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文化的时代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2-11-01董勤茹

名家名作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子女道德文化

董勤茹

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沉淀而成,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价值规范和思维特征,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康续绵延。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认为,血缘亲情是铸就人伦与社会大厦的基石,以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为核心,它相应的道德范畴便是“孝”。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是中国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和道德根基。

一、孝文化:新与旧之异

(一)地位

孝在中国古代被赋予崇高的政治地位,备受统治者拥护。汉代之前,统治者已开始强调尊老敬贤,形成较为完整的伦理道德观念,《孝经》更是标志着孝文化的真正形成。在汉代时,孝成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标准,举孝廉是最重要的选举制度,此后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将孝进一步政治化,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基础,甚至出现“父为子纲”“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等言论。当然,以现代眼光来看这是愚忠愚孝,但在当时却是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精神基础,是维护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

现代社会的孝不再具有政治意味,不再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现代家庭结构与生活节奏生成了新的孝道,父母尊重子女的个人意愿,两者形成平等的关系,如今家庭相处模式众多,父母子女之间也许是朋友,也许是师生,孝作为天然的推动力,促使代际相互关爱和帮扶,建立良好的代际和谐。因此,孝文化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面向大众,成为社会道德之一,作为表达亲情和调节亲子代际关系的道德规范,逐渐形成现代孝道理念。

(二)内涵

传统意义上,孝道文化可用十二个字概括: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主要表现为父尊子卑、父主子从。子夏在《论语·学而》中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须竭尽自己的力量,体现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之心,但这句话里潜藏着另外的意思,即子女不遗余力地侍奉父母,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它是没有人权可言的,虽然父母的经验在他们的时代里是正确的,但时代发展速度迅猛,许多事物已发生较大变化,他们所秉持的经验对子女来说已经不再完全适用,父母并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完全正确的。吴虞在《说孝》中强调:“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从前讲孝的说法,应该改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父母无理的要求,子女没有义务去满足他们,子女的生活也不应以父母为中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依赖关系,父母也应尊重子女的人格,理解子女的独特思想和个人意愿,不应过度干涉他们的生活。因此,现代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包括五个基本内容: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

(三)社会认知

古代社会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古代政治制度局限于经济因素,统治者出于加强控制百姓思想的目的,提倡一系列以孝为基础的宗法制度、选官制度等政策,严重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古代信息闭塞,非主流思想不易传递,人民接受外界思想的可能性非常小,由此,孝大于天的思想便牢牢刻入了一代代人的头脑中,子女须听从父母之命,逐渐演变成父母对子女的控制,百姓须遵从天子之命,不得违背天子,进而加强人治之权。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冲破了以往的束缚,随之人们突破了小圈子的限制,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变得开朗,自我价值涌现,在孝的认知中融入现代思想,孝不再是愚孝,是出于感激父母生育、养育之恩的纯孝。自古以来,孝道所包含的爱国精神一直备受大众认可,小孝升华为大孝,孝道滋润着爱国精神,培育了无数为祖国挺身而出的英雄。爱国主义精神自古延续至今,人民对祖国的爱有增无减,深沉地爱着中国这片热土,为了祖国复兴,纷纷自觉为祖国建设事业效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孝文化的时代困境

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时间长河里生生不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孝文化发展过程中免不了经历困境,孝道文化尽管式微,但前路是光明灿烂的。

(一)西方文化观念冲击传统孝文化

全球化时代下,中外交流更加密切,西方多种文化观念不断渗透,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与我国传统的家国一体的孝文化产生摩擦,群体意识遭受利己主义等观念冲击,人们陷入享乐的圈套,浮躁的情绪导致人们沉迷于粗鄙的娱乐,低级乏味的乐趣使得人们逐渐远离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日益淡化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意识和亲切之感,轻视尊老爱幼、感恩孝亲、敢于担当的社会公德。而这一现象格外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快餐文化导致青少年沉溺于享乐,孝道意识淡薄,担当意识缺乏,见利忘义、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等现象时有出现。父亲节和母亲节应当是单纯感谢和弘扬父母养育之恩的节日,是唤醒年轻一辈对父母的崇敬之意与孝顺之心的节日,然而近些年两个节日的存在感远远不如双十一等促销活动,铺天盖地的商业活动将它们淹没,它们在年轻一代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年轻人的目光更多聚焦于自身享受上,忽视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与疼爱,种种现象都与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精神大相径庭。

(二)道德观念的缺失阻滞传统孝文化

孔子在《孝经》中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基,也是一个人的道德之本,是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一个人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更无法做到修身齐家进而报效祖国了。孝之所以为孝,并不是一方单方面地付出,是父母与子女以真心换真心的良性循环,为人上孝敬长辈、下疼爱子女,以身作则,才能为后代树立优秀的榜样。究其原因,“啃老族”道德缺失,没有尽到他们应尽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孝道的社会效应与道德引领作用被淡化,阻碍了传统孝文化跟随时代而发展的道路。

三、弘扬孝文化的发展路径

古人云:“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孝文化历经五千年传承不息,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根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孝文化经久不衰,应坚持以实际行动弘扬孝道,引领道德新风尚,发挥孝文化对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一)注重家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根深蒂固,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他人无可替代的,所以家庭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起来。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代孝敬长辈,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塑造正常的家庭代际关系。家风作为家庭精神内核,能够促使每个家庭成员感受优良家风,贯彻孝道精神,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人,从家庭中尽孝到职业中爱岗再到社会中团结,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由亲祖到爱国的跨越,培养青少年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长辈对后辈有着珍爱之心,现代大部分家庭中只有一两个孩子,长辈的目光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孩子,容易出现溺爱孩子的现象,把孩子当成家里的“小皇帝”,这种溺爱不利于锤炼后代的优秀道德品质,应当理性疼爱孩子,做到既严慈相济又宽严有度,改变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利用良好家风熏陶后代孝老养亲的情感,营造尊老爱幼、孝亲敬老的家庭文化氛围。

(二)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美好品德既能促进个人优秀素质的形成,又有利于社会良好秩序的维系,社会作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其风气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于孝道的认知。父亲节和母亲节本就是为了感恩父母,唤醒人们对父母的崇敬和教育之恩,应当加强对两个节日的重视,倡导更为纯粹的祝贺方式,提倡忙碌的子女与父母常联系,提高沟通的频率和对彼此的了解,塑造正确的孝价值观念。完善各项敬老、养老的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社会养老政策,不让养老成为老人及后代的压力,为赡养老人这项道德底线提供经济支持;同时也注重老人精神层面的需要,广泛开展孝文化进社区活动,为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的老人送温暖,举办老人读书、广场舞、谈话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尊老舆论氛围。发挥媒体的正面作用,监督社会不孝行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进行批评;加强榜样教育,寻找符合新孝道文化的孝子人物,宣传他们的孝行为和孝事迹,增强人们对孝道的认知,形成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大孝文化宣传力度

网络的传播速度更快和范围更广,充分利用好各大网络平台,尤其是用户聚集度高的平台,如抖音、微博、b 站等,可对粉丝比较多的博主、up 主等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他们宣传孝文化,以点带面,扩大影响范围。优化孝文化的表达方式,保持孝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贴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贴近他们的内心需求,在孝文化的包装上增添时尚元素,向大众话语转变,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优秀孝文化。学校是青年人集中接受教育的崇高场所,也是青年接受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将《孝经》等传统著作引入课堂,通过阅读经典的方式向学生普及孝文化,促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孝文化知识。当然,学以致用是关键一步,学生亲身体验之后获得的自我感悟是最为深刻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或帮父母分担家务等体验活动,生动再现孝文化,形成文化自觉;为增强学生对孝文化的自觉性,可将孝文化渗透到其他学科,全方面、可持续地使学生体验孝文化的风貌。

(四)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社会现代化进程要求孝文化随着时代而迈入新阶段。完善孝文化体系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或全盘否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它,贴近人民的实际生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与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相吻合,充分利用孝文化蕴含的道德资源,在扬弃中推动孝文化向前迈进,赋予其新内容;将法律与孝道结合,为传统孝文化创造性发展提供双重保障,向人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使法律与道德要求相结合,约束不孝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规范社会的行孝意识;社会上不尊重老人财产权等现象时有出现,应加大保障老人合理权益的力度,给老人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满足老人各方面的法律需求,促使孝文化融入法律这一新层次。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维护老人养老的各项权益,解决目前存在的养老问题,有助于从照料文化和敬老文化中提取有利因素,帮助传统孝文化发展新内容,达成新生,构建新型孝老、敬老和养老的文明体系。

四、结语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随着时代变迁,其内涵与本质不断与时俱进。孝文化以其独特的内在逻辑为中华文明塑造了全面的顶层设计,虽受到多种思潮的冲击,被物质所异化,但依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通过孝文化构建家国一体理念,引领人民的感情归宿,提升人民的价值认同。因此,解决孝文化的困境,大力弘扬孝文化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子女道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Tomb-sweeping Day
跟踪导练(五)(2)
谁远谁近?
道德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