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画家巴泽尔的死亡意象

2022-10-30周爱红

名家名作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王尔德格雷画像

周爱红

《道林·格雷的画像》带给读者最为直接的感受便是悲剧。虽然作者奥斯卡·王尔德在小说开篇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场景,但在小说的描写中,悲剧色彩一直贯穿整个小说,使刻意营造的美感与自然的悲情气息进行结合,带来强烈的冲击性。这种冲击性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能够融合自身的阅读感悟,与作者达成共鸣。且在该小说中,通过角色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故事的悲情结局。犹如《哈姆雷特》一样,该小说着重于人物描写以及对话心理独白等,并从多样性的角度推进故事的走向。在读者阅读后,每个读者都会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理解。尤其对画家巴泽尔的死亡意象具有自身的独特感悟,更好地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内涵。

一、《道林·格雷的画像》基本概述

《道林·格雷的画像》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始创于1890年,一经推出,便受到当时读者的广泛喜爱。《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名成长在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俊美且心地善良,遇到了画家巴泽尔所作的画像,发现自己惊人的美。在亨利伯爵的怂恿下,他向画像许下心愿,永葆青春美貌,所有的岁月沧桑以及少年的罪恶都由画像承担。道林·格雷在开始时不以为然,但他玩弄一个女演员的感情,使她自杀后发现画像中的道林·格雷发生了邪恶变化。恐惧的道林·格雷并没有及时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反而变本加厉。现实生活中,道林·格雷的美貌依旧,但其画像却丑陋不堪。18年后,基于对画家作品的憎恨以及对自己丑陋灵魂的厌恶,道林·格雷谋杀了画家巴泽尔。随后,女演员的弟弟前来复仇,却被道林·格雷巧言欺骗,死于非命。但正因女演员弟弟的死亡唤醒了道林·格雷残存的良知,他举刀向丑陋的画像刺去。他的相貌变得丑恶、苍老,随后道林·格雷死亡。画像恢复年轻如初,仿佛之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作为19世纪唯美主义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在西方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地位。在该小说的详细框架中,道林·格雷向画像许愿后,愿望得以实现,认识女演员西碧儿·韦恩,两人进入热恋,并订婚。但在一次演出中,西碧儿·韦恩出现了不足,失望的道林·格雷残酷地对待西碧儿·韦恩。回家后,发现自己的画像已然发生变化,嘴角显现出了残忍的表情。西碧儿·韦恩在道林·格雷绝情地离开自己后,当晚自杀身亡,但道林·格雷却在亨利伯爵的引导下,将恋人的死作为一个浪漫的故事。随后,为道林·格雷绘制画像的巴泽尔好心相劝,却被道林·格雷残忍杀害,并毁尸灭迹。西碧儿·韦恩的弟弟在复仇中,因一次意外的枪击事件死亡。为他毁尸灭迹的阿兰塔·贝尔也开枪自杀,并没有将道林·格雷的秘密公之于众。经过一系列的事件,挂在阁楼里的画像早已丑陋不堪。这幅画像成为道林·格雷的心病,使道林·格雷时常回想起自己所犯的种种罪恶。道林·格雷残存的良知承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就在他举刀刺向画像的那一刻,画家巴泽尔与道林·格雷合为一体。杀死巴泽尔的那把刀,刺进了画像中的道林·格雷的胸膛。

借助《道林·格雷的画像》,19世纪现实主义以及自然主义思想发展至顶峰,艺术与现实的关联从未如此紧密过。借助该小说题材,凸显社会文学价值,更融合种族环境、时代特点。在该小说中,强调文学作品的特性,再次展现文学创作者的思想内涵,是一次艺术顶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该画像也反映了社会上流人士的真实生活。文学作品是时代的显现,文学作品在故事情节、角色背景中充分展示当时社会上的不足以及丑恶。19世纪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给社会环境以及文艺带来冲击。这种冲击诱发了一系列变化,使当时的艺术家感到非常压抑。艺术与社会的剥离感愈加强烈,艺术家不再被大众接纳,而是成为大众所不理解的孤独群体。而对于艺术家自己,对事物的敏感性也使艺术家只能行走于社会的小径上,无法与社会主流形成共识。

在该小说中王尔德就曾说,当时的英国拘泥于传统,一言一行必须与当时的社会道德相符,稍有偏离就会被认为脱离正轨,连艺术与文学的原则都被弃之不顾。在这种状态下,王尔德便决心反抗这种枷锁,使艺术能够真正成为一种自由且能够全面融合的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创作的权利,艺术作品更是如此。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结晶,更是艺术家独一无二的性情体现。艺术作品的美源于作者,能够实现自我认识的一个道理,道林·格雷的画像正是这种艺术观的价值实现。

二、《道林·格雷的画像》感官、精神死亡意象

《道林·格雷的画像》感官意象死亡,以巴泽尔为例进行分析。在画作一开始,描写了风和日丽、百花争艳的景象,但作者煞费苦心,勾勒出这一景象时,却以亨利伯爵为铺垫,使氛围急转直下。正因亨利伯爵的出现,气氛因此单调、压抑。对于道林·格雷而言,与亨利伯爵的认知是整个小说中感官意象死亡的展现。而巴泽尔的死亡与道林·格雷具有密切关联,巴泽尔的死亡在一定程度上使道林·格雷的“道德枷锁”失去控制,彻底激发了道林·格雷的邪恶人格。在道林·格雷美的衬托下,这种邪恶更具冲击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对冲无处不见,在历史中也可随时展现。至于《道林·格雷画像》中的意象,是精神意象、感官意象,与死亡具有明显的连接性。在该小说中,道林·格雷缺乏正常审美感官,因此使小说本体具有一定的荒唐性。作者用心良苦,展现了美与死亡的画面交锋,并使其与艺术界文学界进行强烈对比。结合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想象思维,将整个小说的死亡意象凸显得淋漓尽致,激发读者的强烈感官以及深刻印象。在阅读后,使读者经久不忘,其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而在精神死亡印象中,道林·格雷画像借助巴泽尔的死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情节的发展高潮阶段,是整个小说灵魂开始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主人公灵魂堕落的时期。道林·格雷在亨利伯爵的劝说下,凭借自己绝世无双的俊美面容,及时行乐。这种自我堕落以及自我放弃使巴泽尔痛心疾首。巴泽尔为了更好地挽救道林·格雷,苦口婆心劝说,但却并未唤醒道林·格雷的良知,反而招至杀身之祸。巴泽尔死亡后,道林·格雷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跟随巴泽尔一起死去。在创作该小说题材时,王尔德所期盼的便是这种双重死亡的意象,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观点具有明显的背离,但在此种背离中却涵盖了作者对于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以及追求,这种冲击性使该小说极具可读性。在现实生活中,奥斯卡·王尔德本人也是单纯为艺术而艺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艺术家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与当时社会明显不合。而道林·格雷正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一个缩影。借助巴泽尔的死,王尔德凸显当时社会精神死亡的意象。无法永恒美好的存在,就宁可将其亲手毁灭。因此,巴泽尔的死既是自身精神追求的死亡体现,同时也是王尔德无声的叹息。在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一段便是道林·格雷与女演员之间的恋爱经过,就如同《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爱情故事。虽浪漫、美好,但却依然充满了死亡以及悲情色彩。而巴泽尔的死更是加重了这种悲情色彩。正是因为巴泽尔为道林·格雷绘画,道林·格雷才感受到自己的美感。而正是这幅画像,激发了道林·格雷后续荒唐的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画家本人的死亡。因为这幅画像,道林·格雷心中残存的良知促使道林·格雷敢于打破枷锁,承担一切,以自己的死亡换回了画像的美丽,使画像能够真正在某种意义上达到永恒,使道林·格雷能够更好地了解关于真、善、美的认知。

三、《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巴泽尔死亡内涵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巴泽尔的死亡具备多重内涵,主要可包含以下几点。

(一)巴泽尔对于艺术的执着

巴泽尔是小说中的最大悲剧人物之一,巴泽尔的死亡体现了一种对艺术无比执着的精神,巴泽尔为道林·格雷画像,并被其深深吸引。这种吸引包含两方面的吸引,首先,是被画像本身吸引,即被自己艺术创作以及画像中道林·格雷的美貌所吸引。其次,便是被现实生活中的道林·格雷本人所吸引。作为一个画家,巴泽尔对于美的追求是纯粹的为艺术而活。活在一种超我的境界中,当他看着自己美感中的灵魂——道林·格雷堕落成为令人恐惧的魔鬼时,巴泽尔感到了极度痛苦。因为这种场景与巴泽尔所追求的纯粹艺术美感严重不符。变了质的道林·格雷与他心目中的道林·格雷大相径庭。因此,他要拯救道林·格雷。但巴泽尔却忽略了道雷·格林已不是巴泽尔所能支配的了。同时,加之亨利伯爵的推波助澜,巴泽尔成为道雷·格林的刀下亡魂。在创作中,如何在艺术追求中找回本真,自己唯有死亡才能做到。这就是王尔德安排巴泽尔死亡的直接因素,但巴泽尔虽然死亡,精神却并未死亡,而是带着一种对于美好的思念,使整个艺术题材上升至精神境界。

(二)善意回归

正是因为巴泽尔的死使道林·格雷更加肆无忌惮,缺失道德因素的捆绑。王尔德在描绘中,将道林·格雷后续堕落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道林·格雷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内心善良的真正缺失。道林·格雷不听他人劝告,在亨利的诱导下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去杀人。虽然是道林·格雷本人所做,但却不是到道林·格雷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在《道林·格雷的画像》小说描述中,道林·格雷本人在未向画像许愿前,同样具有良好的责任感以及道德感。因此,道林·格雷本人遭受心理折磨,盼望能够回到过去。当杀死巴泽尔的时候,这种期盼感便在道林·格雷心中埋下种子。当女演员的弟弟死亡后,这颗种子彻底发芽成长,使道林·格雷能够突破自我,举刀刺向画像,并回归真、善、美。对于巴泽尔的死,体现了对于善意的回归。巴泽尔起初为道林·格雷作画,不仅是为其美貌所吸引,更是为其善良所吸引。但在画像完毕后,巴泽尔满心希望将道林·格雷的善良保存在画中,最后被道林·格雷杀死的瞬间,画家领悟这种善意已然不复存在。但却依然有可能留存希望,促使整个善意的有效回归。

(三)自我追求

王尔德在创作小说中,将道林·格雷想象成为缺失社会责任感束缚的样子。因此,可以看出小说最后,道林·格雷的死亡是必然结局,更是社会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以死为基础,结束一切的做法实现了自我追求。在王尔德的世界中,王尔德一生主张为了艺术而艺术,不顾一切追求美好事物。因此,道林·格雷以及画家巴泽尔是王尔德的精神体现,二者的追求无外乎两种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以及赞赏,使艺术能够真正地流传百世。而另外一种,则是以死震撼世界,使人们能够真正地审视作品,并理解作品、认同美感。在当时社会价值观而言,王尔德所创作的小说无法被社会所认可,这是必然结果。因此,王尔德感受到了被世俗摒弃的悲伤,王尔德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在创作小说时,巴泽尔的死体现了王尔德在内心深处的选择,那便是王尔德宁可为艺术而死,也不愿意向生活妥协。在死亡后能够完成自己的艺术,追求实现自我探究。道林·格雷为了摆脱罪恶的自己,回归最美的自我,选择了自杀。这是一种非比寻常的对应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王尔德心中的迷茫以及无奈。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他积极寻找并实现自我的精神,这或许就是奥斯卡·王尔德想借助这部小说想要展现的思想源头。

综上所述,在小说阅读中,生活以及艺术的本质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艺术可以表达最美的生活。在近乎苛刻的传统礼教约束下,奥斯卡·王尔德在生活与艺术中作出选择,虽然是一种痛苦的决定,但作为唯物主义以及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人,奥斯卡·王尔德必须选择艺术。因此,了解死亡,面对死亡。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借助巴泽尔的死亡,王尔德突出的死亡意象,使我们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王尔德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艺术。

猜你喜欢

王尔德格雷画像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为自己
画像
为自己
为自己
王尔德的色彩
画像
每日信条
莫尼卡的画像
画像背后藏着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