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
2022-10-30蒋海燕许玉民
蒋海燕 许玉民
(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 信阳 464100)
牙列缺失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上颌或下颌牙列全部缺失,常见病因包括牙周病、龋病、外伤等;牙列缺失可降低患者牙齿咀嚼功能,影响口腔对食物的消化,加重胃肠消化负担,还可造成患者齿音、唇音发音不清,危害口腔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常采用全口义齿修复、口腔种植修复等方式治疗牙列缺失。其中,口腔种植技术因具有种植成功率高、留存率高、能恢复患者咀嚼功能,改善患者软组织塌陷、口腔粘膜退行性改变等症状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牙列缺失患者治疗中。但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口腔卫生和患者个体差异影响,患者修复后容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导致细菌微生物侵袭种植体,引发患者牙周炎症反应,不利于患者口腔健康,影响患者牙齿咀嚼能力,对患者造成炎症刺激[1]。因此,积极寻找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对改善患者口腔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本院口腔科采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108 例牙列缺失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口腔科学(第9版)》[2]中牙列缺失诊断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近2 w 未使用抗生素药物;认知状况良好,可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合并侵袭性牙周炎;合并种植区骨量不足或附着龈少患者。本研究方案的实施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种植体周围炎的判定及分组
种植体周围炎判断标准[3]为口腔种植体修复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 y 的跟踪随访,记录患者随访期间种植体周围炎发生情况,主要判定依据如下:种植体周围黏膜出现黏膜充血,红肿,溢脓等表现,或种植体附近形成瘘管;口腔种植牙表面有菌斑和牙石量形成;探诊检查,种植牙处轻探出血或溢脓,探针深度增加时种植体伴有附着丧失及骨丧失;经X 射线检查伴有水平骨吸收或垂直吸收。符合上述全部标准即可判断为种植体周围炎。
根据口腔种植体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情况不同进行分组。将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牙列缺失患者纳入发生组;将未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纳入未发生组。
1.2.2 基线资料收集
询问、记录患者基线资料,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包括:年龄(<40 岁,≥40 岁)、性别(男,女)、吸烟史(有,无)、合并糖尿病[4](是,否)、合并牙周炎[5](是,否)、粘结剂残留(是,否)、种植部位(前牙区,后牙区)、夜磨牙(是,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108 例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状况并分组;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体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 软件处理,全部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状况
术后1 y,108 例牙列缺失患者中,发生种植体周围炎22 例,占比为20.37%(22/108)。
2.2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粘结剂残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种植部位、夜磨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基线资料比较
2.3 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初步基线资料有统计学意义的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粘结剂残留间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说明(见表2),以种植体周围炎作为因变量,发生赋值为“1”,未发生赋值为“0”。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粘结剂残留是牙列缺失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分析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采用全口义齿修复、口腔种植修复等方式治疗牙列缺失。其中,口腔种植技术因具有种植成功率高、留存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牙列缺失患者治疗中。但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口腔卫生和患者个体差异影响,患者修复后容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对患者造成炎症刺激[1]。本研究结果显示,108 例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1y,发生种植体周围炎22 例,占比为20.37%。可见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较高,因此,积极寻找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影响因素十分必要。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粘结剂残留是牙列缺失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
逐个分析原因:①吸烟史:吸烟会破坏患者口腔生理环境,使牙周对致病菌抵抗力降低,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快牙斑菌的聚集,使牙龈中的胶原物质分解,并刺激种植体周围黏膜,引发机体炎症反应,诱发种植体周围炎[6]。建议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应注意口腔卫生,尽可能戒烟。②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机体防御能力较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口腔黏膜与牙槽骨伤口愈合速度较慢,容易诱发致病菌入侵。且糖尿病会引发患者机体微血管病变,导致患者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风险[6-7]。建议临床应加强对患者血糖水平监测,控制血糖水平,避免摄入含糖量较高食物。③合并牙周炎:牙周炎是细菌侵犯牙周组织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种植体周围炎病理作用一致,牙列缺失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后,致病菌侵入种植体周围组织,诱发患者炎症反应,并导致种植体周围出现骨质丧失,因此患者容易发生周围炎[6-7]。建议临床对于合并牙周炎的牙列缺失患者,术后应定期给予患者牙周治疗,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④粘结剂残留:有研究表明[7-8],凹形基台与种植体粘接边缘低于2 mm时,粘结剂难以被彻底清除,残留的粘结剂会增加炎症感染风险,并导致种植体局部组织损伤,当致病微生物侵袭时,会加速种植体周围的组织感染,并诱发种植体周围炎。建议医师在口腔种植修复后,可在每个粘结的牙冠外部边缘部位涂上凡士林,以减少粘结剂的残留,降低致病微生物感染的风险[8]。
综上所述,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粘结剂残留是牙列缺失者口腔种植修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据此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的其它文章
- RANKL/RANK 信号通路介导肿瘤骨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 生理学课程思政实践探析#
- Evolution of immune gen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lack Death
- Imprinted antibody responses against SARS-CoV-2 Omicron sublineages
- Recognition of cyclic dinucleotides and folates by human SLC19A1
- Evaluation of mRNA-1273 Vaccine in Children 6 Months to 5 Years of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