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独立审计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有影响吗?
2022-10-31林春雷蔡琳宫兴国
| 林春雷 蔡琳 宫兴国
一、引言
安然、世通等系列财务舞弊案是内部控制领域的重大时间节点事件。此后,政府监管层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特别强化了内部控制在公司内部治理以及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美国萨班斯法案(SOX)302、404条款以及第2号审计准则(AS2)分别从公司内部和外部明确了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建立和运行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项单独的业务。美国于2004年要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情况同时进行审计,正式拉开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序幕。中国于2008年发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启了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新篇章,要求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代表的,包括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在内的制度体系涵盖了内部控制从建立、评价到审核的全部内容,并为上述工作提供了系统参考。
目前,内部控制审计整合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流地位,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司执行整合审计,即在报告期末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审计认为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在流程和内容方面有重合,以一家事务所来执行两项审计工作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并节约审计成本。中国内部控制审计开展情况是:2012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开始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并且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也选择了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由同一家事务所执行的整合审计模式。但是仍然有一少部分上市公司选择了由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分开执行的独立审计模式。这是中国内部控制审计市场中一个非常特殊而且有趣的现象,值得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由于国外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和实务彻底采用了整合审计单一模式,而且国内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也选用此种模式,所以导致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合审计是否节约了审计成本(Krishnan et al,2011;Wang and Zhou,2012;胡本源,2015;傅绍正、张俊民,2016)以及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是否产生影响等方面(郑伟、朱晓梅,2015;金莲花、张利飞,2016;杨清香、张晋,2017)。中国内部控制审计模式的特殊之处在于两种模式并存,此状况为研究不同审计模式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资料。两种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对于微观主体是否传达出不同的信号内容?两种模式对公司盈余质量影响的程度会有不同吗?如果是,那么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公司盈余质量产生影响是通过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吗?上述问题在国内外文献中还鲜有表述,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
管理层承担公司建立有效内部控制和维护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责任,从组织内部对舞弊行为发生提供了制度隔绝措施。吴秋生(2010)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需要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鉴证是内部控制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外部性。作为外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审计基于这种外部性作用的发挥起到了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保证的作用。AS2(2004)奠定了国外财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整合进行的基础。颁布时间受限于当时公司财务舞弊案爆发后的敏感期,AS2准则对内部控制审计范围进行了非常具体而全面的规定。
审计相关理论解释主要有委托代理理论、保险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等。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信号传递包括信号发送和信号识别两个环节,通过发送信号并识别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问题。在内部控制审计实施过程中,信号发送和识别包括以下两个层面:(1)管理层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承担责任并做出自评价报告。信号准确与否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都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如何保证内部管理层准确发送信号并对其进行验证,内部控制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上述功效。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科学、完整的审计程序,诸如统计抽样、分析性复核、实质性测试等,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出具审计意见。(2)内部控制审计模式选择。与整合审计相比,独立审计是由不同事务所执行分别开展业务,对公司的要求也会更高。同时,由于存在相互校正,独立审计模式下审计师犯错概率也会更低、串通舞弊会更困难。因此,基于上述分析,如果公司采用独立审计模式,应该能够向外界传递出更积极的信号,特提出以下假设:
H1:与整合模式相比,独立审计模式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高。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质量
SOX404条款为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推行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制度保证。国外学者针对该法案条款是否对盈余质量起到保证作用展开了广泛探索。Iliev(2010)认为404条款能够使公司报告盈余趋于稳健,但是另一方面会增加公司成本。美国资本市场层次丰富,Kinney & Shepardson(2011)研究了404条款对不同规模公司的影响,发现公司规模越小,内部控制审计越能起到提高盈余质量和降低资本成本的作用。Bronson et al(2011)研究了在AS2下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延迟的主要原因是客户盈余修正次数增加,侧面反映了内部控制审计对公司盈余质量有保证作用。在国内,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经历了自愿和强制两个阶段,学者对其进行对比研究,阐明了内部控制审计对盈余质量所具有的保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公司在自愿阶段选择主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和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盈余质量通常也会较高。袁蓉丽、陈黎明(2014)运用双重差分法对样本公司进行匹配以避免内生性问题,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公司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向的对应关系。李远慧、李晓(2018)则发现在自愿审计阶段,内部控制审计具有显著的外部治理效应,能有效遏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除此以外,内部控制审计对公司提升盈余质量能否主动发挥作用呢?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较高,其中影响因素众多,诸如事务所规模、审计时间等。雷英、吴建友(2013)检验了公司盈余质量在是否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发现被审计年份的盈余质量更高,并且这种差异在公司首次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前后会更加明显。徐晶、胡少华(2015)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由“大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其盈余质量明显更高。陈娇娇、方红星(2019)则认为内部控制审计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提升公司盈余质量:一是有利于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二是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操控行为。
高质量和低质量公司之间的区别如何体现呢?Kirmani & Rao(2000)认为好的公司向外界传递信号表明其质量较高,传递信号和不传递信号所带来的收益分别为A和B。而差的公司传递信号和不传递信号所带来的收益分别为C和D。当好公司传递信号获得的收益大于不传递信号并且差公司选择不传递信号时,好的公司会采取传递信号的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与整合审计相比,独立审计无形中增加了公司审计费用(胡本源,2015;傅绍正,2016)。客户宁可多付出审计费用,也选择由两家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对其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表明了公司对于提高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所具有的决心。由于委托代理以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公司管理层对事务所的聘用和审计费用会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使得基于委托关系的审计业务处于劣势地位。独立审计模式增加了讨价还价以及搭便车的成本,对于提高公司盈余质量能够发挥作用。信号传递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依此理论对独立审计模式的解释提出以下假设: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H2:独立审计模式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相对较高。
(三)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
王杏芬(2011)认为财务报告质量会受到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而其中内因是关键因素。在企业内部,内部控制发挥着保障经营有效运转的功能,其设计、执行和评价是企业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包括制度、业务流程以及相关控制和监督活动,从整体上涵盖了企业全部经济内容,如集中体现软环境的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等,还有企业采购、销售等实际经济业务活动。根据科斯的观点,在本质上,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签订契约的各方之间普遍存在着代理成本,而代理成本导致了经营非效率。公司管理层掌握着比公司外部人更多的信息,基于个人私利往往会做出更有利于自身的决策,从而损害公司的经济利益。好的内部控制为公司构筑了一道防火墙,规范了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降低了各项契约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内部控制通过减轻企业内部契约所形成的各项代理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进而提升了公司的盈余质量。作为企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其质量越高、运行越有效,对盈余质量的提高就越有帮助(Tseng,2007;张嘉兴,2014;胡明霞,2018)。
陈汉文(2005)认为,在AS2下,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评估内部控制程序方法是否可靠、参考使用企业内部人员的测试结果、审计人员自己进行测试。在企业内部,管理层负责设计并执行内部控制系统,而外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鉴证,最终得出的审计意见反映了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运行的整体状况,形成了可供信息使用者利用的信息内容。
根据前文述及的信号传递理论,独立审计模式传递出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信号,而内部控制对于降低代理成本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对盈余质量起到保证作用。信息使用者通过分析与识别独立审计这一信号及信号机制传递信息的方法(张立民、丁朝霞,2016),可以了解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的因果关系链条构成情况。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其盈余质量也相对较高。
H4:独立审计模式下的公司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相比整合审计下要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原始样本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2至2019年,将此时间段内每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数据进行筛选,一对一比对并进行手工整理。如果两者是由同一家事务所执行,则为内部控制整合审计;反之,则为内部控制独立审计。在剔除ST、PT和金融类以及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后,并考虑到2012年和2019年样本公司数量极度偏少,共获得2013-2018年执行独立审计的样本公司148家。实证分析所运用的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界定
一般采用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衡量该公司的盈余质量状况。目前,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应计利润管理模型是评价盈余管理程度的两种主要模型。研究成果表明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反应了盈余管理的具体内容(Roychowdhury,2006;钟马等,2017;李远慧,2018;李彬等,2019);而应计利润管理模型则反应了盈余质量操纵的会计方法。学术研究最经常采纳的应计利润管理模型是修正Jones模型(Dechow,1996;夏立军,2002;陈大鹏等,2019)。两种模型相比,应计利润管理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为主要手段在操作和实施上具有更隐蔽的特点,所以本文采用修正琼斯模型作为盈余质量的评价指标。按照夏立军(2002)的做法:首先,分行业和年份进行回归,得出模型中变量系数估计值;
其次,将第一步得到的系数估计值代入下面模型,可以得出NDA;
最后,两者之差为操纵性应计利润。
其中:T A—t 期应计利润总额,TA—上一期期末资产总额,△REV—营业收入变动额,PPE—固定资产原值;NDA—非操纵性应计利润,△REC—应收款项变动额;DA—操纵性应计利润。
参照以往的方法,本文将两种审计模式按照哑变量方式进行界定(倪小雅,2015;傅绍正,2016;杨清香,2017)。
内部控制质量衡量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内部控制指数(胡明霞,2018)和审计意见类型(Ashbaugh-Skaige et al,2009;方红星,2011;张嘉兴,2014;张国清,2015)。其中,张国清(2015)认为无保留意见意味着公司内部董事会和外部审计师都认为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高,因此,审计意见类型可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但是样本数量较少,如果仅以审计意见类型为替代变量,审计意见会过于集中在标准无保留意见区间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质量区分度不够。因此,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加可靠,采用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
控制变量选择。陈大鹏等(2019)认为狭义的利益相关方要素是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比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审计质量、董事会独立性等。结合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证论文(倪晓雅,2015;胡本源,2015;傅绍正,2016),选择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成长性、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资产周转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企业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同时控制了年份和行业。具体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及说明
(三)模型建立
为了验证假设1、2、3和4,分别建立以下模型: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总体样本数量为296家,独立审计和整合审计数量各占一半,各为148家。在内部控制质量和操纵性应计利润两个变量上,独立审计上市公司的表现均优于整合审计上市公司。通过比较独立审计上市公司与整合审计上市公司其他变量指标,可以发现独立审计上市公司还具有更优的一系列特征,诸如:公司规模更大、资产负债率水平更低、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比重更低、总资产周转率更高等。与此同时,在独立审计上市公司样本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也更高;而在整合审计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数量更多。
(二)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可以发现:模型观测的主要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依据假设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均在0.5以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其中应注意的是:ICQ与ICM显著正相关,DA与ICM显著负相关,DA与ICQ显著负相关,都与假设预期符号相一致,假设得到了初步验证。
表3 各变量之间相关性检验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1和2,对ICQ和DA进行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以说明两者均值差异是否显著,结果如表4所示。独立审计模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665.66,高于整合审计模式上市公司的648.44;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均值为0.0629,低于整合审计模式上市公司的0.0788。独立审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和盈余质量较好,且差异是显著的。
表4 ICQ和DA均值差异T检验统计表
表5列示了模型1和2的多元回归结果。在模型1中,ICQ与ICM两者之间正相关。ICM在模型中的系数为正(显著性水平为5%),说明与整合审计的上市公司相比,独立审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确实要更高一些。在模型2中,DA与ICM负相关(显著性水平为5%),表明了执行内部控制独立审计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也更高。通过模型1和2的回归结果,验证了独立审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和盈余质量均高于整合审计上市公司的结论,假设1和假设2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此外,某些控制变量在模型中也是显著的。在模型1中,Size与ICQ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1%),说明规模大的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相对较高;Lev与ICQ两者负相关(显著性水平1%),说明杠杆率高的公司,财务风险水平高,内部控制越容易出现漏洞;Turnover与ICQ正相关(显著性水平10%),说明经营效率越高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内部控制水平与经营管理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在模型2中,控制变量Size与自变量DA之间负相关(显著性水平1%),说明了公司规模越大,盈余操纵的程度也越弱,盈余质量越高。结合模型1和2,可以发现控制变量Size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规模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公司实力的重要指标,规模大的公司其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经营相对规范,财务操纵动机也更弱。
表5 模型1和2的多元回归结果表
表6是模型3和4的多元回归结果。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假设3得以验证。内部控制良好反映企业运转正常,各环节有序衔接、授权合理,控制节点和岗位清晰明确,保证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内部控制质量高,公司盈余质量也相应地高。在模型3的基础上,模型4加入了变量ICM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Q和ICM的符号和预期一致,均为负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0%和5%),假设4也得到验证。另外,在模型3和4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控制变量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比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企业性质。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可能会对公司的盈利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国有企业盈余质量的情况普遍优于非国有企业。这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更积极地应对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并且对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的执行更加到位。
表6 模型3和4的多元回归结果表
将模型1、2和4的回归结果结合来看:首先,在模型2中,ICM系数显著为负;其次,在模型1中,ICM系数显著为正;在模型4中,ICM 系数显著,ICQ系数显著。可以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在内部控制审计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验证逻辑来自于Baron & Kenny,1986;温忠麟等,2012)。从信号传递角度看,独立审计模式传递出如下信号内容:独立审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会更好,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其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盈余操纵、粉饰报告的动力明显下降。因此,盈余信息中的干扰因素也会相应地减少,在独立审计模式下的盈余质量更高。即存在这样一条路径:选择执行独立审计模式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好,而良好的内部控制抑制了公司操纵盈余的动机和水平,从而其盈余质量也相应地呈现出较高的水平。
(四)稳健性检验
1.改变配对公司样本。由于样本选择可能会存在一定偏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内生性问题,本文按照wind行业划分标准对其重新进行了匹配。样本公司均细分至wind四级明细行业名称,匹配原则与前文相同,在相同行业中重新寻找配对公司。重复执行上述回归过程,回归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执行独立审计,其内部控制质量指数高于整合审计上市公司的水平,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操纵性应计利润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独立审计上市公司DA均值低于整合审计上市公司。
2.替换自变量。在资本市场中,如果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较高,投资者可以捕捉到该信息,从而导致该公司股票价格超预期上涨的情况。因此,依据吴可夫(2016)的做法,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布为事件,通过计算报告公布窗口期内的股票超额收益率(CAR)来反应盈余质量水平。将CAR值代替原因变量DA,其他保持不变对相应的假设进行重新检验。
在经过前面两种方式检验后,可以发现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基本保持不变,上述结果表明前文相关结论是稳健可靠的。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发现,独立审计模式会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即与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整合审计模式相比,两者分开执行的独立审计模式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相对较高。此外,本文还发现,在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和公司盈余质量之间,内部控制连接两者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形成一条可能存在的路径。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审计分开执行能够传递信号——公司强化了内部控制水平,为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弱化了公司盈余操纵的动机和水平。实证研究表明,尽管资本市场的相关制度设计并不完美,还存在缺陷和不足,但是外部审计能够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而且更严格的独立审计模式发挥抑制作用的效果更加明显。
上述结论丰富了资本市场信号传递理论的内容,投资者能够有效利用上市公司的行为特征所传达出的信号,对公司进行合理的判断,进而做出自己的决策。目前,从财务报告审计的易获取度和页码数目来看,财务报告审计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内部控制审计。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获取方面依然是以被审计过的财务报告为主要信息来源。此外,内部控制审计还存在报告格式和内容不规范的问题,各利益相关主体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给予的重视度还不够。监管机构应尽快明确统一资本市场中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具体内容,改变财务报告审计为主的单一格局,分阶段和分步骤地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在上市公司监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资本市场中,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外部治理作用的充分发挥,利用审计监督职能推动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通过施加外部压力促使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和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