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2-10-29高绪斌
高绪斌 温 准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中心医院骨外二科,辽宁 庄河 116400)
手是人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部位。由于手指结构的精细度较高,有强大功能,因此,手指健康对于人们的意义重大,一旦手指发生损伤造成骨折,将会对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手指关节内骨折是常见的手部骨折类型,对于手指关节内骨折的患者,临床上需要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进行精准复位,通过精准复位来恢复和保持关节的稳定性[1-2]。但此类骨折患者的骨折块相对较小,且大多为粉碎性骨折,而采取单纯的内固定操作难度较大。因此,我院提出采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现选取60例手指关节内骨折患者,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骨外二科接收治疗的60例手指关节内骨折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对60例患者进行分组,各30例。(1)纳入标准:①研究中纳入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影像学检查,均明确诊断为手指关节内骨折,符合手指关节内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所有入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均完善,并且患者的诊疗信息完整且准确;③所有研究对象均可积极配合完成治疗与治疗后的随访工作,依从性和配合度良好;④所有患者在正式参与研究前即对研究的目的与具体过程表示知情和同意,患者在知情和同意的前提条件下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由患者本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②患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③患有代谢功能异常的患者;④合并全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⑤临床资料不完善,或随访过程中丢失的病例。对照组:男17例,所占比例是56.67%,女13例,所占比例是43.33%;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21岁,年龄最大的患者56岁,经计算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53±2.18)岁;30例患者中左手受伤的患者14例,所占比例是46.67%,右手16例,所占比例是53.33%;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22例,所占比例是73.33%,闭合性骨折8例,所占比例是26.67%。观察组:男18例,所占比例是60.0%,女12例,所占比例是40.0%;年龄最大的患者57岁,年龄最小的患者22岁,经计算患者的平均年龄是(42.58±2.22)岁;其中左手骨折的患者有13例,所占比例是43.33%,右手受伤的患者有17例,所占比例是56.67%;开放性骨折21例,所占比例是70.0%,闭合性骨折9例,所占比例是30.0%。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均>0.05,无明显差异,说明2组之间是具备可比性的。并且,本次研究的开展经过了医院伦理相关部门批准通过,是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要求的。
2 方法: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是单纯克氏针固定。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行臂丛麻醉,取患者仰卧位。在手指关节背侧做弧形手术切口,如果骨折累及到侧副韧带,则需要在手指侧方做直切口,在伸肌腱和侧副韧带间进入,充分暴露骨折断端,将关节腔内的瘀血和碎骨屑清理干净,使用1.0mm克氏针进行交叉固定。术中透视,透视情况下确认复位固定效果满意,满意后对关节囊进行修补,逐层缝合切口,剪断克氏针,将克氏针尾端折弯后,埋头处理。观察组的治疗方法是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具体的治疗操作如下:选取的麻醉方法是臂丛神经麻醉,根据患指情况确定外固定支架的具体位置。第1指和第2指骨折的患者,将外固定架放置在桡背侧,第3指要综合患者的伤情确定支架放置的位置,第4指和第5指骨折的患者,将外固定架放置在尺背侧。在手术过程中,选择适宜的进针位置,选择进针位置时要避免损伤患者的肌腱组织。若患者存在明显的开放性伤口,则先对伤口进行清创处理,若患者无明显的开放性伤口,则需要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骨折类型,并依据具体的骨折类型在手指关节背侧做S形手术切口。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保护好伸肌腱,充分暴露骨折端,清除骨折端的血肿部位。解剖复位骨折部位,对于较大的骨折块,可使用1-2枚螺钉进行固定,螺钉规格为1.5mm;若骨折块较小,则使用1-2枚克氏针进行固定,克氏针规格为1.0mm。在骨折远近侧10mm处钻2个孔,每个孔之间的间距是10mm,拧入外固定架固定针,控制好进针深度。损伤的关节要处于功能位,安装连接杆,拧紧固定螺母。复位固定满意后,处理肌腱损伤及软组织损伤,行创面闭合。患者术后疼痛症状缓解后,则活动患指邻近关节,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患指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度。术后查X线片,如果发现出现固定移位的情况,则对外固定架进行调整,以保障骨折复位良好。
3 评价标准:(1)评价总体疗效的具体标准[3]。采用手部关节总活动度功能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的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优:患者经治疗后其患指活动功能恢复至正常,与术前无异;良:治疗后患指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改善>50%;差:患者治疗后患指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改善幅度<49%,或较治疗前相比患者病症加重。评价疼痛程度的标准[4]。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评估时间是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3天,量表的评分为0-10分。评估所得分数为0分,说明患者并没有出现疼痛症状,评分所得分数越接近10分说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
4 观察指标:(1)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准确记录,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2)术后统计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骨折复位丢失、感染,计算2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将2组的计算结果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3)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对2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检测,主要检测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2和白介素-1β检测值,并将手术前与手术后2组患者的各项检测值进行组间与组内统计学处理。评价手术前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评价生活质量时评估工具是生命质量检测量表(EORTC QLQ-C30),量表主要包含15个领域,量表的总分是0-100分,所得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佳,EORTC QLQ-C30量表的系数是0.888,内容效度指数是0.862,信效度较高。
5 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时使用的软件是SPSS25.0,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计数和计量资料表示方法分别是n,%、±s,检验方法分别是卡方(x2)、t,统计学结果P<0.05则说明存在显著差异。
6 结果
6.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相对较高,2组数据比较,P<0.05,说明2组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n=30)
6.2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3.26±2.58)分钟,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4.41±3.59)分钟,经统计学分析,t=25.825,P=0.000<0.05,2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是(5.58±1.14)天,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是(7.68±1.02)天,经统计学分析,t=23.215,P=0.000<0.05,2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是(6.56±1.08)周,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是(7.25±1.27)周,经统计学处理,t=5.236,P=0.000<0.05,说明2组之间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
6.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中1例为骨折复位丢失,1例发生感染,2例发生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中8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为骨折复位丢失,5例为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2组的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x2=4.320,P=0.038<0.05,可见差异显著。
6.4 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疼痛症状严重程度对比:术前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7.14±1.05)分,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为(7.48±1.32)分,经统计学分析,t=0.058,P=0.457>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术前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相似。术后1天评估2组的疼痛程度,观察组的评分为(3.62±0.18)分,对照组(4.74±0.55)分,t=8.052,P=0.000<0.05。术后3天评估疼痛情况,观察组为(2.02±0.21)分,对照组为(3.65±0.18)分,t=7.414,P=0.000<0.05,存在明显差异。
6.5 2组患者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对比:(1)对比2组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手术前,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检测值为(48.85±3.26)μg/ml,对照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检测值为(49.85±4.67)μg/ml,经统计学分析,t=0.784,P=0.362>0.05,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后再次进行检测,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检测值为(30.25±2.86)μg/ml,对照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检测值为(38.48±3.12)μg/ml,经统计学分析,t=10.154,P=0.000<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2)对比2组白介素-2水平的变化情况。手术前,观察组患者的白介素-2检测值为(40.71±3.58)ng/L,对照组患者的白介素-2检测值为(40.15±3.26)ng/L,经统计学分析,t=0.544,P=0.498>0.05,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后再次进行检测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白介素-2检测值为(28.56±3.23)ng/L,对照组患者的白介素-2检测值为(33.51±3.02)ng/L,经统计学分析,t=8.585,P=0.000<0.05,2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3)对比2组白介素-1β水平的变化情况。手术前,观察组患者的白介素-1β检测值为(56.14±5.28)ng/L,对照组患者的白介素-1β检测值为(56.22±5.74)ng/L,经统计学分析,t=0.714,P=0.564>0.05,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后再次进行检测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白介素-1β检测值为(40.15±3.26)ng/L,对照组患者的白介素-1β检测值为(48.47±3.02)ng/L,经统计学分析,t=9.598,P=0.000<0.05,2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6.6 2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1)生理职能的比较。术前观察组的评分为(15.71±1.38)分,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5.65±1.14)分,经统计学分析,t=0.049,P=0.912>0.05,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观察组的评分为(22.11±1.17)分,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8.23±1.22)分,经统计学分析,t=8.595,P=0.000<0.05,2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2)心理职能的比较。术前观察组的评分为(14.79±1.41)分,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4.56±1.33)分,经统计学分析,t=0.154,P=0.825>0.05,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观察组的评分为(22.87±1.10)分,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8.04±1.46)分,经统计学分析,t=10.235,P=0.000<0.05,2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3)情感职能的比较。术前观察组的评分为(14.52±1.31)分,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4.64±1.75)分,经统计学分析,t=0.362,P=0.754>0.05,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观察组的评分为(21.96±1.28)分,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7.22±1.34)分,经统计学分析,t=12.154,P=0.000<0.05,2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4)社会角色的比较。术前观察组的评分为(17.24±1.10)分,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7.28±1.67)分,经统计学分析,t=0.332,P=0.458>0.05,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观察组的评分为(22.17±1.79)分,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为(18.47±1.85)分,经统计学分析,t=13.164,P=0.000<0.05,2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讨论
手指的内部结构是非常精细且复杂的,一旦手指发生骨折,早期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如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则会增加关节僵直的发生风险,预后差[5-6]。因此,临床上要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治疗方式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治疗优良率能够达到96.67%,同时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其手术时间更短,平均手术时间为(43.26±2.58)分钟,患者的住院时间也相对较短,平均住院时间为(5.58±1.14)天,而且也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6.56±1.08)周,说明此种手术方法可以优化手术指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与骨折愈合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并且,采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患者其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患者术后1天和术后3天的疼痛程度评分均相对较低,可见此种手术方法对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有重要意义。而且,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均有显著性的改善,而且患者经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后其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无论是在有效性还是在安全性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外固定架的牵引作用是颇为显著的,而外固定架的牵引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关节内骨折状态。通过外固定架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使骨干长度恢复,维持手指的正常解剖形态,另一方面可以将关节间隙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术后出现关节囊挛缩的情况[7-9]。在固定过程中,将固定针结合万向接头,这种灵活的组合方式更有利于术中对固定效果进行调整和确定,若固定效果不满意,术后还可以继续调整,以纠正偏差,提高固定的有效性[10-12]。术后待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后即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通过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指导,可以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缩短术后住院和康复时间,减轻其痛苦。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手指关节内骨折患者主要采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此种治疗方式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可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总体优势显著,因此,此种治疗方法具备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