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图式视域下唐代边塞诗人对边疆的归属感

2022-11-01邓瑞楠陈芊芊

名家名作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天山归属感图式

邓瑞楠 陈芊芊

唐代边塞诗歌的兴盛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唐朝疆域辽阔是中原诗人前往边塞生活的客观基础,同时也为诗人和少数民族的交际沟通搭建了良好平台。随着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间的往来日益密切,涌现了大量边塞诗歌。边塞诗中存在大量意象,虽然处于不同时空,但我们能够利用意象图式对抽象凝练的语言进行解读,达到认知的升华。读者可以调动身体感官系统来感知和体验外部世界,同外部环境产生互动性体验,体验到诗人蕴藏在字面下的引申含义和思想意境,将这些概念结构化、系统化和形象化,仿佛一幅幅画卷映入我们眼帘。

一、意象图式的各种类型和基本逻辑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是对空间关系和空间移动的动态模拟表征。结合自身的体验和认知,借助意象图式理论,人们可以从这一崭新视角品味诗人对词语的锤炼、感悟,由丰富意象建立的深远意境,把握诗人所蕴含的情感。

Lakoff(1987)认为意象图式是出现频率较高、结构较为简单,同时普遍存在于人们身体经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结构。他将动觉意象图式分为六类,分别是:(1)始源— 路 径— 目 的 地 图 式(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基本逻辑是经过中间地带。(2)连接图式(link Schema),基本逻辑是若A 连着B,则A 可能会受到B的影响,控制或依赖B。具有对称性,如A 连着B,则B 就连着A。(3)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基本逻辑是若A 在B 中,X 在A 中,则X 在B 中。(4)部分—整体图式(Part—Whole Schema),基本逻辑图式是非对称的、非自返的。(5)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 Schema),基本逻辑是边缘依据中心,反之不行。(6)其他图式(Other Schema),例如:社会等级结构、家庭结构可根据 UP—DOWN 图式来理解,前景—背景、图形—背景结构可通过BACK—FRONT 图式来理解,各种连续关系、线性序列可通过 LINEAR ORDER 图式来理解。总的来说,用意象图式加以推理分析,能够清晰地建构事物范畴,从而形成概念汲取意义。

二、什么是归属感

归属感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提出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在满足了“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个前提下,人们才有机会“自我实现”。“归属的需要”是指一个人有与其他人建立感情关系和联系的需要。Hagerty 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是指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某一环境或集体中,并意识到自身在其中扮演了某种特殊的角色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经历,并指出归属感具有两大特征:有效的认同和参与。即个人属于某一特定的地域、组织和群体,寻求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安娟(2007)认为,归属感是指一个个体或群体对一种现象或一件事物的认同程度与产生关联的密切程度,隶属于文化心理范畴。它并不像我们平时在周围容易感知到的有色有形的具体事物,但它却客观地存在并影响人的言行举止。概而言之,归属感主要指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认同感是归属感的一部分,归属感是认同感的更高层次。

三、边塞诗人对边疆风光的讴歌

天山是呈东西绵延走向,横亘于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岑参在《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中对其壮丽的景色有所称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前四句描写壮阔的天山雪景,从深空的雪云降至半空的雪岭。其中前两句正是连接图式和上—下图式的应用,雪云凝聚,终日不散,让人联想,从云层深处纷纷扬扬飘洒着鹅毛大雪,绵延无尽地落在天山之上。这两个意象图式叠加在一起,使一幅千山万岭白雪皑皑、耸立云霄的画卷映入眼帘。层峦叠嶂同云霄相连接,不是崇山峻岭使雪厚,应是连绵不绝的白雪不断降落堆积,使山显得更加巍峨,实咏天山雪静态的庄严。借用路径图式可凸显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射体是北风,界标是赤亭口,路径便是北风所席卷过的轨迹,而目的地则是巍峨耸立的天山。北风又入雪,不断增高加厚本已崔嵬高耸的天山雪,在一夜之间从火焰山余脉的山丘跨越库木塔格沙漠旁的戈壁荒滩,造成雪虐风饕的气势,烘托出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氛,描绘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画面。

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令人炫目,晶莹剔透的雪花所反射的透亮光线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一同照射银山,运用连接图式描摹了天山雪的灼灼光华。铁门关位于焉耆附近,色如铁,两侧陡峭的山崖像墙壁一样耸立,从门贯穿而出是一道石峡,雪花追着凛冽的北风穿过。路径图式不仅描摹出天山雪银光耀眼,更兼风刀霜剑与狂风呼呼之声,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北风的呼啸肆虐,营造出一股弥漫开来的寒意。

往日飘浮流动的空气和云雾,如今也已冷冻凝结,以此衬托出天山雪的酷寒,寒云密布于万里长空,山崖陡峭的背阴处悬吊着千丈冰凌,这两句是典型的连接图式。万里阴云与千丈坚冰突出了天山的恢宏与绵延起伏,渲染出天山雪突出的奇寒特色。后两句把银装素裹的世界中的几件实物连接起来,映衬出对边地将士的体恤。

第三部分描写了天山正是雪意涔涔之时,诗人在冰凝雪积的山脚下送友人回京师。天山—走马—京师,构成了典型的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诗人看着友人渐行渐远,越来越模糊,表现了挚友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同时运用了容器图式,天与地苍茫一片,将天地作为一个大的容器,岑参从广阔空间下笔,描绘出雪窖冰天中万里银霜、寒气侵人的景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空灵寒冷的画面。

最后四句运用了部分—整体图式,先在冰封雪飘之时对伯劳飞燕之景进行总的概括,描写诗人在大雪纷扬之时送别友人。话锋一转,漫天飞雪之中的心意汇聚于青青的傲雪松枝。诗人言不尽意,抒发对边疆的归属感时的状态潜藏于赞美将士的心境这个容器之中,为了天下大治,戍边将士背井离乡、远离亲人、扎根边陲,来到冰天雪地之中,不畏严寒,苦中作乐,令诗人肃然起敬。将士们连朝接夕,时而枕戈待旦,时而驰骋疆场,隐喻其凛凛英姿恰似傲雪迎风的苍松翠柏。天山气候有寒气侵肤彻骨之感,诗人却称誉它的壮美,毫无怨天尤人之意,表现了对边疆的热爱和归属感,饱含保国安民之情,使人内心热血沸腾。

四、边塞诗人扎根边疆、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

唐代诸多诗人追求殊勋茂绩,将实现个人宏图壮志和社会责任感有机结合,渴望大有作为、保家卫国,通过一己之力推进社会发展。岑参生平两度出塞,且第二次是主动请缨,他在《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中展现了个人与边疆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原文如下: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这首诗是岑参二次出塞时所作,呈给友人,有互相勉励之意。开篇二句叙述移栽柏树的原因,对松柏冬夏青青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颔联二句是岑参对这株柏树命运的感怀,此处的“台”指御史台,柏树属于地栽植物,多种植于御史府中。此句运用了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始源是柏树移栽的起始点——古都长安;路径为“西北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于敦煌行往北庭的道路;目的地为移栽的终点——处于北庭的沙漠之地。路径图式形象勾画出山遥路远,显露了诗人跋山涉水奔赴边疆的情怀。

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都汇聚于大漠中毅然傲立的一棵松柏,构成了中心—边缘图式。松柏处于大漠中心,其他杂草、乱石都不能吸引诗人的眼球,映射出诗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显著度,经心智加工产生世有大材难为所用的隐喻。这里还运用了容器图式,诗人把御史台和沙漠视作栽种松柏的容器,将具体的物理空间始发域映射到认知后抽象空间的目标域,局部指称整体,实则转喻自己即使不被任命于朝堂,也能时时以精忠报国为己任、兀兀效力于边疆,饱含对松柏植根戈壁大漠、不畏风沙,仍然不离不弃的钦佩之情。意象图式在诗中并不孤立,每句诗可以用多重意象图式表现,图式相互融合,引起读者的体验认知,从而让读者更易感悟诗人昔时的心绪和渴望营造的意境。

颈联运用了中心—边缘图式与上—下图式。柏树宁折不弯,从容挺拔,位于中心,在顶端俯瞰,叶片脆弱易折的门前柳树与花朵滥放媚俗的院内梅花显得低矮渺小,它们属于边缘之景。通过这两种意象图式贬斥杨柳与梅花的平庸乏味、纤细柔弱,更衬出柏树顶天立地、傲骨峥嵘的形象,生动传神地隐喻了对赘食太仓,却不才高行洁、忧国忧民,仅仅一味地尔虞我诈、攘权夺利、谄媚阿谀佞臣的鄙弃与讥嘲。

最后,把已近冬日的岁月视作有边界的容器,把愁绪看成一个物体,时间与空间产生内在联系,称誉柏树不畏霜露,足以睥睨阴寒,有四季常青、坚韧不拔的卓越品质,高扬其岁寒本色。同时也是诗人自明心志,隐喻了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磨灭自己赤心报国的凌云之志和建功于沙漠的人生追求,其感情是内化于心的义不容辞,其深根已从中原移向西域,植入边疆的沙漠之中,意境宛如柏树正直高尚品质的升华一样迈上新阶梯。

五、边塞诗人对边疆民族团结的拥护

中原人民与少数民族群众友好和睦相处,在诗作中俯拾皆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书边事》便是典型案例之一。该诗写于河陇归地事件之后,唐朝收复了西北疆土。他在诗中抒发了对民族团结的殷切希望: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诗篇一展开,描写清秋时节边地号角声悠扬宛转,划破万里长空。回荡的角声与“清秋”融为一体,诗人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画出天地之间寥廓无边,营造出怡然的氛围,深广的背景可以看作是一个容器,“征人”与“戍楼”融于其中。第二句也包含了路径图式,戍边兵士登上哨楼,倚靠在墙边瞭望远方,显现了征人倚楼的恬逸状貌,仿佛在谛听悠扬嘹亮的角声和沉迷醉人的秋色。两种图式共同勾勒出一幅征人闲适、边关安宁的军旅生活图景。

颔联“春风对”和“白日落”属于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描绘了闲适安逸的意境,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日落西山。这两句联系在一起也包含了路径图式。始源是“青冢”,也就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目的地“梁州”实指凉州地带,如今位于甘肃省内。始源与目的地一东一西遥遥相对,所以路径就是这两点之间由东往西延伸而成的一条线。薄暮之时,当视线从青冢转移到凉州时,普照着和煦阳光,霞光万道,余晖散落一片,正是一派祥瑞太平的景致。此句还运用连接图式将诗人的思绪通过两地之景衔接起来,令人遥想那更为邈远空阔的凉州地带,同样宁静至极。同时,诗人由和亲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域的日丽平和,体会到各族人民一如曩昔对民族团结的夙愿。青冢与凉州本不在可视范围内,但我们能够将具体的体验认知提升到概念化的阶段,此过程中不需亲眼看见实体,也足以在内心产生图式。实体移动到诗人心象中的意象,这两个意象存于诗人的心象之内,便发生了目光从图式转移,扩展了联想的空间,使意境更为开阔。

颈联“大漠”同“穷边”,极言边塞地域的广漠。原本诗人营造的是荒芜意境,“无兵阻”衬托了沙漠的辽阔无垠,但“有客游”是动的实体,既增添了生机,又不显枯寂,同时通过动态描写,更加突出大漠本来因战争而人迹罕至的萧条。矛盾着的事物双方是互相依存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也可以看作是连接图式。在“无”和“有”,“兵”和“客”的连接对比中,写明在边关地区,因无番兵阻遏,所以才有游客到临游览赏玩,映射了和平时期边疆的人文风情和融洽气氛,展现了中原人士对边疆的慕名之情,说明处于没有战乱的和平环境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提供了保障。凝聚力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是人心所向。

末联诗人从眼前所见之景出发,望着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两句运用路径图式,始源指张乔所见边疆大河之处,路径为河水蜿蜒流淌的轨迹,目的地为中原。起点投射的是对边塞和平态势的欣喜,思绪去到将来,焦点被转移到中原,这一“位移”自然而然地映射出了诗人对边域安定和民族团结的夙愿,使诗的意境更上一层楼。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大漠的所见、所闻、所望、所感,称得上是唐代西北各族人民交往的热情赞歌,饱含对边疆的归属感。

六、结语

本文通过意象图式理论举例分析诗人对绮丽壮阔风光的讴歌、立身浩瀚大漠的慷慨激昂、对边疆平和的希冀和民族团结的拥护,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新视野。诗人笔下的边疆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蛮荒之地,体现归属感的边塞诗作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影响着古往今来的投边人士,不仅仅是具有历史教材的作用,更表明统一、和平、团结、友好的宗旨在几千年的交流中都是中华民族所予以称颂褒扬的。

猜你喜欢

天山归属感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诗一首(4)
天山天池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新疆天山
天山的祝福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