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购时代下成语新变之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

2022-11-01邓鑫磊

今古文创 2022年37期
关键词:网购相似性成语

◎邓鑫磊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26)

现代汉语是活着的语言,每一刻都是崭新的。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中国社会之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迅速发展。试将其映射到语言领域,词汇作为变化最快的语言子系统,总是能够快速敏锐地反映人们认知的发展变化,捕捉当今社会文化的潜在风向。在网购潮流的剧烈涌动下,惟传统“四字格”成语的变异与重构最具典型性。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新时期以来汉语成语的全面普及;二是作为物质载体的网购活动之繁荣;三是网购民众自身的认知能动性之发挥。此种变异,为了满足人们表意或是修辞的需要,往往不拘于特定的语音或词法格式,与本体成语的构词面貌相脱离。而正是这种变异,或说是这种活用的手段,与人类社会认知方式的发展变化遥相呼应,使得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更加纷繁多样,成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网购成语的构成方式

较之本体成语,网购变异成语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构词变动:语音形式、语法结构以及语义关系的变动。

(一)语音形式的变异

从语音角度观察,谐音成语在网购成语当中不占少数,其谐音表意是网购成语的重要构成方式。

首先是同音替换。替换字与被替换字在声母、韵母以及声调上出现完全一致性。譬如:原成语“无地自容”的“地”变为“递”、原成语“祸不单行”的“祸”变为“货”。

(1)今年双十一爆火,很多市民无递自容。(齐鲁网《“暴花户”还是“无递自容”?》,2019年11月11日)

(2)纷纷在网上晒出战利品,实在是货不单行。(和讯网《当代打工人的网购人生》,2021年6月2日)

其次是近音替换。替换字与被替换字的声、韵、调系统出现较高的相似性。譬如:原成语“足不出户”的“户”改为“负”,意为:即便不出门,也能通过网购坐拥负资产。“户”与“负”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声母方面,前者为h[x],后者为f[f]。

(3)足不出户,就能足不出负,互联网人能轻松成为“负翁”和“负婆”。(搜狐网《互联网人网购成语词典》,2020年11月12日)

再如成语“破涕为笑”到“破递为笑”的变异。“涕”与“递”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声母方面,前者为t[t],后者为d[t]。

(4)前一分钟还是尾款人,后一分钟已是收货人,有没有破递为笑?(贵阳网《破“递”为笑来了!这个“成语”啥意思?》,2020年11月4日)

(二)语法结构的变异

从语法角度观察,替换成分与被替换成分的结构类型大体呈现一致性。譬如:原成语“精疲力尽”变异为“金疲力尽”。意为:把钱花光,压力就能一扫而空。“精”在原成语当中与“疲”构成主谓结构,而改换后的“金”也同样与“疲”形成了主谓搭配关系。再如:原成语“勤能补拙”变异为“勤能补穷”。动宾结构“补拙”改换成同样是动宾结构的“补穷”。意为:勤攒优惠券,就能买到原本买不起的东西。

(5)金疲力尽!对压力山大的互联网人来说,什么是最简单的解压活动?当然是买买买!(搜狐网《“互联网成语”又双叒叕更新了》,2020年11月10日)

(6)很多人学习网购的初衷是为了省钱,但勤能补穷还远远不足。(搜狐网《勤能补拙还能补穷?》,2015年12月2日)

(三)语义关系的变异

从语义角度观察,除前文所提及的改换文字后而产生的新义外,网购成语的变异之处还体现在旧形新解上。

一是成语本身的语音形式和外在词形不变,其语义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譬如:成语“闭月羞花”原指女子美丽的容貌,而如今在消费主义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即是指经历购物狂欢节后,这个月就羞于花钱消费了。语义角色“月”本指“月亮”,现转指“月份”之“月”。二是成语外在词形不变,其语音形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譬如: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23年》,本指晋楚之战时,晋国遵守诺言,主动把军队后撤九十里。其中,“舍(去声)”变异为“舍(上声)”。前者表示三十里路,“三舍”即九十里;后者为取舍之意,即是指如若网购的商品并不如意,人们往往选择直接退货,而非再三取舍。前后二者语义迥然。

上述三种成语内部的语言要素变动总是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三者共同作用于网购时代的成语变异历程当中。解析此类网购成语的构成方式,无疑对人们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是有益的。

二、网购成语产生的认知语言学原理

(一)语言的认知经济性理论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K·齐夫在《最省力原则:人类行为生态学导论》中首先提出。其基本观点是:一切自然社会现象均存在省力原则,尤其体现在语言当中。他认为语言应用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性的过程,旨在以最简的语言输出换取最优的表意效果,满足语言交际中及时性与变通性之需求。随着新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寻求语言的经济性表达势在必行。特别是在网购平台的加持下,这样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成语活用现象应运而生,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网购交际用语。基于此,以下将就语音层面对其进行阐释。

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本体成语与变异成语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其变异速度就越快,也更为大众所流传。如前文成语“足不出户”变异为“足不出负”。“户”声母为h[x],“负”声母为f[f]。实际上,[x]与[f]二者在语音上的相似性,可从汉语衡阳方言窥探。衡阳话中的[x]、[f]二者处于自由分布关系当中,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它们不起区别语音形式的作用。以[x]开头的音节,经常将其发音为[f]。譬如:衡阳话“欢”[fan]、“花”[fA]等。再如前文成语“破涕为笑”到“破递为笑”的变异。“涕”声母为t[t],“递”声母为d[t]。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声母t[t]与d[t]属同一发音部位,即同为舌尖中音。从发音方法上看,二者均为清塞音。此二者区别仅在于前者为送气音,后者为不(弱)送气音,它们的发音相似性可在广西壮民族语言社团和汉语南昌方言当中考证。在广西七百弄地区壮话中,现代汉语送气清音[t]借入壮语之后,改换成为不(弱)送气清音[t]。譬如:壮语“贪”[tam]、“听”[ti]等。而在汉语南昌方言当中,不(弱)气清音[t]有时反而会发成送气清音[t]。譬如:汉语普通话中的“大豆”[tAtoʊ]、“淡定”[tantiŋ],南昌人通常会 读成[taɪtoʊ]和[tantiɑŋ]。由此,二者间的语音相似性已经显而易见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此种语音相似性顺应了大众的口语表达的需要,故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此类网购成语的变异历程。更不用说那些与本体成语语音形式完全一致的成语变体,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手段,减轻了人们的认知负担,以收获最大的语言表达效益。

(二)语言的认知隐喻理论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隐喻在人们日常语言交际中十分常见,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实际上为“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架起了一道心理桥梁,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经过频繁地使用之后,一词的隐喻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为其所属的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所确定并认同。

作为词汇变异现象,网购成语能够很好地反映人们的隐喻思维和认知模式。其隐喻类型主要是汉字语音隐喻,即是在语音层面上探究,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象似性关系问题。用一种语音形式激活另外一种语音形式,这样一种隐喻的延展性甚至可以贯通整个汉语词汇。譬如:成语“面面相觑”到“面面相去”和成语“地久天长”到“递久天长”的变异。前者语音跨域映射如下:象征单位一“面面相觑”(人们面对面互相看着对方,束手无策的样子)通过“觑”和“去”之间的语音相似性跨域喻指,到达象征单位二“面面相去”(意指网购刷脸支付时,只需人脸面对手机,金钱自动就会划进对方商户的账户里);后者语音跨域映射如下:象征单位一“地久天长”(形容情谊永久不变)通过“地”和“递”之间的语音相似性跨域喻指,到达象征单位二“递久天长”(意指网购节的快递往往需要数天漫长的等待)。

此外,汉字语音隐喻类型中,还有一类颇具网购特色的“物流”成语系列词族。譬如:改天换递(原:改天换地)、云邮四海(原:云游四海)、货冒三丈(原:火冒三丈)、稳扎稳达(原:稳扎稳打)等。它们具有强大的衍生性和拓展性,不仅具有语音上的相似性,其象征单位二还具备语义相似性,即同属于网购的必要环节——物流范畴。此类词族的形成使得可供人们选择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从而进一步满足了网购群体的表意需要。

(三)语言的认知转喻理论

如果说隐喻是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那么转喻则强调的是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若将其映射到修辞学领域,所谓的“借代”便是转喻的体现。常见的转喻类型主要有:部分代整体、专名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内部代外部等。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机制中原概念与目标概念是通过接近关系连接起来的实体认知对等,具有关联性和凸显性。”

首先,网购成语内部层面的转喻机制典型地表现在文字建构的过程中。由于汉字隶属于表意文字之特殊性,大多数汉字的部件可以独立成字。基于此,加之部件与汉字之间存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转喻理据形成。譬如:“扬眉吐气”变异为“扬眉土气”(网购节之后,扬眉尽是吃“土”的气息)。“吐”,从“口”,“土”声。“扬眉土气”这一成语变体之所以能够便利、快捷、广泛地为网购民众所流传,正是因为这里的“土”是通过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认知关系建构起来的,即部件代整字。再如:“斩钉截铁”变异为“斩金截铁”。“金”取义于“网购消费奖励金”,而“钉”,从“金”,“丁”声。这里的“金”同样通过部件代整字进行转喻建构,其变异理据明显,通俗易懂,记忆性强,为网购民众所常用。

其次,从成语外部层面的转喻机制来看,大多数变异成语与本体成语均存在相关性。譬如:网购成语“货不单行”与本体成语“祸不单行”,都具有复数以及表示否定的词法格式,二者具有相关性,是从“祸不单行”这一表示“灾难并来”的源域向“货不单行”这一表示网购范畴(同时发货)的目标域过渡。再如:网购成语“夜深人尽”是指深夜之时,人们网购更加尽兴之意,与本体成语“夜深人静”的表意具有时间上(深夜)和主体上(人)的相关性,是“夜深人静”这一源域向“夜深人尽”这一目标域的过渡。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经过认知加工后能动的认识。无论是隐喻还是转喻,无疑都满足了语言经济性之需求,实现了语言交际的快捷性与高效性。此类网购成语作为网购民众复杂多样的认知心理之产物,已然成了网购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网购成语流行的潜在文化因子

语言的社会维度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方面,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高速运转的网络社会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网络社会具有先天敏感性,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平台总是能够迅速、准确地在第一时间捕捉社会现实现象的发展动态。此类网购成语流行的时间集中在网络购物节前后,诸如前文提到的“无递自容”“足不出负”“货不单行”“破递为笑”“金疲力尽”“勤能补穷”等网购成语正是对于网购节的社会现状之反映。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语言交际对汉语拼音输入法的依赖,特别是“双音节简拼”与“多音节简拼”输入方式的出现,为解决交际时效的高标准与文字输出的低速度之间的矛盾,思维表意与语言输出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为网络词汇的变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而成语,这一为人民大众所频繁使用的熟语,其变异自然愈发快速了。久而久之,每逢网购之时,充斥着网购色彩的成语活用现象就成了网络社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网购民众的价值观念

中国网购民众数量巨大,以中青年人为主。“当代中国网络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游戏规则仍然是由年轻网民策划并掌控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年人必须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生活节奏,以应对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同时,在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网络购物恰恰弥补了传统购物所不能及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之缺陷。加之青年人本具有的自由、开放、求异、创新的心态特点,这就为网购词汇的变异提供了必要的主观条件,网购成语也因此而发展。

就目前现状来看,网购成语主要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流行,使用者往往是具有网购能力的中青年人,使用时间上在网络购物节前后最为频繁。但就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网络环境愈发开放,社会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的语言文化素养越来越高,诸如此类的网购成语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网购时的表意需求。由此估计,此类网购成语的发展趋势是:使用者尤其是青年使用者会越来越多,网购成语将作为成语活用的形式与传统成语长期共存,并且会根据当下社会的现实现象与人们的认知方式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四、结语

成语,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藏之一,源远流长,又历久弥新。语言现象是丰富而复杂的,随着网购时代的到来,人们为了表意或是修辞的需要,赋予传统成语以时代的色彩。对于诸如此类的成语变体,人们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宽容、慎重地对待,以探索当代人的认知思维模式,挖掘其中潜在的文化元素。他们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汉语词汇蕴含,体现着普遍的语言规律。新时代,汉语成语必将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期待着创造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网购相似性成语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教老妈网购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网购寒假作业
网购寒假作业
网购那些事儿
拼成语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猜成语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