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新闻媒体对公众舆论监督的引导策略浅析

2022-10-31任钰嘉

声屏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舆论

□ 任钰嘉

舆论监督是立足大众传媒之上,由公众及媒体发起的,面向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履责过程的监督及制约活动。监督的内容包括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在履责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失德言行等,监督的方式是披露、批评及建议,通常会以舆论的方式督促相关机关及人员尽快进行修正。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新态势兴起,互联网承担起监督舆论的功能,公众借助互联网融媒体的大环境,各个网络平台秉持着“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理念,打造了一条“开放—互动—可选择”的传播渠道。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垄断的单一传播模式,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形成共振,潜移默化渗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影响公众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混合共存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巨大挑战,如何完善网络媒体对公众舆论监督的引导,建设一个积极良性的舆论场,成为新闻媒体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升优化新闻舆论的传播能力

当前的大众传媒已经不再是以自上而下的线性单向传播模式,而是逐渐形成了多元宣发、内容多样、渠道立体、交流平等、技术大众等传播模式,多向沟通已经成为大众媒体的主要表达方式。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人人都是媒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舆论场真正成为社交场的重要部分。舆论监督的传播方式随之产生了去中心化、高效化、适时化的新形势,因此优化新闻舆论的传播能力不仅能够形成正面宣传的浓厚舆论氛围,还可以立足社会舆论实现对公众言论的有效监督。舆论监督可以更好保证新闻报道是客观而真实的,可以帮助社会舆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舆论监督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舆论监督是党赋予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它不仅彰显着主流媒体的社会地位,还能体现出新闻媒体匡正时弊、伸张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在融媒体背景下,各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短平快”特点。新闻媒介应该借助这一优势,赋予受众更多话语权和监督权,激发公众对社会发展的热切关注,使公众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相对一致的意见变成舆论监督的有效形式,从而不断推进舆论监督功能的发展,确保舆论监督是真实且有效的。

比如,2020年5月,广州市某学校出现了体罚学生的情况,名为“小岛里的大海”的网民在5月30日在微博上表示,孩子因为体罚跑圈而诱发了哮喘病并达到吐血的状态,该网民详细描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南方日报》《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随即将事情进行转发,标题为《广州一小学体罚哮喘儿童至吐血抢救》,并在当天事件上了热搜,网民针对此事也纷纷发表评论,主要态度有三类:质疑事件的合理性、声讨学校和老师、人肉网暴当事老师。2020年5月30日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快速做出回应,2020年5月31日广州白云公安发表官方通报。因为当事老师刘某的行为对公共秩序形成了冲击,对社会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警方已经立案并对刘某做出了刑事拘留的处理。然而,此事件经过调查发现属于网络炒作,而“小岛里的大海”通过散布不实言论博得广大网民的眼球的同时,也使当事老师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受到网暴,因此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实施的监督广泛遍布各个群体,新闻在公开的报道和评论中保证公众都能参与其中,网络平台为公众提供表达意见的空间,公众不再是对新闻报道言听计从的接受对象,而是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想法的参与者。大众媒介能够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新闻舆论信息,继而影响庞杂的信息受众群体,新媒体所提倡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为公众提供了新的舆论表达渠道,改变了主流媒体控制舆论的局面,公众能够传递意愿的渠道大大增加。

舆论监督的高效化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借助多平台曝光的传播方式,新闻报道以爆炸性的传播速度在社交平台进行传播。用户通过各级各类信息发布的社会化媒体,随时发布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新事件和问题动态。

舆论监督报道要真正达到相关效果,就要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建立机动灵活的研判、反应机制,只有更早发现并识别问题才能够快速形成解决方案,适应新时期舆论监督的发展需求。

例如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虽引发了全世界恐慌,但我国面对新冠疫情却能做到防控有力,原因在于政府不仅建构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科学预警机制,还运用全媒体联动策略疏导网络舆论。相关部门通过各大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居家隔离的信息和每日更新的疫情新增人数,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在国家卫生安全治理和舆论监督监管方面为其他国家做出表率作用,共同构建了公开、透明、及时、立体、全景的监督体系。

舆论监督的适时化传播方式。新闻舆论适时化,指媒体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以恰当的事迹和时效来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审时度势巧择报道时机,顺应时代新思维,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传播手段,以“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来进行表达,用典型的事件传递态度,通过真人真事来掌握新时期的话语高地”。

例如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公众通过网络媒体与相关部门及执法部门建立了互动通道,时刻关注会议进程和政策变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刷新了话语风格与书写技巧,生产出兼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充满“有现场、有故事、有细节、有情趣”的新闻内容。公众对社会和主流媒体监督的同时,主流媒体也向受众传达出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有效增进了网络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因此新闻媒体需要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或是社会矛盾,并对相关社会矛盾进行讨论,不回避、不妥协、不歪曲。通过受众强有力的监督诉求,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发社会反思,从而发挥舆论监督对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

整治规划新闻舆论的防范能力

舆论监督对于新闻传播行业而言是永远的使命,更是媒体行业存在的根本意义,也是国家民主发展的重要表现方式。对于国家管理体系而言,合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及现代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党对于“舆论监督”始终是高度关注的,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应该关注党内监督,要在关注党内监督的同时,关注群众监督,并通过党内监督的带动,完善群众监督的渠道体系”。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意见的主要传播平台,但是网络中的信息真假难辨,新闻媒体可以借助自身在舆论监督层面的特殊功能,对网络局势中的各种信息内容及舆论监督进行关注,从中识别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网络立法来实现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

坚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新闻存活和传播的关键,新闻应该是对真人真事的报道,报道应该能够将特殊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完整地展示事物、事件的整体面貌。”新闻真实是和新闻客观在新闻报道当中是互相联系的,要做到新闻真实,就需要网络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对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保证对事件进行客观陈述,在报道或评价中对舆论弱势一方的意见要高度重视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万众皆媒”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要降低自己的新闻素养,反而因为信息爆炸和信息碎片化,新闻专业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很多自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点击量,为了得到更多的评论转发,很多标题都做了主观色彩的加工,这使得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失去了真实性和公正性,容易引发舆论的极端发展,可能会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和误导价值导向,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媒体记者的新闻价值定位、媒介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新闻媒体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呈现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将事件的原委客观公正的加以报道,而不能过度渲染,避免错误舆论引导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媒体应该明确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站在客观立场上对社会事件进行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把握好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建立舆论共振,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还能提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把握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新闻媒体首先应该保证政治方向没有问题。习总书记表示“党的舆论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首先不能出现政治方向的错误,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因此,新闻媒体要坚定党的路线,维护党中央权威。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应该正确行使自身权利,这就需要党委的指导,所以各级党委对于新闻单位应该做好舆论监督的引导,要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提出具体的规则和要求,对舆论监督披露的各种问题,要尽快查明真相及时进行反馈。

坚持党领导媒体的基础原则,新闻报道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舆论监督报道中不能够出现政治性的偏差,不能够背离党的政策和意志。法律是国家的社会规则,舆论监督虽然可以监督公权力运行、监督司法权力,但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刚性约束。

在网络时代,各类信息野蛮增长,其中的真实性很难辨别,媒体要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不能为了博眼球主观制造舆论轰动效应,要做到客观公正,承担把关人的社会责任,对事实进行辨别分析,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只有将新闻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拧成一股绳,才能够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

加强新闻法规的权威性。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和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增强新闻的及时性和丰富性,舆论监督报道社会关注度高的事件,在审核层面应该提高标准和要求,通过层级把关、多级审核等方式,明确媒体的责任。新闻媒体的报道活动应该遵守国家法律,并对国家主流意愿进行体现,对民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趋势进行引导,促进健康社会关系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的形成。

新闻法规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人民民主政权、社会主义经济等工作进行支持。其中新闻法规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作为调整新闻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治理网络舆论时,要注意不能僭越新闻法律法规的红线,必须保证舆论监督报道的合法性、合规性,防止权力滥用,并要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无论是权力机关还是新闻媒体,都有责任有义务对民众的舆论进行引导,对网络的舆论进行引导,让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更好的体现。

推动建设新闻舆论的监督能力

注重建设性报道,解决社会问题。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关注点击量,而是应该关注社会事件以及真实的社会矛盾,要将自身的功能定位为社会问题处理方案的供应者,为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设性新闻需要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应用,对新闻的议题、方向和议程进行科学设置,充分发挥出新闻的核心功能。建设性新闻报道需要针对问题提出方案,对民众进行鼓励和引导,引导个人和集体在社会主流意愿下实现共同繁荣。舆论监督立足网络平台,可以通过便捷且非公开的方式来实现,因此舆论监督通过网络将公权和私权联系在一起,此时舆论监督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帮助弱势群体进行维权,可见权益在舆论监督之中本身就带有“责任”的属性。新闻舆论监督应该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进行关注,对民众的真实意愿进行把握,然后制定舆论监督的实施策略,通过正面持久的引导,激浊扬清,实现主流舆论引导,让社会立足舆论监督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注重科学性监督,凝聚社会共识。舆论监督下的新闻报道为公众打开了公开、透明的意见渠道,在民众的共同监督下,网络媒体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阐述,对事实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对事件的本来面貌进行揭示,帮助弱势群体解决问题,从而宣扬社会正义,真正实现舆论监督的作用。当前,互联网给各方利益群体提供了表达空间,舆论环境也日趋复杂。基于此,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更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调解社会矛盾,打通监督共治的渠道,成为政府与民众、民众与民众之间的交流平台。

注重互通性传播,推动社会引导。网络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探索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在党委、政府及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连接作用,让舆论监督与群众更加贴近,真正成为群众的发声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够让党风、政风逐渐走向清明;要将群众引入到舆论监督中,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关注并进行现场解决,建立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效模式,将权力真正还给人民。

结语

网络媒介更新迭代,数字媒体成为社会信息的推送和传播的主力军,传统新闻业也开始在新闻生产的方式和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积极推进互联网端的开拓与实践。

我们要重新审视开放的空间和传播渠道对新闻的真实客观性的冲击,新闻舆论监督的真实性建立是自我革新的过程。只有正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大力发挥新媒体平台交互式传播模式的自身优势,切实立足于真实性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才能让新闻的权威性得到更好的展现,才能让主流媒体真正发挥出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如何平衡传统新闻报道所侧重的严谨性、专业化与新媒体所侧重的用户体验和互动模式,从而建立一个客观真实的新闻媒体生态环境,是媒体改革的需要反思和探索的问题。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舆论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