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岑溪牛娘戏

2022-10-30林汝德

西江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春牛唱词唱腔

林汝德

牛娘戏是流行于广西岑溪市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原名“牛戏”“长衫戏”“地戏”。牛娘戏又称牛娘剧,是一种由“舞春牛”娱神活动发展起来的传统戏曲,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地方剧种,是岑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2007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梧州市人民政府和岑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起,岑溪市多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牛娘戏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民间农事娱神活动“唱春牛”。相传元末明初,岑溪就已经有“唱春牛”的民间习俗,为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和五谷丰登,每年开春,当地农民群众都在村头平地“唱春牛”,唱的内容是一些吉利的话。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唱春牛”逐步演变为“舞春牛”,春牛也由纸糊泥塑变为以人扮演。后来“舞春牛”又增加了一些生产生活中的情节和内容,增加了一些唱词和道白,也逐步有了乐器伴奏和表演程式,从而形成了牛娘戏。

根据《岑溪文化志》记载,史上最早的牛娘戏剧本是《春色太平歌》,由连城北科镇兵地罗应营(今梨木镇高围村)的梁丽堂戏班于清代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演出。这一史实说明,清代乾隆初年岑溪就已经产生了具备戏剧诸多要素的牛娘戏,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剧种。

牛娘戏是一种地方性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演绎剧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牛娘戏的基本内容包括牛娘戏剧本、牛娘爆肚戏、牛娘戏角色行当、表演程式、唱词道白、唱腔音乐、器乐伴奏和舞台美术等。

牛娘戏分为两大类,即传统牛娘戏和现代牛娘戏。两者均具备牛娘戏的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及情节,唱词、道白、音乐等也独具特色。传统牛娘戏又称古装牛娘戏,题材多为才子佳人故事,也有表现古代平民百姓生活,言情和家庭伦理等内容。现代牛娘戏和传统牛娘戏在结构上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题材。现代牛娘戏表现的是现代社会民众生活,以歌颂新社会、弘扬好人好事、批判落后思想为主。可以说,现代牛娘戏是传统牛娘戏的传承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牛娘戏剧本原则上按照上述要求编写,体现上述内容和要素。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和打造磨练,牛娘戏剧本质量不断提高,新创作的剧本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传统牛娘戏剧本有400多个,现代牛娘戏剧本达380多个。

“爆肚戏”是牛娘戏的一种绝活。“爆肚戏”就是即兴演唱,即使没有剧本,牛娘戏演员也能根据心中想好的戏剧情节唱戏。令人折服的是,“爆肚戏”不是爆一句或者几句,而是爆全场或者几场,内容都不重复。“爆肚戏”也不是一个演员爆,而是全体演员都能爆。更令人折服的是,“爆肚戏”不但主题鲜明、戏剧情节环环相扣、叙事条理清楚,而且唱词言简意赅、风趣幽默、易唱易懂、朗朗上口。尤其是在牛娘贺春和牛娘贺喜中,“爆肚戏”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见物唱物,见人唱人,演出现场往往是掌声不断,喝彩声此起彼伏。但是,“爆肚戏”这种表演形式,对演员的文化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各牛娘剧队演技高低不一和文化水平的差距,有些“爆肚戏”难免有不健康的内容,艺术表现上也有不足之处,所以在正式的舞台演出,尤其是现代牛娘戏的演出,一般都不提倡“爆肚戏”,而是要求按照剧本演出。

传统牛娘戏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老、丑四类。“生”代表男性角色,有文生、武生、文武生、小生,也有的叫正生、帮生;“旦”指女性角色,有“花旦”包括正花(正印花旦)、二花(帮花);“老”代表老年角色,称为老身,有老汉(公脚)、老妈(婆脚)、挂须;“丑”代表滑稽角色,也称丑角,有男丑、女丑、文丑、武丑,其他角色如梅香、丫鬟、差人等统称为拉扯脚。演出时因牛娘戏演员不多,代角现象比较普遍。除了生旦主角代角较少外,其他角色均可代角。一个演员往往可以在一场戏中扮演几个角色。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出于安全的考虑,旦角一般都是男扮女装。但这种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不再流传了。

牛娘戏是一种原生态的戏剧艺术,其舞台表演都是由农民出身的演员模仿自己平时劳动和日常生活的状态,故其表演程式都是写实性的。舞台调度大多是奏乐时演员的简单换位。后来牛娘戏借鉴和吸收了粤剧、采茶戏等一些剧种的表演程式,从而逐步丰富和形成了牛娘戏自己的表演程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简朴化和生活化。

以上所述牛娘戏的角色行当和表演程式,主要是对传统牛娘戏而言,而现代牛娘戏的角色行当没有生旦老丑之分,而是根据剧本的需要设计人物,其表演程式也没有统一规定,而是根据剧情需要由演员自行演绎剧情,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刻画人物的性格。

“唱”是牛娘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和特有的艺术手段,也是牛娘戏的显著特点。牛娘戏的剧中人物主要是通过唱词表达思想感情和展现人物性格,观众通过唱词了解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冲突,并以简练的笔墨交代背景,叙述情节,展开矛盾冲突,以加强艺术感染,给人以听觉上美的欣赏和感受。

牛娘戏的唱词一般以七字句为主,也有少数三字句、五字句和多字句。牛娘戏的唱词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合辙押韵、讲究平仄、比兴对仗、风趣诙谐和通俗易懂等特点。因为牛娘戏剧队的演员大多是农民,唱的是其身边的事,演出地点大多在村头平地,所以唱词生活气息浓厚,有的甚至是流行于当地的口头禅。其唱词按照粤语语系的当地方言白话声韵作为韵脚,唱词多分为上下两句,也有四六八句等。唱词一般要求起句入韵,即每段唱腔第一句最末一个字必须入韵,要求是平声,以后按二四六八句类推。逢双句最末一字必须是押平声韵,按三五七句类推,单句不必押韵,可以是仄声。若中间要换韵,则需要在上句(单句)末尾一字换韵过渡。这样唱起来才不会拗腔别扭,字正腔圆,符合牛娘戏唱腔音乐的旋律,易懂易记和便于传颂,并产生听觉上的美感。如牛娘戏《小保管上任》中的唱段“阿公抽烟生老瘾,一时冇烧少精神”,曾一度在全市广为流传,成为农民群众的口头禅。

牛娘戏的唱词除合辙押韵和讲究平仄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比兴对仗,使用比兴、比拟、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戏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牛娘戏《鸡笼》中的唱段“辣椒细细得咁辣,侬儿细细呷呷声”,牛娘戏《碧桃锦帕》的唱段“八仙台上放盏灯,只换油来不换芯”,这些唱词比兴押韵,诙谐风趣,每逢演出都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牛娘戏因为以唱为主,所以道白比较少。道白只是作为唱词的补充,一般用于演员自报家门、交代事件背景和交代演员上下场的因由等。道白一般分为演员独白和对白,又可分为押韵道白和不押韵道白。押韵道白包括诗白、口古、白榄,不押韵道白有口白、锣鼓白。牛娘戏的道白多为不押韵道白。

牛娘戏是以唱为主的民间艺术,唱腔独特,曲调丰富,旋律优美。牛娘戏的唱腔音乐比较简单,但很有特色,一般分为上下两句。其显著特点是演唱时不分角色行当,男女同腔,便于演唱和普及。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封建迷信观念的约束,新中国成立前牛娘戏演员尤其是旦角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男性,因而演唱时旦角多用假嗓(子嗓),唱腔曲调委婉清亮,声情并茂。尤其唱腔的末句配上衬词“啰”或“呀”后,形成质朴、自然、甜美的拖腔,更加悦耳动听。生角多用平嗓(平喉),给人以厚实、粗狂、明快的感觉。

根据中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的五音调式,牛娘戏的基本唱腔调式有徵调式和羽调式两种,少有宫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徵调式唱腔音列为“32165”,羽调式唱腔音列为“53216”,音域范围在六度之间。徵调式唱腔音列上第一个音可以翻高一度,羽调式唱腔可视剧情的需要,把唱腔作为四乐句处理,第三乐句开始音可降低两度。其他可以在不影响音列规律的情况下稍有变动。但不管上句或下句都必须回到骨干音上来,其节拍一般为2/4拍子,第二小节有的为3/4拍子。多字牛娘腔的长句音乐,其节拍灵活,2/4拍子和3/4拍子间夹其中,演唱速度一般为每分钟84拍。骂腔速度稍快,每分钟可达110拍。哭腔或抒情的唱腔稍慢,每分钟40拍。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牛娘戏演员对牛娘戏的唱腔音乐进行了改革,唱腔乐句由上下两句发展成为四句或多句。改革后的牛娘戏唱腔声乐仍是徵调式和羽调式两种,除上下句最后一个音必须回到主音上来之外,其他各小节无固定的音列规律,随本地方言语音高低灵活变动,其音域大体都在C调“3”和“5”之间,多为2/4拍子,也有3/4拍子,其速度在每分钟60拍至150拍之间。如今,牛娘戏唱腔音乐吸收了采茶戏、鹿儿戏、南渡山歌等地方民间艺术精华,创作了一批新牛娘戏唱腔曲牌,使之发展到30多支,牛娘戏的唱腔音乐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牛娘戏的器乐伴奏分为两种,传统牛娘戏器乐伴奏和现代牛娘戏器乐伴奏。传统牛娘戏主要使用打击乐伴奏,乐器为鼓、钹、锣三种,统称为“牛娘鼓”。一般是演员唱完一句即打一次“牛娘鼓”。“牛娘鼓”旋律独特、鼓点简洁、节奏感强,以鼓点的轻重缓急快慢来体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牛娘鼓”适用于传统牛娘戏,而现代牛娘戏在“牛娘鼓”的基础上,增加了弦乐和吹奏乐,更有利演员感情的抒发和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艺术感更为强烈。

牛娘戏的舞台美术比较简朴实用,包括布景、演员化妆、服装道具等。布景可分为实景和虚景。实景是根据剧情设计适用于舞台演出的背景,而虚景则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说明。传统牛娘戏和现代牛娘戏演员化妆有所不同。传统牛娘戏有生旦老丑等脸谱框架,而现代牛娘戏演员的化妆则趋于生活化,按照剧中人物的特点和身份来化妆。牛娘戏的服装道具和其他剧种大同小异,但具有简单和实用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岑溪市几乎每年都举办牛娘戏汇演或展演,此外还参与各级文艺汇演。据不完全统计,单是在自治区层级的汇演中获奖的牛娘戏就有50多个,如《特别决定》《鸡笼》《炉前风烟》《五号服务员》《红娘》《亲家》《酒不醉人》《特殊支票》《鸡宴》《鸡环》等,《鸡笼》还被文化和旅游部指定到广西和广东巡回演出。2018年,牛娘戏《鸡环》代表广西参加中国首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20年,牛娘戏《人间处处真情在》受邀赴北京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节目录制。近几年,岑溪市出版了一批牛娘戏专著,如《牛娘戏大全》《岑溪市牛娘剧志》等。岑溪市市镇两级都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和牛娘戏协会,建立牛娘戏培训基地20多个,在全市农村推广普及牛娘戏,开展牛娘戏进校园活动。牛娘戏这株根植于田野乡间的民间艺术之花,在中华文艺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猜你喜欢

春牛唱词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唱词(外一首)
常忆故乡打春牛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插秧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春日物语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