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策略助小学数学复习课“鲜活”起来
2022-10-29罗文瑾
☉罗文瑾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小学阶段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相较于新授课,复习课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基于此,当前小学复习课要摆脱只有大量“讲”“练”的枯燥课堂,聚焦以生为本的课堂,选择恰当有效的复习策略,才能让学生在复习课上“鲜活”起来。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教师要创设各类情景,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学习。根据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可以将练习的题目串联成完整的情景故事,或者用闯关游戏等获得智慧星的形式来带动课堂的氛围。
例如,在复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时,根据复习课习题层层递进的特点,笔者引用小猪佩奇一家寻宝藏的情景开展教学。用“第一关:小小火车站(口算练习),第二关:火眼金睛找不同(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进位、不进位加对比),第三关:泡泡乐园(估算练习),第四关:勇往直前(解决问题),第五关:PK台(思维题)”的闯关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一关中,还设置如下的趣味小游戏开头(图1),让数学复习课变得更好玩,让学生在好玩中学数学。
图1 复习课: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针对中、高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生活化题目,也可以和时事背景相联系,例如阅兵仪式、2020东京奥运会中都有许多的素材供教师选取。利用这种改编成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不仅增加了复习课的趣味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方向,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复习《量与计量》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复习题:“一块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地砖上能站几名同学?”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思考,同时想到可以在课堂上做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也让复习课一步步走向精彩。
二、编织网络,构建知识框架
不同于新授课重点讲授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复习课的侧重点是将大大小小零碎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穿针引线,编织知识网络,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框架图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这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但让学生从自己的脑海“抽屉”里倒出知识再整理的过程无疑是进一步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点,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好方法。[1]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时,由于每个图形的特点各异、知识点较为琐碎,为了梳理清晰每一种图形的特点,课前笔者布置了一份导学单(图2),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学过的四边形进行自主梳理。把绘图整理的过程放在复习课前,给予每一位学生独立、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助于其自身的思维能力生长。
图2 四边形思维导图(1)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只学习了两个四边形,分别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但在导学单中笔者却设计了四条一级分支,目的是让学生先回顾梳理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利用已经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点找到图形的共性,都是从边、角出发梳理。二级分支中笔者虽然只画出了两条分支,但实际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没有设限,学生可根据自己脑海中的记忆书写图形的特点,整理得越多越好(如图3)。
图3 四边形思维导图(2)
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独立完成数学知识信息的收集和提取,在加工、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生边写边对比,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随即联想到往后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的求解,思维导图让即将学习的知识和新、旧知识连接在一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类似这样的概念图绘制还有很多,教师要充分发挥图表直观、形象的特点,发挥其思维训练优势,设计科学的复习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分析,提升学习的自主性。
三、辨析对比,聚焦混淆点
复习课要有选择性,特别是学期末总复习时教师不能再对所有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一一复习。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足的特点,面对容易混淆的知识、问题他们有时无法自行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复习课的时间统一帮助孩子对错误源中易混淆的地方进行辨析。教师可以选择先对比梳理知识点、再通过典型题深化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2]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学生容易把面积和以前学习的周长混淆,这就要求在复习课时,教师不仅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相关的知识,而且要把本节课的重点聚焦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与周长的辨析上,选择合适的习题,帮助学生理清二者的关系,深化二者的意义。在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笔者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在黑板上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用表格形式梳理,目的在于理清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表1)。当然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课前的导学单,学生先自行梳理,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比对、总结。
表1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知识梳理
此前对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周长容易混淆的孩子在梳理过后对面积与周长有了明确的认识,紧接着笔者趁势而上,出示相关习题,帮助孩子进一步深化理解。例如,笔者出示的这样一道题目:“用一根长16厘米的细绳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围几种?”这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条件中的16厘米指的是图形的周长,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得出一个长加一个宽的和是8厘米,从而按照顺序依次列举出长和宽的长度。这一提问明确了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宽之间的联系,随后笔者提出“围出的图形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根据解答自行总结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或是“周长相等时,长和宽的数值越接近,面积越大”。通过问题二的抛出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周长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接下来再通过几道相关习题的强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辨析混淆点。用好复习课,让每一个易错点都变成“错误宝贝”,让每一个混淆点都变成课堂复习的有效教学资源。
四、合作学习,形成优势互补
学习中有时需要学生单枪匹马地独立解决问题,但有时也需要合作学习。近年来,合作学习在各学科都应用的比较广泛,特别是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是孩子们尤其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在讨论与合作中学习,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有课堂的参与感,既可以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3]
在复习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小设计者”的合作学习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数学习题或收集相关习题进行改编,并阐明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笔者首先将总复习的练习卷分为几个模块,有图形与几何模块、有数与计算模块、有统计与概率模块等。每个模块根据设计的难度进行分组安排人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加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适当的调整。分组之后,每一组设定一位小组长,由小组长统筹分工,谁进行汇总、谁进行表述等。根据规则,学生在课前收集好题目,在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并进行展示,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没想到最后的结果让人欣喜,下面展示部分小组的设计成果。
小组1选择的是数与运算模块的内容,他们组展示的题目与设计意图如下:
王阿姨一行26人要买苏州一日游的套票,每份套票价格165元,她们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可列入图4的竖式计算,请问这个算式中箭头所指的是王阿姨买( )张套票的钱。
图4 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
这道题目是学生根据之前的一道题目改编的,笔者让他们阐述设计意图时,学生是这样表述的:“我们想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设计怎样的题目才能充分考察到学生的计算。老师常说学习计算不仅要会算,更要理解每一道算式的意义,设计这样一道题目能很好地考察到我们理不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每一步的意思。同时我们选择把箭头指向第二步计算,也是为了考察其他同学理不理解这里的‘2’表示的是‘20’……”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对笔者设计此活动的目的也了然于心了,就是让学生站在考察者的角度,让他们思考老师会从哪些方面来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从而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学生阐述设计意图的时候,其实就是这道题目的解题过程,让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对于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要加以修正,一节课下来虽然解决的问题没有单纯讲、练来的量多,但是学生的思维在不自觉中已慢慢生根发芽,学习自主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五、多媒体互动,延伸数学课堂
“小小设计师”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大幅提升,但课堂的时间有限,还有些在小组中不是特别突出的孩子也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办呢?笔者随即设计了一个“我是小讲师”的活动,学生在课后可以自行录制5分钟内的视频,内容是一个知识点或者是一道题目。学生提交视频,教师审核结束后可以将这些视频放在班级群里和其他同学共享,也可以举办一场比赛,让学生和老师共同评选出讲解清晰、表述完整的学生,然后授予“优秀小讲师”的称号。“我是小讲师”的活动利用互联网让数学课堂得到了延伸,不仅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调动了复习阶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复习策略。同时,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时,也要对他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与指导,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