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冀地区2000—2017年慢性病信息系统风险预警能力演变趋势与比较分析

2022-10-30林源慧刘苗苗崔平郝模张春芝郭立燕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慢性病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林源慧,刘苗苗,崔平,郝模,张春芝,郭立燕

1. 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2. 济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3. 健康相关重大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032;4. 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

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民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第一大公敌[1]。慢性病具有发病率高、伤残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等特点,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重大难题[2]。慢性病信息系统基于公共卫生大数据系统,建立有效、系统的慢性病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对于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减少慢性病对人体的损伤,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4]。同时,也可将个体生理和行为的监测数据上传,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患者体质状况,跟踪病程进展、判断短期风险和长期预后,给予实时的慢性病风险评估和智能预警[5]。近年来,国外慢性病风险预警的研究得到了众多科研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国内对于慢性病防控工作重在治疗,疏于预防,慢性病预测重视度不足,人群发病率预测较匮乏,慢性病风险预警研究尚未引起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足够重视[3,6-7]。我国在基于公共卫生大数据开展慢性病预警方面,如何用好公共卫生大数据,挖掘未知的慢性病危险因素,构建预警模型,开展科学、合理的慢性病患病风险预警工作,有针对性行地采取干预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3-4]。本文围绕慢性病领域,选取山西、河北两省作为样本省份,分析两省自2000年以来风险预警程度的现状与差异,为评价比较不同地区及不同公共卫生领域的风险预警情况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慢性病问题的界定 病因复杂、病程长、并发症多,很难被完全治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此外,还涉及关节炎、癫痫、口腔疾病、精神疾病等[5]。研究组采用系统抽样并将两类错误控制在1%,借鉴分析和Meta分析,在确保问题代表性和分析可信度的基础上,确认了政府必须关注的11个问题领域48个问题类型222个公共卫生问题。在收集的资料数据中,世界组织强调的慢性病包括8个问题,分别是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脂血症及血脂异常、哮喘、慢阻肺;世界组织关注的慢性病问题包括11个,分别是超重与肥胖、营养失衡、阿尔兹海默症、慢性肾病、慢性肝病、镰状细胞病(地中海贫血)、关节炎、慢性鼻窦炎与过敏性鼻炎、骨质疏松、疼痛(腰痛、偏头痛)、帕金森综合征;其他慢性病包括3个问题,分别是睡眠障碍、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和慢性胃肠炎。因晋冀两地均未关注慢性肾病、慢性肝病(脂肪肝、酒精肝和肝硬化)、镰状细胞病(地中海贫血)、关节炎、慢性鼻窦炎与过敏性鼻炎、骨质疏松、疼痛(腰背痛、偏头痛)、帕金森综合征、睡眠障碍、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慢性胃肠炎,本文将不再对其进行讨论。

1.1.2 慢性病风险预警的程度 本研究拟通过系统收集基于慢性病信息系统公开发布的关于对慢性病问题风险预警的程度的信息报告和文献数来判断慢性病信息系统风险预警能力。研究组在尽可能“穷尽”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晋冀地区公开发布的涉及慢性病风险的信息报告和文献集中,根据是否提及“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登记率变化”“变化预警趋势”“影响因素变化”“预测预警”“影响因素预测”等主题词,统计两地利用慢性病信息系统发布的风险预警的文献及信息报告数,最终山西纳入45篇,河北纳入16篇。

1.1.3 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 本研究拟运用文献中提及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状况或效果的表述进行效果评价。运用“山西(晋)/河北(冀)/各区县名称+慢性病+健康/保健/卫生/筛查/管理/控制/预防/干预+趋势/变化/调查/效果/评价”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限定时间段为2000—2017年,系统收集所有涉及晋冀两地慢性病工作效果的研究文献。

1.2 研究方法

1.2.1 慢性病风险预警程度量化方法 ① 判断风险预警的理论能力,若晋冀两地区慢性病信息监测系统收集了“疾病情况”“人群基本信息”“影响因素”3种字段,并进行了连读监测,则认为具备慢性病风险预警能力,赋值为100%,反之赋值为0。② 系统收集两地区慢性病信息监测系统发布的各类研究文献和公开信息,根据研究文献或公开信息数中是否提及“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登记率变化”“变化趋势预警”“影响因素变化”等主题词,统计发布预警的平均信息报告数;③ 通过与理想标准比较,得到晋冀地区慢性病风险预警的实际程度。④ 结合风险预警的理论能力与实际程度,得到晋冀地区慢性病风险预警的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

该地区发布预警的平均信息报告数=已发布预警慢性病的信息报告数/监测系统以进行监测的次数

该地区慢性病风险预警的实际程度=该地区发布预警的平均信息报告数/平均发布预警慢性病信息报告数的理想值

该地区慢性病风险程度=(该地区慢性病风险预警的理论能力×该地区慢性病风险预警的实际程度)×100%

1.2.2 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方法 采用“五分度评分法”半定量评判工作效果的好坏:0—工作效果很差,1—工作效果较差,2—工作效果不明显,3—有一定工作效果,4—工作效果明显,5—工作效果显著[8]。0分表现为文献中提及负面效果指标(如发病率、死亡率等)呈现上升趋势,或正面效果指标(如筛查率、控制率等)呈现下降趋势,或明确指出“慢性病工作效果很差”“指标值远低于控制目标”等;5分表现为文献中提及负面效果指标明显降低,或正面效果指标明显提高,或明确指出“慢性病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指标值处于领先水平”等;1~4分介于两者之间[9]。按照上述评判方式,对所有提及慢性病工作效果的文献依次赋分。

1.3 数据分析方法

基于Excel 2016对所有资料进行摘录、整理,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横纵向比较分析2000年以来晋冀两地发布的慢性病风险预警及影响因素的信息资料数变化,分析慢性病风险预警程度的演变趋势和差异;应用单因素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风险预警程度与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间的相关关系;应用线性回归分析风险预警程度对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的解释程度。

2 结果

2.1 晋冀慢性病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的现状及时序变迁

表1可见,2017年晋冀两地慢性病信息系统对慢性病公共卫生问题风险的预警程度分别仅为0.28%和0.14%,提示了两地慢性病信息系统发挥风险预警程度较低。

综合表1和图1、2、3从趋势来看,山西的风险预警程度自2000—2003年一直为0%,2004年由0.08%波动升高至2017年的0.28%,其中2012年最高达0.31%,而河北自2000年—2008年一直为0%,在2009—2015年没有保持平稳上升,2016—2017年稳定在0.14%。两地在其他慢性病公共卫生问题类型中均未发布预测预警的信息,风险预警程度一直为0%。在世界强调的慢性病公共卫生问题类型上,河北比山西的风险预警程度起始时间早且恶性肿瘤预警公共卫生问题的程度最高达2.20%左右。在世界关注的慢性病公共卫生问题类型上,山西的风险预警程度不稳定但起始时间比河北早,其中营养失衡和超重与肥胖预警公共卫生问题的程度接近2.50%,而河北的风险预警程度一直为0%。提示了河北省自2000年建立慢性病信息系统以来并未被充分利用,再世界组织关注的慢性病公共卫生问题类型上,风险预警功能发挥极其有限且多年处于停滞状态;山西省预警公共卫生问题的程度比河北较好,但不稳定。

表1 2000—2017年晋冀地区慢性病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程度

图1 晋冀地区恶性肿瘤预警公共卫生问题的程度趋势图

图2 晋冀地区超重与肥胖预警公共卫生问题的程度趋势图

图3 晋冀地区营养失衡预警公共卫生问题的程度趋势图

2.2 晋冀慢性病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的程度与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的关系相关分析

表3可见,山西慢性病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程度与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719,P<0.001),而河北的呈现负相关(r=-0.888,P<0.001),提示了自2000年以来晋冀慢性病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程度与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变化趋势较明显,但河北慢性病信息系统风险预警对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未发挥积极作用。结合表4回归分析,晋冀两地的风险预警程度对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的解释程度分别为64.2%(P<0.001)和55.3%(P<0.001),有统计学意义。

表3 晋冀地区慢性病防治风险预警程度与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表4 晋冀地区慢性病防治风险预警程度与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晋冀地区慢性病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的功能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风险预警的首要目的是提前预防和控制,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10-11]。通过对特定风险预警中的某些敏感性指标的异常变化定期、及时监测监控,便能预先发现风险先兆,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制定可操作化的预防性对策,将问题解决在暴发之前或缓解问题发生的负作用[12]。研究结果可见,晋冀多年来慢性病风险预警程度一直很低,山西的风险预警程度仅从0%提升至2017年的0.28%,而河北仅从由多年的0%提升至0.14%,在其他慢性病方面两地的风险预警程度一直为0%。说明晋冀两地建成的传统慢性病信息系统体系不完善、不规范,信息化建设缺乏根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达标[13-15,22]。传统的公共卫生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风险预警的要求,各地区开始建设相关的补充系统,但补充系统有孤立和异构的弊端特点,导致共享补充信息困难,出现“信息孤岛”现象[15]。这可能一方面与政府投入的资金太少,只是在建立初期有相应资金的投入,后续资金投入中断,资金利用效率较低,配套政策落实不完善[16],专业服务人员素养缺乏,服务质量不达标[17-19],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等有关[20-21]。另一方面可能与机构发放工资较低,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能有效吸纳人才等有关[13],特别是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慢性病管理需要“医防结合”才能达到干预效果,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如何与医保结合方面尚无相关配套政策[22]。

适宜的公共卫生体系应当具备对慢性病风险变化趋势作出及时的预警能力[23]。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预警主要是预测分析在未来某一个时间段在某一个地区,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实时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动态,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使相关部门能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降低风险对居民健康的损害[24]。由于我国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源于传染病的综合疾病监测系统,且监测信息数据具有体量大、种类杂、来源多样化、敏感信息少等特点,故收集的信息数据难以实现统一标准处理分析和储存[25-26]。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在这方面虽然有了几年的探索经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像晋冀这样的内陆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自身医疗资源供给缺乏,缺少建设慢性病信息系统的理论和经验支撑[2,3,17],这可能是晋冀地区慢性病信息系统风险预警功能较低的主要原因。

山西省慢性病信息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体现了对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的支撑作用,虽然风险预警功能发挥不足够充分,但与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呈正相关,对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的影响达到了64.2%。慢性病信息系统若能实现多途径、多病种的信息互通与共享,动态监测人群的健康状况,判断影响发病率的危险因素,则会有利于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和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6,27-29];另外,还能促进对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的改善,为国家慢性病防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27],为预测慢性病的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28]。分析结果显示,山西恶性肿瘤的风险预警程度可由0%提升至1.48%, 营养失衡的风险预警可由0%提升至3.70%,超重与肥胖的风险预警可由0%提升至3.17%。可见虽然山西风险预警程度较低,但却能刺激2个慢性病问题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慢性病问题和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的慢性病问题)的风险预警程度的提高,综合推动了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的提升。而河北自2009年以来一直比山西的风险预警程度低,且其与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呈负相关性,这可能与我国部分地区对慢性病预警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科学高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有关[2,30],对各个领域效果指标适宜程度评分的提升还不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各政府相关部门应动员全民参与,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力量,全社会共同建设并推进慢性病信息系统的发展,开展更科学、全面地慢性病风险预警工作,担负起维护民众健康的责任。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慢性病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癌症只是慢性病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