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升郑州文化可读性研究

2022-11-01◎宋

今古文创 2022年29期
关键词:可读性郑州特色

◎宋 悦

(中共中牟县委党校 河南 郑州 451450)

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明城市、国际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理应在文化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现实却并不尽人意。目前郑州的城市文化建设并没有形成让本地人引以为傲,抑或是让外地人心驰神往的状态。每每谈到郑州,对它的定位仍然是一座由铁路拉动的城市。在市民心中,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可能远远超过五朝古都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如何突出郑州文化特色、打造郑州城市形象、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可读性、激发郑州市民城市文化自信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文化的可读性

(一)城市文化

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中,描述古代人类生活及其遗址时,常常会涉及“文明”和“文化”两个词,并且时常对这两个词进行混用。考古学家认为,文明与文化产生的基础在于城市的出现,因为只有人类开始了城市生活后,才算是文明的开始。因此,在英文中,“文化”(civilization)与“城市”(city)拥有着相同的拉丁文词根。这也把城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有关城市文化的定义,在学界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立足于文化的角度,从文化的定义中推演出来;另一种是从城市自身功能角度出发进行定义,把城市文化看作一种“都市文化”和“城市形象”。本文旨在研究城市文化的可读性,研究对象更多聚焦于城市文化的外在展示方面,因此定义更趋向于朱柏林(2005)的理念,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形态文化包含了地理区位的生态特点、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特色、标志性建筑、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等。

(二)城市文化的可读性

城市文化的可读性其实更多体现在城市文化功能中视觉品质的部分,它标志着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是否重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往往能够代表着不同城市间个性的表达。城市文化的可读性指的是“城市各个元素及其元素集合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这些元素涉及了一个城市的区位特点、规划布局、建筑特色、标志性建筑以及所存在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而这些元素所表现出来的形状、颜色、布局等都是有助于观察者读取信息的环境意象。强调城市文化的可读性,就是借助这些环境意象,不断增强观察者们的视觉感受,做到物体不仅仅是被看见,而且要清晰强烈的被感知。

二、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可读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郑州城市文化的知名度

城市知名度指的是一个城市被公众知晓和了解的程度,它是评价一个城市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河南的很多城市都是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众多的知名古建筑。郑州市在社会公众的认知里,更多地认为它是一座由“火车拉来的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这是郑州对外的主要城市形象。但其实郑州也是一座极具历史文化的城市,入选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曾有五个王朝在此建都。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文保单位83处89项,这些数据足以证明郑州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郑州之所以在文化方面不及洛阳、开封等城市声名远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本土文化挖掘和传播力度上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出历史文物的现实价值。连郑州本地人对于郑州的文化底蕴都做不到了如指掌,更何况外地人。只有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并把文化通过城市元素展示出来,让文化变得具有可读性,变得可以“被感知”,才能更好地打造郑州在文化方面的知名度,转变郑州在社会公众认知里的印象。

(二)有利于打造郑州城市文化品牌

现如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已成为城市间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中,城市文化品牌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内容。

郑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但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仍然面临着现实困境。例如郑州在发展城市文化过程中,内容选择单一,难以构成不同文化间的集聚性,导致难以吸引社会大众;在文化传播中选择的渠道也过于狭窄,在当今时代不利于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此外作为文化品牌最直观体现的文化产品,无论在创新上还是品质上抑或是内容上都缺乏特色,不具备真正的文化价值。

而在城市文化可读性研究中,文化内容、文化传播、文化产品等都是可读性研究的重点对象。因此可以说,解决好城市文化可读性存在的问题,对打造郑州城市文化品牌具有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参与体验感

可读性是当代城市文化展示的核心,在当代城市文化的生产和接受中,就要求城市文化必然是可理解和可以接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市文化传统上的封闭性和单一性,要求通过借助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增强互动性及体验感,将原来固定化的城市空间分割成具有多重活力的文化区域,并把这些区域改造成可被公众感知的具有可读性的展示空间。

让文化生产具有参观性,其实是满足了社会公众渴望体验他人生活的现代观念。通过将城市文化场所化,将本土的文化故事、文化遗产等元素特定在同一个环境之中,以连贯的场景和沉浸式的体验,再搭配连贯可读的信息,从而去刺激公众对城市文化的兴趣。

同时加强公众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性体验,可以更好地克服社会大众的距离感,通过参观获取更直观的体验感受。这种形式也打破了传统的橱窗说教式的观感,增加了与城市文化的直接体验。

(四)有利于推动郑州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是愈发的重要,将城市文化作为一种产业,从而形成一种以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以此来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现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所认同与关注,以至于逐渐将城市文化的地位提升到整个城市建设的焦点地位。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两者间的共同发力,可以对城市整体发展形成协同效应。

通过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可读性,构建郑州城市文化品牌,将城市文化这种可用资源,进行包装、经营、宣传、推广。城市文化品牌也可以作为一种财富,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之中,提高郑州城市软实力及竞争力,从而推动郑州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影响郑州城市文化可读性的因素

郑州虽然已经认识到文化形象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但在文化特色定位、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宣传渠道和特色文化产品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有碍于城市文化可读性的提升。

(一)文化特色定位模糊

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城市、在城市竞争中占得优势的关键所在。综观国内具有优秀文化特色定位的城市,无一例外都提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形象定位。例如“人间天堂”的杭州市,就提出要把杭州打造成“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郑州作为一个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兼具时代潮流气息的现代化城市,在2008年,市文明办也凝练出了郑州的城市形象定位,概括为“博大、开放、创新、和谐”。虽然这四个词很好第体现了郑州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但是从市场定位来看,仍未能凸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缺乏亮点。

之所以会存在这类问题,主要还是基于对自身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定位不清晰,没有实现全面的整合统筹。一方面,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南北交融、东西相济。这种较高的包容与开放程度,使得多种文化在此碰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郑州本土文化。另一方面,郑州市中心的古迹留存较少,就只有一处商代的内城夯土城垣存在,其余大部分多分布于周边郊区及县市区。对于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历史古迹没有做到合理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导致它们之间的集聚性不强,很难给民众传达出最直观的、属于郑州文化特色的感受。

(二)城市文化建设迟缓

郑州的城市文化特色之所以得不到市民的“感同身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化建设内容的偏移与滞后,以及城市建设标准上的模棱两可。

首先,随着城市自身的现代化发展,现代文化元素的打造逐渐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主要体现。以郑州东区为例,郑州会展中心、“大玉米”、千禧广场的建设都已成为郑州现代城市文化的名片。然而,在打造现代文化浓厚气息的当下,传统文化氛围在逐渐地被掩盖。在所谓的传统文化建筑产业中,更多的是被商业气息环绕包围,早已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能够展现郑州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很少,给人一种“有说头儿,没看头儿”的感觉。

其次,当前在对城市进行文化建设时,缺乏明确的建设标准。这就使得不同的建设单位可能存在不同的建设标准,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市场效益,会忽视对周边环境及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在建筑样式和色彩设计上缺乏协调性,导致城区建筑风格纷繁杂乱,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的视觉效果,损害了城市形象,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民众的视觉感受。

(三)文化宣传渠道狭窄

把握城市定位,找准对城市特色文化的宣传渠道也是文化可读性的一种有力体现。但是由于郑州市对于自身特色文化定位把握的不清晰,且各种文化遗迹的整合力度不够,因此呈现出各种文化在宣传过程中各自为战的现象。例如新郑市黄帝故里所传扬的“黄帝文化”,在文化传播上只是从黄帝这种单一文化角度出发,与郑州市历史文化古都的形象并没有深入结合。所以在宣传上容易造成黄帝文化只属于新郑市,而非郑州。这显然不利于郑州整体文化形象的宣传。

另外,郑州在当前文化传播渠道上仍显单一。虽然通过打造“建业电影小镇”“只有河南”等一系列文化创新项目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宣传,但在总体上,其传播形式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大众传媒,并没有把当前各种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形式进行整合。同时河南省大众媒体在全国媒体影响力中一直处于劣势,受关注程度较低,因此对于郑州文化形象的宣传曝光度远远不够。

(四)文创产品欠缺内涵品质

目前,以郑州文化为设计元素的文创产品开发数量较少,而且已开发出来的产品大多数都是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极度缺乏品牌意识和包装设计意识。与此同时,市场上现有的文创产品多出现在旅游景区或者一些普通的商品门店,游客为了追求价格低廉或者仅仅是为了求多心态,导致了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只注重形似,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无法真正体现出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文化在民众心中的传唱度。另外,廉价粗糙的包装设计,也让市场上不同品牌的文创品在整体造型上趋于雷同,失去个性化,从而导致民众的审美疲劳,大大降低了大家的购买欲。

四、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可读性的路径

(一)找准郑州城市文化特色定位

要想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可读性,前提必须要明确郑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定位。只有找准自身定位,才能更好地与周边城市区别开来,凸显城市个性。

央视曾推出铿锵有力的八个字来宣传郑州,即“天地之中,商都郑州”。之后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温情的城市外宣语:郑州,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这个“中”不仅仅代表着它地理位置的核心,更体现在它历史底蕴的厚重感和文化开放的包容性。首先,郑州的历史底蕴“中”。俗话说,研究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要看郑州。“黄帝文化”“河洛文化”、少林寺等标志性文化符号,都彰显着这座城市古老文化中心的地位。这些都是郑州独特的文化特色所在。

其次,郑州的开放包容“中”。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多条重要国内公路和铁路交会于此,并通过欧亚大陆桥和新郑机场与世界各地相连。这就促使了这座城市必然将开放与包容作为其城市文化的精神所在。

(二)打造郑州城市空间文化

提升城市文化可读性,需要依赖打造城市空间文化、借助一系列传播手段和城市建设来体现。

首先,重视新媒体、新渠道的使用,利用好“两微一抖”。根据移动互联网大公司Quest Mobile数据显示,2021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值11.62亿,同比净增962万,虽然较2020年6月同比净增有所放缓,但是对于中国14.1亿的人口而言,八成以上的移动用户仍然是一个天花板的占比。根据数据显示,移动社交、移动视频、移动购物的活跃渗透率均在90%以上,且使用次数远高于其他行业,是人们移动互联网使用最重要的三大应用类型。相对应的移动自媒体平台就是“两微一抖”。因此要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衔接,重视各大渠道的互补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特质,对于城市文化传播及展示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将城市文化元素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相互融入。城市中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将郑州人文与自然等文化元素融入公共文化建筑之中,能够提升人们对于郑州城市文化的接触与感知,增强融入感。

(三)发展郑州文化IP产业

对于特定文化资源的转化开发是IP打造的基础,更深层的文化IP目标是追求价值和文化认同,这一点与本文所强调的提升文化可读性是不谋而合的。郑州作为八大古都之一,自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文化资源向文化IP转化,充分发挥文化IP的高附加值属性及价值传承,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当前郑州在全力推进建设“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并围绕这个目标,把郑州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符号转变为文化IP,用IP来讲好郑州故事,从而获取民众对于郑州城市文化的认同。在这方面郑州仍欠缺经验,可以通过“拿来主义”,借鉴杭州、北京等城市经验,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IP产业。

(四)打造高品质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的品质决定着文化产业的方向和发展,打造优质的文化产品有利于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郑州应该通过挖掘本土特色的文艺作品来发展文化产业。比如河南卫视打造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将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与河南、郑州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观众带来了一系列视听的饕餮盛宴,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河南、郑州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文化特色,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被游客拿到手里的文创产品都能凸显出郑州的文化气息,感受到专属于郑州的城市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可读性郑州特色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可读性
特色种植促增收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中医的特色
梦启郑州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