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制作流程管控的现状和未来

2022-10-31胡欣

声屏世界 2022年14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电影动画

□胡欣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蜕变,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一批探讨成人世界话题,兼顾儿童观影取向的动画电影,同时日益精良的制作画面和紧凑的故事情节使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好感度不断提升,进而推动着动画电影行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近五年来,纵然中国动画电影因为资金投入加大,行业制作愈加规范和行业人才更加专业而得到了突破式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行业可持续性发展和高水平作品难以持续稳定产出的问题,中国动画电影产业依然亟需完善规范僵化的制作管控流程、秉承多维度的动画制作理念来实现长足而持久的发展。本文将立足于中国动画电影制作流程管控的现状观察,以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哪咤之魔童降世》为例,探讨该片带给国内动画电影行业发展的启示以及制作理念和制作流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中国动画电影制作流程管理现状观察

项目启动和制作初期仍缺乏充足的评估和筹备。由于影视和动画电影项目伴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而在项目启动前进行尽可能充分地评估和筹备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甚至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票房结果。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动画电影项目仍然以个人和部分团体的喜好而立,除了每年几个头部的项目基本从国家近期的战略方向出发,政治导向和群众基础来保证票房,其他项目的出生和落地或多或少都有偶然和运气的因素。在这样一个不可控的情形下,启动一个项目不仅需要进行市场考察预测,还需要对故事可电影化和类型特点是否突出进行评估。

以往的影片利用传播时效的滞后性和时间差至少可以保住一周的院线窗口期,但在信息传递和分享飞速发展的当下,影片口碑在上映前往往就已经引起全网讨论,每一个观众的观感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在网络上并影响下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潜在观众的选择。这样的扩散速度和方式给予了好的影片口碑发酵和逆袭的机会,也压缩了差强人意的影片的生存空间,更击破了用营销来弥补质量的希望。因此,“质量为王”基本已成为了作品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对项目本身的要求和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作流程以作坊式为主,逐步向集约化、科学化的众包模式转变。由于市场对制作质量的稳定性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工业化的规范制作流程成为了业内火热的话题。比起真人电影,动画电影因更集中依赖于纯制作,工业化的程度更高也更早,所以成为了工业化制作流程发展的重点领域。但即便如此,以往的工作习惯和行业惯例却仍在限制规范管理的落实。

目前的动画制作基本是以众包的方式在进行,从人物、场景环境设计到特效制作甚至到毛发渲染,所有的环节均根据技术和风格特长以及价格的因素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并分别交给不同的公司、团队或个人来完成的。项目发起方根据各环节完成的时间,进行任务分配和项目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将行业内的制作力量得到了科学的分配利用,更提高了制作效率,让各个制作团体之间进行良好协作和技术补足,使项目制作质量得到保证。

虽然制作方都有意识地将制作流程做得更规范,行业内研发的全流程管理系统也层出不穷,但由于信息透明的层级安全和管理系统设计及技术的不完善,目前的制作现状依然无法做到全流程各方统一监控和无障碍沟通交流。内容制作行业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创意和理解的不统一,文字和画面的信息同步或许能够在社交或内部网络群组中实现同步,却无法避免各个创作和执行人员对于同一条信息不一样的理解而导致落实效果有所偏差。

中国动画电影制作流程管理发展趋势

选材、改编及人物设定的“预先核准”。人们对于影视动画制作流程的理解往往下意识地停留和局限在技术层面,其实这仅仅是整体制作流程的中期环节。决定一个动画作品是否能有所突破的关键,就在于这个作品的选材、改编和人物设定。正如前文现状观察中所提到的,市场考察预测、故事可电影化和类型特点是否突出的评估在当下“质量为王”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重要,因而目前制作方已纷纷从选材、改编、人物方面开始进行“预先核准”。

从文学来源来说,中国动画电影中有大量作品来自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文学名著。故事从口头、纸质文学到被搬上大银幕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实质上也是故事的表意载体从书面语言变为视听语言与动画语言相结合的过程。这些故事和主要人物原型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检验,已经有非常广泛甚至是全民范围的认知,如果选择改编基本上是没有IP认知度的风险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因为IP全民皆知,人物形象和故事深入人心,其改编戏说的风险也在成倍增加,如何从新时代人们的价值观、生活和情感实际出发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二次改编则成为了作品成功的关键。

针对文学的影视化,克莱派克曾经提出过三种改编方式,即全景式改编、取材式改编与解构式改编。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虽然浩如烟海,但适合进行动画电影改编的却是凤毛麟角,而且即便经过了文学和流传度检验的“IP”,也很有可能在制作过程中因没有抓住展现的重点和爆点而成为反面教材。对原有作品再美好的改编想象都需要在电影的框架和语境中得到落实,因而在开始启动改编之前邀请专业和富有改编经验的编剧老师们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应成为改编项目启动前的必要步骤。况且,预先评估还可避免在改编过程当中为了故事的合理性对原著进行颠覆式修改而引起著作纠纷和负面影响。

动画制作中的分工协作。目前影视行业中追求工业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电影和动画的制作从源头到制作再到终端,行业人均希望用更完善规范的流程化模式来给予项目更强有力的商业保障。制作流程的沟通和操作规范当然有利于项目负责人整体把控,降低沟通成本,对成品提供一定标准上的完成条件,但这种流程式的管理却并不是一部优质影片产生的必要条件。流程存在的意义是规避风险,但过度的规范对于创作来说有时却是限制,作品的灵魂与核心更不应受缚于过分繁琐的流程。

电影是一门商业艺术,盈利虽是其本质的要求,但任何事物如果过度便会反向制约产业的发展。过分强调工业化的流程虽能让每一个环节的权责清晰,久而久之却只能产出及格线以上的标准化商品。所谓的影视工业化,应该以重点主创为核心,在项目操作流程中尽量逐步规范可以用标准化的条框所实施的部分环节,却不能让制度框住人的创作激情,只能是成为整个项目中可替代的工具。好莱坞近来的影片在中国市场上的乏力也基本印证了这个规律,即工业化的模式虽然可以将产业带到高产值和可复制的规范化运营的高点,却在风险意识绑架了内容创作后就会让作品丧失特质并沦为流水线同质化产品,也会固化观众对影片的刻板印象,降低观众的预期,增加回收的风险。当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稳定社会环境中,人是不会限定和趋近喜爱规则和重复的事物的。动画和电影都是想象力经济和注意力经济,提供鲜活并有想象余地的空间,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如果这种需求无法满足,那便只能被观众所抛弃。

在近年来这些所谓国产爆款的幕后,是有独到创作理念、丰富制片管理经验的核心人员和一批热衷同一种类型电影的幕后班底。在行业制度还未完全健全和成熟,各种类型和创意仍有空间的中国动画电影业,如何科学合理地平衡制作流程管理和创作自由,创作出经得住岁月考验的作品,仍是行业人需要继续探索的。而光线彩条屋近年来所布局和投资的重点动画工作公司和团队,正是中国电影发展模式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最好的写照。

《哪吒之魔童降世》带给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启示和影响

“高质量”的观众需求应成为内容制作的“高标尺”。优质的电影产品特点可以不一,优质的标准也可不同。根据主创团队或个人主导风格的不同,相同的类型片也会组合融汇成效果迥然的作品。注重现实折射的导演,可以凌厉写实,也可以风格迷离;偏向浪漫主义的导演,可以飘渺神秘,也可以有充分的自我表达。但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并且是团队创作,观众所看的是最后的呈现效果和共情力,在观看过程中并不会在意主创的初衷和表达。如果触动了观众那么观众看到的就是你的坚持和不易,但如果没有达到传达效果,那么不论再精心的制作、艰辛的过程或巨大的投入都将成为被攻击甚至嘲讽的点。因而,是否有效触达观众应成为动画电影内容制作过程中的“高标尺”。

从2015年暑期档开始,雷声大雨点小的影片就基本已经被市场过滤出去了,靠着社交媒体大大缩短了口碑发酵的传播时间差,影片一旦上映便基本曝光在众人的评论之中,这种现状也倒逼着内容制作在源头进行自然淘汰和流程革新。在制片公司和制片人发掘和启动项目之初,便需对项目的主题和类型进行清晰的定位,投资方会对项目的特点有更全面、充分、长远的评估。有了清晰的定位,编剧修改和改编过程中也会尽量避免陷入类型不清晰的描写中,进入到制作过程中也会让所有参与的制作方清楚地知道影片风格和导向,从而减少沟通壁垒和偏差。虽然这势必会造成一些过度商业化的行业倾向,但只有让商业化的大树撑起行业的生存空间,才能让颜色各异的花朵百花齐放,最终形成可循环、可持续并有一定创新空间的生态体系。

悠久深厚的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动画的肥沃土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神话、英雄故事以及民间代际口头相传的故事,逐渐演变成为大银幕和前端科技所呈现的文化内核。无论技术如何更新迭代,一个国家文化的根本和民族精神却无法被取代。

从盘古开天到哪咤闹海,中国神话和英雄故事已成为中国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优质题材宝库。从1979年的《哪吒闹海》、1999年的《宝莲灯》到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整整四十年的时间,中国动画电影几乎所有的票房和口碑的里程碑均是在中国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开花结果的。富有丰富人文基础和辐射范围的神话故事不仅拥有广阔的受众基础,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通过与当今时代的年轻价值观相结合,自然能够制作出既具有爆发力又具有跨时代文化意义的动画电影佳作。

有创作核心的项目管理是优质作品产生的助推器。中国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制作总是被外界冠以“不规范”和“作坊式”的标签,但“野生”有时会结出自然惊艳的花朵,亦会有机会突破现有已知的框架束缚,不断提供给观众新鲜的视角和观感,创造出不同风格的票房神话。在运用和融合现有的制作流程而能不被流程反控制,发挥和激发每一个环节人员的创作激情的关键,便是这个创作核心组。

这个创作核心组需要从初始便识别出最适合搬上银幕,且能获得多数观众群体的共知共情的题材和主题,并在整个制作流程中能把控住核心的创作理念,统一顺畅的风格和叙事,将制作管控流程作为一项整合语境的工具,让所有分工制作的团队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率地沟通对接。在整个团队和项目运作的过程中,要由核心主创人员统一把控,既要将风格、调性上传达到位,也要将细节严抠到底。要想在漫长的制作过程中从上到下、从头到尾都保持理念统一,便需要这个核心主创团队从项目开始就能对至少未来五年的社会价值观和主流方向进行精准预测,确定下来与当今社会主要观影群体相契合的故事内核、定位和表达方式。当然,这项工作和思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随时调整的,且在结果出来之前所有人的预测都只是猜测。但最佳的方式仍是从最初就选择一个能走得远和走得深的方向,才有可能达到比同期影片更强的传播力度,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譬如此次《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四川籍导演饺子,虽然业内认为这部作品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但这偶然中的必然结果却是拥有动画行业沉淀的创作者们二十年如一日的深耕,是整个国产动漫制作公司长期发展后的集体发力,也是国内观众对于中国动画电影的欣赏和期盼的爆发。当然,如此严谨并有行业激情的创作团队不应只是昙花一现和孤军奋战,中国动画电影行业需培养的是拥有自我特色且能有稳定技术优势的动画创作者,因此要着重教育和市场的培养和宣传,让这些在未来人工智能到来之际仍能凸显人类无法取代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能拥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只有拥有了庞大的优质创作群体,才有可能提升核心团队对于作品的把控能力,提高优秀作品出现的几率,摆脱市场长期青黄不接的现状,建立起中国动画电影的产业王国。

动画制作中的神话改编与当下社会关系的适应和结合。动画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与寓言类似,黑暗中透过一个局部来观察人类世界的假定真实。动画电影似乎更加夸张,更加与现实拉开距离,那么它是否有观察世界的功能?动画应该不仅是一个观察工具,还应能引导人们对这个世界进行想象。既然动画是一个观察工具,那么其就应产生反映社会的效能。《哪吒之魔童降世》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成绩,与其说影片占尽了天时地利,不如说是赢在了“人和”上。青年一代对于传统的挑战,社会对于情感的理解流变,国人对于中国动画电影下一个里程碑的期待和日益强大的民族自豪感都助力这部影片成为情理之中的爆款。一部动画电影的票房成功不仅是创作者为类型作品阶段性发展交上的一份答卷,更彰显出时代的特点。可见,抓住社会现实变化,盘活中国古典神话,建立中式“神话体系”将会是中国动画电影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所在。行业内的制作和投资资源更应集中助力这个体系的构建和壮大。但抓住现实变化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抓住流行趋势和热点事件,所有的热点都会迅速地成为明日黄花,且迎合流行和热点也并非易事,还可能适得其反。关注和挖掘时代潮流下大众隐藏的时代情绪,并将其融入到符合中国价值观的故事中,才能使作品有深度、有共情,也是规避动画制作周期长这一弱点的最好途径。

中国的动画电影产业拥有庞大而厚重的文化历史和神话故事素材库,完善规划好科学的制作流程管控体系和方法,扎根于华夏文明的沃土,自然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中国及世界的观众提供质量上乘、充满想象力又饱含文化精髓的中国特色动画电影。

结语

中国动画电影的制作管理从来都是在层层困境中坚守发展而来的,经历了艰难的起步和漫长的探索,中国动画电影已然从几十年的沉默中异军突起,成为了电影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项目初始和制作过程中的高度不确定性却仍然亟需专业、规范而又懂得艺术和市场规律的管理流程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以保证能在市场上引起反响,有效触达观众从而获得收益。以一个有文化共鸣的题材为基础,有计划有节奏地将不同形式进行分时间轴释放,将不同媒体形式的内容都聚合成为一个IP的影响力,并不断用聚合的影响力去完善和拓展更多的娱乐场景应用和结合形式,将会是未来中国动画电影IP系列制作开发的主要方向。虽然观众的品味不可预测,但在看似变幻无常的市场洪流中找到人性中恒久的价值取向,时刻以有效触达观众的“高标尺”来要求和规范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故事内核,并用足够的耐心来对待和尊重优质创作核心团队,必能助推中国动画电影成为2035年电影强国计划中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电影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动画电影
我的动画梦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