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为什么上大学:30 位院士高考回忆录》

2022-11-01

全国新书目 2022年9期
关键词:京报肿瘤科院士

本书以时间线为轴,聚焦1947—1983 年间参加高考的30 名中国两院院士的个人经历,独家披露受访者的励志追梦人生。内容叙述采用“小传+讲述+手记”的模式,通过当事人讲述的求学故事,对青春岁月的回顾,展现那一代青年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成长经历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今天的青年特别是高考学子有一定的启迪和正向激励作用。

《我为什么上大学: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

新京报社 编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2.9/58.00元

徐兵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

新京报:您是哪年参加高考的?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徐兵河:我是1977 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参加(高考)的。那时我19 岁,高中毕业刚两年。高中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先在林场工作,后来又当起了民办学校的教师,教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数学、物理。我还是班主任,要备课、教学,还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其实任务挺重的,没有太多闲暇时间。

不仅如此,我们学校食堂那时就只有一个师傅,年纪也不小了,我又是学校里比较年轻的老师,一有时间就去帮着师傅挑水,也跟他学做饭,他教我怎么切菜不容易切到手,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做饭的。后来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我是留学生中做饭最好的。我刚结婚那会儿,住在单位宿舍,还有很多同事过来看我是怎么做饭的。

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我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功课,其实挺匆忙的,准备起来也不容易。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里分为农技班、农机班、会计班等,我是会计班的,语文、数学都挺好,但物理、化学知识相对贫乏,也有点儿偏科。我当时跟一个老乡一起复习,他的物理成绩很好,我们就互相帮助,准备了一段时间就去考试了。

新京报:大学生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选择医学专业?

徐兵河:其实我一开始想报考工学、军工相关专业,但后来被湖北医科大学录取了。虽然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但入学后,负责招生的组长跟我说我的成绩是很好的。

可能因为所学专业不是自己的第一选择,我大学头半年的成绩并不好,老想着是不是再考一年,能重新选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当时班里有25 个人,我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排在中下游,我骨子里是个很要强的人,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就开始用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喜欢上了医学专业,经常是上了一天的课,晚饭后跟同学在图书馆一起继续学习。那会儿除了学习,也没有太多其他想法。后来,我每门课成绩基本都在90 分以上,毕业时的平均成绩达到了92 分,当时想毕业留校的话要求平均成绩达到85 分,我排名第二,获得了留校的机会,在学校附属医院工作。

我个人的感觉是很多人在年轻时,其实并不十分清楚自己要学什么专业,不是自己十分喜欢的专业一样能学好,在了解的过程中可以重新认识。后来我觉得我挺适合学医的,我挺喜欢接触人,对患者比较有同理心,也愿意钻研,什么事情都要弄个明白,能专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这些特点都适合学医。毕竟医学是个经验科学,不善于学习和总结的话很难做好。

新京报:您之后是如何进入肿瘤科这一领域的呢?

徐兵河:那时候大家都愿意选择到内科、外科这样的大科室工作,像肿瘤科这样的小众科室几乎无人问津。那个年代肿瘤的发病率比现在低,大家都把肿瘤几乎等同于绝症,我们的应对办法也有限,除了手术和放疗,基本就是姑息治疗,不像现在方法这么多,肿瘤科医生的挫败感可能比任何一个科室都明显。

当时,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妇科肿瘤等都在我们这个科里。第一年我在放疗组,当时的放疗设备还比较简单。但一提到放射治疗,大家对射线都很恐惧,我们医院的肿瘤科甚至不在医院大楼内,而是在医院大院里的一个角落,两层楼的房子就是肿瘤科的“地盘”。这种布局让我们觉得,每天上下班都低人一等。

现在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的同时,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以乳腺癌为例,现在的5 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即便具备手术条件,也缺乏术后的辅助治疗措施。

新京报:为何一直在走继续求学之路?

徐兵河:我自己觉得,还是应该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老在武汉待着,视野还是不够开阔。工作两年后,我又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临床型研究生。

1984 年,我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内科,以当年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孙燕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肿瘤学界泰斗)的第一个研究生。很多同行都愿意做外科,想拿手术刀,但我觉得,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而内科治疗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肿瘤远处转移,肿瘤内科治疗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于是就选择了内科。

后来我又到国外工作了几年,1991 到1993 年我先后在美国迈阿密、匹兹堡的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5 篇科研文章,涵盖了当时的几家顶级医学期刊。我的导师希望我留下来,给我们医院写信,希望能够延长访问期。但我坚持回国,导师就给了我两年的往返签证,希望我想回去时就能回去。

1993 年年底,我回到国内,好多同行都说我傻,但我没想那么多,我觉得出去是学东西的,东西学到了就回来,而且国内的环境也更适合我。1996 到1999 年,我又在国内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

猜你喜欢

京报肿瘤科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启发式教学查房在放射肿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
某三甲综合医院肿瘤科持续提高放疗病人双向转诊率的临床经验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PDCA循环法在肿瘤科患者换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院士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