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根本

2022-11-01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吴 鹏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100081)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立场和价值理念,无论是从理论思想的维度上进行审视,还是从话语实践的意义上展开分析,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蕴。就当前情况而言,相关研究者已经就其理论渊源、价值内涵以及现实路径等论题,展开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和探讨,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人民性价值追求的理论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史料分析入手,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的追本溯源,以及对贯穿这一历史进程的人民立场、人民意志、人民情怀的归纳提炼,进一步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话语拓展到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研究课题中来。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演进与实践轨迹,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让各族人民获得解放、让各族人民自由平等,抑或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让各族人民团结互助、让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让各族人民享受公平正义、让各族人民铸牢共同的意识与信仰,都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性的思想理念与价值立场。概言之,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相关民族理论政策的根本价值依循,而且也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一百年来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的重要路径参照。

一、实现各族人民解放与自由平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核心

(一)让各族人民获得解放

以人民为中心,首先需要保护人民不受侵犯、凌辱和压迫,这是人民一切权利能得以伸张的基础。而在近代中国,由于政治国家的衰微和国家主权的沦丧,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确保中国人民的安全,维护中国人民的尊严,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求取生存和解放,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相关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制定与阐发中,都格外强调要推进中国各族人民之“人的解放”。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要想真正维护好中华各族人民的利益,实现其自由与解放,就必须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统一。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中指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里的“中华民族”在语义上可以将之理解为国家。只有实现国家的独立,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国家真正的主权,进而才能有能力保护疆域内的各族人民不受外来强权的奴役和压迫。为了实现中华各族人民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便将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与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20 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了抵御外寇、保家卫国的历史重担,并开始动员组织中华各族人民广泛参与到这一拯救民族危亡的事业之中,从而把争取中华各族人民解放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紧密地结合起来。1936年发布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中指出:“中华苏维埃政府及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素以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彻底解放中华民族及其他各弱小民族为其基本任务。”1937年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坚决相信,在实现上述十大纲领的条件下,战胜日寇的目的是一定能达到的。”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会作了《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的报告,其文中指出:“全中国人手执武器走上了民族自卫战争的战场,全中国的最后胜利,即中华民族自由解放的曙光,已经发现了。”总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领导的民族抗争与民族解放运动,既是一种对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存状态的解放,同时更是一种对于中国人民内在精神与思想的解放,它对于激励中华各族人民继续投身于接下来的人民解放战争,以及团结一致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让各族人民自由平等

在为中华各族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广泛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民族平等。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一个纲领中明确规定:“不分性别、不分民族,均可接收为党员。”这就从党的最基本的属性——党员的来源和组成上,规定了民族平等的原则。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其中强调:“不分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公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而在随后的长征路途中,中国共产党与西南、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有了更为广泛的实际接触。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文化信仰和传统习俗,虚心听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上的诉求和主张,并将这些内容进行认真整理与提炼,在此基础上发布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告康藏西番民众书》《对回族人民的宣言》等一系列旨在推进民族平等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文件,这也使得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的理念与思想,在各少数民族群众中得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传播。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主政权的初步建构,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也随之更趋规范和系统化。1937年,中共中央成立了专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同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提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可见在抗日战争这一根本性任务之下,中国共产党仍然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利和坚持各民族自主原则,而没有采取武断的强制举措。1940年,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了《关于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其中详细阐述了回族、蒙古族与汉族一律平等,以及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思想。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向全党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其中明确提出:“改善国内少数民族的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此外,毛泽东还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民族平等”被正式写入《共同纲领》这一临时宪法之中,由此,“民族平等”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和开展民族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也进一步上升成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建设巩固社会主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政治原则。

二、推动各族人民团结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主线

(一)让各族人民团结互助

以人民为中心,还意味着需要在人民内部开展广泛的社会团结与合作互助。团结互助既是社会化分工的逻辑延伸,同时也是“人民”这一共同体内在蕴含的本义所在,这是因为:第一,人民内部是完全平等和公正的,当有一部分成员还没有实现充分发展时,其他成员均有义务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第二,“人民”是一个在物质、精神、以及情感等方面高度融合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不仅是其日常活动的一般性状态,同时也是共同体得以维持并进一步深化的必要形式。

在1979年召开的国家民委委员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党的民族工作上的中心任务,是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事业,逐步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这里把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放在了党的民族工作的中心位置,不仅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也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重视与关怀。1982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团结互助”与“平等”,在这里构成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正如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人民之间是一个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一样,中华各民族之间也是一种相互扶持、团结互助的同胞兄弟关系,如果丢下、落下任何一个民族或者个体,那便是违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蕴与奋斗初衷。

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同步、不平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共产党处理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现实挑战。为了尽快改变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局面,199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倡议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以促进边境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边境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在1999年党中央又正式宣布实施旨在缩小东西部贫富差距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推进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统筹调度各地区人力物力资源,实施开展了中东部发达地区直接对接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中华民族的团结稳定和繁荣富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推进中华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互助,使之携手共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性”底色的体现。

(二)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

推进中华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只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一个必要环节,实现其共同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一方面,人需要通过发展来充分实现自己,这种实现是其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单纯依赖于别人的帮助显然无法做到。另一方面,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无法脱离于其他人而单独存在。因此,人民全体的共同性发展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自我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是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以贯之的自觉使命。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民族问题上,这一道理也同样适用。没有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没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作保障,就无法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稳定繁荣。因此,中国共产党把发展提升到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位置上进行把握和考量。1987年,邓小平在关于西藏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西藏是人口很稀少的地区,汉人去帮助他们没有什么坏处……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这就寓汉、藏等各族人民的“团结互助”之义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之中。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地区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整体事业中的地位与角色有了更加清晰深切的体认。江泽民在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与团结性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培育和累积,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体要求,并从中华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现实诉求出发,对我国民族工作的任务和主题进行了新的界定和统筹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确立为“两个共同”,从而将推动实现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统一纳入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治理的政治主线之中。

三、确保各族人民享有公平正义与铸牢共同信仰: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基点

(一)让各族人民享受公平正义

对于公平、正义等话题的论证与探讨,一直是与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等根本性处境的宏大命题相关,它在本质上是关于“至善”的哲学,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即让人回归到人本身,他们并不是作为推动或者服务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某种力量而存在,而是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自己更充分和更高层次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与之前人类社会所有实践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没有将这种对于人的关怀,寄托或者建立在一种虚无缥缈的抽象价值争辩的范畴上,也没有将其等同于实现某种宏观愿景或者治理目标的工具性手段。在中国共产党这里,让中华各族人民享受公平与正义,既是一种与自身的初心使命和历史奋斗相互抱持为一体的根本性追求,同时也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不断夯实资源和积累有利条件、并使之更臻成熟完善的螺旋上升过程。也即是说,让中华各族人民享受公平与正义,不仅需要始终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信念,同时也需要不断拼搏奋斗和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获得更加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从而在“心”与“物”的双重维度上实现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新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作出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随后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让人民)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这即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在国家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而将这一决心信念落实到民族工作中,就是要让中华各族人民都能公平地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普遍的发展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性的“正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时强调:“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民族地区必须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起实现普遍的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里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发展和公平正义,与各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联系起来。

(二)让各族人民夯实精神追求和铸牢共同信仰

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在各族人民的内心深处夯实共同性的价值体认和崇高精神追求。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而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把人民、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和命运贯连成为了一个整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即是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奋斗目标,从精神、文化的角度着眼入手,通过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和文化认同的培育,阐明了加强中华各族人民团结的现实途径和凝聚形式。

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中国共产党所秉持践行的这种涵盖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共同奋斗,以及其内在一以贯之的共同价值体认与共同精神追求,不仅高度切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而且也比西方民族主义对于共同政治生活或共同文化习俗等“机械性”特质的强调,更具历史包容性和更加深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进一步来说,只有维护中华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凝聚,才能勠力同心,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历史重任,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共同奋斗目标、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发展,本身也是一种具有普遍道德意味的人民性诉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导各族人民夯实精神信仰,不仅有助于连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与中华现代政治国家的“三位一体”结构,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从逻辑上实现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认同的内在接洽与学理关联。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