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上海非遗曲艺的传播与传承路径研究
——以上海说唱为例

2022-11-01闫芷玥

今古文创 2022年29期
关键词:曲艺上海文化

◎闫芷玥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 20000)

一、引言

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向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人民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举措。2021年,中央出台《“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旨在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更大进步。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和“文明记忆”,以其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声腔音乐、精妙的表演技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成就了它在中国古典艺术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诞生并发展于上海的上海说唱,融合多种曲艺形式,以上海方言为基础,演唱朴实活泼,说唱内容丰富多样,可叙事,亦可抒情说理。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的审美喜好和娱乐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上海说唱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瓶颈,而保护和传承上海说唱是延续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继承上海方言、加强新老上海人对上海文化的认同感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海说唱为例,从新媒体视域下,对其在传播与传承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传播与传承的路径,以期为上海说唱今后的传播与传承提供参考。

二、上海说唱发展概述

上海说唱,因结合多地戏曲曲调和民间小调,又称为“什锦说唱”或“方言说唱”。其以上海方言为基础,以说、表、唱、做的综合形式演唱一个滑稽故事,是流行于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部分地区的曲艺品种。著名表演艺术家有黄永生、顾竹君等。经典曲目有《金陵塔》《热心人》《好市长》《古彩戏法》等。

(一)历史发展

上海的民间说唱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曲艺演出活动始于南宋,在《武林旧事》中已有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广播电视台成立以一档名为《说说唱唱》的曲艺广播节目,演员演出上海说唱,凭借节目的火热,群众对上海说唱展现出了空前的活跃与积极。然而,上海说唱也曾被被勒令停演。“文革”结束后,上海说唱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许多演员投入上海说唱的创作与表演之中,创作了以《古彩戏法》《好市长》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表达群众的心声,深受群众喜爱。除此之外,著名演员黄永生创办了说唱艺校,上海滑稽剧团学馆设置学制三年的专业培训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上海说唱演员,为上海说唱的传承提供了新鲜的血液。

(二)艺术表现

黄勇生老师讲上海说唱的艺术表现手段归纳为“说、噱、演、唱”。说又可称为说表,一般用来交代故事背景,描绘人物特点,因篇幅有限,说表一般干脆利落,例如在《吃老酒》中表达喝酒过量的坏处时,用“弄巧成拙反而要出丑”一句话精辟概括;噱是指要抛出包袱与笑料,是整段上海说唱的精彩之处,让观众听得开心;演与唱是上海说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结合各地戏曲和民间小调的唱腔,唱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无实物表演配合通俗易懂的唱词,使表演更加精彩。

三、上海说唱传播与传承面临窘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表现在传播与传承。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播,使大众能够共享非遗文化的保护成果,增强大众对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认识,使全社会认识到保护非遗文化背后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非遗文化只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才会被更多的人了解、接受与关注,从而被传承下去。传播为传承提供了前提条件,是传承的动力和保障。与此同时,传承又是传播的基础,非遗文化只有被传承下去,才能使传播有据可依。否则,没有非遗文化本身,传播则是空谈。二者之间互为补充,相互发展。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端设备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娱乐方式与审美习惯的改变,对舞台艺术表演产生了强烈地冲击,上海说唱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传播与传承面临窘境。

(一)不断流失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传承主体的“活态化”文化形态。国家文旅部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新增的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63.29岁,属于高龄群体,愿意传承非遗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上海说唱的后继传承力量不足也正是上海说唱生命力不断流失最根本的问题。

黄永生老师曾表示,曲艺是口口相授的艺术,不管当初上海说唱有多么辉煌,但如果没有人将其传承下去,一切都是空的,只有看到接班人,才能感受上海说唱的将来。20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培养出的优秀演员都已逐渐步入老年,且大多后继无弟子。尽管由一些青年演员愿意学习上海说唱,但想要唱好上海说唱不仅需要学习热情,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基础训练,由于入行时间较短,学习还不够深入,暂时不具备一个传承人的能力。优秀上海说唱演员逐渐衰老和后辈年轻力量难以担起传承重任,上海说唱正值青黄不接的时期,生命力不断流失。

(二)传承具有一定局限性

上海说唱的传承机制不完善。早年开设的说唱艺校也已因生源较少而失去活力,现在没有统一专业的培训基地。而上海说唱的老艺人往往涉猎独脚戏、上海说唱等多种曲艺,尽管它们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培养后辈和传承艺术方面,容易泛而不精。除此之外,上海说唱是一种基于上海方言的曲艺形式,其内容大多来源于上海的民俗文化,是对上海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而上海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作为新移民城市,上海的人口来自五湖四海,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讲上海话,听不懂地道上海话。这也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上海说唱的传承。

(三)内容形式凝固,缺少创新思维

在上海说唱发展的鼎盛时期,著名演员杨华生颇有远见地提出了“滑稽要居安思危”的观点。目前,上海说唱确实陷入了缺少优秀创新作品的窘境。大部分作品都以唱词开头,通过说表介绍故事背景并推动情节发展,最后以一段唱词结束表演。创作呈现套路化的现象,缺乏新鲜感。除此之外,因为缺乏优秀创新作品,一些大型表演只能表演经典曲目。尽管经典曲目观众都喜闻乐见,但久而久之,创作者失去创作欲望,观众也会感到审美疲劳,上海说唱的内容创作陷入僵局。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缺少创新思维的内容创作对上海说唱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挑战。

(四)传播模式单一,没有与时俱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说唱涌现了大批新作,广播、剧场中充满了上海说唱的声音,上海说唱在上海家庭中家喻户晓,繁荣发展。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移动端设备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最重要工具,人们进入网络视听时代,碎片化、体量大的信息资讯限制了上海说唱的传统传播模式。

除此之外,大众的审美与娱乐方式发生改变,演唱会、脱口秀等压缩了以上海说唱为例的传统曲艺市场,上海说唱目前的活动经费大多来自政府的非遗拨款,大部分活动也只能依靠少数传承人,以公益性质的表演进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对上海说唱的关注度和宣传力度也大大减弱,上海说唱又没能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现状堪忧。

四、新媒体背景下上海说唱传播与传承的可行路径

上海说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与传播困境,如何使上海说唱恢复往日的生机、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创新”“传播”与“传承“已经成为重振上海说唱生命力的核心关键词。

(一)走进学校,培养后继力量

陈云同志曾经就评弹发展困境提出了七字方针,即“出人、出书、走正路”。他表示,出人就是要积极培养优秀有才的创作人员和演员,让他们尽快跟上甚至超过老的。面对演员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上海说唱需要培养更多的后继力量。黄永生老师也曾表示,只有看到接班人,才能看到上海说唱的未来。

以上海方言为基础的上海说唱,后继力量首先要从上海小囡培养。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曾称赞道“上海说唱是个宝,上海小囡要学好。让上海说唱这门独特艺术发扬光大,我们必须从红领巾开始抓起,让小朋友们传承好上海文化,让我们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永放光华!”上海小囡在学习上海说唱中具有先天优势,长辈喜欢上海说唱,从小耳濡目染,长在上海,能够深入了解上海文化,反过来,学习上海说唱也能提高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上海小囡是上海说唱发展与传承后继力量中的重要成员。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表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包含上海说唱在内的上海非遗文化传承与上海高校教育结合,能帮助在沪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深入了解上海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同时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具有反哺功能,为上海非遗文化活态化传承提供新思路。

(二)创新内容,与时代接轨

创新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传承需要创新。面对近些年来上海说唱境况落寞,79岁的说唱表演艺术家龚伯康在着急之余也做了不少尝试,试图把当代年轻人喜欢的rap加入上海说唱中去。在他看来,上海说唱做重要的还是出新作品。上海说唱必须要适应当代发展的潮流,继承经典,打破套路化创作,适应当下,勇于尝试和创新,将上海说唱与当今文化有机地结合,与时代接轨,提高艺术创作生产能力,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强调,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如何利用上海说唱等曲艺文化活化上海的红色基因,生动形象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反应好人民心声,也是上海说唱增强时代感,与时代接轨的一个重要创作方向。

(三)利用新媒体,改善传承条件

过去,上海说唱的传习往往依靠老一辈演员的口口相授,且受限制于没有专业培训场地的约束。而近些年来,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取得了巨大进展,在新媒体平台,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加速了人民对于在网络平台上学习习惯的建立与养成。上海说唱的传习过程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如将相关课程录制成慕课视频等形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充分地利用数字化资源,便于反复观看与学习。除此之外,老一辈演员的离世与新一辈演员较少可能会导致一些古老或经典曲目的失传,上海说唱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搭建曲目数据库。这不仅仅是记录与传承,笔者以《金陵塔》为关键词,在年轻人接受度较高的B站进行搜索,经典曲目金陵塔的视频播放量最高为8.7万,可见借助互联网平台一定程度上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上海说唱的魅力和上海的人文历史。

(四)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覆盖面

在新媒体时代,上海说唱在坚持传统阵地、拓宽学校社区的同时,也需要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覆盖面。我们可以将上海说唱融入观众们喜爱的视频节目中去。例如,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些片段真实地记录了民国时期的上海说唱,上海市井的说唱艺人唱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迎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不少观众因此了解到上海说唱及其表演形式。除此之外,可以通过“非遗+”的模式,创新性地将上海说唱与当今深受大众喜爱的内容联系起来,如上海说唱+短视频等形式跳出刻板的传播模式,打造出1+1>2的传播效果。上海说唱一般通过喜剧故事输出内容,轻松愉快的风格也契合受众的需求。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为非遗保护创造了便利的传播条件。例如,抖音推出了“非遗合伙人”计划,旨在帮助传承人提升现代化传播能力,推动全社会参与非遗传播,挖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通过新媒体平台,上海说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信息传播的流量需求,拓宽传播覆盖面。

五、总结

在新媒体时代,上海说唱面临着生命力不断流失,传承模式具有局限性、内容形式凝固,传播模式单一等困境,新媒体与上海说唱等曲艺文化的结合有着深刻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发展性。“创新”“传播”与“传承“已经成为重振上海说唱生命力的核心关键词,要走入学校,培养后继力量;结合时代背景,创新内容创作;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相关技术,拓宽传播覆盖面,提高传播影响力,让上海说唱融入现代生活,展现上海说唱的文化内涵,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让上海说唱重新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曲艺上海文化
上海电力大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上海之巅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谁远谁近?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