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金少“金”,风俗传承更能回归初心
2022-10-31闫肖锋王晓霞
闫肖锋 王晓霞
常言道,“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这可谓中国民间礼尚往来的核心要义。
据媒体报道,十一假期,杭州的小陳办婚宴,发请柬时送出的“礼金互免卡”被网友盛赞。小陈说,为了不给彼此增加负担,他们发送“礼金互免卡”的对象都是同辈人,而且基本有男女朋友且近期有结婚计划的。网友评价称,“婚宴不收礼金值得推广”“移风易俗,向小陈学习”“引领时尚”……诸如此类的感慨,道出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声。
无独有偶,近日,有记者发现在广东茂名高州市的一场婚宴上,客人们纷纷送上祝福的红包,而新人的长辈却不收礼金,只将红包一角撕下,表示心意收下了,现场把红包还了回去。据记者报道,不收礼金只留红包一角是当地风俗,由来已久。
上述这类新闻总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背后恰恰反映了一些普遍性问题。
婚庆、年节发红包的初心是让新人、老幼接受亲友们的祝福,可随着一些人经济条件不断变好,各种随礼中出现的攀比之风屡见不鲜,有些人甚至为此不堪重负。礼金不仅会给年轻人带来经济压力,也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送多少礼金是颇费思量的一件事,尤其令不少年轻人头痛不已。很多时候关系远近又决定礼金的厚度,诸如此类.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道社会关系学的考题,烧脑又累心。
婚丧嫁娶中的“份子钱”,可谓源远流长。除了维系人际关系之外,这样的人情往来类似于民间自发的“众筹”,含有互助的意义。时至今日,“众筹”的色彩已经淡化,更多的是“面子”问题。于是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份子钱”也水涨船高,不仅时不时令人感觉“高攀不起”,也助长了大办酒席的奢侈风气。进一步探究,这背后是需要改变的长久以来左右社会风气的所谓人情债和关系学。
原本淳朴的风俗,被攀比等各种功利之心绑架,人际关系被金钱化,亲朋好友间的人情味也会发生异化。许多年轻人回一趟老家通常会花去他们一个月工资甚至加上年终奖,而且攀比之风下有时还不免被人说三道四。攀比性礼金、炫耀性彩礼、“面子”红包等社会不正之风,扰乱了社会关系。
现代社会亲友间的往来,需要的是人情味,而不是“人情债”。好在年轻一辈和一些思想开明的中老年群体正在抵制这些随礼中的不良风气,革故鼎新。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提出倡议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倡导积极婚育观念,正是为了回应人们的关切。
不可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行婚礼、成立家庭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婚嫁传统遗传至今,也白有其意义。从周代起,汉族就有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道婚礼程序,谓之“六礼”。但中国传统婚庆典礼烦琐的仪式,传统风俗中的彩礼和随礼等习俗,也常令身处现代社会的不少公众苦不堪言。2020年5月,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倡导和推广体现优秀中华文化的传统婚礼,开展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去年4月和9月,民政部分别把河北省河间市等15个地区和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等17个地区列为全国婚俗改革第一批和第二批实验区,实验时间均为期三年。
在地方,为规范婚姻习俗推出的诸多政策举措正遍地开花。比如,今年7月,河南省政府就将开封市等20个地区确认为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据媒体报道,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杏花营农场班村在集中办事大院内,张贴着该村制定的红白事统一操办标准,其中规定除亲属外,本村乡亲随礼最高不超过50元。此外,江西萍乡市规定非亲属不随礼或象征性随礼,随礼金额控制在200元以下,提倡“零彩礼”,不收或象征性收彩礼(聘礼),彩礼(聘礼)不超过3万元;宁夏隆德县规定婚丧嫁娶事宜札金不得超过50元,结婚彩礼不得超过5万元。多地在引导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同时强调要尊重群众感情,不搞“一刀切”和“运动式”整治。这类做法无疑值得鼓励。
礼金少“金”,情意更纯。没有了金钱算计和攀比,风俗的传承才能回归初心。
(闫肖锋系前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