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2-11-01◎宋

今古文创 2022年39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明生态

◎宋 婷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运动。将妇女解放思想与环境保护思想、女性主义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通过研究男性对女性的权力压迫延伸到人类统治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人们应当关注自然环境所受的压迫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这不仅为女性主义运动奠基了思想基础,而且对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方向、对关注自然环境提供了新视角。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阐释

(一)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女性主义运动受西方思想启蒙启发,由欧美国家女性发动。从18世纪到今天,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大浪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实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波浪潮兴起的标志是由欧美国家掀起围绕女性争取选举权追求男女政治平等为主题的斗争。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大批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们开始认识到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不平等并非理所当然,要从自身的努力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待遇。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波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范围上首次扩大,从欧美国家覆盖到欧美各国。其主要基调为消除两性差别,追求两性趋同,从根本上消除对女性的压迫。第二波浪潮标志着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的形成。第三次浪潮由20世纪80年代欧美学者为代表发展至今,开始更注重理性的探讨,由男女之间到不同种族、阶级、性取向等之间的差异性,更倡导和崇尚多元化分,试图推翻西方文化思想的二元论范畴,推行弘扬和赞美女性“他者”视角。

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在《女性主义·毁灭》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她认为,女性所受到的压迫与自然所受到的压迫有本质性的联系。并且让人们认识到女性在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中的巨大作用,号召妇女联合起来领导一场拯救地球的生态革命,这场革命将会重新建立一种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之间新型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不同时期的女性主义运动都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因素和诉求。但从总体上来说,女性主义从单方面到多方面的角度寻找分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对父权制的社会秩序发起挑战,在不断提高自身认知的同时推动妇女解放的发展,也在进行不断地自我反思,建立一种更能够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平衡点。

(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发展溯源

初期发展阶段,女性主义者更看重追求当下所仅有的问题与矛盾。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者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状。由于长久以来的社会习惯和法律的限制从而导致了妇女的屈从,从追求社会公平的初期状态到直接消除问题本质根源的偏激策略。最终,从追求平等的权利地位跨越到关注倍具争议性的话题当中,女性主义中后期的发展阶段里开始由关注社会层面到质疑自身的跨度。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女性主义运动向纵深推进,其中,女性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以阶级、种族和自然为主。在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发展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妇女在这一运动中的作用,女性主义运动逐渐向生态女性主义转型。它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完全与自然所受的压迫同等,而人类支配自然的思想则是从男性支配女性的观念中派生出来的,二者都应该被彻底摒弃,要彻底消除性别压迫和人对自然的压迫,重新构建新的女性主义的理论和时间框架。因此,生态女性主义在强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强调,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男性”所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发展为反对男性中心论。生态女性主义迈出了从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跨越的一大步。

(三)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理论进展

生态女性主义进入中国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国内学者主要以对其思想的解读和评述及其各分支流派的梳理归纳、文学作品解读、与中国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比较、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启示、跨学科交叉研究为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读与评述。主要以阐述背景、梳理流派及其观点为主。由于生态女性主义没有确立一个思想内涵的总纲领,所以其分支流派繁多冗杂,各个流派之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观点。主要结论表现为:性别压迫与人与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父权制文化是压迫女性和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并且消除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就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任何具有性别压迫与阶层等级的思想,营造平等的生态氛围。

2.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道教的“贵柔守雌、致虚守静”;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相结合,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女性观念、女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及意义,促进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

3.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生态女性主义的结论表现为:二者在自然观、环境正义、未来理想社会建构上具有共同点,在理论基础和行动实践层面又有诸多不同。批判生态女性主义执着于反对男权主义。二者在生态观上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批判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其指出了生态女性主义在面对生态危机、环境问题与社会矛盾三大问题时缺乏从整体观出发的缺点,应对其将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与价值批判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将所面对的生态压迫都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父权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向的可选择性并具有现实意义。

二、生态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与自然关系的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在K·J·沃伦看来是一个伞状术语。其中蕴含的思想非常复杂和多元化,这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流派的原因。

(一)强调女性与自然相联系

生态女性主义主要以文化和精神角度为重点来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相结合的关系。从文化角度认为女性在生理功能上和自然是比较接近的,与男性相比更能够深入自然感受自然于生态的变化、更容易接近自然,完全有话语权代表自然界。而精神角度更注重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加速压迫的手段。认为西方的宗教和社会制度都是一种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说,宗教赋予男性拥有支配女性的权力,也使人类拥有支配自然的权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比男性更优越。女性想要真正的解放自己,就要建立起一种属于女性、以自然为基础的精神信仰。

(二)对女性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批判

从社会层面弱化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自然作为人类发展生存的大环境下,需要得到人类的保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生存过程中对待保护自然的要求上都是统一的,保护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利益。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人类对大自然的压迫在父权制社会背景下使得二者相互强化,由此造成了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性的断裂。只有基于女性原则,从整体性出发,尊重多样性才能继续使社会与自然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中,反之解放妇女、解放自然只会变成空口白话。

从哲学层面批判女性与自然的联系,通过注入新理念将其发展为更理性的生态女性主义。不同理论下的生态女性主义在他们的领域中描述各种问题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释。从哲学思维观念层次上来研究女性和自然被统治的关系,探究自然与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来源于西方哲学的二元论和理性主义中的产物——父权制。美国学者沃伦认为,父权制在世界观的层次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二元思维方式。这种二元分类法依据人与自然的本质差别来划定两类与之相应的群体和价值:男人和女人,文化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情,他们的二元对立。二是价值等级观念。他按照预先设定的道德观念,认定一类群体具有某种价值特征,从而是他在道德上比缺乏这种价值特征的群体更优越——男人优越于女人,人优越于自然等等。三是统治的逻辑。它基于对两类不同价值群体的道德尊卑的假设,推论在道德上优越的群体(男人)通知另一类群体(女人)的合理性。这种统治逻辑,不仅是性别压迫的认识论根源,更是导致其他压迫制度形成的根源。

生态女性主义在历经批判的过程当中,认识到男性与女性都可以拥有平等的权利。女性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并不再仅仅只是女性本身的问题,而是关注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级问题等等。生态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有许多重合的地方,生态女性主义真正地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出发,积极自我革命,主张建立生态社会,既要考虑目前的需要,又要考虑生态环境对子孙后代的印象,寻求自然与女性的共同发展。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等、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

三、生态女性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女性主义通过与父权制、二元论的长久对抗中找到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致力于解决女性与自然被压迫的状态,实现男性与女性、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平等。从生态主义女性的视角来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环境的新视角,对于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女性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女性的作用同样突出。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往往是母亲、家庭的守护者,与自然的孕育有着相通性,因此,在生态女性主义里认为女性和自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具有保护环境的潜质,女性善于关爱、关注、照顾、非驾驭自然的特点;与男性野心勃勃地要控制自然、驾驭自然和征服自然相比,出于自身利益而过度采挖自然则产生了鲜明的反差。提高女性的地位,重视女性在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更多的女性能够参与到社会领域各方面当中,充分发挥女性在面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智慧。

在2021年7月13日的“女性在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中的贡献”主题论坛中,蒙曼对媒体表示“在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中,女性亲身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坚定的维护者和传承者,女性作为母亲,必然关注孩子的未来,将会把生态文明理念一代代传承下去。”女性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在我国,女性群体不仅承担着家务劳动,也承担着相应社会责任。女性所具有的爱护、关怀、信任、友谊、平等的特质,在照料后代的过程中,有助于对后代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在面对生态的时候有是非、善恶之分。母亲对生态理念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下一代,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生态文明的重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

(二)促进人与自然的自我和解

生态女性主义的自然观强调要正确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不应过多地进行人为的干预和肆意的破坏。一直以来,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都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最直接原因是父权制社会下的男性的极高地位以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思潮所导致,人类的利益至高无上,而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战利品,因此只要人类需要就可以不计后果无限制地开采自然界中一切可为人用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加深了人类的这种行为,将对自然的破坏达到有史以来的制高点。女性作为长久以来被男性统治的对立面,一直处在边缘地位,没有话语权。男性与女性持续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消除二元对立更有助于促进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的和解。现如今,女性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占比还是微乎其微。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就必须改变以人类利益原则至高无上的思维模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界的多样性。

(三)提高女性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意识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也要重视社会性别这一影响因素。因为存在性别差异,所以不同性别的社会分工也有所不同,则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而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同时影响着不同性别的人们。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要提高考虑不同性别因素的意识。推进二者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如果缺乏或者忽视这种社会性别意识,那么不仅难以实现生态的向好态势也会加剧男女之间不平等的现实状况。要提高女性参与环境保护运动的地位,增强女性在劳动市场中所获取的报酬,更要确保贫困地区未成年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及落实义务教育,促进培育女性的文化自觉意识及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发展,努力消除性别歧视、等级压迫、就业政策中不合理的性别歧视等等,实现男女平等,将保护自然变成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四)推进生态女性主义的本土化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局限性,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但仍处于理论形态,构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女性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要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基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与当下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如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生态女性主义中认为女性的关爱、柔弱的特质与道家“贵柔守雌”等思想的结合,建构完善的中国化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不仅仅是停留在面对女性与自然环境问题的“自然化”或非历史化,要看到研究中过分强调性别视角的局限性,要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点,增强与现实社会相关性必要的张力。结合生态环境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面临的情况深入分析中国妇女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文明生态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