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从尊师重教到教学相长
2022-11-01波拉•莱姆
波拉•莱姆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网站10月31日文章,原题:中国教师对不那么讲究等级的师生关系“持开放态度”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的讲师正越来越接受应将学生视为教学与学习伙伴的观念。
通过采访在北京某研究型大学任教的20位讲师,研究人员发现,其中许多人将学习视为双向活动,学生影响着教学方式,并为研究作出贡献。该研究的合著者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戴坤(音)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副教授凯利・马修斯写道,接受采访的讲师“乐于接受”师生间进行更积极合作的观念。两位研究者表示,讲师们表达的这些观点,“向中国文化背景下将教育工作者视为课堂权威,以及他们更喜欢被动顺从的学生的这种主流叙事发起挑战”。
尽管这篇发表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期刊上的研究范围较小,但戴坤相信,这些发现表明,中国学术界对于谁掌握并塑造知识的观念发生更广泛的转变。“我认为,学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合作伙伴,将成为改革教学与学习实践的新途径在他看来,中国文化背景下尊师重教的儒家传统,通常与更严格的教育等级关系有关。他说,“基于许多既有研究,大部分人似乎认为中国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关系。例如,学生往往是'听众“和追随者'。”但他同时指出,儒家思想也支持所有人都能相互学习的观念,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戴坤说,有迹象显示中国学生的观点正越来受到讲师的重视。例如,许多大学都制定鼓励本科生参与研究的政策。但他表示,即便如此,管理者“可能需要鼓励”讲师以更“系统的方式”允许学生参与研究。
他表示,包括既有的教学偏好和以研究为重点的奖励体系在内的一些障碍,让讲师们难以更有效地利用学生们的反馈。“讲师无法改变'游戏规则'……一些人可能希望改革其教学卖践。然而,对追求国内和全球排名的大学来说,此类改革可能不会被视为'有价值或有意义的学术贡献。”▲(作者波拉•莱姆,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