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叙事场景建构的四个维度
——以古村落形象传播为例

2022-10-31翟佳佳

声屏世界 2022年14期
关键词:古村落主体用户

□ 翟佳佳

Vlog是一种线性记录真实场景、具有明显人格色彩、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个体化表达的视频类型,记录的影像素材通过后期剪辑和场景整理可以具备较强的可看性和故事性。Vlog视频的个体化表达为蕴藏着古村落形象的故事添加了一个特定的叙事视角,在具有当代个体审美特色和充满个人理性思考的场景搭建中解构并重塑古村落形象,“重点传播传统价值和生存智慧,以期对当代生活有所观照和启迪。”Vlog视频的场景叙事将对于当代大众来说较为遥远,抽象的古村落文化记忆通过具体的可视、可听、可感的生活场景来呈现,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和条件在纪实的基础上进行相对自由的创作,使受众在沉浸式的场景体验中认识古村落形象,了解古村落文化。

Vlog叙事中的场景与影视、戏剧中的场景有本质上的不同,后者是一个虚构的服务于情节推进的叙事单位,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任务。在特定的时空里,围绕主要矛盾展开单个事件的叙述,以助推故事主要情节的发展。虽然基于重塑古村落形象的Vlog叙事属于个体化的表达,但每一个微观叙事场景都必须以历史和现实为基础,叙事主体可以通过或虚或实的场景形式使古村落形象的呈现方式多样化,但不能违背和篡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每个场景的建构都要以纪实为基础,继而完成主观创作和表达。因此,重塑古村落形象的Vlog叙事场景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建构:非虚构叙事、主观时空创构、交互式表达和移动化整合。

非虚构叙事:记录真实场景中的古村落形象

古村落地处位置一般较为偏僻,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个古村落形象不尽相同,因此用户对于古村落形象的想象力是匮乏的,只有真实的古村落场景才能让用户对古村落形象有一个正确且深刻的认识。纪实性是Vlog视频的第一要义,也是Vlog区别于其他泛娱乐化短视频的特质,但纪实并不意味着作品只能线性、机械地拼接视频素材。线性记录是Vlog的拍摄过程中最基本的素材收集方式,而不是Vlog最终呈现效果的制约。换言之,视频脚本的策划、拍摄技法的运用以及后期剪辑的再创作都可以服务于一条记录日常生活的Vlog视频,目的在于让视频更具可看性和广泛传播的可能性,也是当下Vlog受众日益提高的审美眼光对创作者提出的潜在要求。

在融媒体时代,非虚构叙事不局限于纪实性的实景拍摄,还可以让创作者丰富叙事场景形式。譬如创作者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再现当地人真实的生活情形,与此同时实现自身的风格化表达,或后期通过虚拟动画呈现原始的街景、建筑物、整体村貌以及村落的未来规划,将观众的视野扩展至过去和未来。Vlog视频的叙事主体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非虚构的古村落场景,将第一视角在特定时空内的真实所见、所闻、所感通过高清画面和临场讲述进行鲜活呈现,以带领用户进入充满“烟火气”的古村落场景,全身心感受当地的人文气息,理解当地古村落文化的内涵。

Vlog视频的叙事场景建构有别于以客观叙事为主的传统纪录片和专题片,既要保留两者纪实性的特点,又要打破两者在叙事视角上的限制和内容形式上的僵化。Vlog的叙事主体在场景建构中有很高的创作自由度,具有更自然、更接地气、更有临场感的特点,可以避免传统纪录片中的说教感,增加真诚平等的交流感,在真实展现古村落形象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以传播古村落文化的纪录片《记住乡愁》(国际版)为例,第一季将华裔主持人吴宇卫的寻根之旅作为主线展开叙事,开篇着重介绍了吴宇卫的个人背景,之后的叙事场景建构完全基于吴宇卫个人在古村落中真实的种种体验。吴宇卫和当地人的交流是在以吴宇卫为中心的非虚构场景中发生的,例如在浙江温州岩头镇芙蓉村制作索面的场景中,吴宇卫和当地村民展开了自然的、接地气的交流,并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仅为观众增加了临场感和趣味性,也从饮食文化的层面展现了芙蓉村从古至今的形象。

“Vlog视频传播的另一特色是‘前台’与‘后台’界限模糊。”当下,Vlog视频的叙事主体一般身兼多“职”,既要作为叙事主体出现在镜头前进行去表演化的自我展示,又要对整体的拍摄和剪辑负责。在古村落形象传播的语境中,Vlog的叙事主体既要在前台充当古村落故事的讲述者并完成真实的自我表达,也要在后台担任摄制和剪辑的角色。叙事主体在叙事场景中的角色转换模糊了前台与后台的界限,从侧面增加了古村落场景的真实性,同时展现出色彩鲜明的个人性格,大大增加了叙事的可信度。叙事主体在不同角色之间的来回切换不仅不会破坏用户在古村落场景中的沉浸式体验,还可以满足用户对“后台”的窥探欲和好奇心,古村落真实、鲜活的形象在Vlog视频的场景叙事中可以得到高度还原。

古村落文化不是脱离当代人民和生活的,也从未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脱节,恰恰是当地人在生活场景中的世代相传才没有使古村落文化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Vlog视频可以通过真诚浓厚的人情味和接地气的生活场景拨动人们的心弦,使最真实的古村落形象深入人心。

主观时空创构:古村落形象的人格化解构与重塑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用Vlog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自我、与人建立沟通,极大程度地丰富了Vlog的风格,从视觉到听觉,每个创作者的个性和审美特征都能从中得到展现。Vlog视频“具有鲜明的人格化特征,个人IP化特点突出。”主观性和人格化是Vlog的灵魂,事实证明,没有鲜明的个人审美色彩和主观价值输出的视频内容将无法吸引用户的注意。叙事主体作为当代个体对古村落形象进行第一人称解读,需要充分调动个人生活经验和切身感受,是一次对古村落文化由表及里的、人格色彩鲜明的“微”解读,并在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体话语体系中探讨古村落文化的现世价值,发掘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为当代个体带去启发。具体过程体现为:叙事主体从古村落的现实生活场景切入,对每个场景中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进行一一解构,在经过叙事主体的人格化重构之后向用户展示古村落文化的部分内涵。与此同时,叙事主体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完成个人情感诉求和个体化表达,最终在个体创构的主观时空中实现个人的IP化。

Vlog视频的重大意义在于个体理性思考的表达。个体运用影像记录生活场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性格、情绪和观点,一切话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叙事主体对古村落形象的解构,首先需要依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框架对古村落文化进行接纳和理解,其次运用自己的内在框架对古村落文化进行梳理和重新组合,最后在具有鲜明人格色彩的话语体系中完成对古村落形象的重塑。用户认识古村落形象的过程本质上是在理解经过叙事主体重塑的古村落形象,是人格化的古村落形象。在抖音拥有千万粉丝的旅游Vlog视频博主“房琪Kiki”,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个人情感的文案和声音,对叙事场景的选择与组合充分体现出了个人的审美色彩。例如“房琪Kiki”于2020年6月24日在抖音发布的作品《黎里古镇》中,博主选择通过水边闲坐的白发老人、碧波之上的橹船、夜色中表演的越剧演员等非虚构场景勾画黎里古镇的形象,文案中“白发老人的收音机里,呢喃着一段吴侬软语”“在这柔情蜜意里,江南惹了骤雨”等语句,包含了博主对古镇风景和苏州地域文化的理解。

由于Vlog的视频素材是线性记录的,创作者在后期剪辑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碎片化的场景进行整合才能将古村落形象完整地呈现给用户。这个过程充分糅合了创作者对古村落文化的理解,是创构主观时空的过程也是实现古村落形象人格化表达的过程,同时形成叙事主体的个人话语体系,对后续的Vlog视频创作产生深刻影响。

交互式表达:在平等交流中形成情感共鸣

互动和交流是古村落形象个体传播的目的之一,也是引发舆论和二次传播的基础。Vlog视频具有社交性,在场内互动和场外互动两种互动模式中均有体现。场内互动的模式为:叙事主体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与用户进行跨时空对话,在对话中使用第二人称,使用户产生点对点的交流感,为触发用户互动行为创造前提。叙事主体作为古村落文化与用户的连接,可以通过平等对话减少用户对于古村落形象的陌生感,用更加亲切的语言和态度让用户跨时空代入古村落场景,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下逐步进入古村落文化语境,为后续的线上互动交流奠定基础。另外,用户在代入叙事主体的视角时,也可以对场景中与主体发生联系的要素产生交流感。在此基础上,叙事主体与用户的场外互动才能成立,具体表现为:Vlog视频作者将作品上传至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和不同类型的用户通过弹幕、评论、转发、私信、二次创作等方式针对古村落形象交流意见,双方在开放的移动网络媒体环境中展开讨论的同时,与持相同意见的用户形成情感共鸣。

张步中认为在影像叙事中,场景的涵义之一是影像展映平台的话语体系。Vlog的叙事场景与用户量较多的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的话语体系接洽度较高,创作者可以根据各个平台的风格和视频推送机制对内容、形式稍作调整并发布,拓宽古村落形象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同时与不同平台的用户和同领域的博主进行积极互动,提升账号活跃度,使平台与平台之间互联互通,集体对影像中的古村落场景进行补充叙事,以期形成广泛讨论甚至引发舆论,最终实现传播效果显著的二次传播甚至“出圈”。上文提及的视频博主“房琪Kiki”,她在不同平台发布相同的视频内容时会在形式上做一定调整,在抖音平台发布的视频作品为竖屏格式,而哔哩哔哩和微博平台上的作品为横屏格式,视频的格式取决于各个平台用户的观看习惯。在传受双方的互动方面,用户根据视频中的场景与博主、其他用户展开讨论,其中一些用户在评论、转发中亲切地称呼博主为“琪琪”或“姐姐”,体现出了点对点的、平等的交流感。

移动化整合:古村落形象的动态与细节化呈现

如前文所述,Vlog的视频素材通常是通过线性记录收集的,有不少创作者在后期剪辑整理时沿用了线性叙事的逻辑,于是场景转换建立在了叙事主体的位移和人物对话的转折上,古村落形象在场景的不断变换和叙事主体潜移默化的整合中从单薄片面逐渐变得生动完整。虽然叙事主体的不断位移致使古村落场景碎片化,但是可以让用户在位移中产生跟随感,增强用户的沉浸式体验。在用户产生临场感的基础上,叙事主体未知的移动路线为视频整体增加了悬念感,由此持续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古村落场景的整合,使用户对古村落形象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古村落形象在当地人世世代代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断被丰富,并非是扁平和静态的,而是蕴藏在一个个充满诗意和生机的生活场景中。古村落文化的价值凝结在具体的事物中传承至今,需要叙事主体主动去挖掘,找到场景中的细节并通过平等交流传达给用户。叙事主体在古村落场景中不断移动,捕捉当地人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图景,通过不同场景中的多个细节探寻古村落文化的价值,使古村落形象细节化、具象化,更容易被用户认知。与此同时,叙事主体也有了更多自我审视和自我言说的机会,结合古村落文化和个人经历传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并在位移中通过理性表达将碎片化的古村落形象整合起来。如美食Vlog视频博主“特别乌啦啦”,其作品的叙事场景完全建构于自己真实的美食体验,通常根据自己的移动路线和人物对话进行场景转换,并在视频结束前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表达本次体验的真实感受,使观众对美食或地方有一个整体的、真实的印象。

古村落常常被人们遗忘于山间田野中的一隅,但是作为中华文明演变历程的重要见证,对于其形象传播的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Vlog场景叙事的特性与古村落形象传播的需求是相契合的,既打破了纪录片叙事视角上的限制,又充分发挥了短视频轻快自由、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广的优点。不过,“Vlog+古村落形象”的模式也对叙事主体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视频内容只是流水账式的场景拼接,或者过分偏向个人人设的营造,影像内容就会流于表面,无法深挖古村落的文化价值,相应的场景建构也就失去了意义。利用Vlog视频场景叙事的优势提升古村落形象的传播效果是一条可实践的新路径,是古村落文化传播借力于新媒体的一次新尝试,也是让短视频内容回归理性思考的创作挑战。期待Vlog个体化叙事的场景建构展现出古村落文化传承至今的鲜活生命力,为古村落文化的“出圈”创造可能。

猜你喜欢

古村落主体用户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