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程公许的奏折看南宋楮币流通情况

2022-10-29陈明本

文史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淳熙嘉定朝廷

陈明本

一、程公许《论易楮法奏》

程公许(hǔ),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洲,生于1182年,卒于1251年,四川叙州宣化县登龙里(今四川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蟠龙村)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历官双流县尉、绵州教谕、崇宁知县、简州通判、施州通判、知袁州、刑部尚书。事迹见《宋史》本传。

据《宋史·程公许列传》记载,程公许在嘉熙四年(1240年)上了一篇《论易楮法奏》:

嵩之搁不行,径揭黄榜。公许谓:“不经凤阁鸾台,不得为敕。朝廷出令而宰相擅行如此,则掖垣可废。”累上奏牍,径欲引去。宗勉及参知政事游似面奏留之,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

楮是指纸币。纸币产生于宋代。宋人将纸币称为楮币,乃因多用柔韧性好的楮树皮造纸制成。南宋时朝廷发行的楮币称会子或东南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

易楮法也就是更换楮币的办法。时程公许因《应诏论行都大火奏》得罪相府,遭到排挤,迁将作监副主官,负责掌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和精美器皿的制作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

但皇上仍然要他应诏言事,程公许在奏折中指出“储极虚位”。由于楮币制作印刷简单,使市面存在大量伪币。民间有百姓造伪,地方军政官员也乘机制作伪币。南宋朝廷不断推出新币防伪,从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 第一界至嘉熙四年(1240年)第十八界,共更换了十八次纸币;且上界与下界不能等值兑换。每界最短使用仅三年,最长三十年。楮币不断贬值。

程公许提到的“十六界”,使用年限为绍定四年(1231年)至嘉熙四年(1240年);十七界使用年限为端平元年(1234年)至景定五年(1264年);十八界使用年限为嘉熙四年(1240年)至南宋末。他认为这次更换楮币,皇上本来是想重用十八界新楮币,但若对原来流通的十六界、十七界兑换上不加分别,必然引起市面上对十七界的杀价,即奏折中提到的“折阅”。皇上同意他提出的“将十七界且以三兑一”的主张,也认为当令十六界以五折一,以此稳定动荡的货币市场。

但皇上的意图并未得到执行,时任右丞相史嵩之对程公许的奏折搁置不理,“径揭黄榜”。(按:黄榜就是皇帝的公告,因用黄纸书写,故名。)右丞相史嵩之公然抗命,将原来流通的十六界在嘉熙四年终止使用,造成货币大量贬值

程公许很气愤。书生意气的他认为:不经凤阁鸾台(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不能发出皇帝的诏令。现在朝廷出令而宰相擅行,则掖垣可废。(按:掖垣指门下、中书两省,因其分别在宫禁左右掖,故称。)怒而欲去的程公许,经左丞相李宗勉和同乡游似面奏皇上,一再劝阻才留下。

二、奏折暴露出南宋楮币换界频繁

南宋朝廷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式成立会子务,发行会子,分一贯、二贯、三贯,在东南各路流通,又称“东南会子”。由户部侍郎钱端礼主持该事。会纸取于徽州、池州,续造于成都、临安;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又造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会子。

时值宋金战争期间,金海陵王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下。南宋楮币不断印制,不数年发生贬值现象。到乾道二年(1166年)十一月十四日为止,共发行一千五百六十几万道(贯)。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下诏出内库银二百万两以500万新会子收换旧会子,所收旧会子焚弃。隔年定三年为一界,每界以一千万贯为限。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杭州会子库设置监官。开禧三年(1207年),南宋发行会子的金额相当于其赋税收入金额的82%。嘉定二年(1209年),会子的流通额度是一亿一千五六百万贯,已经高达乾道四年的11倍。嘉定十一年(1218年)又增印五百万贯作抗金军费。

随着会子发行量的逐渐增多,为防止伪钞的流通,会子的发行开始分界(期限)。乾道四年始有分界。会子分界发行后,三年为一界,旧会子收回,但未严格执行。淳祐七年(1247年)甚至规定第十七、十八界会子更不立限,取消了分界发行办法。

程公许奏折提到朝廷将以第十八界纸币折换前两界。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出南宋朝廷楮币换界频繁的情况:

南宋会子雕版及拓片

界流通时间 使用年数第一界乾道四年(1168年)-乾道七年(1171年) 3第二界乾道六年(1170年)-乾道九年(1173年) 3第三界乾道七年(1171年)-淳熙七年(1180年) 9第四界乾道九年(1173年)-淳熙十年(1183年) 10第五界 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 6第六界 淳熙十年(1183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 6第七界淳熙十三年(1186年)-庆元元年(1195年) 9第八界淳熙十六年(1189年)-庆元四年(1198年) 9第九界庆元元年(1195年)-嘉泰四年(1204年) 9第十界庆元四年(1198年)-嘉泰四年(1204年) 6第十一界嘉泰元年(1201年)-嘉定三年(1210年) 9第十二界嘉泰四年(1204年)-嘉定四年(1211年) 7第十三界开禧三年(1207年)-嘉定四年(1211年) 4第十四界嘉定二年(1209年)-绍定五年(1232年) 23第十五界嘉定四年(1211年)-端平元年(1234年) 23第十六界绍定四年(1231年)-嘉熙四年(1240年) 9第十七界端平元年(1234年)-景定五年(1264年) 30第十八界嘉熙四年(1240年)-南宋末期

上表反映出,朝廷楮币每界发行数量和流通时间,并未严格按制度规定执行,有随意性和灵活性。楮币往往数界并行。朝廷发行的楮币流通从乾道五年(1169年)起为两界并行,也有三界并行的情况。

三、南宋楮币换界频繁的原因及后果

南宋楮币之所以频繁换界,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南宋楮币的流通受到当时政治、军事和经济格局的影响

从立国之初到灭亡,南宋始终面临着外来的军事压力。南宋前期与金之间战火不断;后期,灭金而起的蒙元势力又对南宋的政权构成重大的军事压力。民族矛盾始终是南宋政权面临的主要矛盾。即使在短暂的和平时期,大量的战争赔款和岁币也颇让当局者头疼。南宋国内,阶级矛盾也一直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分布广泛。由于战火不断,大量财富被用于战争,经费兵居八,官居二,是当时的真实情况。筹措财富满足浩繁的财政开支成了南宋历代当权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印造楮币获取铸币税的方便之门被打开之后,南宋当局就仰楮为生,和籴用楮,饷师以楮,一切用变皆以楮。楮币实际上成为朝廷之命脉。印造楮币成为南宋当局的救命稻草。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以后,有李全之乱,隔年有蒙古帝国兵攻川、陕。到了绍定五年,楮币印发高达三亿二千九百多万贯。

(二)南宋存在朝廷和地方双头发行纸币的制度。朝廷纸币换界,等同于地方多缴税收

东南楮币的印制数量由朝廷直接决定。最初,各地发行纸币,需经报请批准之后,方可自行印制。两淮和湖广的楮币印制基本上由宋廷直接管理,朝廷也曾允许其印造。乾道二年(1167年),宋廷把湖会印板收归中央。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由中央统一印制,然后分发给两淮地区使用。至此,湖广、两淮的发行楮币权利被完全统一到宋廷。之后,朝廷陆续收回赋予给各地的印造楮币权利。

唯四川地域偏远,军事地位和地理位置特殊,对印造纸币一直有较大的自主权,报请程序往往流于形式。朝廷纸币换界,地方纸币贬值,等同于地方向朝廷多缴了税收。四川地方官员也有对策。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成都府路转运判官靳博文就曾以“利州路增屯兵,军食不继”为由,不待报遂增印钱引六十二万缗。这一做法被以后主川大员所效仿。

(三)防伪与换界交织

由于楮币印造技术简单,朝廷管理混乱,百姓造,官员也伪造。文官唐仲友曾窝藏伪造楮币的蒋辉来为自己造币。武官薛千虎用锡板伪造官会,被大理寺查实。可见,当时伪币是很普遍的。

面对大量出现的伪造楮币现象,朝廷也曾有过严厉措施。规定 “有伪造者,依川钱引抵罪”,“犯人处斩,赏钱一千贯,如不愿支赏,与补进义校尉。”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东南会子

除了惩戒,宋廷还通过楮币定期换界,来防止造伪。楮币定期换界制度的施行直接震慑了伪币制造者,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止了伪币的泛滥。但伪造者一有败露,便纳贿求免。朝廷有关楮币的法令,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于是出现频繁不断地换界恶性循环。

南宋楮币换界频繁的后果是:当楮币数量急剧增多,楮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从而导致物价飞涨。楮币大幅度贬值,弄得士兵经常吃不饱,小吏的微薄薪金无法养家糊口。时人许应龙叹曰:今之楮币折价已甚,中下官员所得不及原俸三分之一。楮币日益贬值,至南宋末,贱如粪土。德祐元年(1275年),十八界楮币(淮交,只行于两淮州县)二百贯甚至买不到一双草鞋。

楮币流通的混乱直接造成人们生活的困顿。

[1]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十五《程公许列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2][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八、卷一百八十八,中华书局2013年版。

猜你喜欢

淳熙嘉定朝廷
朝廷场域之下《左传》中的女性审美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史记》有张材刊本?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小记者在行动
——小记者在超市宣扬“感恩环卫”系列活动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叶采《近思录集解》成书时间小考
三体淳熙元宝小平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