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周围发现的晋唐墓葬壁画

2022-11-01何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6期
关键词:牛车田地墓葬

何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0 前言

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部,距离约30千米,地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流三角洲上,距离胜金口(木头沟河出火焰山山口段)约6.5千米,故城西北3~5千米为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东北约4千米则为巴达木墓地,故城北约1.5千米为台藏塔遗址。高昌故城周围发现的晋唐时期墓葬则主要包括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巴达木墓地及台藏塔遗址发现的墓葬。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面积共计约1000万平方米,自20世纪国外探险家和国内考古学家在此做过调查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11次(也有说13次)考古发掘,发掘墓葬500余座。而2004年和2006年,因农民浇水浸泡毁坏,以及开展学术研究需要,两次发掘共计8座。如今,由于开垦田地和人口增长,发展加工业,阿斯塔那墓地被一条南北向的乡村公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四周被文物保护拦网所保护,从而避免了不断扩展的农庄和田地的侵占,其东侧的哈拉和卓墓地,已变得模糊不清。巴达木墓地则因墓葬被盗,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现吐鲁番市文物局前身)于2004年10月对其进行发掘,发掘墓台藏塔下发现的墓葬则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8月到9月,为了配合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2座魏晋时期墓葬。从台藏塔遗址早期墓葬仅距离阿斯塔那墓地不到1千米来看,应该归属于阿斯塔那墓地。

其中,在发现壁画的主要为1963年到1965年发掘的阿斯塔那、1975年发掘的哈拉和卓M97号和M98号两座墓,以及2004年发掘的M408号墓葬和2006年发掘的06TAM605号墓葬的墓室后壁发现的壁画,内容极其相似,发掘者们将其命名为“庄园生活图”。本文将尝试借助多方研究成果和资料做进一步分析。

两座墓葬位于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中部偏南,相距较近。两座均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墓室为覆斗形顶,顶中部有三个从大到小的四方形套合的攒尖顶,墓室为方形,四角略成弧形,后壁绘有仿布壁画,仅墓室尺寸、墓道长度不一致。出土的文物也比较一致,特别是根据衣物疏判断。有研究成果显示,M605号墓葬和M408号墓葬同属于莼氏家族。在壁画的四角绘有黑色的四角形,象征着画布的挂索。画面内容分三部分,从左至右依次大致分为庄园日常生活、墓主家族及田地。

1 两幅壁画的年代

关于M605号墓葬的年代,据考古发掘资料对比两座墓葬出土的陶器、木器、木雕、织锦等文物,特别是东晋咸安五年的衣物疏,将其定在前凉统治的高昌(郡)时期。咸安乃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年号,仅存2年,即371—372年。而咸安五年,根据王力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字典》附录历代纪元表推算,则应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三年,即375年,发掘者也已在发掘简报中论述,根据王素先生研究,实乃张氏子孙统治河西的倒数第二年,而根据敦煌佛爷庙湾发现的五凉时期的M3号墓葬应该为前凉张天锡太清十三年。

M408号墓葬的年代,发掘者将其确定为十六国时期。李肖、韦正二位先生进一步将其定在十六国早期。

两座墓葬均为斜坡墓道洞室墓,覆斗形顶,顶中部有三个从大到小的四方形套合的攒尖顶,墓室为四角弧形,尺寸高约2米。M408号墓葬出土陶器较少,仅有1件陶盘,但是出土的木梳(M408∶1)、木耳杯(M408∶14)、木匕(M408∶6)、木象(M408∶7)与M605号墓葬出土的木梳(M605∶19)、木耳杯(M605∶17)、木匕(M605∶6)、木镇墓兽(M605∶5)基本一样。从壁画内容、布局及画法来看也应该属于同一个时期。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M605与M408两座墓葬年代相距不远。又因两座墓葬的出土明确纪年的衣物疏的女性主人与男性主人埋葬时间的早晚尚无法确定,墓葬壁画的时间应该与墓葬时间一样,所以,我们确定两座墓葬壁画完成年代最迟应该为前凉张天锡太清十三年。

2 壁画技艺和风格对比

在M605和M408两座墓葬中,壁画的创造者在绘制两幅壁画时,均先将墓葬后壁墙面采用草拌泥抹平,然后用白石灰做出地帐,再在要绘制壁画内容的区域采用墨线勾画出来范围似为布画的布,即为仿布,然后在仿布的四角浓墨描画出四角挂索。

而不同的是,M408墓葬壁画上边沿的垂幔被描绘到了房屋和庄园田地部分的上边沿,从田地耕作部分上边沿垂幔显然压住了树的枝条,而日像中的“日”字也被垂幔覆盖,很显然,绘画者先绘制了树和葡萄部分,然后才补描了上边沿的垂幔。而M605墓葬壁画上边沿的垂幔则被描绘到墓主人家族和庄园日常生活部分的上边沿,庄园日常生活部分上边沿的垂幔压住了下面人像的头部和门楼形状的上部。我们可以借此判断,墓主人家族房屋上面的垂幔与整个壁画的前后两部分是统一规划并绘制的,而田地耕作和日常生活部分上边沿的垂幔是完成壁画后加上的。

另一方面绘画中田地所占的比例,以及榜题标识处理不一。M408墓葬壁画田地绘画比较规整,以及树和葡萄、牛车都比较规范,并且还标有榜题,而M605墓葬壁画结构上,很显然,除了日、月像和北斗,及三台星座标有榜题外,其他的田地、树、葡萄及牛车,并没有标明榜题,并且田地的比例安排得不尽合理,还宽窄不一,况且还被一棵枣红色的树所覆盖。

因此,在此段时期吐鲁番市墓葬中此类“庄园生活图”绘制上,绘画者并没有形成有序的绘画技法和风格。

3 壁画内容分析

M408号墓葬的壁画几乎占据墓葬整个后壁,长2.09米,宽0.68米。画面可分为三大部分,从右至左依次反映的内容为庄园田地、墓主家族、庄园日常生活和男主人的戎马生涯。

两座墓葬壁画的主体均为中间床榻上跪坐着三个人。而从M408号墓葬出土的衣物疏的内容来看,衣物疏的主人应该为女性令狐阿婢,应该在右侧,也就是外侧,但是其尸体已经因为扰动被移至墓门附近,而后壁即左侧可能是男性墓主人—莼锺。我们再观察壁画,床榻上跪坐的三位中,相对靠前的则是墓主人夫妇莼锺和令狐阿婢,而后面那个人的身份,并不一定是莼锺的另一个夫人,从其生活画面中的好多作人来看,很可能是侍从。

壁画正中央上边缘描绘黑色修边,下绘尖顶形帷幔,帷幔与修边之间,右侧绘有日像,左侧绘有月像。日像代表白昼;月像与下方的北斗和三台星象代表夜晚。帷幔下正中则是墓主人坐在家里床榻上歇息的场面。床榻为6足,下面摆放着一双鞋子。帷幔下右则墨绘为驴或者马之类的畜力,身上并没有配装鞍,或者驾驭的缰绳之物,因为吐鲁番本地气候炎热,夏季更是持续高温,马匹一般无法从事耕种,一般都是牛或者驴从事牵拉,或者背驮重物。因此,从绘画的技法来看,应该是一头驴,同格向下则为一头牛拉着牛车,绘画技法笨拙,采用汉字说明,车上采用密封的车厢,前面横搭一个棚子。河西晋唐时期壁画中经常出现牛拉车的现象。驴或牛车组成的画面应该是描绘了墓主人劳作后返回家中的场面。帷幔下左侧绘北斗七星和三台星座,最右端上部应该是栽种的树,画面已用汉字说明,但是何种树种并不清楚,下半部分应该是种植的葡萄;向左则为田地,也有汉字说明,田地呈四方形田垄。

月像左侧则为描绘的分隔栏,将墓主人的后院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墓主人家的后院里作人正在劳作,家禽在后院逗留。最上部的家具上挂着一张弓,边上还挂着箭袋,下面一名骑着马的放牧骆驼的作人手持长杆驱赶骆驼进了后院,一只狗帮着牧人在驱赶骆驼,还有一名作人正在水井边打水,下面似乎有一只山羊。在下面有一位作人正在舂兑谷物,一名作人推着石磨,边上一只鸡正在啄食谷物,后面一名作人正在手持某种工具在四条腿的桌子上摆放的容器里搅拌谷物,下面放着一个大的陶罐。侧面陈设一只三足束腰“甗鬲”形器皿。稍向上则是一排四足案子晾晒某种东西,下方陈设一只大的陶罐。在敦煌墓葬壁画中也可见到类似案子。

此墓葬中出土的陶器较少,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与壁画中的器物对上的也很少。

M605号墓葬壁画横2.16米、纵0.7米,几乎占据整个后壁。尺寸与M408墓葬壁画相比略小,但是仿照布质画卷,在壁画四角绘有象征画布挂索的黑色四角形。画面分三部分,从左至右依次为庄园日常生活、墓主家族及田地,这些基本相似。

该墓葬尽管被盗扰,但是墓主人基本保持原来下葬时的相对位置。依据M605号墓葬出土的衣物疏的判断,该墓主人是莼氏的妻子隗田英。隗田英在外侧,莼氏靠近墓壁后侧,这与M408号墓墓主人夫妇基本一致。而与M408号墓相比,该墓葬壁画的第三部分中作人数量明显减少,少了赶骆驼的人、井边提水的作人等。但是,床榻上墓主人夫妇后边的侍从还是必须存在的。

壁画上边幅也采用红色幔挂,中间为墓主人脱了鞋子坐在六足的床榻上,床榻下摆放着一双鞋子,日像、月像三台和北斗七星等星象位置基本一致,只有三台有点错位,左侧的分栏部分比较宽,下方画有一条正在狂吠的犬,右侧的驴绘得更粗糙,牛车形制基本一致,只有前面的棚存在差异,以及赶牛车的人画得比较抽象,右下角绘有一棵植物,与右侧的植物不一样。右侧所绘的植物上半部分与M408不一致,下半部分为葡萄,显示出两家种植的植物不一样。左侧所绘的后院生活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所绘的位置不同,此部分右上角架子上悬挂的比较模糊的物体应该是弓和装有箭的箭袋,旁边站着一个人,而缺少了赶骆驼的人。

由此可看出,此段时期吐鲁番市墓葬中此类“庄园生活图”绘画内容上,形成了汉代以来画像砖、画像石和壁画所需形成的格套,显然是受到了中原或者河西地区汉画格套的影响。

4 墓葬壁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两幅壁画上边缘所绘的幔布尽管错位,但是反映墓主人的社会生活场景基本一致。

壁画中虽然表现出墓主人在家中的生活场景,但并未描绘出传统的房屋建筑,而是在日像和月像下描绘出圆形攒尖顶的游牧民族使用的蒙古包类型的毡房,又因为墓主人的妻子为令狐氏,莼氏很有可能是北方从事游牧生活的民族。

壁画中的人物在水井利用水桶汲水,井口安置有木架。在M605墓葬中出土了此类木架。我们在交河故城发现了水井,这就给我们证实了前凉高昌郡时期,高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很可能是通过人工挖水井而得。

两幅壁画中均在悬挂弓及弓箭袋,以及放养的骆驼,这说明双峰骆驼在当时的吐鲁番已经成为人们畜牧的家畜之一,这可能说明了墓主人戎马生涯身份以外,更有可能家里过着畜牧为辅的绿洲生活。笔者在2010年文物普查时,在吐鲁番盆地鄯善县南的沙漠中发现当地人放养骆驼现象,也发现了在鄯善绿洲生活的维吾尔村民在夏季,家里种完葡萄以后,一部分家庭成员赶着牛羊进北部天山放牧的现象。

两座墓葬壁画中均出现了牛车。并且在M605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牛车的轮子,还有一些木构件。轮子有11条辐条,直径19.2厘米,轮牙宽1.2厘米,厚1.4厘米,楷深0.7厘米。车轮保存较好,有轮牙、辐条和车毂。轮牙分弧形五段,截面呈长方形,每段弧形轮牙上都加工出了“U”形凹槽和长方形榫头,便于轮牙间相互镶嵌咬合。辐条截面中间呈椭圆形,粗端为方形,细端为圆形。车毂一端大,一端小。径1.4~2.4厘米,长6.4厘米。出土的木质车轮与壁画所绘牛车的车轮很相似,但是,M605墓葬壁画中牛车车轮因被污物覆盖,可判断车轮辐条有10~11根,而M408墓葬壁画中车轮辐条很清楚有11根。而敦煌晋唐墓葬壁画中所绘的牛车车轮辐条通常也为11根。而《考工记》记载“轮辐三十条,象征每月30日。”《天工开物》记载“所谓外受辐、中贯轴者。辐计三十片,其内插毂,其外接辐。”这里车轮辐条仅相当于记载的三分之一。因而,民间小型车辆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但是,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南北朝早期,甘肃河西地区与新疆吐鲁番盆地木质牛车的规制基本一致,其赶车人的车篷安装方式可能大同小异。

M605墓葬中发现一支毛笔。笔为木制,仅剩笔杆,采用木棍削制而成,截面圆形。尾端细,前端稍粗。粗端掏挖出圆形凹槽,深2.1厘米,用以插笔毛。笔杆长18.5厘米,径1.1~1.7厘米,凹槽直径1.4厘米。此毛笔很可能就是绘此庄园生活图画师的工具。

M605墓葬中出土了木棺板上面。木棺的前后挡板保存较好。木棺后挡板呈梯形,由三块木板拼接,以榫卯相连,正面绘有墨线,线与线的相交处绘有黑色圆点,计7个,为北斗七星状。残高41.6厘米,宽40.4~56.8厘米,厚4厘米。而壁画中出现的北斗和三台位置基本一致。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区65TAM39墓为天井土洞墓。此墓葬葬尸用木棺,盖尸用绢被,衣绢绣,穿锦鞋,随葬物中还有脂粉、线团、面食等物,这些都是汉魏以来丧葬风俗的具体表现。木棺前挡上象征性的北斗七星,也是汉人习俗的反映,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北斗文昌宫的六星中即有“司命”“司禄”掌治幽冥世界的事情。北斗七星表明了生者在为死者去到“阴曹地府”乞求解除咎祸灾殃。

5 结语

吐鲁番盆地在自然环境上与敦煌河西地区极其相似,两地之间在历史上的交通最大的障碍就是位于其间的沙海,然而,在以往历史上,这个沙海不是不可穿越,《汉书》记载“过白龙堆,西南行,可达罗布……”此外,两地同属于沙漠绿洲经济,敦煌河西地区的人群到吐鲁番盆地并不需要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可以直接“移植”。他们仍然可以保留其在河西的生活方式,只需要改变一下物质组合方式和表现形式。天文知识、人伦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东西也不要太大改变,只是通过有限的物质形式来表现,如简陋的木棺等葬具,绘画水平不高的画师,简陋的墓室材料等。

注释

①荒川正晴.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墓葬一览表[J].新疆文物,1992(2):[页码不详].

②吴勇,田小红,佟文康.新疆吐鲁番市台藏塔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2(9):37-44,108-112,113.

③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概说[J].文物,2007(2):1,41-49.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部鲁礼鹏研究员见告。

⑤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0-141.邢义田先生指出B.Laufer(劳费尔)于1921年在《通报》上发表的论新近发现的五件汉画的文章中就提出汉画存在格套的观点;邢先生还指出,格套是解析画像构成的一个方法,格套并不是一套单一、固定不变的形式框架,而是最少包含概念、空间和时间向度,既具规范作用,又允许相当程度形式甚至内容变化的制度习惯或依据(同上第113页)。格套,程式;固定的模式。明陆深《玉堂漫笔》:“诗贵性情,要从胸次中流出,近时李献吉、何仲默最工,姑自其近体论之,似落人格套。”明高攀龙《破格用人疏》:“国家之事,束缚于格套,分岐于意见,摇夺于议论,所从来矣。”明沉德符《野获编·词林·词林前后辈》:“近日格套愈严,前后辈几同师弟。”

⑥张朋川.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的题材和艺术价值[J].文物,1974(9):66-70,95,97-98.见此文章的图三,为犊车,车轮有辐条16根。

⑦宋应星.天工开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187.此书中说到凡车轮一曰辕,俗名车陀。其大车中俗名车脑长一尺五寸,见《小戎》车注。所谓外受辐、中贯轴者。辐计三十片,其内插毂,其外接辐。车轮之中内集轮外接辋,圆转一圈者是曰辅也。

猜你喜欢

牛车田地墓葬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江苏常州孟河南杨村墓地
找梦
赶牛车
运大米
文明小镇上的牛车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田埂
牛车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