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实践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四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综述
2022-11-01闫强明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于2021年12月11日举办第四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来自全国190所高校的25位校长、211位院长,围绕“解读中国经济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主题,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领导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和启示,探讨分析经济发展“中国奇迹”背后的理论规律,为推动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将其中部分精彩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百年峥嵘铸功业 继往开来宏新章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首先代表论坛主办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致欢迎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开辟了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与此同时,一代又一代经济学人恪守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品格,立足实践需要,回应现实关切,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深刻变化,为中国经济学的百年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领和智力支持。“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身处伟大的时代,能够与党的第二个百年征程同步伐、共奋进,是全体经济学人共同的命运,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因此,站在新的一百年的历史起点,新时代的经济学人肩负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重任,要汲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扎根实践,研以致用,瞄准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下的新问题、真诉求,为谋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方面,要聚焦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全面审视经济学人培养体系的构成,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努力开创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本届论坛首次发起的“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就是为更好实现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新探索和尝试。董志勇表示,未来北大经院还将与兄弟院校一道知重负重、砥砺前行,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再创新高。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安同良分享了他关于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以马克思经济学为理论硬核、复杂经济学为框架,构建了具有硬核、两个保护带、启发性思路以及面向新经济发展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西北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振磊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中构建党的经济思想体系”为主题发表观点,认为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中党的经济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研究者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体系的主线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么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百年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可以整合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生产运行理论——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理论”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维国认为,从学理角度去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要抓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这两个主线。此外,还应正视全球经济体系下意识形态的竞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一共产生了三次飞跃。其中,前两次飞跃,学界与官方理论体系连接紧密,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但十八大以来,党提出的关于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系列新概念、新观点,目前尚未与学界的研究形成合力,是当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就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发表观点。他认为经济学研究在理解“中国奇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新时代下新经济特征的变化,经济学研究的工具和范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认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起点问题是研究百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不可忽视的内容。他认为经济学界应当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提前至党成立之初,这对于深化中国经济理论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就。实现激励和公平是这个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在当前体现为经济高质量增长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平衡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更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系,特别是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二是提升政府的经济治理能力,提升监管能力现代化;三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放眼世界,顺应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构建。
三、经济学教育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指出,大学的第一要务是“育人”,要注重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增进学生对现实的理解,要注重将教书育人、科研、平台、团队和社会服务融合于立德树人的整体工作。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宁指出,经济学教育的立德树人可从三个方面改进:一是在课程上做到立德树人;二是在实践过程中突出国家战略和区域特色,树立家国情怀;三是加强辅导员对经济学专业的认识,提升经济学育人管理的质量。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洪名勇结合自身工作认为,当前经济学教育需要注重树立学生服务社会,回馈国家的奉献精神,加强以德育人。同时,要将艰苦奋斗、团队协作的贵州精神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通过实践教育、科研教育、思政项目等多种方式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侯俊军指出,经济学教育必须从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层面入手,首先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全面认识。其次,大学的教育必须要直面中国问题,并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组织教学和思政研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南昌大学副校长刘耀彬提出,当前经济学教育应当避免“重课堂教学、轻主体责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培养”以及“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的三大误区,而是通过价值塑造、教学实践,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和品牌,提升教学质量。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丽君从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社会实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第一,要围绕以马工程教材领航立德树人的风向;第二,要分别从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强调前沿方法的掌握;第三,要通过实践教学筑牢立德基础;第四,要重视带教传承机制。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铭山聚焦研究生教育如何立德树人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要加强教材、讲义、案例的建设和选用把关,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教学,增强研究生研究中国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力度,提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质量。
四、新征程历史使命与经济学理论创新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世杰指出,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外交等领域系统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应当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的“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供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而形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并将其作为新阶段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起点。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指出开启新征程需要经济学的观念革命。对理论经济学科而言,要回答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问题。而在应用经济学科,要注重研究的应用场景问题,通过应用研究推动经济学的理论改革。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指出,理论引领是中国过去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其核心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结合、同中国文化结合。因此,未来新的理论突破,应当注重化人类一切有益的知识贡献为己用。福建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经济学院原院长黄茂兴就如何理解“新征程”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谈及了三方面认识:一是要做好理论传承和理论创新;二是要紧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做世界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三是要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理论准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表示,经济学理论创新是经济学讨论的重点问题。目前的经济学学科设置正在实际演化为划分资源的过程,阻碍了追求理论进步的学术研究本质。因此,经济学要做理论创新,需要从底层进行改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范英指出,未来经济学学科发展应对当前树状学科分类进行反思和改变,从而带动我们以更开阔视野推动实现经济学理论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齐鹰飞认为,研究经济学理论创新,一是要重视梳理反映中国经济制度特征、运行规律的最重要特征事实;二是要发展适宜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三是要讲好中国经济学故事,避免自说自话。宁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杨国涛总结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对于减贫问题的探索经验,提出可以结合发达国家的贫困演进经历三个阶段——农村贫困、农村城市并存、城市贫困,产生中国特色的原创经济学理论。
五、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以中国入世20年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总结入世经验,中国要维护国家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构建一套相匹配的规则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前进。中国科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经济学研究需要从研究话题、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实现国际化。在追求构建中国经济学派时,他认为采用当前学界公认的话语和研究范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国际同行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认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并不矛盾。中国经济学界只有形成扎根本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才可能提升国际影响力。而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则要求我们对本土经济运行的特征事实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全球化与国际合作。他认为,中国的减贫治理、宏观调控、债务问题、蓝天保卫战等实践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当重视中国实践与全球价值的互动关系。广西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田利辉认为,现代经济学科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本身要求有一个公认的、典型的国际规范。而经济学的应用则不同,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制度背景。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要注重两者的融合,以推动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余振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学研究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双循环问题。据此,他建议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市场联动,形成开放有序分层的人才市场;二是内外联动,通过问题与方法的内外联动形成特定规范和规则;三是共同发展,用国际化视野解决本土化问题。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提出讨论经济学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时应尽量避免三个误区:其一,不应将学科评估和考核机制中的错误引导,归咎于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对立;其二,应避免对特殊性的过度强调;其三,经济学研究应避免陷入中国中心论倾向。
六、经济学研究如何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认为,经济学在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时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规律导向。在此基础上,应从研究问题、产学合作、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四个维度来进行实践推进。北京城市学院副校长蔡派认为经济学研究应当首先为政府制定规划提供理论支撑,提升政府规划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其次,要在地方政府推动产业转型过程中发挥政策咨询作用;最后,要为地方经济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支撑。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认为,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学研究,应该遵循五个标准:第一,要立足中国发展实践;第二,要注重吸收优秀的传统经济思想;第三,要结合中国当下的发展需要;第四,要积极参与地方治理;第五,要建立政产学研协同机制。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廷求结合学院自身实际,指出产业经济学作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优势学科,近年来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就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以及反垄断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相关领域发展形成政策参考。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介绍了学院在围绕农业要素市场改革、服务中国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等方面,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欧阳峣指出,经济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寻求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当下研究的重点应该以市场规模优势为基础,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思路所应进行的改变,进而建立与这一优势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基于学院智库建设的经验,就经济学研究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加强人才培养;第二,要采取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第三,要积极承担政府的研究任务。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表示,经济学研究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存在矛盾性也存在同一性。因此,需要从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政策评估中协调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的方式、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差异性问题三个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