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镌清雅根上展乾坤
——王清梅的竹根雕艺术
2022-11-01王晓戈
文/王晓戈
一件作品的好坏该如何评判?在我看来,至少应该达到三个标准:首先构思要“奇”,现人所未见;其次,工艺要“精”,在细节刻画上有他人难以企及之处;再次,风格要“强”,让人一望即知是何人手笔。触觉敏锐、个性强健的作者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正如我们在王清梅的竹雕作品前,立刻能感觉到那种气场,一种不一样的氛围,让你不由自主地慢下脚步,驻足观赏。
王清梅,1964年出生在有着深厚雕刻技艺传统的福建仙游。家境贫寒,在读小学时就利用课余时间为父亲、兄长帮工,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木雕技艺。16岁那年,父亲因突发脑溢血意外离世,迫于生计,他随兄长到山区帮人做眠床雕花。1981年进入了仙游木器社,并开始参与木雕的设计制作,也在这里练就了一手扎实的木雕技艺。此后,他在台商投资的工厂里从事佛像雕刻、建筑构件设计与石雕佛像制作的工作,也曾一度在与亲戚合办的铜雕厂里,负责铜雕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这些经历,王清梅积累下丰富的创作经验,也让他的雕刻技艺逐渐成熟。
1993年,在仙游一家古玩商店,王清梅看到一只竹雕笔筒被人以650元的高价买走,这对他的触动很大:原来成本低廉的竹子也能卖出这么高的价格。于是他便开始研究竹雕,希望能在竹雕上找到一条出路。他最初设计的竹雕存钱罐等产品受到客户青睐,十分畅销,由此他开始将全身心投入到竹雕、竹根雕的创作中来。
2010年,他第一次带着自己的竹根雕作品《万法自然》参展,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从2010年至今的12年间,他在全国性专业展览与竞赛中获得金奖、银奖累计有30余次,成为竹雕行业内公认的“获奖专业户”,他的竹雕作品也得到了海内外竹刻收藏家们的广泛认可。
中国传统文玩杂项通常也被称为“竹木牙角”,竹器是排在第一位的。竹刻本身工艺复杂,同时也受材料本身的限制,很难批量复制,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更考验作者的技巧与眼光。尤其是竹根雕,在三维扫描与电脑雕刻技术逐渐普及的当下,竹根雕是不多的未被现代加工科技侵蚀的传统技艺之一。这些难度也正是竹根雕作品的价值所在。
雕工精湛是王清梅竹雕的一大特色。早年从事木雕佛像雕刻的工作经历让他对人物造型与比例有着精准的把握,也培养了他刻画细节的能力。他在竹根上表现钟馗的威猛,韦陀的威严,智者的深沉,孩童的活泼……一块块竹根通过他的巧手被重新赋予了性格与样貌,成为一个个自带灵气的生命体。他会用如工笔重彩一样细密的刀工,雕出每一处头发、胡须、髯口,用圆润流畅的线条勾勒每一处衣纹的转折,用细腻的工艺手法打造作品艺术上的完美。
如他的作品《路见不平》,表现的是梁山好汉鲁智深为解救林冲,大闹野猪林的那一幕。这个鲁智深高举禅杖,张口大喝一声,从林中跃出,须发贲张,怒目圆睁,仿佛就要冲向正要作恶的董超和薛霸二人。王清梅用最细致的写实手法去表现这些充满力量感的须发,刻画那个被衣服包裹着的正待爆发的正义之气。
王清梅的竹雕有着鲜明的闽派工艺特色。从工艺上,他精致的雕刻风格与福建传统雕刻纹饰繁复、雕刻细致的风格一脉相承,能从精微处见精神。同时又加入了不少当代雕塑造型手法,可谓有传承有拓展。
生活中的清梅先生是个温和而淡泊的人。平时话不多,很少出门,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工作室摆弄竹子。“我的作品,不能将就。”无论花费了多少时间,对于自己认为不够完美的作品,他都是一锤将之砸烂,毫不犹豫。他摒弃了世俗的物质享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创作中去,以最“笨”的方式修炼自己的“武功绝学”,去圆满他的艺术理想。
在我看来,王清梅是一个勤劳朴实的长者,一个真挚而敏锐的智者,一个执着地追寻艺术理想的赤子。他以刀为笔,赋予竹根以生命,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艺术天地。他用自己高超的技艺与强烈的个人风格续写着中国竹雕传统,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传统竹雕技艺的热忱、坚贞与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