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激活与媒介探索
——《舞千年》里的媒介融合与当代叙事
2022-10-31李玲杨扬
□李玲 杨扬
作为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河南卫视和B站联合打造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较好运用了媒介融合激活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舞千年》从观众熟悉的老故事再出发,首先用影视特效和舞台设计的华美,重新勾勒出老场景,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观感;其次安排了穿越时空的故事主线,将浓缩的经典文化故事重新叙事,为古人和今人的对话提供了虚拟的艺术空间,成就了《舞千年》媒介融合的艺术形式;最后,舞蹈作为节目的高潮,用抒情的方式将观众情绪带向高潮,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视听语言,都能看到新颖的当代经验。这让故事的讲述饱满且深情,那些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被再次激活,形成了电视观众和大众媒介的舆论焦点和情感共鸣,《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都对《舞千年》进行专题版面报道。
媒介融合重建文化叙事
媒介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河南卫视联合B站打造的《舞千年》于2021年11月6日正式开播,《舞千年》里暗藏着“五千年”的玄机,通过精选的传统舞蹈,借助于平台融合和渠道融合,成为广受好评的流量明星档。《舞千年》以影视剧的形式展开叙事,生动再现了舞蹈发生的历史场景。影视剧的带入不仅为舞蹈的开场进行了故事铺垫,还充分酝酿了观众的情感浓度,在观众的内心为舞蹈酝酿出一个审美空间。比如《相和歌》先用影视剧的方式铺陈了一幕立春时节的自然场景和熙攘街景,其中特意安排进一个花季少女,一方面用广角镜头看自然世界的春回大地,另一方面用特写镜头看怀春少女的相思断肠,最终两条故事线在《相和歌》的舞蹈高潮中重合。轻纱罗裙的少女们在飞舞击鼓中祭春,日月星辰就在脚下;怀春少女在曲终人散时眺望,灯火阑珊处有心动。这种圆满而细腻的感觉通过媒介间的融合,非常有层次地提升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文化叙事纳入了新的时代经验。《舞千年》的叙事核心是用舞蹈讲述传统故事,但这看似传统的文化叙事中加入了很多新的语汇,让传统的故事在当下引人入胜。在这种新颖的叙事中,故事内容是传统的,观看角度是新的,视觉经验是新的。
所谓观看角度的新是指故事的讲述者是年轻人视角,并没有倚老卖老地用权威的姿态灌输,而是深挖传统故事中那些能产生共鸣的情感要素,用舞蹈的抒情去倾述、去带入、去共鸣。这种分享者的姿态里有着允许选择的空间,更容易吸引年轻人兴趣。那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其实早就存在于他们的血脉里,只是在等待着被再次唤醒,呈现在意识层面并形成强大的民族集体共识。
所谓视觉经验的新是指视频中最表层的形式语言新颖,和年轻人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感官体验属于同一频次,甚至能够明显看出,近20年来全球院线视听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审美叠加。比如《侠骨伞影》中的视觉语言就相当现代,强烈和黑与红的对比彰显出侠客的铁血丹心与乱世暗黑之间的强烈冲突。在舞蹈高潮部分,舞台灯光打向剧场地面,空间中交错着光束,地面上点点黄斑,表现出侠客行走江湖时在各种境遇中的挣扎。红伞的血色光影在其中朴素迷离,若隐若现,有不平与抗争,有困顿和沮丧……此时,黑幕里飘起白雪,侠肝义胆的勇士的血色弥漫成满屏的鲜红,似挽歌又好似旗帜。在一个人的江湖故事中,由于视觉元素的现代性和冲突性,能引发年轻人深刻的共鸣与体验。
故事重构激活民族传统文化。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看,《舞千年》中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传统故事,而是嵌入了三个群体在叙事中,让他们随着剧情充分互动。这既能增加剧情的张力,又能共建出广阔的叙事空间,释放出随机的戏份给观众,建立起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话,形成了舆论权威和受众群体的交流。
嵌入在剧中的三个群体分别是荐舞官、舞团、观众,五名“荐舞官”化身为历史人物,以“礼”“情”“刚”“柔”“真”为内核,在中国历史的文化盛世中拣选最美乐舞,只为编入舞集《十二风舞志》,共论中国乐舞的华美,树立中华乐舞的典范。在剧中由乔振宇、张晓龙、胡阳、华宵一、徐明浩穿越回东汉末年,化身司马懿、杨修、曹丕、甄宓、曹植推荐舞蹈,共同讲述蕴藏于舞蹈之中的华夏故事。《舞千年》集结了十三个国家舞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杨丽萍北京现代舞团、甘肃省歌舞剧院、洛阳歌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北京歌剧舞剧院、扬州市歌舞剧院、柳州市艺术剧院、广州市歌舞剧院、中央民族大学、无锡市歌舞剧院和北京闲舞人舞蹈工作室等,通过舞者的艺术语言将传统故事中最具情感穿透力的部分重现,唤起观众的共鸣并在观看中被深深打动。观众群体的嵌入形式更为多元,看似娱乐的节目只不过在形式上娱乐,其实是重返经典,从乐舞开拍的各地采风就有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统生活的深情,只不过用了重构叙事的方式加进了舞蹈和情感,不去灌输而是引发共鸣,用崭新的艺术语言激活民族文化深邃的人文光芒。
媒介融合重构传播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这组数字表明,网络媒介正在连接起中国三分之二的人群,手机端成为网民登录互联网的主要入口,新媒体正在快速改变着媒介传播的内容、渠道和平台。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作为媒体发展的维度,而《舞千年》正是在这些维度上创造出新趋势、新规则与新形式。
内容融合作为一种新趋势。传统媒体的特点是“内容为王”,非常注重内容生产,只要能够持续提供优质独创的内容,媒体就具备了行业核心竞争力,并由此带来忠实的受众和丰厚的广告收入,这是一种通过“内容生产”带来流量的方式。新媒体的特点是“流量为王”,其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和传统媒体迥然不同,新媒体不从事内容生产,只是一个信息聚合平台。新媒体更关心的是吸引用户,增加黏性,提升流量,为用户免费提供内容获得稳定的高流量之后,通过广告和引流销售获利,网红和主播们的盈利模式大都属于这种“流量变现”的模式。
内容融合是指依托数字技术,利用数字化终端,将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生产形成跨媒体、跨平台的多类型、多层次内容融合产品。《舞千年》不仅将传统舞蹈与现代综艺相融合,还精心安排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开放性的将内容生产的权限让渡给观众。每集剧末会发布告示:“每两期节目,荐舞官们都将推荐六支舞蹈,取其中三支录入《十二风舞志》。各位采舞官,通过你们的推荐值靠前的舞蹈著成宝书,一起加油吧。”这种开放的形式,使得围观群众的意见能最终影响《十二风舞志》的入选曲目,观众参与到节目的内容生产。
渠道融合作为一种新形式。人们在谈论渠道融合之前,要先澄清以下新媒介环境下渠道的概念。“无形的传输信号和网络,有形的媒介工具和终端,共同构成了渠道。在英文中,channel既表示渠道也表示频道、波段。通过无形的信号编码和传输网络,将媒介内容送达接收者的频道、波段,显然是一种渠道。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新兴的手机、平板电脑、VR眼镜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社区阅报栏、LED电子阅报屏、地铁广告专列等户外实体,也都属于渠道的范畴。”
河南卫视作为大众媒介,不仅在内容生产上具有传统优势,也在渠道融合上占据着优质资源。《舞千年》中采用了舞蹈、影视、综艺三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表现,达成了舞台、荧屏和电视的渠道融合。舞蹈的媒介渠道是舞台,舞者通过肢体语言、服饰化妆、音乐对白、队形变化塑造出艺术表演的空间;影视的媒介渠道是荧屏,需要借助声光电建立虚拟的时空场域,借助剧本故事营造观众的心灵体验;综艺节目的媒介渠道是电视,借助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电视的声光效果、时空转换和视觉造型,满足观众艺术需求和消闲娱乐。
平台融合作为一种新规则。相对渠道而言,平台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渠道是平台的基础设施,成熟的平台可以拥有自己的渠道,一个平台也可拥有多个渠道;平台资源需要通过渠道分发,平台价值需要通过渠道延伸。因此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渠道融合与平台融合并非完全的并列关系,更多是一种递进关系,即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
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拥有大客流和大数据资源的互联网平台正在和手机平台融合,并不断通过资源聚合、生产分发和用户连接来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网络。同时,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在积极整合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一方面各大平台需要传统内容生产商的优质内容,另一方面传统内容的生产商需要大平台的影响力。平台融合成为媒体融合的核心,平台融合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规则。
《舞千年》作为河南卫视和B站的联合出品,正是通过跨平台的合力生产出现象级的好节目。河南卫视自2021年初开始,凭借《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和《龙门金刚》等出圈,展示出创新中国传统舞蹈的能力;B站则作为年轻人社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在持续升温,据资料显示,2021年B站国风类视频的观众数量达1.36亿。据大象新闻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B站《舞千年》播放量超过8000万,评分9.9分,豆瓣评分8.8分,知乎评分8.9分,全网总热搜数400+,短视频总播放量破10亿次,弹幕总数33.7万个。《舞千年》成功演绎了平台融合的成功案例。
媒介融合为民族文化传承赋能
传统文化借助艺术传播赋形。《舞千年》的导演组在选择荐舞官时定了一条标准,荐舞官必须首先是一名专业舞者。最终,剧中入选的五名“荐舞官”中有四个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他们的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舞姿上,更在于他们多年从业经验中对舞蹈艺术精髓的理解。五名“荐舞官”在年龄层上分出三个梯队,相对年长是乔振宇和张晓龙,正值舞者最佳年龄是胡阳和华宵一,最年轻的是徐明浩,他有着海外求学的专业经历和满身的少年气。这种年龄上的差距是导演团队用心策划的“传承”之意,作为舞者他们代际间的艺术传承,也隐喻着乐舞传统被一代代中国人用生命承载并弘扬。同时,《舞千年》乐舞内容的选择也在时间线上勾勒出文明发展的线索,用舞蹈艺术带着观众重温祖先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集体记忆。
文化共识通过媒介融合聚焦。《舞千年》通过媒介融合聚集齐多维度的能量同时发力,使其在内容质量、传播速度和流量激增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大流量所带来的信息传播能极快地在受众层面达成观点聚焦。好制作带来的正面评价在舆论空间中酝酿出文化自信。在播出期间,《舞千年》每集剧末都会发布《寻舞规则》:“根据‘寻舞卷轴’上的指引,‘寻舞人’会解锁三个跟当期舞蹈相关的背后故事……穿越时间与空间,解锁‘舞千年’中的那份舞蹈记忆。”这种类似彩蛋的环节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心理预期,并通过彩蛋将关注点聚焦在舞蹈记忆和历史故事的汇合点上。
河南卫视创新研发中心副主任、《舞千年》制作人、总导演冯铮说过:“做这个节目我们有三个相信,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相信好故事的力量,相信舞蹈本身的力量。”节目播出后的观众反应充分证明了以舞蹈作为讲述传统文化的切口很合适。那些散落在每个人记忆中的故事碎片再次聚焦,伴随着剧情的延展和舞者的跃动情绪自然而然到位,达成观众普遍的文化共识和民族自豪感。
结语
《舞千年》在媒体融合和当代叙事的成功探索,需要放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语境下来思考。平台融合在新技术背景下正在形成势不可挡的新传播语境,助力文化传播和社会创新领域,达成更广泛的人群连接,最终调动起各领域的文化工作者形成大规模的跨界合作。学者、导演、舞蹈家、音乐人、艺术家、考古工作者等专业的人群齐聚一堂,打通了传统渠道的限制,围绕着核心内容正在形成一种新规则、新形式和新趋势。
《舞千年》里的通过媒体融合给观众展现了《孔子》《逍遥》《书简》里的耕读传家,《相和歌》《踏歌》里的节气时令,《越女凌风》《侠骨伞影》的江湖柔情。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构筑起传统社会的文化空间,一群拥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同频的情感节奏以及约定俗成的礼仪的人们聚合,在历史中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