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技巧探析
2022-10-31王海燕
王海燕
(合肥市亳州路小学 安徽合肥 230041)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朗读训练必不可少。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很多时候都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兴趣驱使下的学习往往更有效率。从朗读入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学事半功倍。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故事和童话故事,学生十分感兴趣。学习《狐狸分奶酪》,学生从不同角色对话的朗读中读懂了狐狸的特点;学习课文《将相和》时,通过朗读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神态及语言的句子,学生感受到当时情况的紧张,更深入地领悟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廉颇的勇于改过。对于其他传统篇目,学生在朗读中深切感受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习热情。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朗读就是理解,就是发现。朗读能够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学习语文,就要通过不断朗读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初步读课文,学生在脑海中对内容形成最初的印象,再反复朗读,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和内涵。例如《寒号鸟》一课,学生饶有趣味地自由朗读课文,比起老师生硬地去讲解课文内容效果更好。或集体读,或小组读,或讨论读,学生设身处地走进课文的情境中,记忆更深刻。在教学中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能够更加有效而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在练习朗读古诗《望庐山瀑布》时,需要通过停顿、断句等去把握节奏,从而更好地领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与诗人产生共鸣,使理解更透彻;在练读《夜宿山寺》这首精短的古诗时,想要朗读得富有感染力,就要深入诗文的意境中,还要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诗文的欣赏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学习中,通过朗读训练是可以提升口语的表达能力的。小学低段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时期,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非常重要。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都是精心编排的适宜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感情境,使学生先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反复朗读,在深层把握语言材料内涵的同时发展语感。
(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般来说,表达分为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口语表达就是清楚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书面表达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平时的朗读训练成果,在日常课堂互动中就能体现出来,如,教师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受,或者结合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赏析时,学生是否能流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口语交际中,也能看到朗读训练的效果。只有朗读得多了,学生才会把平时积累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例如学习《咏梅》这首诗,学生在充分朗读和理解后,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梅花的芬芳和冬天独特的美,所以在描写冬天的美景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首诗,巧妙地将诗中的美句放进自己的文章中去,为作文增添了许多色彩。
(五)有助于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也是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这项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景写物的美文,如《四季之美》《秋天的雨》《海滨小镇》等,都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在《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中,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为我们展示了四季不同的景致,构造了一个清纯优美的诗意境界。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想体会四季之美“美”在哪里,就要熟练朗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产生真切的体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一系列排比句式向我们展现了秋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清新感受,语言精妙,充满韵味,读起来很美。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诵读,通过朗读获得了美的感受和体验,慢慢提高了审美和鉴赏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一)课堂上注重训练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战场,在集体中学习的效果往往胜过单独地钻研和练习。因此,把握好每一节语文课,实打实地进行朗读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课堂因为教学任务多,课堂时间非常宝贵,往往都是以课文内容教学为主,学生的朗读训练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语文课堂进行朗读训练。
第一,小学生单纯、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所以语文课堂就要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吸引他们主动地朗读,从而使他们愿意朗读、喜欢朗读。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巧妙设计导入语。比如在教学《千人糕》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我就故意问学生:“这千人糕是不是就是一千个人一起做出来的糕点呀?那它得有多大呀!又是什么味道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看看吧!”刚说完,学生便满脸欣喜,跃跃欲试,想要赶紧把课文读一读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想象,从而更好地感受课文的美妙。例如《三月桃花水》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描写了阳春三月的美景。听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从景物的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去感受,边听边想象画面,从而捕捉春天悄悄来临的讯息,体会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无限喜爱之情。接着我让学生根据想象进行朗读,他们一个个开始读出了美感,读出了韵味。
第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倾听并评价,顺其自然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朗读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师首先要自己多加练习,提高朗读水平,上课时坚持范读,纠正学生读音,引导学生从字到词,从句到段,一步步读熟练,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真正让学生深入课文,感受到乐趣。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我在课堂上范读课文,声音洪亮,感情充沛,抑扬顿挫,读出了当时国家贫穷落后,人民饱受欺凌的现状。读到描写少年时代的周恩来立志为祖国的崛起而发奋读书时,我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感动而坚定的亮光。虽然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了解可能并不多,但通过教师生动而充满激情的示范朗读,他们定能更深刻地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宏伟志向,增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即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尝试着像我一样饱含激情地读,示范朗读所产生的效果体现了出来。
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很高,那么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不会低,甚至还能超越教师。所以每次我示范朗读后,都会让学生对我的朗读作出评价,他们往往都能听出我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我会顺势让他们模仿我的朗读方式,并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在这样有趣的互动朗读环节中,久而久之,他们的朗读水平也渐渐提高了。
第三,精评价,多鼓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朗读多加关注,指导朗读时要有耐心,评价时不要一概而论。对于朗读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有宽容的心态,多一点耐心和鼓励,才能让学生不排斥朗读训练。比如教学《慈母情深》这篇令人感动的课文时,我指名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母亲在工厂辛苦工作时的身影和神态的句子,他读得有点平淡,我随即进行了朗读指导。我问他:“你知道此时作者看到这个场景,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是什么感受吗?”学生说出了作者此时内心很愧疚和心疼的复杂心情,别的同学也纷纷谈了自己的理解。接着我让这位同学继续练读这部分内容,试着把自己当作作者,代入情境中去读。这一遍有了很大进步,读出了他自己的感悟,我和同学们给他送上了掌声。由此可见,指导朗读时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静待花开。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朗读水平定会有所提升。
此外,学生在校的早读和午读,也是很宝贵的朗读训练机会。读书的形式很多,如自由朗读,齐声朗读,分小组合作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表演读等等,教师可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即可。
(二)课外朗读训练
课余时间可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来朗读。基于兴趣的朗读,往往也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平时都会要求学生每周选择至少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读练习,然后把朗读的过程录制下来。这样不仅可以自己欣赏,还可以传到班级微信群里,进行全班分享交流。学生很乐于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互相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生喜欢玩,好奇心强,很喜欢参与一些趣味性活动。因此,把握他们的年龄特点,在玩中带着他们进行学习和训练,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常规课堂上的一些朗读训练之外,建议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跟朗读相关的活动。比如班级或学校可以举行朗读技能大赛、演讲技能技巧大赛、小组互助朗读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更加喜欢朗读。
朗读,是再现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更重视朗读,想方设法积极引导学生在每一次朗读活动、每一次课下的自我训练中获得良好的朗读体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朗读,领略朗读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