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2022-10-31

科技和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安徽省升级科技

孟 静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随着劳动力价格攀升、资本回报率下降以及环境问题凸显,创新驱动正逐步取代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成为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升级即通过各产业的不断调整,达到一种高效率、资源配置合理的状态,产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提升。在当前疫情及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落实,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安徽省新兴要素活跃,近年来产业发展迅速,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层次还不高,产业链不够完善。安徽省经济社会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种阶段动力的转变必须也只能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安徽省应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和转型升级要求,抓住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利用自身科教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潜力,通过着力优化产业链条、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快速攀升到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自身产业结构提升。

“创新理论”最早由熊彼特提出,他强调了变革生产方法和革新生产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创新驱动的主要特征在于以人为本、打造先发优势及企业家驱动[2]。对创新驱动作用机制的研究多数都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将技术创新视为创新驱动的核心[3]。有学者认为创新驱动的本质是高技术产业创新向中低技术产业转移和扩散,并带动中低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4]。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利用知识、技术等对现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推动生产投入从过分依赖要素数量向要素质量转变,通过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和扩散,全面实现经济内生增长[5]。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各类产业或部门之间的组成状态、生产联系以及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即通过各产业的不断调整,促使经济协调发展,以达到一种高效率、资源配置合理的状态[6]。一般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前者是指产业间资源要素配置合理,产业结构供求平衡;后者是指产业主体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提升[7-8]。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和途径是创新。创新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与整合产业链来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带来结构红利[9]。但是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在创新生产活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也存在差异[10]。

在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中,多数以R&D投入、专利情况衡量技术创新,并论证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R&D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专利申请或授权量、合同技术成交额、新产品销售额等科技成果产出和市场化水平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11-14]。除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环境规制、制度质量等创新环境也会影响产业升级的效果[15-17]。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相较于技术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分别从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18-19]、扩大对外开放[20-21]、形成与产业结构适配的专业化人力资本[22]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而且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道路[22],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23-25]。

总体来看,以往研究比较丰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研究一般是按技术密集度不同将产业进行分类并提出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分解延伸和三大产业融合,产业之间的界限变小,传统的以产品为界限的行业划分方法逐渐过时。本文基于安徽省要素禀赋结构,按照业态去谋划和布局产业发展模式,从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科技催生3类提出创新驱动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使得研究结合更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1 创新驱动背景下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

1.1 安徽省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2020年,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全时当量均有所增加,平均增速分别为20.73%、8.42%。充足的研发资金和高端人才为产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安徽省专利申请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不断增加,2014—2020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7.34%、49.3%。2020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 559家,居全国第10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8%,较2014年增长超过一倍。“芯屏器合”“集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加速形成。除此之外,安徽省还系统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涵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等,创新环境显著改善。2020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名,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2014—2020年安徽省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情况见表1。

表1 2014—2020年安徽省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

1.2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目前安徽省的支柱产业仍以制造业为主,主要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服务业比重逐渐上升,2020年已达51.3%,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安徽省经济发展增速换挡,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安徽省逐渐形成以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从大到强的转变。2015—2020年安徽与全国产业产值结构情况见表2。

表2 2015—2020年安徽与全国产业产值结构

1.3 创新驱动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基础有待提高。近年来安徽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但主导产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并且产业层次偏向于中低端。安徽省传统制造业发展布局总体比较松散,产业集聚不明显,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未来经济发展底子仍较薄弱,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尚不稳定。国际疫情蔓延下的保链稳链,暴露出不少产供链条断点、堵点、难点问题。关键基础材料自给保障、先进基础工艺积累、工业软件支撑、新型基础设施配套等基础能力都亟须夯实。

2)协同创新需要加强。安徽省企业产品研发与创新主要依靠内部投入,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的比例较低,双方利益断链导致产学研效率不高。很多领域也存在上下游合作不够紧密、协同研发动力不足等问题,企业创新各自为战、合作交流不足,“孤岛现象”、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尚未形成协同联动、共赢共生的创新生态体系。另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安徽省创新投入、专利技术、企业与市场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向产业集成转化,形成了科技产业两张皮——科研成果本地转化不足,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远走他乡。一方面,原创性突破较多,应用型创新偏少,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另一方面,“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领域科技创新源头在安徽,却在其他省份落地转化。

4)创新人才仍较缺乏。当前人才竞争激烈,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政策和发展环境更加优越,量子、类脑科技、核聚变等领域的人才成为其他省份重点招引对象,安徽省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就安徽省人才结构本身而言,研发管理人才和工程技能型人才都比较缺乏,人才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之间还存在结构性失衡。

5)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安徽省尚未形成创新资源集聚机制,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障碍仍需进一步破解。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政府支持,包括资金支持、财税优惠措施等。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之间,普遍存在数据与信息公开不够、共享程度不足的现象,导致政策往往不够精准、难以配套。

2 创新驱动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2.1 嫁接式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1)推动产业智能升级。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改善了产品性能和品质,延伸拓展了产业链条。就安徽省产业而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赋能制造过程和结果,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等智能产品不断丰富,企业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会产生人才集聚、人员流动等人力资本优化配置效应,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劳动力素质,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带动整个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迈进。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日益呈现高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趋势,具有较高智力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徽省丰富的科教资源将为产业转型升级积累和培育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3)促进技术扩散转移。本土企业依托自身资源与优势,与外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有效对接、有机整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安徽省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G60科创走廊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等为契机,加强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技术溢出多点爆发,产业发展生态逐步优化。

2.2 集成式创新,促进产业链条延伸衍生

1)推进新技术集成应用。政府招商引资具有强大的导向性作用,通过大规模投资、招商和推动创新的方式,形成新技术、新产业集成与创新发展态势,新的业态随之衍生。近年来,安徽省从“紧缺型”高端产业入手,积极搭建产业链基本骨架,逐渐形成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2)激发创新资源集聚裂变。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集中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调动和有机结合,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链的延伸和衍生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安徽省已经构建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孵化体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也基本成形,帮助高能资本精准滴灌中小微创新型企业。通过构建上游资源和下游生产应用等产业链配套项目,不断填平补齐产业链空白,壮大链条式的磁性引资效应,集聚形成竞争力十足的产业集群。

3)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分工合作机制,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交织联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模式。近年来,安徽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设中科院创新院等一批新型协同创新研究院,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安徽创新馆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多措并举,创新成为安徽省产业高端化发展激扬的最强乐章。

2.3 整体式赋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1)催生新产业新业态。颠覆性技术的出现能够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发明,激发和创造很多新兴产业。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拨冗换新,促进新业态的形成和延伸。安徽省始终高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旗,依托自身科教资源优势,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科学装置、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极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技术与医学的跨界联合,造就安徽“双子”产业、基因医药等新产业业态。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根了产品形态、产业模式,“互联网+制造”“互联网+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形成。

2)加速产业交叉融合。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产业之间交叉渗透、融合共生,从经济运行中衍生新的产业、新的环节。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技术为传统基础设施赋能,3D打印、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硬核科技广泛应用,形成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双螺旋。随着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大交叉、大融合与大协同,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将涌现出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现象与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不断激发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新动能。

3)开启新场景新模式。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资源高效整合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安徽省大力发展新基建,从创新走向应用,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入口机会,为用户提供消费新体验。通过软件化、平台化、智能化等技术锁定场景应用,通过应用场景带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固化应用场景,并在更多行业复制推广。

创新驱动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驱动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3 创新驱动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3.1 创新赋能产业

创新赋能产业是指将科技注入产业,依靠核心竞争优势环节的经营和新技术研发,实现产品快速更新迭代。围绕整个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向价值链两端环节延伸,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基于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现有产业基础,发挥5G、人工智能等赋能效应,推进技术工艺革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制造模式创新,促进智能生产线和智能工厂建设,对典型应用场景整体化升级改造,积极推广柔性制造、云制造、共享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见表3。

表3 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3.2 应用驱动产业

应用驱动产业是指针对市场指向强、应用领域广、技术难度大的产业,政府应通过招商引资和推动创新的方式,对高频使用场景、需求紧迫区域优先建设、优先布局,继而带动周边地区电商物流、柔性制造、数据处理、智能制造等关联产业发展。立足安徽实际,以应用为牵引,做大做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端优势产业,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利用5G、云计算、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加速千行百业数字化,丰富应用场景,催生市场需求,实现产业多元业态联动发展的格局。应用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见表4。

表4 应用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3.3 科技催生产业

科技催生产业是指依托大科学装置、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推动新技术集成应用,以顺应需求和创造需求为着力点,加强应用场景的塑造与挖掘,引领和创造新的制造业态。聚焦量子信息、基因医药等前沿领域,统筹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围绕大科学装置形成与技术突破、产业应用需求有效衔接的组织机制和嫁接平台。集聚创新力量,梳理“卡脖子”技术清单并聚焦主攻方向,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变道换向”。积极主动配置产业发展方向,打造高能级未来产业发展生态。科技催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见表5。

表5 科技催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4 创新驱动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4.1 对接科技和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攻坚体系。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交织、互为支撑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精准制定“互联网+”“数字+”等科技战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围绕创新链打造人才链,扭转人力资本错配问题,建立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人才发展模式;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疏通资金链,创新投融资模式,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大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覆盖创新全过程的政策链。

打造产学研贯通融合平台,着力推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有机衔接。聚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端前沿领域,培育若干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加快建设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组建运行未来技术研究院等,积极推进院地合作,形成产教融合、学城融合示范效应。加快推进企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提升安徽创新馆枢纽平台功能,推进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等。

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充分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完善三权转化的具体实施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层次分明、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全省科技资源全面“上云”,构建线上线下两端互动的科技转化服务体系。

4.2 突出金融支撑,推动科技金融融合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进一步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围绕“三高一轻”小微科技型企业加大投入,创新差异化信贷产品,综合采取信用贷、人才贷、投联贷、风险补偿贷等服务手段。开辟科技信贷绿色通道,探索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运用互联网金融支持创新创业发展,引导信贷资金真正落到创新创业企业需求上。

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实施绿色低碳金融行动,发展绿色信贷、探索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打造绿色金融示范样板。加大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突出金融支农重点领域、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等。构建常态化金融供需对接机制,跟踪了解区域内新兴产业集群、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情况,建立金融需求项目库,有针对性地向相关领域企业推介金融产品与服务。

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创新创业企业信用管理和运用,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积极发挥融资担保增信功能,精准施策小微企业。增强数字风控能力,加强金融科技在客户信用评价、授信准入、风险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效率和体验感。以金融改革创新激发金融发展活力,推动创新联动和系统集成,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

4.3 政策精准发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性科学创新研究的稳定支持,管好、用活财政科技资金。建设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加快实施资金数据实时共享和高效监管,着力解决投入分散、重复交叉等突出问题,增强省市区三级财政科技资金配套使用的实效。

完善财税激励政策,逐步取消行业限制和特定高新技术企业限制,扩大到标准清晰、容易界定的中小科技企业,简化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认定流程。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抵免、绩效奖励等多维税收倾斜政策,支持企业开发和掌握关键原材料、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建立健全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间接性财政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瞄准难点、痛点,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实效,确保财政资金管得严、放得活、用得准。深度解析企业发展需求,从高度、深度和精度3个层面提升服务质效,提升税收服务精细化水平。借助税收大数据和第三方大数据,分行业、分类别、分项目建立优惠政策落实台账及数据清册,及时掌握动态变化情况,让税收优惠政策“精准定位”企业,精准施策、助企纾困。加强财政、金融、就业等宏观政策的协同配合以及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紧密协作,强化信息共享、研判互通、政策协同。

4.4 引进培育并举,集聚创新人才力量

围绕全省重点战略决策、产业发展计划、建设项目等方向,实施精准靶向引才,全力提升人才层次和实用性。鼓励园区、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高校资源聚集区设立“人才飞地”,架起对接先进发达地区优秀人才资源的便利桥梁。积极参与、发起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共同推出人才驿站、人才绿卡、人才联评、人才培训等试点合作项目,搭建长三角人才交流平台,在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更好的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

将本土拔尖人才工作纳入人才重点工作,着力构建本土人才分层分类的科学化培养体系。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推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统筹高校与社会、培养与培训、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按照高端研究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一线技能型人才等人才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进一步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切实解决人才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政策落实和服务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一体化人才服务智慧平台,形成线上线一体、纵向横向高度整合的立体化人才服务模式。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标准更多从重学历、重资历向重能力和市场评价转变。完善人才工作绩效评估和征信体系,逐步建立人才项目评审“全程纪实、责任留痕”制度,增强人才评价公信力,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4.5 紧扣国家战略,深化区域分工合作

立足安徽空间、要素、产业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开展一体化创新,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合肥、张江两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高位推进G60科创长廊建设。支持长三角地区围绕高校科研体制、科技成果归属权、科技保险、区域间税收共享等领域进行深化改革试点和政策先行先试,疏通创新链和产业链间的“梗阻”。

通过“零门槛降成本”便捷准入,“审慎化智慧化”包容监管,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简政放权,围绕优化市场秩序、提高政务服务、规范监管执法等关键问题,明确基本操作规范。大力推进信息开放共享,实现政务大数据到城市大数据的跨越,全面创新升级“皖事通办”平台。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加大创新探索力度,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全面优化流程环节、全面服务惠企利民、全面增强法治水平,持续将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招商与“哺育”并重。借力安徽自贸试验区融入双循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围绕新兴产业培育,积极采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园区共建等精准招商方法,提升招商引资效果。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梳理、排查本土科技型企业,出台配套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关键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储备和国产化替代,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猜你喜欢

安徽省升级科技
成长相册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