595个规模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对规模农户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农业产业链组织能显著改善规模农户的要素配置结构,具体表现在其对规模农户的农业长期投资、亩均雇工支出和资本—劳动力投入比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农业产业链组织能促使规模农户进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引入新品种、雇佣更多的技术人员,从而显著提升要素投入质量。第三,不同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对规模农户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的农业长期投资以及资本—劳动力投入比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引入新品种等有显著促进作用;合作社带动型产业链组织能够激励规模农户进行农业长期投资,实现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显著提升规模农户的资本—劳动力投入比,同时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及雇佣技术人员方面有显著正向影响。第四,要素供给机制和信贷约束缓解机制是农业产业链组织优化规模农户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机制。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政府应加大对规模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发挥不同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在优化要素配置方面的作用,引导各主体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第二,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核心主体应强化自身的社会化服务意识,主动优化产业链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规模农户的多样化需求。第三,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农业产业链核心主体的合作,积极创新能够满足规模农户大额资金需求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盘活产业链内外部资金流,以高效的产业链融资安排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和产业链整体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