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实践策略研究

2022-10-31江苏省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校严莉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育人

江苏省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校 严莉萍

劳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定位和导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融于劳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养行的大格局,实现思政教育为劳动教育铸魂领航,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根本要求,也是必然选择。

我校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劳动教育为纽“带”,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激励、自我成就,在“以劳树德促成人”“以劳增智促成才”“以劳强体促成长”“以劳育美促成全”“以劳养行促成就”的“五成”思政育人目标的统领下,建构“一带五成”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丰富学校课程内涵,创新课程实施路径,促进育人方式变革,实现知行合一,积极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学生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聚融带城基因,营造泛化思政教育场域的劳动环境新生态

(一)建设课程中心,助力课程在场研究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学校将以“一带五成”为核心,深度整合校内空间功能,强化“一中心”,即“一带五成”劳动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对劳动教育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总体的部署,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实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家庭劳动教育生活化及劳动实践基地标准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建设“两馆”,即葑境生活和成美农场。以学校下沉空间为主体打造的葑境生活,对老苏州的典型日常劳动生活进行复刻,营造浓郁的物化姑苏氛围;利用天台打造的成美农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包干,种植的蔬菜给班级加餐,培育的花卉成为创设班级环境的主角。打造“三区”,即劳动文化区、实践体验区和成果展示区,遵循“认知劳动—实践体验—成果展示”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让思政教育有迹可循。

(二)打造共享空间,助力课程环境生成

建构以“一带五成”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课程文化体系,将其作为立德树人和课程建设的新生长点,通过对学校下沉式空间、教学区共享空间、专用场所的课程文化植入,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隅、一人一事都成为学生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基于育人目标及儿童发展需求动态生成、不断迭代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形成“每一个师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每一处风景都是课程的展示口”的文化自信,让思政教育有根可依。

(三)搭建互动平台,助力课程资源统整

构建师生、家校、校社、人机四维互动平台,使课程资源更丰富、平台更广阔、成长更生态、关系更和谐。整合集团资源:联合集团其他成员学校,利用各校的优势资源,在共建共享的“沧浪”文化圈中,实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融合联通。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家长课程、社区志愿活动等,创建家庭、学校、社会合作的大教育格局,保证学校能够提供足够的劳动教育资源,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使课程实施效果最大化。整合数字资源:依托大数据、云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利用劳动教育教学课件、网上数据库、教学资源库、在线讨论等平台,丰富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内部资源与其他学科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跨时空的学习需求,让思政教育有源可融。

二、聚力全人目标,构建体现思政教育基础的劳动课程新体系

“一带五成”劳动教育课程架构首先以“立德树人、全面育人”为目标,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造回归“生本”的教育活动;同时以劳动教育为纽带,实现“以劳树德促成人”“以劳增智促成才”“以劳强体促成长”“以劳育美促成全”“以劳养行促成就”的新时代劳动育人目标,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打造学校“一带五成”劳动教育的特色品牌,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让思政教育有章可依。(见下图)

(一)国家基础课程,打好劳动教育底色

劳动课程:学校以国家劳动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严格认真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课上组织学生策划活动、撰写方案,为学生提供技能指导、总结交流劳动经验等。学科融合:在开展好、落实好国家劳动课程的基础上,统筹开展融合课程。加强学科融合,如要有意识地挖掘道德与法治、语文、艺术等学科课程中的劳动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在国家基础课程的推进中,彰显思政教育育人目标的全局站位。

(二)校本特色课程,体现劳动教育本色

自我服务课程:通过“班级自管”“自主午餐”“环保姑苏”等课程,学生立足自我服务班级、自我管理用餐、自觉践行环保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劳动教育。劳动创意课程:通过“苏州灯彩”“指尖蛋艺”“模科百拼”“变废为宝”等课程,成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学习非遗技艺,体会匠人慧心,传承姑苏文化。生产劳动课程:通过“食堂帮厨”“美食烹饪”“成美农场”等课程,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充分体验感知,感受自食其力的快乐,学习生产劳动技能。生活实践课程:通过参加“葑境生活”“特色作业日”“劳动日(周)”等实践,走出校园,走进横街,体验老苏州的日常生活。开启“行走姑苏”主题研学之旅,在走街串巷中感受姑苏文脉的深厚。在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中,凸显思政教育育人形式的丰富多样。

(三)综合拓展课程,提升劳动教育亮色

劳动认知拓展:劳模讲堂,榜样人物进校园,通过开设讲座、宣传栏等,师生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爱劳课堂,说说“我”的劳动感受,听听同伴的劳动故事,在分享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家庭教育拓展:亲子园艺,在家里开辟绿色一角,和爸爸妈妈一起种植绿色植物,探索成长的奥秘;快乐收纳,在归整中发现生活中的小窍门,感受智慧的加法。志愿服务拓展:岗位服务,让学生利用知识与技能等为他人提供服务,树立正确的服务观,掌握劳动技能;志愿服务,通过护学岗、义卖日、运动会,在公益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社区服务,走进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公益服务,培养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综合拓展的融合中,体现思政教育育人场域的丰富多元。

三、聚合动态生成,建立驱动以劳增智育美的多元评价新机制

劳动教育课程丰富的实践形式要求课程评价不能局限于静态的口头评价或常规的评价清单等形式,而应实行动态生成的数据库评价,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维度的劳动教育表现性评价体系,让思政教育有点可评。

(一)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评价趋向“主体多元、内容多维、形式多样”,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社会评价等。通过多样的劳动学习,助力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成就五大阶梯目标,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

(二)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建立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评价平台,通过“荣誉榜单”“个人积分”“技能习得”“活动参与”“家庭评价”“社会评价”“品格养成”等子模块,建立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核心的个性化数据库,结合学生品格内化与技能提升,有效监控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三)评价反馈的多重化

劳动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是持续反复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制定培育方案。通过劳动反思,作为学生劳动载体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理论沉思的意义,学生才能借由劳动实现全面发展。

四、聚焦团队建设,催生推进以劳树德提能的教师群体新生力

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角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校要做好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做到统一育人思想、提升育人水平,打造具有高质量的育人团队,让思政教育队伍有力可支。

(一)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工作机制

明确主管校领导和劳动教育责任人,建立劳动教育教师团队,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专门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行政部门、班主任、副班主任的积极引领作用,结合少先队、共青团、党组织及学生社团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二)打造辐射名师工作核心力量

聘请课程基地建设专家规划设计课程方案,指导课程基地项目的规划落地。学校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大师工作室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名师工作室;聘请教育名家、共同体骨干、校外机构名师、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课程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托校内专业领域骨干名师成立劳动教育工艺大师名师工作室,形成课程建设合力,实现课程辐射效应。

(三)不断提升全体教师教育水平

动员每位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使其从认识、认同到践行、创造,将生成学校特色课程的过程转变为深化师本革命、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采用实施前的集中强化培训和过程中的边学习边提高两者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强化培训主要是让教师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基本要点。培训过程中,要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和研讨活动,随时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成熟一步,实施一步。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