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电影改编文本中的隐喻和转喻
2022-11-01廖婧雯王语馨
◎廖婧雯 王语馨
(1.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1730 2.川北医学院 四川 南充 637100)
进入新时期以来,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为了电影文本,但并非所有改编后的电影都能成为艺术审美的佳作并获得观众的认可。影像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的功能,是电影和电视艺术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手段。但二者对于影像语言的运用不是随心所欲的,在影视艺术中也同样需要对影像语言进行有效的修辞(即对于影像的修饰和调整),以便更恰切地传情达意,获得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因此,在由文学作品向电影改编的过程中,懂得利用一定的修辞手段对影像语言进行选择和安排的电影文本,会更容易获得受众的青睐,而其中以严歌苓原著小说为改编基础的电影,无疑是善用修辞来表情达意的佼佼者,尽管这些电影的拍摄出自不同的导演,但他们在对原著进行改编时,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利用一些修辞格,尤其是隐喻和转喻来提升场景的美感、画面的意境或表达电影的主题意义。所以,本文将对这些以严歌苓原著为改编基础的电影文本中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探讨这两个修辞格的理论基础,在电影中的运用机制以及表达的效果。
一、修辞意义的理论基础
(一)雅各布森与失语症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所谓隐喻即“给一事物以属于其他事物的名称”。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隐喻是一种广泛的隐喻,它还包括了明喻、转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格,将隐喻和转喻独立出来,并提出二者是人类语言工作的两种基本向度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雅各布森。
雅各布森首先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关于组合与聚合关系的理论,认为任何言语行为都包含着对某些语言实体的选择和把它们组合成更为复杂的语言单位的过程,即语言行为都会涉及选择(聚合)和组合这两种关系。在该理论的基础上,雅各布森还在失语症的研究中发现,失语症患者普遍存在两种语言错乱:相似性错乱与邻近性错乱,且这两种错乱与隐喻和转喻这两种修辞格紧密相关。雅各布森认为,隐喻属于语言的聚合轴,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联系;转喻则属于语言的组合轴,根据事物之间的邻近性建立联系。对于正常的言说者来说,隐喻和转喻在言语行为中是一直发挥作用的,人们可以通过相似性或邻近性而展开另一个话题。但对于失语症患者来说,这两条语义路线中的某一种则受到了抑制或完全受阻。对于这一重要理论,雅各布森认为可以应用到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分析中。隐喻和转喻这两个原属于传统修辞学的术语,其后也被运用到各个符号层面的分析中,其中就包括电影领域。
(二)麦茨与电影修辞
1975年麦茨发表了《想象的能指》一文,标志着第二电影符号学的形成。通过该文麦茨指出尽管电影和语言的符码不同,但二者的内在符号运行机制具有同构化。所以在电影的理论分析中,可以引入一些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概念,而“组合与聚合”“隐喻与转喻”就是其中重要的两对。麦茨认为隐喻和聚合具有相似性的基本特征,转喻和组合具有邻近性的基本特征,因此他将这两对概念设想为两种贯穿话语的“相似性”和“邻近性”,组合与聚合是一种专门适合于话语并把话语结构构成有效对象的相似性和邻近性;隐喻与转喻则是一种将自身插入这一和另一对象之间而不管它们是第一次在所指对象中被察觉并且接着用话语来描述,还是话语的力量本身就使我们在所指对象中认识和想象它们的相似性和邻近性。也就是说,组合和聚合体现的是电影能指层面的相似性和邻近性,而隐喻和转喻体现的是电影所指层面的相似性和邻近性。四个元素相结合就构成了四种电影文本的连接方式:即组合式呈现的隐喻、聚合式呈现的隐喻、聚合式呈现的转喻以及组合式呈现的转喻。而这几种电影文本的连接方式也基本囊括了电影的意义生成机制,因此本文将以这四种文本链接方式为理论方向,对以严歌苓小说为基础改编的电影意义表达及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二、修辞意义的运用表达
(一)组合式隐喻
组合式隐喻指的是参照的相似性和推论的邻近性,参照指的是语义轴,代表着修辞的属性;推论指的是语法轴,代表着话语的组织结构。参照的相似性即为所指对象的相似性,而推论的邻近性即为话语组接结构的邻近性。也就是说,电影文本中的两个成分按照相似性连接,且它们在空间上具有邻近性。比如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日军进入教堂对学生们意图不轨时,约翰拿出了一面红十字的旗帜挡在了日军面前,想向日军表明拥有这面旗帜的教堂是神圣之地,被庇护的人们可不用受到战争的侵害。但是日军指挥官却挥刀砍断了那面旗帜,旗帜从高高的楼梯上掉落。紧接着便是约翰被日军从楼梯上推下来,这一个长镜头意在向受众表明,约翰就像那面掉落的红十字的旗帜,仅靠一己之力根本无法阻挡日军的暴行,庇护学生们。在电影《归来》中,陆焉识从劳改农场潜逃回家,他被婉喻锁在家门外的同时,女儿丹丹因竞选芭蕾舞主角失败而心情郁闷的回家,但丹丹在停自行车的时候突然摔倒,紧接着一排自行车接二连三的倒下。如果创作者只想凸显丹丹的狼狈,大可不必专门拍一个自行车接连倒下的镜头,且将丹丹的狼狈、自行车接连倒下、陆焉识被锁家门外、冯婉喻沉默又惊怕地望向家门这几个镜头连在一起。因此电影此处应该是想通过几个镜头的连接而隐晦地告诉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个家庭的命运就像接连倒下的自行车一样多舛。而电影后半部分的情节也印证了这一暗示,陆焉识终于归家,冯婉喻却已经不认识他了,丹丹丢失主角后也不再跳舞,一家人直到电影的结尾还在一直等待婉喻记忆中的陆焉识归来。
(二)聚合式隐喻
聚合式隐喻指的是参照的相似性和推论的相似性。也就是电影中的两个成分按照相似性连接,但它们在空间上没有邻近性,只有概念语义上的相似性,对于组合式隐喻来说,镜头之间可以通过空间上的邻近性,来推论认知上的相关性,但对于聚合式隐喻来说,只能通过剪辑,将本来没有空间邻近性的镜头连接在一起,以提醒受众它们的相似性。比如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李教官为了保护学生们,率教导队和日军发生了激战,创作者也用了较长的篇幅来展现双方交战的残酷。但在激战结束后,李教官带着受伤的队友找休息地时,突然插入了一只鞋的镜头,其后的镜头中学生们成功进入教堂。鞋是在学生们逃出日军枪口,前往教堂避难时掉的,它和双方军队的激战以及学生们进入教堂都没有空间上的邻近性,但是在电影镜头的意义表达中却有着相似性的连接。因为此时在李教官的心中,学生们就像那只鞋一样,虽然浑身布满灰尘,狼狈不堪,但总算逃离了日军的枪口,暂时安全。因此在激战结束后,创作者特意安排了李教官望着那只鞋这个长镜头以及给了鞋一个特写镜头。在电影《芳华》中拍摄了较多士兵交战的越战镜头,但在这些镜头中,创作者安排了一个蝴蝶从飞起到掉落的特写镜头。蝴蝶与士兵的激烈战斗本来没有空间上的邻近性,但创作者将这两个镜头剪辑到一起,意在用蝴蝶的生死来比喻士兵的生死,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无情摧毁。
(三)聚合式转喻
聚合式转喻指的是参照的邻近性和推论的相似性。即电影文本的两个成分在故事世界中具有空间上的邻近性,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观念语义上的相似性。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有一个长镜头是玉墨和李教官两人正在谈话,突然一个酒瓶砸下,砸在了两人中间,下一个镜头便是约翰从楼梯上往下望向二人。根据电影可知,约翰对玉墨有着特殊的感情,而面对她与李教官二人的独处,约翰显然并不能接受,因此酒瓶应该是他从楼梯上砸下的。尽管约翰直接对二人独处谈话进行阻挡的镜头并不在场,但突然出现在二人之间的酒瓶其实就喻指了约翰的阻拦,而在此基础上,酒瓶的破裂也正比喻了玉墨和李教官感情升温的失败。在电影的结尾处,玉墨等人为了保护学生们,决定代替她们前往日本人的庆功会。而小蚊子在上车时却突然抗拒,这时约翰往她的手里塞了一个猫的瓷具玩偶,由于小蚊子很喜欢猫,会为了寻找自己的猫而不顾生命危险,所以在她看到是猫之后立刻安静了下来。小蚊子的突然抗拒是因为她很害怕,而能安抚她的猫并不在场,因此此时约翰塞给她的瓷具猫玩偶就喻指了小蚊子的猫,而在此基础上,猫玩偶也比喻了能带给小蚊子的一丝安全感。
(四)组合式转喻
组合式转喻指的是参照的邻近性和推论的邻近性。也就是电影文本中的两个成分在故事世界中具有空间上的邻近性,并根据相似性在电影文本中邻近的组接。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有两个长镜头都与子弹有关,第一个有关的镜头是来自秦淮河的美花等人早晨想使用教堂的厕所,但学生们拦在厕所门外不让她们进入,在双方产生争执并发生肢体冲突时,一颗子弹冲破教堂窗户瞬间划破了一个学生的脖子,其余的人立刻反应过来是日本人。此时的子弹就喻指了日本军人,代表了她们即将会遇到危险,而电影的下一秒也果然是日本军人冲破了教堂大门的镜头。第二个有关的镜头是在日军进入教堂胡作非为时,李教官在教堂外朝他们开了两枪。上一秒的慢镜头是子弹穿过玻璃,下一秒就连接到日军指挥官脸上惊愕的表情以及吹响口哨。因为此时的子弹喻指了教堂外有中国军人,代表了日军们即将要进行一场激战,而电影的下一个镜头也果然是双方军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三、修辞意义的表现效果
在电影文本中运用符号修辞进行意义表达,不仅能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饱满,情节更加曲折动人,还能使主题要旨的展现和民族情感的渲染更加突出,呈现出一部意义深刻、视觉元素多样化的电影。
(一)人物塑造的饱满
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除了玉墨,作者对秦淮河其他女性的描写十分稀少,但在电影中创作者运用符号修辞,加入了一些可以展现秦淮河其他女性形象的镜头,这些镜头的加入不仅仅使“十三钗”的形象变得清晰具体,更让受众得以从更多的角度了解秦淮河女性独特的一面。比如小蚊子,在自己要代替学生们去日本人的庆功会时,她没有其他姐妹的果断决绝,临上车时突然抗拒。但拿到约翰递给她的猫玩偶之后,她立刻安静了下来,因为有了猫之后她才有了一丝安全感。这个镜头创作者利用转喻,将小蚊子的爱猫、胆小但又坚强的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这个小说里原本未涉及的人物形象变得丰富饱满。
(二)情节的曲折动人
在电影的拍摄中,创作者常常会利用修辞格来制造剧情的强烈冲突,使情节变得复杂曲折、动人心弦。比如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约翰拿出印有红十字的旗帜阻止日军暴行的时候,受众可能会认为日军会就此停止,但没想到的是日军无视了约翰的请求,此时创作者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他们不顾国际公约,肆意侵害平民的暴行。在受众以为学生们难逃一劫时,创作者又利用转喻的修辞手法,借子弹引出了一直默默保护教堂安危的李教官。
(三)民族情感的渲染
电影的创作者们常常会借用修辞格的表达手法来唤起民族深处的历史记忆,不仅能使电影的故事背景更完整,也能有效的引起受众民族情感的共鸣。比如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创作者利用隐喻的修辞手法,通过一只鞋体现了教导队保护学生们的英勇,并成功的唤起了受众对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民族记忆,使受众的民族感情被有效地激起。在电影《芳华》中也同样如此,创作者利用通过蝴蝶的生死来引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士兵的死亡,这个镜头让当时战争的残酷激烈体现得直观明了,也能极大地引起受众在民族情感上的共鸣。
(四)主旨要义的体现
就原著小说而言,受众往往要读完整本书之后才能了解其主旨,而对电影来说,受众可以在短时间内就了解整部电影文本的主题,大大提高了意义表达的效率,因此常常会出现受众没看过原著小说,但看过改编电影的情况。因此,要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内展现电影的主题,且表达方式不是简单直接的堆砌,而是意义深刻,让人回味无穷的,就不得不利用符号修辞。比如在电影《归来》中,创作者就利用隐喻的修辞手法,通过自行车接二连三的倒下,将一个家庭被时代裹挟和被命运捉弄之后的无奈和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发表之后所衍生出来的所有呈现方式当中,最为生动的增补形式就是它的电影改编。因此,不断地有创作者对严歌苓的原著小说进行改编并搬上大荧幕。但从小说到电影,不仅是从文字符号向视听符号的改编,更是从传统媒体到大众媒体的改编,是文学语言在热烈的文本交互场域中转变为视觉、听觉、运动媒介的表演,所以,想要呈现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感染力的电影改编作品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严歌苓的小说为创作基础的电影作品不仅具有艺术审美性,还具有一定的市场欢迎度,这其中与符号修辞的运用离不开关系。符号修辞作为电影中一种重要的表意手段,它不仅能够为受众营造出强烈的视听氛围,还能延伸电影的内涵,因此可以说对严歌苓的小说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符号修辞的运用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