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对学生正气的塑造
2022-10-31翟礼文
翟礼文
(泾县中学 安徽宣城 242500)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
怎样理解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笔者认为,它实际就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存在于践行伦理道德的过程中,它表现为无所畏惧,从而体现高尚人格。孟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过程,既是理性的,更是审美的。从“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就可看出他对这种崇高之美的歌颂。几千年来,这种“沛乎塞苍冥”的浩然之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成仁取义”,成为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魂。
《专业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中学生这一特定时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活动。近些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高频词,作为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它引发了人们对新时期价值观的思索与探讨。这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与目标。现代社会生活多元化,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建立在最起码的底线和准则上。
多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一贯坚持“正气”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接下来,笔者就语文教学对学生正气的塑造这一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回雁兼程溯旧踪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代先贤以他们的智慧博览天下,总结历史,取其精华,形成了今天的文化经典,其中充满了做人之理、立世之本、处世之则,哺育代代人。这些文化经典凝聚浓缩了华夏大地5000年的历史与文明,是青少年得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绝佳工具,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天下为公”的胸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有着显著作用。
漫溯流淌千年的中华文明之长河,处处可以发现这种正气的踪迹。
中国许多杰出的人物,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辉煌诗篇,这些诗篇或抒发作者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情怀,或体现他们讲风骨、重气节,向往未来,追求光明的豪情壮志。这些诗篇,闪耀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之光,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显得最具华彩,最为瑰丽,使我们感受到民族精英们的壮怀激烈、铁骨铮铮、正气浩然。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辉煌的诗篇,除了艺术高妙外,内含的高尚理想和美好情操更引人深思。“一寸丹心空许国,满头白发却缘诗”,陆游的凛然大义、报国丹心,使他众多诗篇声若金石,震烁千古。“胸间凝正气,吐之翰墨香”,多少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他们写诗于戎马倥偬之时,赴义之际,这些急就篇,是满腔热血的升华,英勇光照千古。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岳飞“待重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满江红》),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这些千古名句,曾激励无数英雄,谱写慷慨之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风尚,以这些诗篇为载体,代代传承,历久弥坚。
二、春风化雨润,育人细无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诠释了我国优良传统。先古圣贤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确立了新时代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是国家对以德治国方针的又一次完善。
语文是每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并增加其精神分量,通过文化积淀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成就高尚的人生,因此需要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引导学生求真,引导学生向善,引导学生爱美,使学生的智力、意志伦理和审美心理相互作用,彼此渗透,形成主体统一的人格。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核心,理解智慧和价值,追问人生意义,充实精神世界,丰富理性,培养他们成为时刻思考人生、社会、历史、自然、存在、生命等命题的人,让他们不断追求丰厚的精神境界,获取人类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意即,思想和理想统率精神和心理,要想有“浩然之气”,首先就要有崇高的“志”。没有了诸如神圣、高尚、诚信这些人文界定和定位,思想信仰和精神支柱就会在茫茫大海中偏离航向。当今一些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的缺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几个比较严肃的问题:如果在金钱和人格尊严中作出唯一的选择,究竟该怎样取舍?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民族气节,该如何在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荣辱意识和人格意识在一些年轻人心中渐渐变得淡薄,对于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精神缺失,语文教学具有义不容辞的疗救责任。
语文教学历来提倡文道并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道”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今天,爱国情感、民族气节、人生价值取向、人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等,无不属于这一范畴。语文教学应很好地把握德育渗透点,补充必要的精神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实现“求知做人”的目标。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深入透彻的分析,精辟独到的讲解,体现自身的思想倾向,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比较强烈且直接的感染。教师要把课文中能迸发思想火花的关键词句讲得生动、透彻,把作者倾注于其中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挖掘出来。例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傲视权贵的高尚情操;屈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迸发出坚持真理的人格力量;茨威格通过对托尔斯泰墓的评述作出价值判断;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表达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表达对生命的思索;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引导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感化。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以“读”实施熏陶。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朗读吟咏,感受优秀篇章中表现出的自然之美、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深沉理念。另一方面,通过欣赏课内外的优秀作品,感受坚韧绵延、脆弱细致、磅礴壮伟的人类文化的不同面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不仅抓住课文中可进行思想教育的因素不放,而且把眼光投向课外读物,就读物中的闪光点进行多种价值观教育。比如《雄关赋》中对雄关伟大体魄、忠贞的赞美,尤其是对雄关含义的升华,激发人们怀古爱国的激情。《土地》中援引古今中外的劳动者捍卫土地的事例,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过万重山漫想》中对开拓者的讴歌、崇敬,令人为之扼腕。
写作是体现和评价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通过评论这些事件进行写作训练,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指导他们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及时发现他们在精神情感方面的缺失,适时予以调控,以“写”升华其人格,以达到使其人格健全、完美的目的。
一位学生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作文中引用了尾生抱柱、绿珠殉情、黛玉赋诗等事例及英语中“honest”(诚实)和“honour”(荣誉)两个同源词的理解,这样给诚信下了定义:“诚信是人类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与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长期维持的链条,是我们脚下用于立足天地间的坚实基石,是茫茫大荒漠漠古今中的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啊!”这段文字乃至整篇文章,不仅表现出这位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他在广泛阅读中获得的道德教益。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一颗鲜活灵魂的律动,一腔沸腾热血的流淌,也可以从中透析学生对诚信的深刻解读。
三、让年轻的心歌唱古老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乃至社会对个人积极的评价和要求,反过来,也是个人对社会评价所产生的形态各异的心理感受,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不同的自我觉醒和意识。求新求异,追求时尚和追求流行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在他们所追求的那些时尚潮流的背后,隐藏了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即现实环境对青少年的价值导向。换句话说,包含在那些时尚中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理念融入到一些时尚中,有利于规范这些时尚,让他们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更加积极健康的作用。时尚与传统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在时尚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元素,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明星问题
青少年不仅喜欢看明星演的影视剧,对他们的穿着打扮、语言行为方式、兴趣爱好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效仿。时下不少明星的不恰当言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然,也有不少明星为青少年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他们不仅在各自事业上为国争光,弘扬正能量,更重要的是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提供生动的教材,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
2.网络问题
网络社会,游戏、小说、视频花样百出,暴力、色情、恶习充斥其间。青少年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自制力、自觉程度有限,如果不加以引导,将使其玩物丧志。利用手机、网络等做好宣传,在提升他们道德素质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3.媒体的不当炒作问题
在“爱拼才会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正面教育之外,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新闻媒体不恰当的、失真的炒作。他们往往以偏概全,以少数代表多数,混淆青少年的视听,从而使其不思进取,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一贯坚持“正气”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学生选择的“读”的对象及主题都是积极向上的。例如,一位同学“读”辛弃疾和陆游后,写了题为《醉里挑灯犹看剑,一生惟思汗马劳》的读后感,立意高远,大气磅礴。一位学生在“读”过李白与苏轼后,这样评说:“无论是大起大落的苏轼,还是超然洒脱的李白,他们的人生之路都充满崎岖坎坷,然而却都能开创另一片天地,为后人所敬仰。人生漫漫,路途遥遥,我们在选准自己的路后,便应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怀着一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拥有一身‘浩然气’,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还有不少同学对笔者每年播放的《感动中国》中的人物非常敬佩。他们没有沉迷于不正确的“时尚”之风,而是找准了人生定位——无论是“读”经典还是追求时尚。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努力做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传道者,努力传承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让时尚引领荣辱,用经典扬帆远航。以美引真,以美育人,积极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和审美素养,使他们具备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社会成员,成为热爱生活、人类、真理以及诚实正直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