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苑蕙兰满庭芳
——“豫西调活化石”苏兰芳的风雨人生路

2022-10-31王新利

戏剧之家 2022年23期
关键词:豫西豫剧戏剧

王新利

(新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在豫剧的发展历程中,“豫剧十八兰”的名字可谓享誉剧坛,家喻户晓。而作为“豫剧十八兰”大师姐的苏兰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苏兰芳10 岁入梨园,11 岁登台献艺,15 岁担纲主演,40 岁任剧团团长,从旧社会唱到新中国,终生与豫剧结下不解之缘。其代表剧目《破洪州》《桃花庵》《穆桂英挂帅》等在业内一直被传为佳话,而且她是“豫西调太乙班”的硕果仅存者,也是“豫西调”名旦的唯一健在者。研究苏兰芳其人其事,不但是丰富我国戏剧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豫西调”传承人交接仪式举行之际,本文深情回顾苏兰芳先生的从艺之路,并以此献给为“豫西调”辛勤付出的艺术家及钟爱戏剧艺术的朋友们。

一、苏兰芳生平

1923 年10 月,苏兰芳出生于河南登封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期她与姐姐苏兰芬流浪街头,后姐妹俩被郑州说书人苏战奎收养。1928 年,豫剧教育家周海水在郑州杜岭村(现郑州杜岭街)创办“太乙班”,影响甚大。出于生计考虑,养父将她送进“太乙班”学习戏剧。1933 年春天,周海水在郑州杜岭村举行收徒仪式,苏兰芳正式成为入室弟子。学艺道路艰辛而枯燥。在那个年代,所演剧目多无规范剧本,学戏主要靠“口传心授”。初入戏行,她每天黎明即起练嗓子、背剧本。由于天赋佳嗓,加上老师指导有方,她进步很快,入科一年,便能登台献艺了。起初她在剧中演小生,后又饰演旦角,初次演出的成功对她鼓舞很大。1935 年秋,周海水率团东进省城开封,开封戏剧文化底蕴深厚,代表着当时豫剧水平的高度,苏兰芳等演员在开封的演出引起巨大轰动。抗日战争爆发后,艺人逃亡,剧团溃散,苏兰芳不得已隐居乡间。期间,她没有忘记老师的教导,仍练功不辍。直到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苏兰芳的人生才算翻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初期,她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事业当中,这也是她从一位青涩的豫剧新秀逐渐成长为优秀豫剧表演艺术家的时期。其清新刚健、韵味沉厚、细腻大方的唱腔风格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二、苏兰芳的艺术观

回首往事,苏兰芳心潮澎湃。她最大的欣慰,同时最值得铭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扎根基层为百姓唱戏的日子。她告诉笔者:“在旧社会,唱戏被视为‘贱业’,演员没有尊严可言,在社会上低人一等,受人欺凌,这一切在新社会完全得到了改变。”谈到此事,她的眼里含着泪花。的确,苏兰芳在新中国才获得了新生,她从受人鄙视的戏子转变成了光荣的人民文艺工作者。她喊出了那一代艺人真实的心声。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她心情荡漾,她要用唱戏表达内心的喜悦,用唱戏为人民服务。此时,苏兰芳的舞台表演技艺经过多年的历练与积累也日益炉火 纯青。不仅如此,她的表演也从最初作为谋生的手段日渐向为人民演唱转型,并不断迎来了艺术上的一座又一座高峰。多年来,经她演唱的剧目有《秦香莲》《桃花庵》《穆桂英挂帅》《跑汴京》《凤仪亭》《红灯记》等数百部,她扮演的角色不胜枚举,有花旦、老旦,也有青衣、小生与须生等。为了不辜负心爱的观众,她在舞台上连唱数小时不喝一口水是常有的事。再苦再累,她从不吭声,坚持常年带头登台。她总是说:“只要百姓喜欢,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群众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戏剧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戏剧要继承、借鉴,更要坚持改革与创新。为了使演出更贴近大众,她任职剧团团长期间,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剧本进行了系统地加工整理与改编创新。在尊重戏剧脚本的前提下,在包括结构、唱腔、表演、舞台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全新改编,使改编后的内容更通俗化、更平民化,以达到雅俗共赏的境地。如《桃花庵》《泪洒相思地》等剧目,经改造后就显得更接地气,更符合群众的口味,直到今天仍是豫西调的保留剧目。同时,她还在生角融入旦角唱腔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效果。“操千曲而后晓声”,她很注重向其他剧种学习。她说:“只囿于自己专业的人,眼界是不会开阔的。要想把根基打得更加坚实,使艺术之路走得更加稳健,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多年来,她广泛结师交友,拓宽戏路,丰富艺术积淀。她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在观摩中不断提升,一直保持着好学不倦的精神,领略着不同剧种的博大魅力。如20 世纪70 年代在豫西灵宝的一次演出中,她与越调大师申凤梅会晤,二人互相交流演出心得,这对她的演技无疑是一种提高。

三、苏兰芳的表演艺术特色

舞台演出的成功离不开演员对剧情的深刻理解与剧中所扮演人物角色的认真把握,并运用相应的技术技巧和综合表演手段,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苏兰芳在深得其师真传的基础上,以精湛新颖的表演形象与富有创造性的唱腔极大地丰富了“豫西调”的内涵。

众所周知,细节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表演效果与成败。人物的内心世界常常靠细节得以展示,人物形象的丰满程度也往往取决于细节。具体来说,演戏其实就是“演细”。苏兰芳非常注重角色人物细节的把握,她在舞台上的一腔一调,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做得精准到位。比如在《秦香莲》剧中,苏兰芳饰演秦香莲,表演规范,动作自然。她将秦香莲悲愤、哭诉的形象,通过肢体语言将此时复杂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立即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令现场观众对剧中负心的陈世美无不痛心疾首。这一非凡效果源自她对剧中人物内涵的深切体悟。她成功塑造了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花旦、老旦,还是青衣、小生与须生,她都能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一人一格”“一人一貌”,可谓演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她言及塑造人物的诀窍时,总结得很精辟:从生活出发,吃透人物,赋予其个性。

音乐唱腔是剧种和流派最为明显的标志。苏兰芳的唱腔明亮清澈纯净,不含任何杂音,犹如山涧泉水,甘洌清纯,又如空谷幽兰,既清且艳,但同时不乏温婉含蓄醇厚的特点,这正是戏曲美学价值之所在,体现了民族的科学的戏曲化要求。这可以从她的发声、吐字、用气等方面进行分析。

她在忠实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根据剧情和人物需要,在表演中通过口腔、鼻腔、头腔的自如衔接的演唱技法,创造性地采用各个腔体发声,声区的衔接自然贴切,使唱声变得铿锵有力。她合理运用真假声,对“二本腔”的高、中、低音区调节得当,发声运用自如,达到了一般“二本腔”演员难以超越的程度,保证了声腔的和谐、统一、准确,演唱起来自然而不做作,达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作为演员,吐字清晰最为重要,要让观众听清剧作想表达的真意。“求真”“讲美”是戏曲吐字的两大基本原则。“求真”就是让观众能听清所唱的内容,“讲美”是要求吐字艺术化,它是“韵味的根”,这是在“求真”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清代曲学家徐大椿有言“若字不清,则音调虽和,而动人不易。”梨园有“字是骨头腔是肉”的说法。苏兰芳的亮点在于其吐字字正腔圆,可谓字字清晰,“嘴里有字”。苏兰芳在气息运用上娴熟自如。“运不好气,唱不好戏”。苏兰芳深谙此理。她根据多年的演唱实践总结出了深换气、轻换气、浅换气的几种方法,其“用气”源自丹田(下腹),以丹田之气带动唱腔,头腔共鸣,整个共鸣上下相通,而不是光用嗓子。这种发声冲击力大,震撼力强,能产生力重千钧的效果,即使观众离得很远也能听得清楚,此所谓“立音”。这种功力深厚的唱法为现代多数青年演员所不具备。

字正、板清、腔圆、情真被称为传统戏剧表演中的“四绝”,字、板、腔虽很重要,但情真才是感动观众的力量。“情是灵魂”,情感真实充沛才能将剧中人物演活。苏兰芳对此把握得恰到好处,真可谓“快板字不乱,慢板情不断”。如在《泪洒相思地》中,她唱“当初他甜言蜜语将我骗”时,将演唱与动作和谐统一起来,真切感人,以至于把观众都唱哭了。

苏兰芳虽已年近百岁,但发声依然如初,这既是天赋佳音,也是持久练声的结果。她发声、用气、吐字、行腔上的完美结合对于发展豫剧声腔艺术,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另外,苏兰芳、常香玉等演员受周海水、贾锁等名师的启发,在与“豫东调”长期搭班汇演交流中,通过取长补短,对“豫西调”的某些缺陷进行了革新弥补,打破了“豫西调”不能走出豫西的樊笼,从而使“豫西调”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为“豫西调”与“豫东调”的融合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对最终成就今日豫剧之辉煌功不可没。

四、苏兰芳为豫剧传承所作的贡献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逐渐步入暮年的苏兰芳慢慢淡出了舞台。回想起自己走过的不平凡岁月,她对将一生献给戏剧事业感到特别欣慰。有人曾问苏兰芳,“您终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她坦诚地回答:“我最大的幸福是在舞台上为亿万观众演唱。”这是一位老艺术家对“将生命交给舞台”的深刻诠释。她多年的艰辛付出没有白费,终于得到了国家与人民的认可。2012 年12 月,她荣获河南省政府颁发的河南戏剧演员“特别荣誉奖”,2013 年12 月她被省政府授予“艺术功勋奖”。为表彰她对戏剧做出的卓越贡献,2014年4 月,她被授予“中华豫剧特别奖”的称号。据此,我们可以说,正是像苏兰芳这样一大批戏剧工作者的执着与不懈努力,豫剧艺术才呈现出今天这般争奇斗艳的景象。

虽已年过耄耋之年,但她对豫剧的追求并未止步。人退居幕后,心仍在舞台。她深知,生命有限,艺术无涯,豫剧艺术的长久延续发展,要有出色的接班人。特别是进入21 世纪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迅速提上日程,戏剧艺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作为“豫西调”艺术的传承人,她深感责任重大,要为豫西调艺术的传承发展奔走呼号,为培养后备力量尽其所能继续发挥光和热。如今,她在戏剧教育方面已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指导学生既像慈母,更是严师,苦口婆心;她因人制宜,循序引导,不辞劳苦。在她的耐心教导下,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中青年演员,如在戏剧电影《李天保娶亲》(1979 年拍摄)中李天保妻子张凤姐的扮演者厉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厉琦原是河南越调剧团著名演员,因仰慕苏兰芳先生之高风,进入豫剧行当改学豫剧,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豫剧演员。为了使“豫西调”更加弘扬光大,2020 年8月26 日,“豫西调”薪火传承仪式在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大舞台举行。豫剧界老友新朋与众多戏迷观众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苏兰芳优美的唱腔响彻云霄,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当主持人强调这是苏兰芳先生阔别舞台40 年后重又登上舞台给大家献唱时,站在一旁的她不禁潸然泪下。其中既饱含着苏兰芳对心爱舞台的不舍与眷恋,更充满着她对艺术生涯的赤诚与感念。97 岁高龄的苏兰芳授予厉琦“豫西调传承人”的荣誉,并为“豫西调苏兰芳传承基地”揭牌。这意味着“豫西调”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风雨人生,爱我所爱。在50 年的舞台生涯中,苏兰芳为“豫西调”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用戏剧唱出了中华魂。她那如戏的人生犹如一本大书,值得每一位戏剧研究者深入挖掘与探究。苏兰芳先生虽告别戏剧舞台已有40 个春秋,但艺术不老,对于每一位豫剧戏迷而言,她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豫西派唱腔依然萦绕在耳际;对于每一位“豫西调”传承者来说,苏兰芳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是他们永远学习的楷模;对于戏剧研究者来说,每当徜徉于豫剧文字中,都会为苏兰芳终生践行的“将生命交给舞台”之精神所感动。她的名字将深印于每个中原戏人的心中。苏兰芳穷其一生开拓的卓越艺术之路,将不断推动豫剧艺术向前发展。

采访时令正值秋季,采访过程轻松而愉快,这位老艺术家思维敏捷,侃侃而谈,谈到关键点,常常兴奋得手舞足蹈。她率真朴实的性格,真诚待人的品格,以及坚守艺术的信念,往往难以语言详尽。当笔者倾听这位老人讲戏正浓时,却无意间闻到了缕缕蕙兰的幽香,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苏兰芳先生的戏剧人生,清新典雅而颇堪回味。

①豫西调俗称“靠山吼”或西府调,是豫剧的一个分支流派,流行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②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乐府传声》,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年,第169 页。

猜你喜欢

豫西豫剧戏剧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有趣的戏剧课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豫西山区‘玫香’杏高效栽培技术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