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健康传播工作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22-10-31董璞玉肖砾

传媒 2022年17期
关键词:科普素养

文/董璞玉 肖砾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党的十八大以后,“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传播作为人们认知健康科学、接受健康观念、形成良好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愈发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健康传播研究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在移动互联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加强顶层设计,为规范开展健康传播夯实基础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健康传播工作的顶层设计,出台了系列重要文件和技术指南。2015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指南(试行)》,为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工作提供了技术指导,逐步引导并规范全国健康科普工作广泛、深入、可持续开展。2015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2015年版)),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是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社会机构、大众媒体等向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开展健康传播的重要依据。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把健康中国战略理念和要求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是第一个行动,也是整个健康中国行动的基础。“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指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要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即国家级、省级两级科普专家库和国家级健康科普资源库,构建了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该法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从法律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健康教育制度,建立健康信息发布制度,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及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宣传等机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媒体等应当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等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营造清朗的健康科普环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部门于2022年3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传播与监管的主体和职责,规范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持续提升健康科普知识的质量,丰富健康科普作品的形式,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作品的数量,推进健康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为健康传播工作规范有序发展,营造风朗气清的健康传播环境夯实了基础。

做好监测评估,切实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指标和重要基础,提升个体健康素养,有助于确保群众更好实现“预防为主”的战略目标。

健康素养指的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健康素养与人群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密切相关,是预测人群健康状况的较强指标;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可有效减少健康不公平,显著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可显著改变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建议政府将健康素养纳入公共政策,将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作为卫生和教育等政策的明确目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当前健康素养促进已成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主要抓手。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从2008年起,在上级机关指导下开展了针对健康素养的相关研究,制定了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试题库,编制了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自2012年起,每年开展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监测,最新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的8.8%提高到2021年的25.4%,总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通过连续监测和分析获得的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数据及动态变化趋势,可以了解健康素养促进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问题,为制定卫生健康政策提供循证支持,为研究健康素养促进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长期性调查数据支撑,提升了健康传播实践活动和健康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创新健康传播活动,贯彻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其中手机上网人数10.29亿人,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万物互联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和用户习惯,健康传播工作者需进一步深化与媒体融合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平台资源、内容资源、智库资源、数据资源,明确健康传播的平台打造理念与方向布局,跟进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专业特长,努力探索健康传播事业深度融合、转型发展之路。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挥专业机构优势,创新健康传播实践活动开展方式,组织实施了一批健康传播活动。中心基于健康传播活动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功能定位,制定权威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开发配套传播材料,组建专业过硬、面向媒体、面向公众开展健康科普的专家队伍。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扩大受众覆盖面,提升信息触达率。近年来,中心和广大机构合作,参与或开展了健康中国行——科学健身、合理膳食等主题活动、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推动从“健康信息的触达与认知”“健康观念的形成与演化”到“健康行为的启动与培育”的全链条、系统化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引导公众带着健康的身心实现人生梦想,切实贯彻落实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健康科普为例,帮助群众掌握疫情防控基本知识,是切断传染病传播、控制流行的重要环节。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加强健康科普、开展健康教育,对公众关心的病毒传播途径、规范消毒、个人防护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解读、传播,并适时更新,推动广大群众掌握防控知识,增强防控信心,让专业疫情防控知识转化为人民群众能掌握的健康能力和理念,让群众“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

应对风险挑战,汇聚健康传播合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包括仍然较低的健康素养水平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发展都给健康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内容生产的便利性既带动了健康传播工作者注重社会效益的健康科普,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以牟利为目的的伪健康科普内容的生产传播,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造成了众声喧哗、鱼龙混杂的网络传播乱象。如何在这些挑战下,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信息的高度关注和巨大需求,是今后健康传播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痛点”。

笔者认为,健康传播工作首先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加快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健康传播工作要将“万物皆媒”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健康促进理念有机融合。其次是坚持跨部门协作,全社会积极参与。在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交叉融合、协同作战,全社会积极参与,明晰各方责任,将大大提升健康传播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再次是用好新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如何用好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服务重点人群,同时兼顾信息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是健康传播工作未来的突破点。最后,要进一步推动健康传播学科融合,让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机构关注、加入到健康传播工作中来,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形成更大传播合力。

猜你喜欢

科普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兴趣与爱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良好的数学素养依赖于学生学习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