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城市”背后,成都有机更新进行时

2022-10-31朱影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39期
关键词:绿道文创成都

朱影

科技感与设计感十足的成都美术馆。摄影/杜森

2022年成都人的生活流行三件事:去公园露营,去龙泉山看日出,去环城绿道骑行。

环城绿道全长100公里,呈环状穿越成都12个区,串联起周边121个特色公园。年初绿道开通后,“骑车绕城一圈”成了成都人朋友圈的新时尚。

骑行途中还会撞见不一样的惊喜——绿道上建有78座造型各异的桥梁,色彩缤纷小清新的“马卡龙桥”、造型像传统捕鱼舟的“竹韵渔舟”桥……一桥一景,这些桥现在还没有名字,只有网友们起的昵称。日前,成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征名活动,网罗群体的智慧。

十年前,此地还只是一段绕城高速与一片环城生态区,彼时的成都刚刚发展到四环,如今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与城市的发展变迁,这里不再是“外环”,而以环城生态公园的新身份,融入了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

过去十年也是成都实现非凡跨越的十年,城镇化率从60.2%到79.5%,经济总量从8000亿到近2万亿,人口从1500万到超过2000万,从特大城市晋升为超大城市,更被赋予了公园城市、幸福城市等新名片。而宏观数据的成绩单背后,成都人民的幸福感和这座城市的吸引力,深入到每一座公园、每一段绿道、每一片楼宇和每一个社区之中。“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深入人心。

“公园城市”的生态文明

“只要出太阳的时候,成都市民就要到农家乐去。”成都市公园城市局绿化处处长李智彪说。

这样的生活习惯可以说是被成都“草树云山如锦绣”的自然禀赋滋养而成的。自古以来,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相拥”,沱江、岷江水系“两江环绕”,一条锦江纵贯三百里,孕育出富庶繁荣的天府平原,也铸就了成都山水田园的自然生态基底,成都人习惯了在大自然中劳作生息。

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后,成都延续了“因天时就地利”的运营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工业化发展中厚植生态基底,促进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是以成都的空间规划不像传统大城市一般,工业区、居民区、生态区等泾渭分明,而是推窗见绿、出门见山,三步一景、五步一公园。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把城市建成一座大公园”。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考察时,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把“生态为先”的理念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之中,一步步把公园城市的“蓝图”具象化为切实存在的“绿景”。

李智彪表示,以前的城市绿化比较重视蓝绿覆盖量,而成都当下更强调在绿化量增加的基础上,提升景观潜力,植入具有服務功能性的业态或场景,更好地为周边市民提供服务。成都的绿地中,体育运动中心、书吧、咖啡吧、鲜花集市等星罗棋布,还会置入互动触摸屏,向市民科普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成都市公园城市局绿道处处长吴本虹说,成都的绿道上都会建设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驿站、公厕、饮用水、保障座椅等,且会综合观测不同区域的人流量,调整设施的密度。

美观实用的绿化理念也促使成都深入利用城市里的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口袋公园。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的梧桐健身广场建在凤凰山的高架桥下,紧邻凤凰山露天音乐公园,设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械等,旁边还有草坪与树木搭建起的一小片绿色休憩空间。高架桥化身天然的“屋顶”,让市民可以无视烈日雨雪。城市常见的闲置空间就这样在成都“变废为宝”,即使是高楼林立的主城区,也随处可见街边的社区足球公园、商场上的屋顶花园,普通的绿荫中也可能隐藏着特色照明灯或熊猫景观雕塑。

2022年,成都已完成108个“金角银边”示范点位建设,扩建46个“口袋公园”。这些可能只存在于市民的眼角余光中,等待被不经意地发现,就如同生活中的意外之喜。而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细微的巧思之中。公园城市的空间体系被划分为“城市组团—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街区”递进式四层格局,正是为了“致广大而尽精微”。

而放眼全城,成都正在持续巩固“一山连两翼”城市格局,保护“两山、两网、两环”,逐步形成“绿网千园”的生态格局。正在建设中的天府绿道,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格局,环城绿道正属于天府绿道的“三环”之一,完整的天府绿道体系已经有机串联起全市1100多个各类公园,全面建成之后,将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城市绿道系统。

目前,成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3%。这并不意味着公园城市只需要多建公园、多修绿道。实际上,“公园城市”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破解了传统大城市一环一环“摊大饼”的顽疾,而是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以生态为先,把功能作为优化空间配置的最终导向。做的是“生态”的工作,却实现了“民生”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说,成都以公园城市为“形”,新发展理念才是“魂”。

更进一步,公园城市也为成都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指明了方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提到,“着力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绿色已成为成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浓厚底色。

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公园城市推进处副处长高国瀛认为,公园城市不应该仅是一个规划建设的概念,而应该是城市文明的一个载体,融入到产业、民生、治理等方方面面。

成都环城绿道“蜀道通衢”。摄影/蒋小翼

成都市民散步在绿意盎然的公园绿道中。摄影/曹省利

发展农业的同时,成都注重生态保护,出现了“白鹭伴耕”的美景。摄影/艾加宪

“超大城市”的经濟活力

今年4月,全球首家达成“零碳”的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在成都市金堂县诞生;7月,通威太阳能光伏电池成为行业首家完成100GW电池出货体量的电池制造商。光伏、锂电、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成都造”的一大标签和推动成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印证了成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实力、活力与吸引力。

依托于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时代命题的重大机遇,成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如今成都经济总量近2万亿,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32.1万户,是2012年的4.5倍。这得益于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育的齐头并进,是对“改革开放”的深刻诠释。

2021年12月,成都全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链长制”,以22个重点产业链为主线,推动链主企业引育、实施招商引智和项目攻坚等,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所谓“建圈强链”,是由市领导担任“链长”,响应企业诉求,强化资源统筹力度;龙头企业担任“链主”,联动产业链上下游的“链属”企业,达到以商引商、创新交流、互相赋能等协同效应。本质上,建圈强链理念是对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

航空航天产业是成都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已构建起“整机—发动机—大部件—航空电子—地面设备”的航空制造产业链。今年7月,空客公司在欧洲之外布局的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落地成都双流区。如果说成都既有的航空航天产业链主要是“飞机的创新生产”,这个新项目则聚焦“飞机的回收再利用”。

目前,全球民航飞机的平均“寿命”约为10年,但性能远没有到报废的程度。一架飞机上,发动机、起落架、自动驾驶仪、导航等设备都能回收再利用。空客全球执行副总裁、空客中国首席执行官徐岗曾表示,“我们拥有全球领先的飞机拆解工艺,目前可以实现飞机重量90%以上的回收,最终通过填埋处理的废弃物将不超过5%。”

这一项目填补了中国航空产业链末端的空白,也顺应了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更意味着一片新的产业链蓝海,或将推动老旧飞机拆解、航材循环利用、航空维修等相关产业发展。

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成都通过“建圈强链”,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轨道交通企业483家,整车年产能突破1500辆,具备包括城轨地铁、有轨电车、动车组等整车制造能力和全谱系轨道交通车辆维保能力,是西部唯一具有高级修业务的城市、全国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之一。

在成都的产业集群中,这样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早在2017年,成都就作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决策部署。《成都市“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培育工业无人机、卫星互联网和数字文创等抢占战略制高点的优势赛道。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成都注册新经济企业从2018年的24.6万家增长至59.2万家,独角兽企业从0到9家。

其中,数字化发展作为新动能,既引领了数字经济产业自身的发展,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与现代化。成都一方面积极引进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一方面积极培育本土企业,推动天府永兴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成都超算中心等大批科技“国之重器”发展,锻造自身的创新能力。

经济总量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新发展理念的践行,使得成都在新经济企业和创新人才眼中的地位水涨船高,头部企业纷纷加码,人才不断流入。如今的兴隆湖畔,湖边散步的十个人里,八九个都是科研人才。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婉华说,“几年前,我们要亲自去邀请人才,力劝人才。而现在,主动来蓉申请入驻研究院的团队越来越多,研究院要组织层层考评。”

曾在惠普、甲骨文等知名企业工作十多年的占梦来,就选择从北京到成都,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博导团队,在成都市武侯区创办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从最开始的只简单希望可以“活下来”,现在的易诚智讯已经成为行业里国标的建立者之一。

如今成都人才总量达到587.6万人,连续3年蝉联“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

 “文化名城”的品牌艺术

随着流入人口不断增多,成都于2021年正式迈入2000万人口大关,从特大城市晋升为超大城市。

对新成都人来说,成都的生活是绝不会“无聊”的。

太古里的都市繁华,三圣乡的乡野风情,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的历史韵味,散步、社交、旅游、看展,都能找到合适的去处。

成都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淀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步伐又派生出现代感十足的时尚潮流,就此浇铸出一个新旧融合与碰撞的“双面成都”。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在其当代价值的发掘与阐释。此前大规模“出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背后就有成都企业的深度参与,以创新形式演绎国宝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让新时代的人们也爱上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过程中,偶尔也会遭遇困境。蜀锦是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国潮”,但蜀锦市场良莠不齐,产业转化率不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正在联合非遗技艺传承人和优秀蜀锦生产企业,推动建立蜀锦产业的标准体系。”天府新区文创会展局战略发展部副部长蔡平壤表示。

同时,成都也在推进非遗主题街区、小镇的打造,通过集聚性的文旅融合,促进非遗的市场化再创造。其中包括著名的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忘保留这些复古街区与景点,将历史格局与现代空间相吻合。那些本来停留在古籍、建筑、博物馆里的历史,就这样“活”了起来。

蔡平壤强调,成都一直把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当做基础的民生工程来做。

在成都,文体中心俯拾皆是,实体书店、博物馆数量分别位居全国城市第1位和第2位,并构建出“15分钟健身圈”。在“加快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下,“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将成为成都的金字招牌。

成都《“十四五”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的另一大重點,是发展传媒影视、现代时尚、音乐艺术、动漫游戏等产业。近年来,成都在这些“新文创”领域建树甚多,《王者荣耀》《哪吒之魔童降世》《十万个冷笑话》等现象级IP的背后,都有成都造的影子。

近日,《成都市文创产业建圈强链策略研究报告》发布,目前成都市累计建成文创产业园区面积968.2万平方米,打造城市文化新空间404个,文创产业的建圈强链之下,成都优质的营商环境成为孵化文创品牌的沃土。

“四川千行你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天府新区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创始人对新区创新为魂的理念十分认同,带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和资源回到新区返乡创业。”蔡平壤说。

创业之初,为了节约运营成本,千行你我成了首批入驻天府新经济产业园的企业,经过8年努力,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成都市数字文创企业30强。这得益于新区实行的“企业管家”制度,为了支持企业发展,天府新区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对优质企业购买自用物业给予专项支持,并提供资源倾斜、市场对接等服务。

为进一步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的文创表达,提升天府文化的时代属性,促进文创产业的集聚发展,2019年天府数字文创城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发展以网络视听为核心、创意设计和文博旅游为特色的“1+2”主导产业体系。三年间,累计签约引进虎牙直播西南中心、A8网文影视视听基地、中国唱片西南总部等重大项目71个,协议总投资1558亿元。

《规划》中提到,成都文创产业将以“强化数字文创引领”“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深化产城融合驱动”为主攻方向,预计到2025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100亿元~3400亿元,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创品牌不低于30个。

届时,成都市民的精神生活将更加丰富,也许玩的游戏、看的动漫、买的周边,都来自“成都造”。不仅能推窗见绿,也能出门见文化街区、艺术馆和运动中心,随时随地享受文化气息的滋养。这不仅是文创产业的繁荣,也是民生服务的进化。

“幸福城市”的民生底色

公共文化服务是民生,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民生。因为城市的核心发展要义,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10年间,成都的建成区面积已由515.5平方公里扩大到1314.0平方公里,教育、医疗、养老、社区管理等都是民生关切重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也在成都尽其所长。

此前,成都在全国率先探索“物业+社工”管理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民小区治理,在实践的社区中,物业矛盾纠纷平均下降八成以上,目前正在进一步推行到更多社区。

社区工作联系着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生活。当下成都正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加快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智能设备“照看”独居老人、电瓶车进入电梯即刻停运、陌生人进小区AI识别预警……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街道新峰社区,依靠智慧治理工作站,这些智慧应用场景都已变成现实。此外,智慧平台延伸开发的微信小程序里还囊括了社区志愿服务、就业服务、周边生活配套、活动发布等功能,居民既可通过随手拍等功能直接反映民生诉求、参与社区治理,也可实现部分民生服务事项的线上办理。

“建好幸福城、提升幸福感”是成都民生工作的主线,2022年,“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重点领域重点项目363个,总投资7838亿元,着力解决一批市民群众急难愁盼事,营造了一批市民可感可及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处处昭示着公园城市的基因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如果说吸引人们“到这来”的是成都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活力,那让他们“留下来”的,就是完善的民生福祉和开放包容的生活方式。

位于天府新区煎茶街道老龙村9组的微博村,距离城区仅有6公里,自兴隆湖一路南行,钢铁森林渐渐隐去,田园风光映入眼帘,这里是成都“三农”建设的微型博物馆,也是乡村振兴的集大成者。基于三农博物馆、天府美术馆、休闲活动中心、酒店民宿等文旅产业,村里成立了物业公司,村民们都在村内就业,生活闲适富足。

“授人以渔”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天府新区统筹城乡和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黄晓燕表示,天府新区设置有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的办公场所,通过和“土专家”们合作,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做培训科普,并建立农业产业基地,实践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模式。“老百姓们参观学习后,看到这些东西真的能收成、能赚钱,就会自愿自动地发展自己的产业,比我们去讲100遍大道理都有用。”

2021年,成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6元,比上年增长10.2%。

从城镇到农村,成都人口的逐年增加,民生基建与治理的压力不言而喻,但成都既然“广迎八方来客”,就已做好了准备。基于政策导向的前瞻性,真正下功夫做实事,更重要的是把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充满人情味、人性化的服务,打造真正宜居宜业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环城绿道上,有78座形态各异的桥,一桥一景。摄影/张治平

近年来,成都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7%以上水平,优化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补齐郊区新城公共服务短板,强化15分钟公共服务圈设施配置,不断提升成都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水平。近五年成都累计投入9100亿元实施重大民生项目649个,新增学位59.4万个、医疗床位2.6万张、养老床位1.4万张、保障性住房16.5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3.5万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凡跨越的十年,成都是城市中的代表与佼佼者,其发展历程与城市风格“安逸却不躺平,拼搏却不急躁”,虽徐徐图之却一日千里。从特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成都又开启了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征程,准备作答“下一个十年”。2023年,成都还将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就像在公园城市的环城绿道上骑行,这一路没有终点,但沿途皆是风景。

猜你喜欢

绿道文创成都
陶溪川文创街区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