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资源开发活动教师自我成长的驱动器

2022-11-01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李营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例专家科学

◇李 芳(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李营中心小学)

课程资源开发活动是小学科学教师自我成长的驱动器,使我完成了从教学内容的执行者到开发者,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到研究者,从专业学习的被动者到主动者,从文化育人的初探者到践行者等方面的转变,感受到了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有力地助推了我的专业成长。

2017年年底,山东省教科院启动了“大概念统领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组织全省优秀教师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我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经历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全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活动犹如自我成长的驱动器,有力地助推着我的专业成长。

一、从教学内容的执行者到开发者

我们济宁市小学科学教研员许凤英老师组织济宁市骨干科学教师组建了课程资源开发团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负责开发《比较物体的不同》一课。看到具体通知要求的那一刻,我感到的是一种前路漫漫、六神无主的茫然无措。我们要在没有指定教材的前提下,为全省科学教师提供一节优秀的课例,而且这节课例要经受省级专家的推敲,接受全省几万名科学教师的“评头论足”,这更使我平添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力和惶恐。但一想到这件事对全省科学教育教学事业的意义,想到省、市教科院领导的信任,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完成好本次任务。

调整好心态之后,我开始思考:能被广大科学教师接受、喜欢和推崇的课例,一定要在内容上、形式上有新意,在思路和教学理念上站位高。本着这个思路,我决定采用暗盒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逐层深入,进行观察、比较。另外,我又设计了利用缪勒莱耶错觉现象,给不同颜色的纸片排序等几个教学活动,力争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选择上也有所创新。

那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这节课呢?备课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湖北武汉,我每天都为身染病毒的同胞牵肠挂肚,同时也被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执行力深深感动,我思考着如何把抗疫这一元素运用到课堂上。我查阅了祖国中医在“望闻问切”“辨证分析”的基础上对症施治的可靠效果,发现其中“观察”和“比较”这两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至关重要。这样的教学资源利用好了,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基本科学方法的认识,同时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

现在回想起自己开发资源的这个初始阶段,才逐渐感悟到,其实在这个时候,面对课程资源开发任务的挑战,我就已经在懵懂之中有意识地具备了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这种意识上的飞跃,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灵魂的蜕变。它使我突破教科书的狭小范围,主动置身于更加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努力开展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了从一名教材内容的忠实执行者到锐意开拓的开发者的转变。

二、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到研究者

勾勒好了本节课的基本框架,我便撰写了说课稿,制作了说课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思考的是:说课不仅要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要解决我们“为什么这么教”这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于是,我反复琢磨自己的课例: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是为了达成哪一个教学目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其背后有什么理论支撑?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实验材料?这种材料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起到了什么作用?……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不解,在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就向我们任城区科学教研员尹利强老师请教,尹老师给了我很细致耐心的指导,并分享给我一篇文章《做一次成功的说课》。在尹老师的指导和这篇文章的启发下,我将说课稿按照省里下发的课程资源开发模板,进行了一遍遍修改,并录制了说课视频。

终于,2020年5月19日,山东省齐鲁科学大讲堂第一期济宁专场正式开播了。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在电脑屏幕前的我,在忐忑不安中等到了专家对我这节课例的点评。几位专家都认为我在课例中恰当地与传统文化契合,运用了中医药及其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作用这一素材,很有创意,还肯定了教学活动之间有层次,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等。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比如,要考虑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衔接,等。

专家的肯定仿佛给了我一针强心剂,给出的建议也给我指明了改进的方向,这些都使我坚定了把这节课例开发好的信心。

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让我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这种主体参与式的培训,使我享受到了课程专家专业的指导。更难能可贵的是,课程资源开发让我对课堂教学从原来的操作层面上升到研究层面。它促使我主动去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实现教学目标间的关系,思考开发的教学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所产生的效果。这些思维过程是一种对教育和教学的重新认识过程,也是对我的教学观念和价值体系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它使我由一个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逐渐向研究者转变,让我的职业生涯向着一个更高的台阶迈进。

三、从专业学习的被动者到主动者

在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又主动向三位山东省特级教师颜世萍老师、王宪芳老师、杨冰冰老师进行了请教。三位专家指导我解决了基础活动和应用拓展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并对实验的设计提供了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我再次和尹利强老师进行沟通。尹老师帮我捋清了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和我逐字逐句地推敲、分析,力求做到语言简练、严谨,问题精准。终于在2021年3月底,历时一年零三个月,我开发的《比较物体的不同》一课的所有资源如期完成,并获得了课程专家和全省科学同行的较高评价。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脑海里时时刻刻都在琢磨这节课例,大到整个教学框架小到教学设计里的每一句话,我都用心揣摩,反复斟酌。翻阅了几十本教育教学书籍,做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上网查询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尤其是以前对于课程专家只是心存敬佩,只会远远崇拜、间接学习,而这回,想开发好这一课程资源的强烈愿望促使我多次主动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专家们更为细致、精准的指导。可见,课程资源开发也推动我从一个被动学习者成为一个积极的主动学习者。

四、从文化育人的初探者到践行者

我遵循本次课程资源“渗透文化”的开发原则,通过将祖国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与科学教学有机融合,既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又使学生对于祖国中医药文化产生了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建立起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看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产生了一种一定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萌生了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的想法,并带领我们学校科学教研组的几位青年教师,一起投入这项工作。

也就是说,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我并没有浅尝辄止,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仿佛一首乐曲的引子,它激发并增强了我文化育人的意识,引领我将这一研究进行下去,让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继续谱写文化育人的动人篇章。

从2020年到2021年,回顾这几百个日子,我发现自己竟然悄悄地有了这么多的变化:从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变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原来的只会“以理论课”逐渐具有了课程育人的意识;从一个被动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发表观点的“论课”者,更让我惊喜的是,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成功地发表了两篇教学论文、两篇教育叙事,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指导的几位教师分别获得了区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市级实验优质课一等奖、省级微课二等奖等等。由于所撰写的文章观点鲜明,“论课”有理有据,自己也进入了专家团队的圈子,逐渐承担起“齐鲁科学大讲堂”专家评课的任务!这些成长和收获,好像是不经意间的,又好像是水到渠成的,因为课程开发活动一路领我前行,伴我成长!

课程资源开发活动成了我这个小学科学教师自我成长的驱动器,是它的挑战迫使我必须精准地解读课程标准、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不断地拓展思路、学习新知识,恰切地构建教学内容等。这对我的分析判断能力、学习能力、资源评估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力不从心、无计可施的强大压力和无力感,促使我产生了主动学习、努力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这种强烈的愿望成了我“从内部打破”的动力,不断揉碎与修整的过程推动我在专业中自我成长。

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使我体会到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它启发我要从课程边缘走向课程中心,主动参与课程的全过程。它甚至使我对我们这个职业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其实是一个升华自我、完善自我、有着丰富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职业!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科学教育山高水阔,我的一叶扁舟,一路乘风破浪,一路赏景欢歌!■

猜你喜欢

课例专家科学
致谢审稿专家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课例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科学拔牙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