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湾区下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现状与对策探究

2022-11-01王泽博周芷而张儒刘桂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
关键词:湾区活化粤港澳

王泽博 周芷而 张儒 刘桂奇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文物古迹是国家、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国家、地区的形象代表,还是人们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特殊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文物古迹的活化利用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不断实现着“人文湾区”这一现代化理念。但纵观本地区的活化利用现状,却与我们时代的要求、与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与我们建设人文湾区的理想目标还有差距,许多相关问题亟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以期推动人文湾区下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新发展。

1 大湾区三地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时代背景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合作,统筹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协调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人文湾区理念,为创新大湾区文化合作机制提供新契机。人文湾区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一国两制”特征的湾区文化新形态,是依靠文脉相亲而促进人心互通,进而形成一个既保留共同文化特质与内涵又实现不同文化元素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和谐湾区。作为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体现着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凝聚着中华民族杰出智慧的文物古迹,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牢固纽带,是新时代提升公民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文物古迹的活化利用对于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繁荣发展大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人文湾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当前湾区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现状

2.1 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效益差距大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由于历史发展的影响、政经制度的不同,粤港澳三地文化呈现多样性发展,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各具特色。如香港地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构建起“政府—社会机构—公众”三方合作关系,利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实现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澳门地区致力于利用古城打造城市空间,以澳门旧城为中心,串联文物古迹文化共时结构,建设历史性的城市景观。这种片区式的活化方式为湾区内城市历史景观整体性保护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文物古迹需要维护,更需要活化利用,使其在新时代发挥新价值。文物具有的经济价值伴随着资本化、市场化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目前,湾区内仍有部分文物古迹存在活化利用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如地处古村落的肇庆八卦村经过活化利用后,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知名度低等客观因素和保护管理的意识较弱等主观因素,鲜少人知,周边的餐饮、旅店等乡村经济难以发展。在广州,虽然现在有部分历史建筑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改造成民宿、咖啡馆,但不是每个历史建筑都有商业化优势,所以这种模式还只是个案。更多的广州历史建筑产权以居住用途为主,保存现状较差,甚至还有部分存在十几户公用厨房卫生间、房间阴暗潮湿、水电线管老化杂乱等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全面改造修缮资金缺口巨大,大多居住对象为租客,产权人维修动力不足,难以实现“自我造血”的功能。把握文物古迹的活化利用与经济发展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已经成为必要的趋势。如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作为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包含水关脉渠等遗址、名街古巷、老字号品牌店铺等。文化核心区的模式不仅活化利用了文化遗址,而且利用丰富的商品和改造过的环境吸引了客流量,带动城市服务业、旅游业、商业经济的增长。文物活化与经济并行,促使人才、资本等要素在文物市场化的环境下流通、与文化产业发挥联动效益。

因此,把握大湾区内在经济联系,实现三地的文物古迹活化利用一体化,对于加强区域间文物古迹活化的联动、协作、交流,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产出最大经济效益,具有深刻意义。

2.2 文物古迹活化工作缺乏联动协调的参考体系

目前受限于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差异,行政模式、政策手段各不相同,三地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区域合作存在壁垒,交流沟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较高,使其在现有合作框架内不易协调。当前的文物古迹活化利用项目大多缺乏高效率、多层次的协同机制与统一的制度安排,各地文物保护利用相关条例、举措得不到有效统一,再加上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文物古迹保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阻碍了活化资源有效利用与流动。

再者,受限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自身的复杂性(如自身的文物保护价值不同)、产权、城市规划等各个因素的干扰,三地文物古迹活化方案缺乏相互借鉴,对于相同模式的活化方案迁移不足,对优秀案例的经验借鉴多停留于管理模式方面。目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通过省内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评选与推广工作,增强活化项目在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业态选择和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活化管理模式迁移。如广州东平大押活化利用项目、逵园保护利用项目,利用相同的管理模式或运营团队,对其他地区的古迹活化项目进行模式迁移。但实际上这种迁移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古迹的价值评估,造成湾区内文物古迹资源存在闲置浪费现象。粤港澳三地对于活化利用联动参考机制的缺失导致了设计成本的提高,不利于推动文物古迹更科学合理地利用,更不利于活化项目实现保育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因此,建立粤港澳三地联动协调参考体系,有利于解决活化方案单一低效、活化利用效果不佳等问题,对于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与文物活化利用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2.3 湾区三地间的文物古迹游径建设还需完善

有关实体方面,大湾区内各城市正积极推动地区内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利用具有鲜明线性主题的文化遗产游径克服文物古迹资源呈现点状分布分散的问题。通过游径标识系统,打破文化古迹间的空间物理隔离,强化游径的线性体验。以主题为引领,将诸多文物古迹串成游径,促进文旅融合。如广州市北京路文物径、香港中西区文物径。凭借人文湾区的东风,广东地区亦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等多条主题游径陆续出炉。

但目前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模式多局限于城市内部,粤港澳三地同属共同文化的文物古迹资源之间的有效串联依旧不足,忽视了湾区内各城市间文化、社会等长期发展而来的功能性联系,使得文物古迹无法更好地发挥其凝聚民族历史与民族情感的文化作用。

2.4 湾区三地协同进行文化品牌整体性的塑造不够

有关虚拟方面,湾区文化品牌缺乏整体性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属于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形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华文化与地方文化等碰撞交融再创造的一种新的综合性精神形态。只有将现有文物古迹资源进行有效串联、高效整合,在突出各区域鲜明、独特文化特征的同时,体现文物古迹在岭南文化圈或同一历史主题下的普遍价值与共同文化特质,才能更好地孵化文化产品,提升人文湾区文物古迹的文化影响力与吸引力,增强湾区居民对于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3 人文湾区下文物古迹活化利用提升的对策

3.1 成果互鉴,科学扬弃

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港澳地区依赖其所在的区位优势,在文物古迹活化利用方面博采中外众长,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出了一套优秀的理论模式,并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果。通过分析香港、澳门两地的优秀和经典案例,总结规律、凝练经验,同时根据三地文保的政策环境、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异同,对三地之间优秀成果与成熟经验进行合理迁移。

香港的蓝屋建筑群是该地区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重点项目之一,采取了“留屋留人”的活化理念,保留民居职能可以避免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脱离社区居民生活等问题,从而在街坊住户与观光游客之间取得平衡,为其他地区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开发提供参考。又如澳门地区推出的以永福围、卢家大屋、玫瑰堂等活化项目为代表的历史城区保护模式,在整体保存城区特色结构、空间布局和街道面貌的基础上,以历史建筑链接民众生活空间,深度融入现代城市发展。

解剖三地活化利用模式异同,借鉴港澳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分析案例迁移应用的可行性,对港澳先进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突破湾区内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现有困境。

3.2 加快推动区域性合作模式建设

利用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文化脉络,结合人文湾区的战略优势与三地成功经验,探究大湾区三地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共建共享合作机制,为未来湾区文物古迹活化利用构建行之有效的可行模式,以开辟湾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笔者尝试拟出“粤港澳文物活化利用区域性协调模式”。这个模式是指在湾区各地政府上所建立的区域性协作模式,着眼于湾区文物保护的共同利益。以此为出发点,共同规划、管理区域内文物保护的整体发展,建立“三地历史文物交互圈”,以期实现粤港澳三地历史文化融合发展,拉动文物古迹活化利用低水平区域向高水平、高效率、高收益的“三高”方向靠近。该模式的具体框架构建如下。

3.2.1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

可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联合港澳两地文化、文物、旅游主管部门,加强日常联系沟通,制定详细工作计划。组织相关文旅专家人才,开展文旅资源调查,打破三地历史文化遗产和古物古迹的空间物理隔离。对文物古迹所在地的利用现状、价值及居民意愿等方面开展调查分析,研究居民、游客及开发商的喜好与心理特征。

同时,地方政府依据实地状况全面盘查辖区特色文化资源及其保护情况,提出推荐线路,规划旅游景点,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与港澳关系密切的示范试点,构建游径统一标准,提高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知名度,推动整体文化圈实现更高层次的活化、利用。

3.2.2 结合3D全息投影技术构建数字化多用平台

大湾区首先可以模仿敦煌石窟壁画的数字化工程,对湾区内文物古迹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为文物古迹活化研究及构建数据平台提供准确详细的资料。

运用3D全息投影技术,观看者可从不同角度不受限制地观察不同地区的同类型建筑中相同的文化元素,直接生动地向观众呈现地区间的文化互动以及联系,潜移默化中提高公众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加强与大湾区市民生活的融合度,促使更多游客、开发团队的加入,使文物古迹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实现更高质量的传承与延续。

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与数字化带来的数据集合效应,为湾区构建“集文保活化经验整合、文创元素获取、实践方案输出为一体”的统一平台,加快湾区文保活化工作的融合发展。平台所得经济收益的部分可以用于文物古迹的日常维护,推进文物古迹活化可持续发展。

3.2.3 创新湾区跨界别合作模式

参考香港以“促参法”为主的活化利用模式,动员腾讯、华为、网易等大湾区内外的非政府组织兴建运营模式。改变难以有效兼顾经济效益的现有活化模式,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开放、竞争原则与价值决定机制,为陈旧单一的活化形式注入市场经济的活力,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和公益性共同发展,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开创“政、企、民、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前述模式以期解决湾区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存在的诸如破坏原有历史肌理、同质化商业开发、忽视自身文化特质等问题,提高活化利用品质。建立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界定新时代创意和创业的主体,利用好湾区以广州文物古迹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优势,创设有中国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3.3 创立区域性合作机构

就湾区现实情况而言,由于涉及三个发展程度各异的经济体,且三地差异较大,以及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相关理念、实践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三地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形式、效率、水平各不相同,其具体表现为:①粤港澳三地文物古迹保护机构彼此之间各自为政,体制机制差异大,导致彼此之间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呈现相对独立、封闭的状况。②湾区内各个区域本位主义强,缺乏推动整体发展的意识,地区间水平差异较大,思想尚未统一,优秀经验得不到有效借鉴、迁移。③缺乏高效率、多层面的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协同机制和统一的制度安排,各地文物保护利用的相关条例、举措得不到有效统一,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流动。

为统筹兼顾三地文物保护活化工作的协调发展,可建立相关区域合作机构,设立“粤港澳文保联动事务局”,以“高效整合、高度统一”为指导理念,为破解湾区内文物古迹资源闲置浪费、活化利用效果不佳等传统问题提供新体制机制指引,改变旧有解题方式的单一性、低效性,促进文物古迹深度融入湾区发展建设。该机构部分预期职能如下:

①动员设置青年游学基地,推动三地青少年间的历史文化交流与高校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的新发展,培养新时代文物保护活化理念意识,为后续开发工作与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②秉持“互联、互通、互借、互展”的合作理念,联合开展三地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展览,增强三地间文化联系与文旅往来,充分发挥文物古迹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职能。

③定期组织各地区文物保护机构、队伍汇报文保成果,分享先进活化理念和优秀活化案例,交流实际问题解决的经验得失,共同推动湾区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前述措施以期解决湾区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工作存在的区域协调性差、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地理毗邻、血脉相连的独特优势,实现湾区各类文物古迹资源有机整合与有效串联,实现文物活化工作各具内涵、各呈特色又协同发展的目标,为粤港澳三地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层面提供智力支持,为加速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添砖加瓦。

4 结语

综上,只有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开拓“人文湾区”理念下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局面,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创新粤港澳三地的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模式,进一步扩大“人文湾区”的精神影响力,加速推动大湾区三地之间的融合发展,继承与弘扬“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①本文所指的珠三角为小珠三角,实则为粤港澳大湾区所覆盖的区域,故阐述时亦多使用湾区这个概念。

②金凯.建设“人文湾区” 展现“文化自信”[N].深圳特区报,2019-04-09(C01).

③陈蔚,罗连杰.当代香港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的经验与启示[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3):38-43.

④许政.鲜有的“文化共时结构”——“世界遗产”澳门的生存与发展之道[J].华中建筑,2006(8):168-170.

⑤陈明华,麦晓婷,黎晓怡,等.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以肇庆市高要八卦村和广西黄姚古镇为个案[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16(10):114-116.

⑥陈思琦.广州历史建筑的保护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20.

⑦邱亮亮.穗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政策与措施的比较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⑧容晓君,孙瑶,王安琪,等.香港历史遗产活化更新的商业模式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17(3):42-49.

猜你喜欢

湾区活化粤港澳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湾区争雄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新机遇,新飞越
彩条牵经技艺在蜀锦织物设计中的实践
“大湾区人”是机遇,莫再错失(当事者说)
硅谷精英的生活,实在太村儿了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阈下温州湾区的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