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①
——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为例

2022-11-01林天伦

中小学德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南沙主体生态

◎吕 芹 林天伦

学校文化是学校立德树人的灵魂,是学校着力建设的核心。从教育生态学视域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呈现更为立体的学校文化育人图景,能为学校文化建设指明更加清晰的方向。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是学校形成全方位育人文化氛围,打造文化特色品牌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和凸显育人效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健康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所从无到有的新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以下简称南沙华附)以生态系统观导引学校文化建设,经过七年多的探索、建设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生态系统。

一、理论演进:从生态学到学校文化生态系统

根据系统论,客观世界的任何对象都是由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整体,而任何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学校生态系统嵌套于教育生态系统之中,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在讨论学校生态系统前,有必要首先明晰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追溯教育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定义生态学概念,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此后生态学以生物学分支的形式存在,并逐步发展成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后,生态学研究开始超越动植物界线,进入人类社会领域。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认为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生态学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类教育现象及成因,目的是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之一,按照研究对象的类型,可以分为教育个体生态系统和教育群体生态系统。学校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是典型的教育群体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

1987年,华盛顿大学古德莱德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观点,强调从管理角度,统筹各类生态因子,以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学校作为文化生成与传播的聚集地,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由此可知,学校生态具备强烈的文化属性,学校生态系统研究理应聚焦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各类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主要由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两部分构成。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学校核心文化生态系统和学校周边文化生态系统,根据分析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微观文化生态系统、中观文化生态系统和宏观文化生态系统等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由其主要矛盾决定,为了更好地构建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应聚焦于文化生态主体和文化生态环境这两大主要影响因子。学校文化生态主体多元,包含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等基本主体;文化生态环境复杂,包括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环境等主要部分。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通过相互作用、双向构建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转化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管理者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形态,共同构成学校文化系统的整体生态。从生态系统视域探析学校文化,冲破了原有孤立和割裂的视角,有利于从整体和宏观视野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

二、路径探索:学校文化生态主体与文化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

(一)培育学校文化生态主体的文化自觉

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是学校文化生态的基本主体,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积极,最鲜活的力量”。学校文化在生态主体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又由生态主体去传承和践行,因此,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是培育学校文化生态主体的文化自觉。学校文化生态主体的自觉包含两层含义:文化生态主体既能认同和践行学校文化,又能在此基础上主动构建和创造新的学校文化。为此,南沙华附在近年的办学中作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实践探索。

一是以多彩活动唤醒学生主体的行动自觉。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社团等学生自治群体开展的活动,能极大地促进群体中的自主交流与合作,进而增进文化自觉意识,唤醒行动自觉。南沙华附从建校伊始,就十分重视学生社团的创建和学生文化活动的开展,本着“弘扬民族文化,创建艺术特色”的宗旨,在社团建设中不断融入岭南文化特色,创新社团活动内容,共创办31个学生社团,涵盖语言、文化、科技、体育、艺术、公务六大类。文化类社团成立了极具广东传统文化特色的粤剧社团、国术醒狮队、香云纱欣赏与制作社,还成立有富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国画社、素描社、民乐团、书法社等等。学校设立的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劳动节、研学节“六节”活动,成为学生学习不同类型文化、锻炼文化实践能力、展示学校文化实力的大舞台。在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南沙华附学子的文化意识逐步转化为行动现实,校园文化生活得以丰富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不断提升。

二是以机制创新激发教师主体的专业自觉。教师文化自觉培养的方向应该是整体性、深层次地提高教师团队专业素养。南沙华附基于“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理念,以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多措并举,助力教师团队主体专业自觉的激发。创新指导方式,汇聚校外优质资源,协同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成立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专家指导团队,定期开展各类学科培训指导。指导团队成员由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大附中、广东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执信中学、深圳中学、东莞中学、佛山一中等名校的学科权威专家组成;组建并加强各学科教研团队,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校发展方略,对照方略进行自我修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念现实化;制定教师激励机制,构建“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受学校器重的老师、受教育事业青睐的老师”三层次发展目标。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成为南沙华附文化教育活动品质的重要保障。

三是以顶层设计推动管理主体的思想自觉。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学校管理主体的思想直接影响学校文化生态的建设。南沙华附立足于发展“适合的教育”,逐步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了系统化的学校治理理念和发展方略。首先,确立了“特色凸显的现代化名校”的办学目标和“更满意的自己,能报国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构建并实施了“方略导引下的双线七位一体”现代学校治理模式。发展方略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体系、突出一个目标、聚焦两个重点、实施五种策略”。“双线”是指“战线”和“护线”,“战线”包括党组织、行政部门、工会、团委、少先队,“护线”包括校务监督委员会、家委会。七个部门形成“七位一体”,合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更满意的自己,能报国的人才”。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推动管理主体思想自觉的实现,使得学校文化建设更加科学高效,焕发新的活力。

(二)优化学校内部文化生态环境

学校内部生态环境是学校文化生态环境的核心,主要由学校物质环境、行为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与外围的生态大环境相比,学校文化主体与学校内部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着更为频繁的能量交换,学校文化主体在学校内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学校要在利用与协调外部优势教育资源基础上,不断致力于学校内部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环境的优化。

一是完善物质环境,打造美丽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高质量办学的重要保障,它是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最外显的部分,是学校文化的符号和载体,由学校各种物理因素构成,如学校地理位置、建筑样式、教育教学条件(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育经费等)等。南沙华附已经建成融古典厚重与现代智能灵动于一体的文化校园,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被誉为南沙区“最美校园”。学校内教学、办公、运动、生活四大区域井然有序,亭台楼宇、湖泊草地错落有致;各类学科教学功能室一应俱全,并配有理化生探究实验室、云电脑室、心理功能室等;网球馆、击剑馆、游泳馆、篮球馆等运动空间充足,设施设备齐全,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地理园、生物园、劳科园成为教学实践和开展劳动教育的基地;百花园、百果园花果飘香,优美宜人,是师生娱乐放松的好去处。

二是抓好行为环境,建设文明校园。良好行为包括良好生活行为、良好交往行为和良好学习行为,学校良好行为环境的养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南沙华附,学校制定了文明行为歌,要求学生练就“六会”技能:会游泳、会打球、会一种乐器、会做一道好菜、会写一首漂亮的规范字、会根据情景吟诗作对;对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六心”:潜心研究、精心备课、开心授课、悉心辅导、耐心批改、诚心交流,对学生提出了学习“六心”:专心听、细心看、狠心记、耐心忆、开心问、用心练;此外,学校对员工工作和家长参与的行为养成也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对员工工作提出了“六心”:爱心、热心、精心、细心、耐心、诚心;对家长参与学校立德树人活动明确了“六心”:潜心研读、热心关注、真心建言、精心组织、尽心参与、诚心分享。

三是健全制度环境,创建规范校园。学校制度是依据学校办学目标制定的各种具有规范、组织和调节作用的规定,是全校师生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如校规、管理条例、纪律守则、生活规章、习俗等。健全学校制度环境,是现代化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依法治校、有序发展的基础。南沙华附已经建成相对完备的制度规范,其中极具特色的有:教师坐班辅导制度,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室内辅导学生的惯例,转而在教室门外辅导学生,意在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学风;全校师生制度性长跑,每个年级每周两次长跑,努力实现“强体、炼志、提神、增效”目标;校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三级家委会制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了家校协同育人功能;学校食堂每日在网络平台发布当日食堂菜肴品类、食品质检等情况,配套实施家委饭堂值日制度,开通家长参与食堂管理与监督渠道,给学生提供了安全卫生、营养结构均衡、价格合理的放心伙食。

四是塑造精神环境,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学校精神是学校生态环境中的核心圈层,是最能体现和代表学校文化生态的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资源。精神环境寓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之中。南沙华附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注重发挥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营造学校健康文化氛围。首先是“一训三风一精神”的形成,南沙华附已经形成“崇学明理,创新致远”的校训,“正直朴实,坚韧高效”的校风,“仁厚协调,勤勉严谨”的教风,“自觉好奇,刻苦踏实”的学风,“敢想实干,善博乐为”的学校精神;其次是“五育理念”的养成,分别是“育心塑形”的德育理念,“育全培优”的教学理念,“强体炼志,育能赏美”的体美劳理念,“五育理念”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

(三)促进学校文化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共生

共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现代生态学、哲学视野中,它已超越了纯生物学的范畴,成为认识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命运关系的有利武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启示我们,学校文化生态的系统化构建,绝不是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内各文化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的机械相加,而是两者在互动共生中的协同发展。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人与环境具有双向互动性,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具体而言,学校文化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相互适应,二是在适应基础上的双向改造。首先,学校文化生态主体要主动认识文化生态环境的特点,每一所学校的育人环境都在特定的场域内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应该主动认识学校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环境的特点,传承和发扬学校文化传统,用运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适应学校环境的动态发展。根据学校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任务,有的放矢地积极改造学校文化的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环境。其次,学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也要适应学校文化生态主体的动态需要,尊重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学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塑造,又会“反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文化自觉的培育,提高其文化创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南沙华附,处处体现着文化生态主体和环境的主动适应和积极改造。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暗含着文化主体的思想和情感,文化长廊、灯柱、墙壁等载体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教育方针、“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结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楼宇命名与校风,校训等相结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细雨润物般的熏陶与感化;劳科园里每个班级都有专属小农场,学生可以种上自己喜欢的瓜果蔬菜,近距离亲近大自然,体验丰收的快乐,培养爱劳动、勤劳动的好习惯,生物科组教师还把劳科园变成了教学基地,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等。

南沙华附通过构建文化生态系统引领育人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构建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是一项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为避免出现文化生态主体和文化生态环境“两张皮”现象,学校在培育生态主体文化自觉、优化内部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时,更需要在两者的共生共融上下功夫。

猜你喜欢

南沙主体生态
“强芯九条”护航芯片项目落地广州南沙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广州市南沙区星海小学作品集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