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

2022-10-29

人民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全球性倡议共同体

翟 崑

“天下观”是中国自古至今的国际战略观。中国的“天下观”随时空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演变,但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理念一直传承至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全球性的重要原则和理念,从20世纪50年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可以视为“天下观”的守正创新、继承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将“天下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而生成的重要战略思想。

新时代“天下观”的具体表现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世界存在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赤字。面对“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就是新时代的“天下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天下观”的具体表现,适合当今国际秩序发展的基本需求。

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框架日益完善。一是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明确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尽管世界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全球人民却有着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追求,使之可以求同存异,开展合作。三是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2022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发达国家要履行义务,发展中国家要深化合作,南北双方要相向而行,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四是提出全球性的行动倡议。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9月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在双边和多边场合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全球层面,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以及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等。在地区层面,提出多个地区性的共同体,包括亚太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阿拉伯命运共同体、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以及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等。在双边层次,中国与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共建命运共同体。10年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断丰富完善。

新时代“天下观”的基本组成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天下观”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第一,和平是“天下观”的核心要素。和平与发展依旧是当今世界主题。然而,当今世界仍然动荡,发展还面临许多风险挑战。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天下仍很不太平,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国际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风险,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各国调整经济结构面临不少困难,全球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球动荡的根源在于部分国家追求以单一文明“一统天下”,破坏文明多样性。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新时代的“天下观”就是要求和平、求稳定,进而谋发展。

第二,发展是“天下观”的基本目标。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实现发展,带动周边国家、引领全球发展成为新时代“天下观”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指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三是坚持求同存异实现多元发展。2022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

第三,合作是“天下观”的实现路径。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要求各国通力合作,实现“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一是要尊重文明多样性。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二是需广聚全球人才。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第四,共赢是“天下观”的独到之处。合作共赢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一是合作共赢是中华民族对美好世界的愿景。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二是合作共赢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提到,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三是合作共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新时代“天下观”的特点

全球治理是19世纪中期在西方兴起的解决全球问题的理念和相应的多边机制体系,其被纳入中国的全球战略体系,经历了从认识接纳到中国化再到国际化的过程。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表明中国接受联合国的全球治理理念,而且将其中国化,提出明确的任务和定位,以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致力于完善全球治理。

新时代的“天下观”,具有中国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特点,与中国内外融通的发展战略辩证统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新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国方案,逐步升级为全球性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接受并发展了全球治理理念,是外生的全球性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化成果,并经历由中国化再到国际化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治理理念相融相通,都容纳于“天下为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系之中,为世界提供了中国行动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全球治理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三者原则相同,都是“共商、共建、共享”,着眼于全人类的福祉,体现“天下为公”的共同特点。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都是中国的原创理念,都包含全球治理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原创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智慧的沉淀,强调文化的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气度。“一带一路”倡议基于中国历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路径,代表了中国从过去走向未来,为全球治理不断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推进全球治理也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新时代“天下观”的全球性。内涵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合作的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理念相辅相成,呼吁实现全球合作。实践上,“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理念不谋而合,一起应对全球性挑战。全球治理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全球性的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特色和中国动力。

全球治理虽然广为各国接受,但在推动落实过程中缺乏协调性力量和大国的实质推动。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以国家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为当代全球治理发展带来重要变化。通过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完善全球治理合作模式。面对全球性问题,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沟通协调,推进《巴黎协定》等重要议程,为全球治理领域的深度合作带来新希望。中国积极推进维和事业、世界经济复苏、人类减贫事业、国际发展合作和人类进步等多个领域的全球治理合作。

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国际倡议,9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将“一带一路”倡议推向全球成为一个惠及“天下”的倡议。另外,“一带一路”倡议随时代发展、各国需求变动而不断优化。疫情期间,我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强化向沿线国家的合作和援助力度。例如,与阿联酋、土耳其、印尼等国开展新冠疫苗联合研发和生产,在泰国、马来西亚等重要市场兴建物流中心。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将持续鼓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并推进与发达国家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推进全球经济治理。

新时代“天下观”的本质特征

新时代“天下观”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从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发展为国际共识和全球倡议,进而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思想。其原因之一在于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这是传统“天下观”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天下观”的本质特征。

其一,多边主义是遵循联合国体系和规范的要求,新时代“天下观”坚定捍卫并积极维护践行多边主义。多边主义符合各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能从中受益。近年来,多边主义受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产业链供应链遭到破坏、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国际社会要走出疫情阴影和经济困境,均需以多边主义为关键抓手,凸显全球践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也要求多边主义与时俱进。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反复为多边主义把脉,强调“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一方面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另一方面是抵制部分国家搞霸权、小圈子和集团政治。为了人类未来、人民福祉,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二,新时代“天下观”需要通过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落实“天下为公”寻求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天下为公”的思想,也需要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美西方也在各种场合提出全球性的倡议,比如G7提出的重建更好世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倡议等。但此类全球性倡议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排他性,并非真正的多边主义,往往导致全球分裂。中国倡议的目标则致力于全球弥合。另外,很多中小国家对于全球治理问题也有好的认识和想法,但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一些国际组织虽然是全球治理的主体,但限于多方面制约,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中国奉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不仅愿意与大国积极协调,更重视中小国家的感受和需求,并积极为国际组织赋能。新时代的“天下观”在实践中发展完善,需要通过真正的多边主义来推广落实,进一步优化现有国际秩序。

新时代“天下观”全球思想的完善是中国综合实力平衡发展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并反复强调“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也是“国之大者”。大国是什么样子?如何体现其大?衡量大国的指标有两类,一类是物质性指标,指的是国家有多强,能够为世界做什么。另一类是精神性指标,指的是能为人类发展提供什么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从大国自身成长来看,大国的物质性力量和精神性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要均衡发展,思想与能力要匹配,愿景与行动要一致,齐头并进。中国快速成长为全球性大国,不仅指中国有全球性的体量、全球性的力量、全球性的责任、全球性的贡献,而且中国能够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大国要有天下情怀、全球责任、国际担当,要为全球的发展与安全提供公共产品,更要为全球提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近年来,世界各国认同中国实力和影响力的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外界也在关注中国能否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重要的思想动力。历史上,大国的崛起都会为世界提供发展动力和发展理念。在唐朝时,我国为世界提供了天下一家、开放包容的理念。近代以来,英国为世界提供了现代化思想。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提供了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最近十年是中国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一个爆发期,是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的综合实力更加平衡的体现。当然,中国并非为了提出全球思想而提,而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将之丰富发展。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临多种国际战略危机,更需要主要大国为世界发展指明方向。新时代“天下观”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人类发展的出路,为全球治理体系提出新的主张和应对方案。

猜你喜欢

全球性倡议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全国妇联发出倡议:制止餐饮浪费 崇尚勤俭节约
倡议书的写法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Happy Afternoon Tea
论中国式英语的发展趋势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全球性网上争议构建体系设计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