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抗美援朝专题纪录片的影像传达

2022-10-31赵样

声屏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老兵纪录片受众

□赵样

自1951年第一部真实记录抗美援朝战争的新闻战地电影上映后,表现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而纪录片的摄制也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有了新的叙事策略,受众面对的不再是抽象的历史教科书般照本宣科的影像,而是深切代入幸存者个体用言语表达和肢体行为构建的战地情景,影院提供的“沉浸式”视听体验为影片与受众的共情奠定了基础。

新时代抗美援朝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纪录片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以历史影像为基底,结合现代性阐释,周期性出现,配合党和国家进行主题宣传,在不同时期对这段难忘的国家记忆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召唤,提醒人们不忘历史,鼓舞人民团结起来,一同参与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斗争中去。”由央视出品的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于2020年10月首播,而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同样在2020年10月播放。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有着特殊的意义,在重要时刻以“献礼”为由头制作的抗美援朝纪录片,可以充分发挥其传播价值。

新时代抗美援朝纪录片基于宏观历史的把握与微观细节的描摹,摒弃以往历史纪录片中常用的“情景再现”手法,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和战争亲历者的采访,采取客观记录和采访结合的拍摄方式,保证了真实性和权威性,增强了影像叙事的真实感和纪录片自身的文献价值。比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首次在片中解密了牺牲的毛岸英的生前的档案,公布了伟大领袖毛泽东手写的决策文件等,不局限在中国的立场借助资料分析,采访来自美、苏、英等各国国际专家,为受众提供多视角全景式反思战争的新角度。纪录片《为了和平》则立足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角度,采用史论结合和故事表达的方式,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每集“主题先行”进行布局排列,共有《伟大胜利》《万众一心》《英雄赞歌》《血型迸发》《殊死较量》《正义担当》六个标题,突破了以往纪录片按照战争时间推进的叙述手法,更能反映文化层面的普世价值观,将渴望正义与和平的人文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传统纪录片刻画两位战斗英雄黄继光和杨根思是突出战场牺牲那一刻的崇高形象,赋予他们体现抗美援朝精神的符号功能。新时代纪录片更注重对其亲人和战友的采访深入挖掘他们作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面,如《为了和平》通过采访毛岸英妻子回忆其离行前叮嘱的话语和鞠躬的细节场景等,为受众呈现了一个鲜活可感的革命英雄形象。“一切意志与智力的特征能帮助人的行动与认识的,便是有益的,反之是有害的。”新时代抗美援朝纪录片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原因在于成功激发受众的爱国情绪,《为了和平》纪录片通过画面展现了中国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对比过去在战斗环境如此恶劣、物资极度紧缺的条件和作战装备非常简陋的情形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克服了种种困难,凭借强大的意志力赢取了战斗的胜利,受众在钦佩战士们崇高的爱国心、英勇高尚的牺牲精神的同时,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纪录片作为艺术的道德教育作用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电视纪录片结合抗美援朝历史与中国现实国情,重新编排了叙事内容,其纪实性和人情味等价值要素都能更好地将爱国主义的历史精神补充到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内容中。

纪录电影重构个体与集体战争记忆

影院独特封闭的视听空间场景,具有能够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的优势。“2017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通过表现个体与特殊群体来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纪录电影。”导演宋坤儒执导的《1950他们正年轻》运用平民化书写的电影创作艺术,冲破传统战争纪录片采取宏大叙事视角的束缚,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具体历史记忆的承载者们。

跨越时空:过去与现在的交叉结合。“正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1950他们正年轻》纪录电影以71年前参战的普通老兵们的视角还原真实的战场,当年是不同军种在不同时期参战的他们风华正茂,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战士们毅然将青春与梦想奉献给国家,坚定的信仰激荡着年轻受众群体共鸣的爱国情感。

导演本着人文情怀对在世的老兵进行“抢救式”采访,充分挖掘活下来的人身上的故事,完善补充已有的口述史资料细节,帮助受众获得历史空间的现场感。“历史纪录片的拍摄镜头总是对准历史过往,但是其创作行为具有无法避免的当下性,其传播意义则主要为了让历史告诉现在和未来。对于历史纪录片的当代性构建而言,既在于其拍摄所处时代潜在而巨大的影响,也在于其拍摄意义目标的设定与拍摄方法的选择。”《1950他们正年轻》采取不同时空的对比丰富叙事层次,有的老兵回忆当年初次报名参军的经历,用泛黄的老照片作证,都是些稚气未脱十七八岁的孩子,现如今已是坐在轮椅上白发苍苍的老人,通过宽大的银幕展现这种对比,受众会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昔日一起经历过山洞炮轰直面好友死亡的女战士们,多年后在镜头的记录下再次相见,一眼认出彼此,在镜头前诉说对方少女时期的故事,坐在影院身处现实空间的受众在音乐渲染下备受感动,全身心投入到影像提供的情景里。文工团的任红举用轻松诙谐的口吻讲述战友们牺牲的情形,炮弹投射下来很漂亮的姑娘只剩下了两个辫子等语句等更能体现残酷无情的战场。片中还有任红举通过手机视频与失去右手的汤重稀联系的画面,任红举询问他“还拉手风琴吗?”交流的对话细节打破时空的限制,受众在影院放大的感官体验下,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彼此生动鲜活的情谊。

采访者刘素谦对团队说“你们再来晚一点,我可能就没了。”等到电影上映之时,老人的名字围上了象征死亡的框,片中老人大部分从未有记者采访过,普遍是边回忆边讲述,虽不顺畅却很真实。个体化言说历史回忆对记忆中的战争群像历史进行的阐述更生动,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人民来说,老兵个体记忆的细节部分有效地重新构建了受众认知朝鲜战争的集体记忆,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民族使命感。

导演意图:尊重与仰视的情感呈现。《1950他们正年轻》力图对抗美援朝幸存老兵生存的关照中展开生命伦理的讨论,乐观精神与破碎不堪的身体状态鲜明对比形成表达上的差异复调,在镜头前,这些受访老兵们穿着军装,胸前挂满荣誉勋章,用残缺的身体做了一个标准的敬礼姿势,令人肃然起敬。

由北影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新闻纪录片《抗美援朝》(第一部)于1951年在全国放映,反响十分强烈。作为第一部黑白实战纪录片突出的是伟大的集体战士们,并未直面个体在战争中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受意识形态宣传影响,给受众带来的是国家层面的震撼和铭记历史的情感体验。而《1950他们正当时》更注重为个人层面带来感动和保家卫国的情感,通过受访老兵们的多维叙述代替旁白加解说词的纪录片形式来还原历史真实,关注的是个体亲历战争前后的命运、情感和心态。2021年4月24日去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司令部军医薛英杰,曾到丹东烈士陵园搜寻牺牲战友的名字未果,临终前希望把战友的遗体找回来。于是有了镜头前他祈求创作团队帮忙进而失声痛哭的场面,这是亲历战场后背负使命的战士情怀。

导演宋坤儒给予了老兵个体作为人而非群体符号的尊重,绝大多数老兵面对摄影机陈述的都是和牺牲年轻战友们的相处细节,如薛英杰和老乡拌嘴后,老乡一气之下挤占了原本属于他的座位,结果一个炮弹直接击中老乡的位置,薛英杰愧疚不已,总认为是自己害死了老乡战友……影片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整个采访过程中导演也没有刻意引导,才会有整部电影诗意散文式的呈现。创作团队曾表示这些受访老兵在回忆过程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什么可说的,行了吧。”他们认为只有牺牲的烈士们才值得被记录采访,而在导演的镜头中,基本是以略低于受访者肩部的机位拍摄他们,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不是孤单无助的传统老人形象,而是为祖国做出贡献的高大战士形象。基于此,《1950他们正年轻》导演宋坤儒表示:“我坚持上院线,因为在影院里放映,是我作为一名导演,能回报给这些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最大的敬意,我想为观众观看创造一个仪式感,因为他们把埋藏了一辈子的话告诉了我。即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导演,我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走上大银幕,让更多的人在仰视中,看到他们的故事。”

新媒介环境下微纪录片的独特形式

“对于纪录电影而言,如今自上而下的媒体融合,不仅有效打通了内容传播的壁垒,提高了传播效率,而且有效增强了受众与内容传播平台的互动频率与效果。”多终端播出的方式使得受众能通过多渠道有针对性地观看抗美援朝专题影视作品,比如《为了和平》纪录片在央视网等主要的新闻网站、“爱奇艺”等重点门户网站和“学习强国”平台同步播放,突破传统电视媒体固定时间和地点的观看限制,为受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央视特别制作了百名老战士的微纪录片《我的抗美援朝故事》,先导版的微视频调动起受众观看的欲望,结合速览版的微视频充分迎合了受众的观看习惯。系列短视频的形式将抗美援朝题材内容更快更有针对性地传播给受众,央视制作的多类型的影像产品迎合了网络时代全媒体传播的特征。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视频内容外围的传播环境得到改善,移动终端的便利协同运用为潜在受众提供便捷的接触平台,网络意见领袖正是借助这一优势,自主选择相关素材加工进行二次传播。例如在制作抗美援朝这段严肃历史的视频内容时,网络平台的内容创作者们在准确凸显历史主题的同时需要兼具个人特色,所以对其创作功底有着极高的要求。

B站UP主“四月是我的生日”和史图馆官方账号合作创作的微纪录片《抗美援朝究竟是怎么打的?全景式回顾立国之战》,共有10期视频,片长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每集的标题以突出战役命名如《血战松骨峰》《冰血长津湖》《兵败砥平里》《上甘岭绞肉机》等。个人解读语言简明精炼,侧重从中美军事战术制定的角度进行阐释,如“穿插迂回”“磁性战术”等,科普效果好。视频素材来源不仅有电视剧如《彭德怀元帅》《跨过鸭绿江》等,还有电影如《三八线上》《上甘岭》等,纪录片如《铁在烧》《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等,电视节目如《凤凰大视野》等在借助现有的抗美援朝主题相关影视材料,进行有限的新的编排,基于大量的参考历史文献查阅,营造了个人视频特色。罗列战争前后损伤比看中国作战能力的提升,美国投入惊人的现代化武器数量,具体到个位数的伤亡人数,冷冰冰的数字反映了战场的残酷。穿插讲述趣味横生的逸事给严肃的历史增添了一点轻松的“调味品”,比如在朝鲜战争中韩军的军心松散,逃跑为美军和盟军带来了极大困扰,不少网民纷纷在线调侃,结尾那兔迎接志愿军忠烈回国的动画形式别有新意。

由中央新闻官方账号和UP主“硬核的半佛”为制作团队制作的45分钟左右视频《朝鲜战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于2021年10月25日上传。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能够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实现与内容创作者的交流互动,视频截至目前的播放量为109.7万次,评论3137条,受众纷纷在评论区留下观看感受和自己身边的老兵故事,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民间关于这段战争的集体记忆资料。视频内容可圈可点,既有调侃西方上帝在战场上并未保佑他们过圣诞节的文案内容,更有精心的辞藻描绘形形色色的动人故事,过去的人民子弟兵坚持守护祖国母亲的信仰,哪怕身受重伤残疾了也不愿意去医院的士兵,要抱着炸药和敌人拼命,为死去的战友报仇,表示“我血赚”。另外,还有承载多条战友生命的孙德仁老兵自发用积蓄开“抗美援朝”展览馆。视频结尾以提到的每个子弟兵名字和相片呈现,受众更能深切感受到保家卫国活生生的英雄们,不再是不可感的抽象的数字符号。

官方纪录片在表现历史的过程力求真实客观,旁白多是总结陈述性的语句,而民间个人创作的角度更私人化,更注重分析表现参战士兵们糟糕的作战环境、匮乏的物质和后勤条件,深入挖掘他们用血与泪造就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结语

总之,融媒体视域下抗美援朝专题纪录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进行了适当的创新,但在应对当下娱乐的网络环境,如何运用文艺作品更好地激发年轻群体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进行当代视角下的历史反思,还需要创作者进行深度的探索。

猜你喜欢

老兵纪录片受众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老兵
生日一过,老兵就要走了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