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雁江区黄泥河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22-10-29武佳泽

四川水利 2022年5期
关键词:河湖河流流域

武佳泽

(四川省资阳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四川资阳,413000)

健康河湖是指河湖具有较完整的形态与水生态结构,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且在一定的扰动条件下可自我修复或通过措施可恢复其生态功能的河湖[1-2]。河湖健康评价作为河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的重要手段[3]。总的来看,针对河湖健康的评价工作我国相对滞后。2020年水利部河湖管理司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并制定了《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SL/T 793-2020)[4]。四川省根据地方特点并结合水利部评价指南和导则,编制了《四川省河流(湖库)健康评价指南(试行)》,来指导四川各地做好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本文以雁江区黄泥河所开展的河湖健康评价工作为例,分析和探索如何更精准地对河湖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辨识相关问题,为河湖管理工作提供支撑和依据。

1 流域概述

1.1 流域概况

黄泥河属沱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石牛村5组,流经雁江区富凉村、大洪村、月水坝村、钟山村、黄泥村,于宝莲街道拱城村9组汇入沱江,河流总长22.6km,流域面积50km2,比降2.58‰。

黄泥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7.6℃,年平均最高气温21.6℃,最低气温14.6℃。多年平均降雨量仅900mm左右,且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而冬季仅占4%。全年无霜期为261d~354d,多年平均为314d,雾日33d~47d,阴天220d~243d。流域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NE),次主导风为北风(N),静风频率为49%,多年平均风速为2.0m/s,最大风速8.6m/s。

流域内地势起伏不大,海拔一般在390m~460m之间,相对高差一般为40m~90m。地貌形态均为丘陵,地势较平坦,沟谷宽缓,多呈“U”形,切割较浅,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较小。

图1 黄泥河流域地理位置示意

1.2 水文特性分析

黄泥河流域内的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与降雨特性基本一致。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径流在年内的分配较不均匀,主汛期6-9月降水量最为集中。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与暴雨相对应,洪水量级的大小主要受鹿头山暴雨的影响。降雨区多呈点状或带状,沿河谷发展;受西南涡天气系统影响,该区暴雨具有雨强大、历时短、峰量集中等特点。

黄泥河流域内无水文、雨量站分布,在其汇入的沱江干流上下游分别设立有三皇庙水文站和登瀛岩水文站,在邻近的濛溪河流域设立有元滩湾水文站,各站均为国家基本水文站。

2 评价难点与评价指标确定

2.1 黄泥河健康评价难点分析

经调查梳理,黄泥河流域在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时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问题:一是流域内无历史水文监测资料,在开展生态用水满足程度这一指标的计算时缺乏数据支撑;二是流域内缺乏鱼类以及水生动植物调查资料,历史上黄泥河流域内从未开展过鱼类和水生动植物等的调查以及监测工作。经认真研究河流特性,并对评价指南进行深入解读,从以下几方面来提供解决办法。

针对无历史资料的问题,提出两点方法:一是多年平均流量可以采用水文比拟法,寻找临近流域,气候及下垫面条件相似的基本水文站点作为参证站来计算评价河流设计断面的流量值;二是评价时段内最小日均流量可以通过在评价河段选取合适位置设立自动监测站点开展水位、流量监测以及成果整编来进行计算,或者可以根据在流域内开展的实地调查工作来确定河流最枯水位出现日期,然后在合适断面实测流量对比分析来确定最小日均流量。

针对缺乏鱼类以及水生动植物等的调查资料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若评价河流所在区域有水产科学或水生生物研究部门,则从相关部门获取资料,若未设立相关部门则可以在河流所汇入的干流或临近流域近年来水利建设工程的设计资料中查找。另外,考虑到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对现状鱼类及水生动植物的调查资料可采用咨询河流周边原有渔民、相关渔业从业者以及当地垂钓者的方式来获取。

2.2 黄泥河生态用水满足程度指标计算

生态用水满足程度根据指南要求需计算河流最小日均流量占多年平均流量的占比。黄泥河流域选择邻近蒙溪河流域控制站元滩湾水文站作为参证站,经计算:黄泥河流域设计断面多年平均流量0.46m3/s。

然后在调查时段内(本次评价时段为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开展流量监测工作,另外设置自动监测设备,监测河流水位、流量变化过程,最终监测到河流最小日均流量。本次调查时段内最小日均流量为0.035m3/s,出现时间为4月13日,经计算,最低日均流量占多年平均流量的比例为7.6%。

2.3 黄泥河鱼类及水生动植物指标调查

黄泥河流域汇入沱江干流,汇合口下游8km即为南津驿电站大坝,本次鱼类及水生动植物历史调查资料采用2020年改建南津驿电站大坝时开展的鱼类调查资料。根据资料来看,2020年共调查收集到的鱼类有22种,其中无国家级保护鱼类;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岩原鲤1种,其他鱼类有21种,分别为黄颡鱼、瓦氏黄颡鱼、鲇、鲤、草鱼、中华倒刺鳃、鲫等鱼类。

另外,在2020年改建南津驿电站大坝时还开展了水生动植物的调查监测工作,监测采样断面设置在上游简阳沱江电站至下游王二溪电站之间的墨池坝、南津驿库区、南津驿坝下、南津镇等地。该次调查监测对象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浮游动物等。通过对4个采集地的水样分析,共观察到浮游植物7门19科29属61种。其中硅藻门最多,有37种,占种类总数的61.67%;绿藻门13种,占种类总数的21.67%;蓝藻门5种,占种类总数的8.33%;裸藻门有2种,占种类总数的3.33%;甲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各有1种,各占种类总数的1.37%。调查采集到凤眼莲、大薸、喜旱莲子草、水蓼、小叶狸藻、黑藻、芦苇、竹叶眼子菜、范草、莲子草等水生维管束植物。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大类9科15种,隶属于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4门,其中原生动物有5种,轮虫和枝角类各有4种,桡足类有2种。调查的原生动物有5种,占总种数的33.33%;轮虫和枝角类各有4种,占总种数的26.67%;桡足类有2种占总种数的13.33%。

2.4 评价指标体系

对照四川省评价指南要求,黄泥河建立了健康评估指标体系[5]。采用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三级体系,最终确定了13个评价指标及各个指标的权重占比。具体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黄泥河健康评价体系

3 河流评价方案

3.1 评价范围确定

3.1.1 评价河流类型

在开展具体评价工作前,根据河流流经信息及基本情况,确定河流类型。黄泥河沿线经实地调查,两岸基本为田地和荒坡,在流经资阳市沱东新区后汇入沱江。由于目前沱东新区尚处于规划建设阶段,经综合分析,黄泥河沿线基本为自然河段,人为干预小,开发利用程度低,沿线未建设可供调蓄的水利工程,无电站,无水功能区或饮用水水源地,开发利用强度不高,划分为自然河道。

3.1.2 河流分段

在确定了河流类型后,应根据河流水文特征、河床及河滨带形态、水质状况、水生生物特征以及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相同性和差异性[6],同时以河长管辖段作为依据,沿河流纵向将河流分为若干评价河段。黄泥河总长仅为22.6km,属丘陵区典型河流,全河段植被及土壤类型基本一致,流域内取水工程(设施)主要为农业灌溉,沿线居民零星分布于两岸,经过综合分析,将黄泥河评价河段划分为1个。

3.2 河流现状调查

对河流健康进行评价需要掌握河流相关的现状情况,在此可以通过收集河流相关调查资料、相关报告、方案资料等掌握河流现状;另外面对未能通过现有资料收集到的河流情况,应组织部署补充调查监测工作来分析河流现状情况。

通过对黄泥河相关资料的梳理,能够掌握该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环境及水质监测现状;另外通过补充调查监测,掌握了该河流生态用水满足程度、河流物理结构情况、河流水体整洁程度、鱼类及水生动植物以及河湖相关管理与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的现状水平。

3.2.1 分析资料所掌握河流现状

(1)水资源状况:根据《雁江区水资源公报》及《资阳市雁江区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雁江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0744万m3,其中黄泥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500万m3,2020至2030年黄泥河水量分配控制指标为413万m3。目前,流域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二是水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三是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意识有待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水环境状况:2017年至2020年,资阳市雁江区水务局委托具有相关检测资质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在黄泥河设立了两处水质监测断面,位置分别位于清水镇月水坝村6组石灰桥处(上游)和宝台镇拱城村9组汇入沱江处(下游),经过近3年来的监测结果分析,黄泥河水质类别从2017年的V类提升至2020年的Ⅳ类,但距离Ⅲ类的河湖健康评价标准还存在差距。

(3)水生态状况:根据《黄泥河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并结合实地调查,黄泥河流域尚未发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但由于黄泥河流域地貌特征为川中丘陵区,土体较为疏松,在长时间水力冲蚀作用下,易发生水土流失,从而影响水生态状况。另外,黄泥河作为雁江区河长制管理河流,目前尚未确定生态流量控制指标,在水生态管理工作方面尚存在短板。

3.2.2 补充调查所掌握河流现状

(1)水域岸线物理结构:根据黄泥河实际情况,共布设6个监测断面开展大断面测量工作。另外,开展河流沿线涉水工程的调查测量工作,掌握本流域29座已建跨河桥梁,2处拦河工程,4处取水工程的基本情况,同时调查到黄泥河沿线尚未开展堤防建设,两岸基本为田地和荒坡,沿线居民零星分布于河道两岸。

(2)水体整洁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在河流沿岸的9个点位开展水体整洁程度调查工作,采取调查问卷及实地观测的方式,掌握水体整洁情况。

(3)鱼类及水生动植物:采用咨询河流周边原有渔民、相关渔业从业者以及当地垂钓者的方式来获取河流现状生物的相关资料。

(4)河湖管理与社会服务功能方面:主要采用实地走访与现场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查该方面的河流现状情况。经统计,共收回问卷100份,调查人群涵盖沿河居民、外地游客、水利相关从业人员等,年龄跨度从17岁到84岁,人群涉及沿河富凉村、大洪村、月水坝村、钟山村、黄泥村等各个村镇,经综合分析,调查问卷成果较为可靠。

4 评价结果及建议

4.1 评价结果

对照指南要求,按照相关调查资料及监测计算成果对各指标进行评估和赋分。结合各指标项所占权重对其分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到黄泥河河流健康综合赋分为55.6分,同时,根据《四川省河流(湖库)健康评价指南(试行)》规定,对于有明确水质要求的河湖水库,I~III类水质比例<50%,一票否决,直接评价为不健康,故黄泥河河湖健康评价等级为不健康。

4.2 问题分析及建议

4.2.1 问题分析

根据各指标、准则层及综合赋分情况,说明河流健康整体特征、不健康的主要表征,分析河流不健康的原因,给出河湖健康保护及修复目标建议方案。

经分析,黄泥河流域评价为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是水质和水污染方面还存在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河流沿岸居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黄泥河流域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导致农村生活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对水体和土壤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农村垃圾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配套存在差距。同时,城乡垃圾转运车辆大多已经陈旧落后,密闭车辆少,没有渗滤液收集设备,在转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抛洒滴漏现象,二次污染较为普遍。二是流域内仍旧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根据《黄泥河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黄泥河两岸台地较平坦,其中宝台镇内沿线主要种植物莲藕15hm2,水稻90hm2,玉米111.33hm2,主要种植物水稻、玉米、花生、油菜、榨菜、小米辣、西瓜等722.42hm2,种植过程中化肥使用量较大,农药施用量较多,农耕区的化肥农药残留物随着降雨径流或农灌余水流入河道,对黄泥河水质也有不利影响。

4.2.2 建议

针对河流健康评价所梳理出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或解决办法,为河长制部门下一步工作提供思路。

结合黄泥河具体评价情况来看,黄泥河水质状况近些年来呈逐渐变好趋势,说明相关部门在落实水污染治理工作上的成效比较显著,针对目前河流水质改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持续发力,整治河流沿线“四乱”问题,推进政府相关政策贯彻落实;(2)加强村镇雨污分流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促进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水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3)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量的农药,取缔剧毒、高残留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农药;(4)鼓励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大力实施沼气化建设,减轻农村散养畜禽和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负荷;(5)积极开展河道疏浚清淤,在河道的两岸种植可以消减COD和T-P的植物,投放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提前做好岸线绿化规划,积极打造生态廊道。

另外,通过开展黄泥河河流健康评价工作,对《四川省河流(湖库)健康评价指标(试行)》的实践,也可以为完善《指南》总结经验。结合本次工作来说,由于指南中规定“对于有明确水质要求的河湖水库,Ⅰ~Ⅲ类水质比例<50%,一票否决,直接评价为不健康”。故直接将黄泥河评价为不健康。但是,对如黄泥河这样水质情况改善显著,水污染整治举措卓有成效的河流,可能会打击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可以更加细化《指南》中关于水质指标逐渐好转在整体评价赋分方面的影响。

5 结语

河湖健康评价工作作为河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的重要手段。如何更精准地对河湖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如何更快速、更准确地辨识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针对河流健康评价所梳理出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或解决办法,为地方河长制管理部门下一步的河湖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本文仅以黄泥河所开展的河湖健康评价工作为例,进行分析和探索,为其他类似河长制河流研究和开展河流健康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河湖河流流域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压油沟小流域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