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潍坊地区民间美术色彩分析

2022-11-01陈怡宁

河北画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家庄木版农民画

陈怡宁

(北京林业大学)

潍坊地区自古以农业为重,直到今天仍然是农产品出口大市。在自然资源充沛的条件下,民间艺术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机会,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潍坊民间艺术与手工艺资源丰厚,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

民间美术中的色彩反映了各地区当地的文化特色、艺术特点,是风土人情的体现。了解一个地区民间艺术中的色彩特点,能够很好地把握当地艺术基调,有助于全面了解本地文化和地方特征。

一、潍坊民间艺术分类及其色彩特点

潍坊地区地域广阔,土地肥沃,自然物质充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其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大体分为风筝、年画、泥塑、剪纸、农民画五大类。在同一地区发展,这几种民间艺术形式之间互有融合与借鉴,形成了潍坊地区独有的一些艺术特点,其中最具特色且普遍涵盖的当属色彩特点。

(一)风筝

风筝在潍坊的发展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在明清时,潍坊就成为了中国风筝的主要产地,素有“风筝之都”的称号。潍坊风筝的绘画题材广泛,许多传统题材自百年前传承至今。放风筝这一娱乐项目在潍坊仍然具有颇高人气,每年都会举办风筝节。为了博得现代人的喜爱,许多创新形式的风筝也在不断出现。

在蓝色的天空中放风筝,就要保障风筝在天上依然清晰可见。像戏曲中为了让远处的观众也能清晰地看到演员的神态而勾画脸谱,风筝也是一样需要使用浓墨重彩来产生视觉效果。潍坊风筝绘制擅长使用高饱和度的纯色。为区分天空和风筝,风筝的边缘与底色较少采用青色、绿色。传统的“黑锅底”类型仅由黑白两色构成,醒目却单一,在此基础上有许多黑底彩花的风筝诞生。黑色、大红色做底或勾边的使用更为常见。

传统的潍坊风筝分有两种流派,一个是传统艺匠派,一个是传统民间派。在明清时期潍坊风筝就得以名满全国,不但受到潍坊当地百姓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宫廷贵族的青睐。为满足这些贵族阶层的需求,传统艺匠派应运而生。这些风筝会使用昂贵材质制作,质量与造型也更加精美,为配合其价值,风筝的绘制也更加精细豪华。通常献给王公贵族们的风筝都由专门的画师作画,更有甚者请当时的名家进行绘制。艺匠派的风筝刻画细致,显示出其艺术品位。这些风筝用色考究,选色较多,相对淡雅,晕染、勾线都相当精细。

传统民间派相较于艺匠派更为粗犷,不仅选材随意,并且用色大胆豪爽,更有从民间乡土中生出的豪迈韵味。民间派即为民间艺人所制作,他们出身于农家,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因此用色与用笔都透露出一种与艺匠派截然相反的乡间意趣。民间派风筝设色大胆,用色明度高,色彩强烈且对比度高。整体来看,为突出吉祥、庆贺的主题,潍坊风筝的颜色也多采用具有热烈、庆贺之意的红色,暖色系的橙色、黄色、桃红色等颜色也被较多应用,而作为对比,蓝色、绿色也会被点缀在其中。不单有颜色整体搭配对称统一的风筝,潍坊也出现了“双燕”风筝,这种风筝由两只燕子组合而成,两只燕子花纹对称但配色不同,两组颜色合在一只风筝上,相互对比相互融合,别有一种独特的美,打破了单一的视觉效果。民间派这种毫不矫揉造作的配色更受到平民百姓的热爱。

风筝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承载了当地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潍坊风筝的美是绚烂奔放的,其色彩中蕴含了无比的生命力,让我们透过色彩就能感受到乡土人民的生活热情。

(二)年画

潍坊地区的年画种类多,最为大家熟知的是杨家埠木版年画,除此之外还有高密扑灰年画和临朐手绘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在潍坊地区的年画中知名度是最高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为了民间逢年过节时趋吉避凶、祈求神明护佑的风俗传统而生,因此大多印制财神、门神、灶王等民间故事中的神仙形象。在后来的逐渐发展中,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中出现了描绘吉祥祝福、民间故事、小说场景等,反映了潍坊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传统习俗。

由于木版年画套色印制的限制,一幅画面上出现的颜色种类并不会很多,通常保持在4-7种。为区分色块,其选择的主体颜色纯度高,在不同题材的年画上有不同的配色讲究。木版年画的整体配色是和谐统一的,正如当地匠人流传的一句话“红配黄,喜煞娘”,在表现节日气氛、吉祥祝福的主题中,木版年画常常使用红色与黄色的搭配,表现热闹场景。分色块来看,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墨线勾形,墨线为年画增添细节,也可区分颜色。每一块分区都印有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搭配多用互补色。“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才算新” ,红与绿、紫与黄,这些互补色的应用突出了年画的视觉冲击力,使每一处细节清晰可见。例如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历史悠久的《门神》,整幅年画主色调为红色,其中门神脸部色块最大最整,是画面的视觉中心,红脸代表门神忠义正直。身体衣饰刻画细致,花纹详尽,配有红、绿、黄、紫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这种颜色的运用也彰显着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对于门神的敬畏与崇拜,贴门神年画也是祈求门神的庇护。

临朐手绘年画和高密扑灰年画都受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影响。临朐手绘年画从清朝开始发展,起源于杨家埠木版年,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热烈,与奔放的人物形象相辅相成。用色以大红色为主,表现题材多为春节的吉祥画,如“年年有余”、“金玉满堂”等。每幅画的用色种类较少,画风简洁明快,浓艳的配色显得神采奕奕,包含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高密扑灰年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早期色彩以墨色为主,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黑货”与“红货”两大流派。“黑货”受文人画影响,以墨设色,只用墨作画,没有其他色彩的应用。受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影响,“红货”以色代墨,开始加入大量的年画颜色。其生活气息浓厚,比起黑货更加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意趣。对于高密扑灰年画的色彩搭配,艺人们也颇有心得讲究。“红配紫,难看死”、“红靠黄,喜煞娘”,这样的配色方式是艺人们一直遵守的。画面追求饱满亮丽,多使用喜庆吉祥的颜色,更具装饰性。

(三)泥塑

潍坊地区的泥塑代表为聂家庄泥塑,聂家庄泥塑出现的历史颇为久远。相传,聂家庄泥塑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叫聂福来的人制作了“锅子花”焰火,“锅子花”使用泥裹在烟花火药外,当烟花放完后,泥壳子还能作为摆件或小孩的玩具保存。自此,泥塑开始在聂家庄地区流行,到了清康熙年间聂家庄几乎人人都在捏泥,“锅子花”也逐渐开始往泥塑玩具方向发展。至嘉庆年间,这种泥塑艺术更加成熟稳定,并且出现了会出声的聂家庄泥玩具。几百年的发展让聂家庄泥塑的种类逐渐丰富,成为具有地区代表性的传统民间工艺,在2012年被选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聂家庄泥塑的发展是整个山东潍坊地区民间风尚风俗的体现,其作为乡土产物本身带有民间性。

聂家庄泥塑生动活泼,其最有代表性的泥塑作品为“叫虎”。叫虎的身体中间为有韧性的皮纸,虎的嘴部有两个出气孔,捏住叫虎的前后端推拉即可使叫虎发出叫声。叫虎造型憨态可掬,通常受到儿童的喜爱。叫虎在着色前先涂白粉打底,用化石粉加胶和水调匀后涂在泥坯上,晾干后再涂其他颜色。聂家庄泥塑多使用桃红色和绿色,黑色与金银色多作为勾勒和装饰。叫虎最经典的颜色搭配为白色、黄色、桃红色、绿色、红色、黑色。用色纯净,使用没骨的渲染手法,效果自然洒脱,一挥而就,不反复勾勒。白色是叫虎的底色,其正面身体涂明黄色,耳朵为绿色,眉毛鼻子和嘴为大红色,额头上有红色和绿色做点缀,胸前用绿色与桃红色绘莲花状纹样作为装饰,脸颊和前肢底部使用桃红色,眼睛用黑色勾出,显得叫虎炯炯有神。脸颊处的桃红色上色时运用了扑灰年画的技法,产生渐变的效果。最后在着色处罩一层明油,使颜色鲜艳不易掉。叫虎的配色整体上看是红绿黄三种颜色,鲜艳而又大气,小型的叫虎花纹较为随意,能感受到泥塑艺人涂绘时的不拘一格。这种明艳灵巧又能发出声音的玩具泥塑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喜爱,尤其在虎年,叫虎也是当地相互赠礼时的首选。

除了动物形象外,聂家庄泥塑中也包含相当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财神、拴娃娃、八仙过海等传统形象。潍坊地区的年画对聂家庄泥塑影响较深,许多人物塑像直接照搬了扑灰年画中的人物形象,一些渐变色彩的使用吸收了扑灰年画的手法。其人物泥塑造像大气不拘小节,生动带着活泼,颜色也是以大红、大绿、桃红等鲜艳颜色为主。题材与颜色和谐呼应,都表现出浓烈的节日气息和吉祥喜庆的气氛。质朴的造型与大胆的配色相得益彰,透露出聂家庄泥塑出身于民间、服务于底层百姓的特点。

聂家庄泥塑富有淳朴的山东民间气息,用色简洁大方、明快鲜艳,色彩纯度高,配色多使用对比色,大红大绿的搭配常常出现。聂家庄泥塑多用于庆贺节日,这些颜色的搭配常常带有庆贺节日、讨吉利的寓意,是对当地淳朴年节习俗的真实映射。

(四)剪纸

剪纸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处于潍坊的高密剪纸也是自古就在百姓生活中流行,是妇女儿童在闲暇时的娱乐活动之一。高密剪纸的题材多表现节日场景、祈福愿景,带有对生活祝福的美好寓意。

高密剪纸为单色剪纸,通常选用黑色或大红色的单色纸张,偶尔也会使用其他颜色纸张。高密剪纸中阴刻与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常见,阴刻可以保持较大面积的色块,更添红红火火的热闹气氛;阳刻的线条细致,为剪纸作品增添细节的刻画。阴刻与阳刻的结合让近观时剪纸细节纹样丰富,起到装饰作用,远观时色块疏落有致,增加作品层次。单色红色剪纸更能够凸显主题中的热闹气氛,以更加朴素的方式表现出民间质朴的文化价值取向。

(五)农民画

青州市是潍坊市属的县级市,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青州地区自然资源丰沛,农业发达,多种植蔬菜与花卉,有“江北第一花市”之称,丰饶的物质条件催生出了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青州的艺术文化一直繁荣出彩,从史前的龙山文化到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一些古老的花纹装饰与造型样式不断流传,变成了我们今日所看到的青州农民画的源头。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农业一直在青州的占主要地位。虽然现在也有科班出身的画家在从事青州农民画的工作,但农民画画家的主体仍是当地农民。农民画是他们在农闲时个人情感抒发的载体,因此颜色的选择上更有农民的特点。这些农民画画家对于颜色理论方面的知识较少,在作画时使用的颜色主体是未经调和的纯色,大红、大绿、天蓝、明黄在画面中常常占主体地位。用色纯度高、对比度强,略显简单但淋漓畅快、随意直接。这些来自乡间、以务农为生的农民画画家生活重心仍在农业生产中,自然表现的题材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代表自然、繁荣、丰收的绿色和黄色就成为了主要用色。除了三农题材,农民画中也有不少表现农民现实生活、民间传说以及民间习俗的题材,这些题材大多是农民画画家对于逢年过节时热闹场景的描写,蕴含着“新年祝福”、“贺寿贺福”等美好寓意。对于这些喜事场景,画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大红以及桃红色。这些喜气洋洋的画面中暖色占主导,也有大红配大绿这种民间喜闻乐见的补色配色方式,使画面整体显得跳跃而自由。也有一些画作吸取了剪纸的艺术特点,画中造型都是类似剪纸的平面剪影形,整体平铺以大红色。

青州农民画在创作时大胆且自由,由于这些画家并不是专职画家而是农民,他们对于画中形态和配色并不在意,不像专职画家那样有过多的考究,因此他们笔下的人物造型也显现出“拙”态,人物动态往往夸张变形,生动鲜活且憨态可掬。农民画画家的用色质朴大胆,吸取于乡间农业,带有强烈的泥土气息。作为农民业余爱好所诞生的农民画,配色方面自然是遵从了农民的审美喜好,爽快大方的青州农民喜爱不同颜色的碰撞,讨喜的题材更是要配讨喜的色彩。这些颜色强烈的对比带来喜庆欢腾的氛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鲜活生动地表现出青州农民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特点。

二、潍坊地区民间美术色彩共同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潍坊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虽有不同,但都极具当地特色,在色彩运用上出现了高度的统一性:喜爱使用高纯度颜色,颜色搭配上善用互补色达成对比之美。一些配色规则和口诀在潍坊民间美术各个领域的艺人们中流传,这是艺人们经验的积累,是约定俗成的地区审美。

尽管在古代这些地方的行政划区可能与今天略有不同,但他们始终是互相渲染互相借鉴的。例如聂家庄泥塑中会照搬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人物形象,临朐手绘年画和高密扑灰年画都借鉴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用色搭配,剩余的年画有时也会被用于制作风筝……它们同植根潍坊地区,同吸收山东大地的文化,地区文化一脉相承,虽形式不同但民俗气息厚重。这些“俗”、“稚”、“艳”的色彩的运用都反映出了民间质朴的审美意趣。喜气洋洋、绚烂奔放的色彩搭配,是这些出身乡土间的平民百姓们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与向往,是百姓精神追求融入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当地文化风貌的最直接反映。

在多年的发展中潍坊的民间艺术受到宫廷风格、文人风格的影响,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分支,但本地的艺术特色仍然不减,民间艺人吸收了其他文化所带来的,与本土色彩相融合,这也是潍坊民间艺术可以不断传承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原因。在当下的时代,潍坊民间艺术色彩仍具地方特色,是地区文化的精华体现。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当今的潍坊民间艺人仍然与时代保持同步,反映着当地百姓在新时代下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创新中保持地方艺术的生机。

猜你喜欢

家庄木版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矢量图库的建设与应用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农民画火遍世界
金山农民画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聂家庄泥塑:老手艺塑出新年味儿
留住都市里的“乡愁”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全国首家农民画美术学院揭牌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