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定向目标的护理干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中的应用观察
2022-10-29李雨
李 雨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骨科,江西 萍乡 337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多有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疾病,极易造成髋部骨折的情况。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骨折的常用方法,该种方法是将病变或损伤关节组织置换为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活动性良好材质制成的人工替代性骨关节,以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1-3]。但研究发现,由于老年患者年龄增长伴随糖尿病、高血压、心脏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较多,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DVT)风险更高,DVT是老年患者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主要为各种原因导致深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导致血液淤积在静脉内出现高凝状态的一种疾病,常规护理方法由于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导致老年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另外患者及家属对血栓知识缺乏了解,对相关护理操作配合度低,影响疾病恢复,增加DVT发生风险,除此之外,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耐受性较差,针对并发症多、知识缺乏、合并基础疾病、耐受较差等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4-6]。基于定向目标的护理干预是以目标策略为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及心理特点制定相关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通过对患者进行目标制定后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护理目标实现[7]。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基于定向目标的护理干预方法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进行干预,旨在研究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8月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例)与对照组(n=30例)。(1)入选标准:①入选患者均行髋关节置换术;②年龄≥60岁;③入院前彩超检查无DVT表现;④患者配合度较高,依从性好;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②合并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且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③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④存在感觉、运动、认知、交流、意识障碍的患者;⑤酒精、毒品、药物依赖的患者;⑥拒绝过2次以上护理干预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30例)与对照组(n=30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为(67.59±10.59)岁;疾病类型:原发性骨关节炎16例,股骨头坏死8例,外伤性股骨颈骨折6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6-81岁,平均年龄为(69.19±8.29)岁;疾病类型:原发性骨关节炎18例,股骨头坏死7例,外伤性股骨颈骨折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研究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术前向患者解释手术主要内容并简单描述,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功能锻炼,早期床上大小便训练,准备拐杖与助行器并指导使用方法。术后妥善固定各引流装置,早期并发症观察与预防,指导患者及家属早期床上活动。观察组采取基于定向目标的护理方法。(1)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由本科室1名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及若干N2级以上的责任护士组成。由主治医师对围术期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指导,护士长统筹安排、制定培训计划,责任护士统一接受基于定向目标干预、DVT预防的护理要点培训,并通过考核。(2)制定目标:仔细评估患者术后各指标,包括术后恢复情况、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心理特点等,与患者沟通,建立患者个人信息档案,有针对性地制定术后DVT护理目标及预防措施,并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3)护理目标的实施:①一般护理。术前了解各患者肢体活动度、体质量、合并症、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根据各患者制定不同DVT预防护理计划;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相关事宜及术后并发症,详细解释DVT并发后果,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并合理膳食。②术后干预:A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患者DVT风险等级对患者进行分组,对DVT高风险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使用药物、康复锻炼、体位护理、饮食护理等。B预防DVT:术后指导患者适当抬高下肢15 cm并保持30°外展,可于腿下放置软枕,促进术后下肢血液回流与循环,鼓励患者早期开始足、趾运动,肢体与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主动背伸10次/h,2 h/d,必要时给予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服药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切口渗血、牙龈出血、黏膜出血等情况,嘱患者深呼吸后咳嗽;另外可根据患者情况给患者穿戴弹力袜,指导患者穿上弹力袜之后进行勾脚背的动作,肌肉收缩可产生肌肉泵作用,再配合弹力袜的压力可促进静脉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有利于预防静脉血栓。C伤口、体位、饮食等护理: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保护引流管,预防感染;保持正确体位,预防关节脱位,膝下及小腿处垫软枕抬高,避免过度屈髋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患者恢复期间密切观察腿部皮肤色温、感觉运动、肢体肿胀程度、血供情况、足背动脉有无搏动及胸闷呼吸困难症状。若患者下肢出现肿胀、发热、发红等症状时,护理人员及时检查并判断是否出现了DVT,使患肢维持在稳定状态,避免因局部热敷造成肢体耗氧量增加,保证患者营养充足,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每天饮水量2000 ml,预防便秘。干预时间持续至患者出院前3天。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拆线时间及DVT发生情况;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8]比较干预前后髋关节功能、活动度、疼痛状况及畸形情况;统计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肾功能障碍、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数据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干预后2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拆线时间及DVT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干预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拆线时间与DVT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拆线时间及DVT发生率比较(±s,n,%)
表1 2组患者干预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拆线时间及DVT发生率比较(±s,n,%)
组别例数排气时间 排便时间 拆线时间DVT发生率观察组30 30.49±6.91 35.29±5.01 7.89±0.88 1(3.33)对照组30 35.66±8.52 40.56±6.51 9.00±1.21 6(20.00)x2/t - 2.581 3.514 4.064 4.043 P - 0.012 0.001 <0.001 0.044
5.2 2组患者干预前后HHS评分比较:干预前2组患者HHS评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H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HHS评分比较(±s,分)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HHS评分比较(±s,分)
注:*P为组内干预前后P<0.05
组别例数 功能 活动度 疼痛 畸形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30 30.59±2.01 43.26±3.25*3.02±0.61 4.77±1.10*30.15±5.51 42.66±4.15*3.33±0.51 2.05±0.52*对照组30 29.94±2.55 37.91±2.58*3.10±0.70 3.78±0.55*29.98±5.98 37.01±2.05*3.34±0.60 2.66±0.69*t - 1.096 7.062 0.472 4.409 0.115 6.686 0.070 3.867 P - 0.277 <0.001 0.639 <0.001 0.909 <0.001 0.945 <0.001
5.3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 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群数量越来越多,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9]。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血管痉挛、硬化等,骨质疏松病人髋关节骨折发生率较高,髋关节置换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承受身体上半部的全部重量,具有支配双腿灵活运动的功能,血运非常丰富[10]。因而,当机体状况改变时,髋关节往往受累较严重,当发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性骨盆外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时,由于下肢血供受阻,保守治疗的效果较差,因而髋关节置换术是常用方法,但髋关节置换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较长,加上老年人耐受性较差,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很大程度上依赖良好、有效、科学的护理干预[11-12]。DVT是髋关节术后常见且棘手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是由于静脉内血液凝结成块而导致的疾病,本病常发生于患者下肢,表现为下肢疼痛、腿部无力、肿胀、皮肤发绀及皮下静脉曲张,治疗不及时易出现下肢肿胀、继发性静脉曲张、下肢皮炎、色素沉着及淤滞性溃疡等下肢深静脉阻塞及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13-14]。基于定向目标的护理干预是通过确定护理目标并制定相应干预计划的护理方法,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干预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拆线时间与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与张翠英[15]等、宋瑞红[16]等研究结论一致,这表明基于定向目标的护理干预更能促进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可降低DVT发生风险。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发症种类多且复杂,术后护理工作繁杂,缺乏计划性与目的性,在实际护理干预中容易忽视护理细节,加上手术患者多为老年人,存在疾病知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患者在某些高度依赖其自觉性的护理配合中表现不一,因而会造成护理质量参差不齐,可能造成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采用的基于定向目标的护理干预以目标管理为指导,可根据患者及护理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计划、有组织的护理干预方案,使护理人员与患者为同一目标付诸努力,提升护理效果,该方法通过对患者术前进行评估制定干预计划后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床上锻炼,以目标导向为基础,促进患者胃肠道活动及下肢血运使其早期恢复,术前指导患者适应床上排便可减少术后排便困难,有效缩短患者护理术后恢复时间,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下肢活动,摆放合适体位,预防性穿戴弹力袜等措施,可减少DVT的发生率。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HS评分优于对照组,与胡志芬[17]等研究结果类似,说明基于定向目标的护理干预更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考虑该护理方法通过对患者早期有效的床上锻炼,将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活动及功能锻炼等纳入护理目标中,通过指导患者认识疾病,理解并加强自我管理技巧,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参与度,有利于护理目标的实施,促进其下肢血流状态恢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其了解术后早期床上锻炼重要性并自主配合,护理活动支持率提高,结合药物、体位摆放、下肢肌肉训练等,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通过术后基于目标导向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少DVT的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