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圈层化现象探究
2022-10-31胡沈明张俊亚
□ 胡沈明 张俊亚
新媒体技术重构了媒介内容生态,网络内容生态成为国家对整个社会进行调节一个重要方式。如今网络评论已逐渐呈现出圈层化特征,原有的新闻评论研究多关注写作层面和舆论引导等表达主体,对接受对象以及对象与主体间的互动关注较少。分析探讨网络评论表达圈层化的表现、生成机制对于阐释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以及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圈层化相关概念与建构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圈层在网络社会中以“亚文化”的形式呈现,基于“兴趣与情感”“利益”“爱好或文化认同”等缘由结成圈子凝聚共识,实现网络平台的聚集与互动关系网的构成并且在特定时候形成社会动员。不论是传统的圈层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圈层界定,人们的利益诉求、态度立场、行为模式等,成为圈层形成的重要原因,并由地缘、血缘向趣缘等缘由进行关系建构,形成更大范围的圈层化。趣缘很大程度上以观点互动形成,而作为观点表达的网络评论成为探讨圈层化现象的主要形式。本文所指的网络评论圈层化是基于观点兴趣的类同、情感共鸣与社会认同,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表达,主要以观点交流的形式呈现出来。
目前对于网络圈层的分析,学者认为圈层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形成逻辑,有着多项维度的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圈子主体,兴趣,爱好成为形成圈子的关键,并且圈子也体现着“层级化”的结构,有着核心圈层、外围圈层、过渡圈层是“圈圈点点”波纹扩散传播模式,从而实现圈层化特征的裂变式传播效应。学者将圈层看作是“动态场域”,是内部关系建构、内部关系向外突破及外部力量向内渗透的传播行为,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不是单一传播方向。从圈子主体、结构、行为、关系四个方面,构成了网络圈层传播的现象,也为从圈层的视角审视网络评论圈层化的结构性认知提供了新框架。网络评论不再是狭义的观点表达与舆论引导过程,而是众多观点表达圈层化场景——集纳了不同群体、多重社交行为、多样观点表达与凝聚区隔的立体化空间。
网络评论圈层化的表现
媒介技术带来的是不同群体的凝聚与梳理,且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等形成内在圈子与不同圈子的层级化,通过相关观点或兴趣形成圈子,各个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从而构成网络评论圈层化的内在生成逻辑。
网络评论圈层中的主体。一、作为观点引出的表达者。网络评论作为观点表达的重要形式,在引导大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达者作为观点或立场的引导者,将会是一个圈子形成的第一要素。对于一个事件的理解,表达者站在何种立场去分析现象,这会为大众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传统的评论较多的是传递信息,展现的是资讯表达的内容,而当下更多的是一种关系的表达内容,注重感情和情绪的共振。由于社交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想要在众多评论中赢得接收者的流量与关注,这不仅需要信息观点的表达,更需要在表达中与接收者产生一定的共鸣。因此,当下对于热点事件的表达观点多样化,不仅是表达者自我观点的一种表现,也是表达者吸引相同观点受众的一种方式。
二、基于兴趣爱好的参与互动者。在传统社会中,圈子的形成较多的基于地缘、血缘、姻缘等,形成的范围较为狭小。但社交网络时代虚拟空间的重构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阻隔,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强连接”,渗入人与人的连接当中,使得陌生群体可以因观点、兴趣、爱好等迅速聚集一起,形成圈层甚至引起群体行为的发生。在网络评论中,受众对某一事件有较多的兴趣点,会引起受众的参与行为。受众通过跟帖、评论、点赞等方式参与互动,这种行为的产生不仅受早期缘由影响,也受到时空场域所带来的便捷。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主观性更加强烈,有着自我交往方式与自我主观性的订阅。他们可以通过移动社交平台订阅自己喜欢的内容。
三、文化认同的接受与归属者。某事件会引起相关受众的兴趣,但不同表达者的观点展示并不一定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或文化归属。兴趣是圈子建构的基点,情感是圈子凝结的关键。受众会因为兴趣对相关事件感兴趣,从而寻求与自身兴趣契合的群体,会由于个体对环境的陌生感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当大多数观点相同时,会形成强有力的共鸣,从而将偶发性行为转为一种认知追随行为,甚至通过转发分享来加强认知与归属感,从而组建成一个“有黏性”“湿乎”的新型关系。如“方方日记”海外出版事件引起轩然大论,有表达者提出“递刀论”众多参与者点赞转发,这不仅是事件相关观点的表达,更是参与者文化认同所形成的“共鸣”。
网络评论圈层中的结构。一、核心圈层结构。圈层的形成有着内在的生成逻辑,在网络空间中,一个事件观点的表达会引起受众的关注,由于观点认知的相同或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圈层。核心圈层是最初影响观点形成的群体,一个圈子的形成是多个群体构成的,即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表达者观点的形成,接受者观点的互动与维护,碎片化的观点依据作为核心观点的支撑,共同构成圈子中的核心观点并呈现一种圈层内部结构的扁平化。核心圈层更多体现着观点即内容的偏好,在圈子活动中能达成信息内容的一致性,而且很大程度上保障着圈层内部的稳定性,并且核心观点具有较强的排他性。
二、过渡圈层结构。传统的圈层传播主要以亲属关系,即“血缘及地缘为核心层层推进”,并且由亲缘形成的圈层呈现一种层级性,从核心关系向外分散。每个连续的圈层都比前者的圈层大,若以感情作为判断,则由内向外疏远。社交媒体时代对传统圈层的影响因素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内在逻辑结构。网络评论作为观点的表达形式,观点的相似性成为圈层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随着不同主体传达过程中与接受者编码与译码出现偏差时,外围圈层出现认知偏差,从而与核心圈层具有一定的疏离性,但仍旧围绕核心圈层的核心概念。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过渡圈层,核心圈层的主体可能是其他圈层的影响者。圈子与圈子之间并不是没有任何的关系,一个圈子中的主体也可能是其他圈子中的意见领袖,这也体现出圈层之间的层级性。
三、边缘圈层结构。边缘圈层这里主要是指对于事件观点处于观望心态,易受外部因素改变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接收者由于事件引起巨大的轰动,但自身并没有强硬的观点或立场,多以看者身份出现,具有较强的场景性,即随时因身边人观点的变动而更改。圈层不同于完全松散的“群集”,也不同有着明确目标的“组织”,是以相同的爱好,观点而凝聚的群体。因此即使在同一圈子中可能对某一事件不感兴趣可能出现分离与区隔。网络传播的速度较快,但随着相关观点的传播,内容本身影响的价值较小,边缘圈层更多的是群体的观望心态,相关认知出现泛化,对内在圈层并不能起到维护作用。受外部环境因素大,如果出现与自己的观点完全不同时,可能转向其他圈层中。
网络评论圈层中的关系。传统的圈层也由线下转向线上,与此同时现实社会的圈层关系也“复制”到虚拟社会中,并通过网络评论的观点表达展现出来。观点作为人们立场价值观的体现,成为圈层形成的核心,且技术赋予了人们重构关系圈层可能。
一、强关系的“联盟”。圈子中的人群具有较强的认同性与信息的趋同,在这个过程中能使信息观点达到高度的认同性,这也主要体现在核心圈层之中。网络社会中圈层的形成既有现实社会的因素也有虚拟的成分,现实因素是指在社交媒体中受众发出对事件看法观点时,仍旧首先考虑较为熟悉的朋友中,会通过分享等方式实现圈子的强化。另外,虚拟社会使得陌生人关系连接,对相关事件有着强烈的共鸣,从而实现强烈的互动,如评论区的点赞置顶等方式,实现虚拟社会观点的连接。观点的同质性、情感的支持、需求的自我满足及强烈的归属感,使得关系更加坚固,形成强大的关系联盟,共同维护圈子。
二、弱关系的“对抗”。虽然社交媒体时代能使得异质群体相互连接,甚至观点情感认知的相同出现圈子,但这种关系具有易碎性的特质。特别在网络评论中,评论的对象并不是固定的,不同事件有着不同的观点认知,但并不是每个事件圈子中的主体有着相同的认知,因此当观点与认知出现不同时,出现接收者的分离,甚至脱离圈层寻找其他圈层从而实现自身观点的认同与维护。
三、利益关系的“权衡”。圈层的形成在于人们对相关事件认知的不相同,从而走向圈层的分化,当下社交媒体时代社会突发事件的爆发成为群体对话与行动的发酵剂,而对于突发事件观点的表达反映着不同群体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不管是网络评论观点的表现还是情感的共鸣,更多的是利益的表达。疫情期间“一线医护人员的加分政策”事件引起众多的评论,传统的评论多由专业人士发出,在众多评论中发现,各个学界进入其中并与利益紧密相连的医护人员发表观点,因此,出现众多的赞同与圈层。利益关系成为圈层形成的一种显著因素。
网络评论圈层中的行为。行为方式的展现是网络评论圈层的最终呈现方式,以不同的行为展现着圈层主体处在某个圈层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网络圈层较为完善的系统结构。这种行为表现在事件的私人性向公共性转变,形成讨论主体,语言的排他性与其他圈层形成区隔,观点的二元对立是网络评论圈层的核心内涵。
一、表达主体上:从私人性向公共性转移。信息或观点的被接受者广泛认知与接受,需要信息或观点提升到公共价值上,不能局限于自己狭小的视野。通过相关案例发现,社交媒体时代网络中的事件表达一般是把个体事件上升到公共层面。
二、表达内容上:语言的排他性。语言的排他性是指在话语上与他人产生区隔,甚至不允许其他观点或声音的存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达者评论过程中的排他性,二是与跟帖者之间的排他性。表达者在选择内容上,仅仅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甚至会总结其他人的观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如《25位知名教授、评论家对方方日记的看法》《摘编这三位学者对方方日记的评论和批判》,他们通过相关专家的评论或者言语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另外,当留言区出现与自身观点不同时,会以“慢走,不送”或“不喜欢可以取关呀”等方式,进行排他,实现内容与跟帖的一致性。
三、表达形式上:观点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多指以二分法的思维看待问题,任何事物不是好就是坏,非黑即白。在对网络评论分析时发现对事件的认知,不是赞同就是反对。在评论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标题的对立性,针对“方方日记”事件所发表的评论文章标题进行分析发现,标题与观点的绝对性。如《他们支持方方》《致敬方方》与《武汉不需要方方,请方方们放过武汉:希望方方去美国写封城日记》《方方啊方方,你不该!》《呸,你也配叫方方》等,再如《给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中考加分?加就对了》《与“对不起,我反对给一线医护子女加分》等。观点通过标题形成二元对立,表达者之间也通过标题形成观点的对抗性。
网络评论圈层下的反思
网络评论圈层化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观点的表达,受到各个外在场景的影响,不仅是技术赋权下多重表达者的形成,也是接受者主动性的参与,更是网络中媒介技术所营造的新的网络互动空间。新型网络圈层的形成不仅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交往方式,也是网络环境所带来的便捷,但网络所营造的互动空间改变着群体的行为,同时也影响着网络生态环境。
技术媒介下带来时空脱域。社交媒体中大部分网络新闻评论并未改变传统的文字信息传达模式,改变得更多的是空间传播格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社交媒体的大众化使得文字传达超越时空等限制,实现受众手动检索关键信息便可实现信息的互配与传达。但技术所带来的优势使得时空脱域带来一种文字与场景的割裂,使得既有的概念与框架无法阐释受众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新闻评论以观点作为支撑,观点的分享与受众的认可成为判断评论好坏的关键,而圈层的形成带来观点的狭隘性并且会脱离接受者既有的生存环境,造成网络交往本质意义的缺失。
情感关系维护下观点表达自寻中心。传统的新闻评论观点表达往往遵循着一个关键的核心,并由传者向受众单向叙述,叙述的中心在于观点引导,强化社会认知,凝聚共识。传者与受众的单向传达关系将会被颠覆,原有的传达关系被自我观点表达所取代。传统的媒介信息将会变成大众寻找自我中心的“话本”,使得大众借助相关信息传达观点,成为内容生产具有观点与创造性的媒介传者。
人类利益本能下的二元对立。不管是利益斗争下的“本我”狂欢场还是自我情绪放大所引起的社会冲突,归根结底在于人们所存在的惯性思维模式——二元对立。在现代社会关系中,常见的二元对立思维以“我们”“他们”充分展现出来,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化建设中表现为中西二元对立。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思维方式,也同样被“复制”在移动社交网络中,圈层化的形成是显著的表现,在圈层中自我观点不断强化与其他圈层形成一定程度的区隔。
结语
网络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主要形式,以事实为基础,以观点为支持力量,引导舆论形成社会共识,有着天然连接一切并形成社会共鸣的优势。借助网络的观点表达特性让小众认知被凸显,社交平台构成信息传递交流空间,然后这种技术与观点表达的强连接下存在着“圈层化”的悖论,呈现出群体间观点的二元对立、关系表达下的情感和鸣、群体间的联合与区隔,造成社会的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偏见,网络表达及其交流价值的缺失。因此,对于网络评论圈层化的探讨至关重要,分析圈子形成逻辑、圈层的内在结构及其关系,从而为理解圈层化提供分析框架,更好地建构网络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