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文”看公文写作

2022-11-0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郝艳杰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风端正文脉

文/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郝艳杰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现代公文,主要指党政机关在实施领导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进行领导管理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在人们的印象中,公文写作枯燥、呆板、无趣,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才华”。因而,现代人尤其新入职的年轻人宁愿端茶倒水在外面跑,也不愿埋头写公文。

然而,正如苏轼所言:“文如其人”,文章一定透露着作者的痕迹。公文写作“看似”模式化,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似乎可以通过专业训练或多加练习达到“速成”“千篇一律”,没有技术含量。但就像非常顶级的合唱团队,经过身高体重音质的选拔,统一着装化妆动作,人们依然可以“一眼”看到个人的差异,这就是蕴含在每个人身上的“独特印记”。从公文写作的字里行间能够“捕捉”到文章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文章脉络、精神气质,这就是文风、文脉、文气。

一、文风端正是公文写作的基本前提

文风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的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提道:“结言端直,则言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意思是说,语言端正挺拔,就形成了文骨;志气清俊明快,才产生文风。文风可以载道,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思维能力决定文章的高度和深度,文风端正首先体现的是正确的价值观。曾锐在《练好公文写作的“内功”》中指出:“公文写作固然有一些基本的‘套路’‘技巧’,但归根到底,体现的是作者的思想认知和理论水平。哪怕我们掌握了最高级的技巧、最优美的语言,如果方向错误、内容苍白、思想贫瘠,整篇文章的水平也不会高”,只能是一个“花架子”。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要承载“大道”,“道”是文章的灵魂。“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意思是说,那些平常说的大道理就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他们与生俱来的行为习惯里。如果只是空洞乏味的说教是打动不了群众的,只有接地气、有温度的理论才能够深入人心。公文写作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代机关立言、体现机关领导意图和愿望的写作活动,要回答的是人民群众当下最关心、最关切的问题,文章中要说明的事情、表达的观点理当通过阅读一目了然,切忌“空中楼阁”。对于作者来说,要想文章“接地气”,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水平,真正把写作对象装在心中,把人间大道放在心里,拥有扎实的写作技巧,才能写出人民满意的好文章。

(一)文风促作风。公文写作最忌讳“假长空”、无“道”无“理”,看似是文风问题,实则体现的是工作作风。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作风正,学风、文风就会端正;而学风、文风是否端正,又直接反映作风好坏。从这个意义上说,端正文风对端正党风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风”建设,从推进改革发展大业、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下决心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先后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明确提出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现代公文起草提出“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练”24字规范。中央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倡导“短实新”的文风,用实际行动改进文风、转变作风,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二)如何做到文风端正。一要提高站位。端正文风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公文写作要有很高的政治站位,很强的政治意识,始终做到头脑清晰,立场坚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终围绕中心,把握大局,站在全局的高度领会意图,把握精神,谋划发展。二要扩大格局。格局是一个人眼光、心胸、气度和境界的综合体现。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一个心胸狭隘、境界不高的人是写不出大格局文章的,写文章、写材料要跳出“小我”看问题,站在“高处”谋全局,“胸中有丘壑,下笔定乾坤”。三要掌握“四情”。所谓“四情”是指上情、中情、下情、外情。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脚踏实地,深入到实践中,勇于破题,善于解题,始终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搭好框架,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二、文脉清晰是公文写作的基础要求

文脉是文章脉络,指文章线索。文脉清晰是要解决行文思路的问题,公文写作要求观点明确,行文结构清晰,能够体现一定的逻辑关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写出的文章语法结构、语言习惯差异较大。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统计,截至2021年3月,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有12个学科门类(不含军事学),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8个,自然科学4个。

文史哲是人文学科的主干,属于领域宽广的专业,着眼于培养通才,需要具备开放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拥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储备和对文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更注重紧张和有创造性的探讨过程、更多样的表现形式。有此专业背景的人在公文写作上语言更具表现力,语言凝练,注重词句雕琢,讲求对仗,寻求创新,避免重复,标题层级较少,追求气势连贯、一气呵成。

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是社会科学领域具有现实意义的专业,其核心是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让人更加理智地去了解社会、理性看待社会问题,需要具备较好的思辨能力。有此专业背景的人在公文写作上语言更具有逻辑性,惯用中性词语,重视长句子,转折词语“同时、并且、然而”等使用频繁,层次段落较多,追求整篇文章结构的严谨性,篇幅较长。

自然学科中以理学、工学专业较多,注重培养以记忆理解推理计算和研究为主要能力的人。他们大多逻辑缜密,数字化思维,善于观察,做事专注,执行率高,善于研究发现问题。有此专业背景的人在公文写作上语言直白,通用标题使用较多,句子结构主、谓、宾、定、状、补一般不缺项,每个完整的句子都有一个动词,注重句子的逻辑关系,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熏陶了不同的人品性格,不同的人品性格造就不一样的写作风格。从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维习惯和行文手法,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单位,即使公文不署名,也能猜出文章出自谁之手的缘故。

(一)文脉讲章法。在八股取士时代,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文章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以固定句数、段落数,正反虚实、严格对仗的格式来写,这样的套路写出来的文章虽然内容空疏,形式呆板,但不乏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佳作,对于今天的公文写作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公文写作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要严格区分公文的种类和格式。《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党政机关公文种类包括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15种”。《条例》对公文的格式和行文规则提出明确要求,公文写作不可张冠李戴,没有章法。例如“报告和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二章第八条),不能用于平行文和下行文;“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二章第八条),不可用于单位内部。

(二)如何做到文脉清晰。要做到行文思路清晰,不仅要懂得章法,还要坚持“三精”:精练、精准、精致。精练,是说写文章要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刚开始写文章,容易出现事无巨细、从头到尾、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出的文章就像流水账一样,没有核心。这就要求写作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发现亮点,不断地提高概括、提炼的本领;精准,指公文写作要求客观公正,材料真实可靠。对于一个数字、一句话的表述要尽可能客观准确,不能加料注水、不能变形走样,真实的文章才能让人共鸣、让人信服;精致,指公文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文字干净。文字干净的背后是语言的雅致、流畅和真诚,不刻意炫耀,不卖弄浮夸,不矫揉造作,最能体现写作者的功力。每次写完材料要反复琢磨,删繁就简,让文字干净,让文脉清晰。

三、文气顺畅是公文写作的关键要素

文气是指文章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古人论“文”时强调“文气”“文脉”必须贯通,说的是不论写什么文章,都要使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像人体中的一股气息一样“首尾一体”。气息顺畅,人必然精神焕发、神采飞扬;文气顺畅,文章必然妙笔生花,璧坐玑驰。

(一)文气见风格。文气顺畅体现的是对语言表达的要求,公文写作要求理论性、政策性、指导性和规范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非常明确,要求语言朴实准确,简洁明了,通达流畅,不允许像文学作品那样进行描写、虚构。但作为材料,应当增强可读性,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有很多种,文雅敦厚的、庸俗刻薄的、热忱大方的、冷漠畏缩的、滑稽幽默的、呆板无趣的……豁达开朗的李白写出来的作品豪放飘逸,忧国忧民的杜甫写出来的作品沉郁顿挫,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清照的缠绵悱恻,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只有写作者努力成为生活简约、思维敏捷、严谨细致、沉稳庄重的人,才能写出符合要求、风格独特的好文章。

(二)文气重积累。“文气”有两个因素:思路和语气。思路是内在的逻辑力量,语气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然要使文章气势贯通,像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要达到一气呵成就要重视积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可见积累的重要性。写文章如同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千字文,实则万倍功。要注重语言积累,丰富语言词汇。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据不完全统计,莎士比亚一生掌握的词汇量在20000个左右,仅在他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了3000例双关手法。他曾经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几百种,不管是国王、王子,还是盗贼、小丑,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每个人在不同场合的说话也不一样。如果不是拥有海量的词汇积累,如何能够做到信手拈来,刻画出经典的人物形象。除了语言积累,还要重视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知识积累包括跟工作相关的理论、政策乃至学术业务知识,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文件、讲话、文章等信息资料。经验积累包括部门工作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下一步打算等工作素材和一定的材料写作经验。

(三)如何做到文气顺畅。在积累的基础上还要多学习、多实践。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然状态、一种内发动力,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自然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当酝酿出一个极佳的思路时,会心花怒放;当碰撞出一个精彩的点子时,会欢欣鼓舞;当文章被领导和有关方面采纳时,会拍手叫好。这些快乐会让人忘记学习时吃过的苦,熬过的夜,蹚过的坎,体悟到写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四、结语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是从内容、形式和表达三个角度对公文写作提出的要求。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公文写作是个苦差事、累差事,曾经被形容“喝墨水、费脑水、流汗水”,但却是最有效的淬炼,能够快速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只要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劲头,耐着性子,苦练“内功”,一定会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文风端正文脉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形直则影端
形直则影端
还你安宁的睡眠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文脉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曹文轩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